书法在线 发表于 2003-7-3 19:03:58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42)青岛海滨的一个武训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42)

                     
                        青岛海滨的一个武训

      
   1994年初,在《中国书法》杂志社与中华美学学会联合召开的“美学家谈‘书法与美学’座谈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李范女士讲了一个故事,她说:“前些年,我到西安参观,看了碑林,非常兴奋,很过瘾,觉得那确实是国宝。但遗憾的是,碑林保护得很不够。有些孩子在那里玩,其中一个男孩子朝着它撒尿,没有人管。我当时是刺心地痛:这样宝贵的财富被糟蹋,这样精美的艺术品被孩子们唾弃。由此想到教育问题,对青少年的书法美育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他不懂,不知道这是国宝,不知道它的价值。”这位教育学家的发言,立即引起了在座美学家、大学教授们的共鸣。他们认为,美学教育在今天的社会尤其重要。在提出书法教育呼声的同时,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也提出了应该把创作研究与培训工作放在评审的前头。这种要求正好和起步腾飞的青岛发展找到了契合点。具有高素质的青岛市领导认为,城市的发展不能没有文化。青岛发展足球,发展交响音乐,都是为了一种文化的发展。一个看来偶然的因素,培养了青岛人热爱书画的传统。康有为晚年寓居青岛,以及一大批前清遗老携来大批古字画在青岛当寓公,也使青岛民间很富收藏,怀素《食鱼帖》从清宫中流出最终就流到了青岛。这一种民风,使书法教育在青岛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落脚点。在此以前,中国书协的教育委员会活动较少,第一次活动就安排在了青岛,教育委员会主任刘炳森副主席亲自到青岛组织了这次会议,并决定全力以赴协助青岛办一个书法教育机构。这个倡议的出来,得到了书协和中国文联领导的全力支持。梁光弟,孟伟哉同志都先后赴青岛力促此事。于是,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批准成立了。
    1994年5月,沈鹏主席、刘艺副主席和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孟伟哉同志一同赴青岛参加学院成立大会。青岛市委副书记徐长聚、市委宣传部长孔心田和青岛书协主席高小岩、老书家杜颂琴等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在会议厅外拍了这张“全家福”,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有人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为书法建一所高等学府的创举,所以谁都欢欣鼓舞。
   书协张陆一同志想办法找到启功先生,启功先生也很支持,给题了“中国书法进修学院”的牌子。当然,在青岛市教育局的正式批件上,“中国”二字之前有“青岛”二字,因为这名义上由中国书协主办,但中国书协一分钱也没有给它,它实际上是一个地方民间办学的案例。这次会议后,校牌挂起来了,但显然是一个空招牌,后来赶紧租了一个办公场所才挂了起来。就是在这种空招牌下,中国书协在当年就开始举办了全国性的书法培训活动,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们在各种大展开始前,均要不辞辛苦赶到青岛来执教培训班。几年时间中,数以千计的优秀中青年书法家在这里接受培训后,在中国书协种种大展中入选和获奖,成为全国各地基层书协骨干。正是中国书法进修学院的创作培训示范活动,使许多名气很大、创作经验丰富的评审委员能给广大书法爱好者面对面言传身教,也使中国书协在基层书法界产生了实际的影响。这种示范活动的良好影响,才促成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成立。全国各地也频繁效尤,广泛开展书法培训教育活动,使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当代书坛创作得以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一些来自祖国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青年书法家,在这里可以听到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大学教授的授课,亲自批改作业,这些今天看来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在当年,却是一项影响巨大的创举。中国书法学院现存有数以百计的学员感谢信,足以看到书法教育的火种在他们心中点燃的艺术激情与才智。谈到学院的建设,我忝居“院长”之名,其实只是动动口而已,名符其实的“一把手”是常务副院长范国强先生。我在这回忆中以“武训”点题,我就想说范国强先生是一个武训式的人物。
   将近四十年前“文革”前夜,是由批评两部电影和一部京剧“点燃”了空前的“运动烈火”。一部京剧是《海瑞罢官》,电影一部是《清宫秘史》,另一部是《武训传》。《武训传》主题是“宣扬刘邓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主角武训是由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主演。这部电影是很早就拍了,不准放映。批它的时候,大家也没有看过。批过了,才在内部放映中看了一回。我认为这是赵丹电影表演艺术的代表作,给人的精神震撼力超过他饰演的林则徐、聂耳等。电影中,武训有一个最为典型的造型,就是见人就磕头,乞求得到施舍,今天就叫“赞助”,来办学。用四川话说,就叫“讨口子”办学。武训是一个穷苦老百姓,他就用乞求的方法,办了今天称为“希望小学”这样的学校,在清代教育史上传为一段佳话。历史发展证明了对《武训传》批判的错误,但是,不知为什么,到今天,谈到新中国电影史时,已很少有人提到它了。说句玩笑话,这部电影当年要送到好莱坞去,说不定能评上“奥斯卡”奖,我认为,它的悲剧力量所显的主题,堪与《音乐之声》比肩,或许更具有震撼灵魂的力量。从1993年初认识范国强先生后,这所书法学院就把他拖入了一个“痛苦的深渊”。他象武训一样白手起家,见人磕头,幻想着办一所有楼房,而不是挂空牌的书法学院。他变成了一个现代的、穿华丽服装(而不像武训那样衣衫褴褛)的“磕头虫”式的武训。不到十年光景,已褪去当年风华,成了心脏病患者,随时打吊瓶的主。
   当年,范君在青岛是一个“高干子弟”,翩翩少年,风流倜傥。二十多岁,便已成青岛画院画师,善草书和花鸟画,又能写一手漂亮文章,名满岛城。他也是一个收藏家,除了大量古今名人字画和古董外,他还是青岛绿石专家。当年发在《青岛画报》上的国宝级绿石标本,便是范君收藏。他告诉我,想干点事,不能光是玩。于是,我就把这个“玩家”带入“歧途”,去创办书法学院。一个殷实之家,也不能撑起一个大学院呀!别说租办公室,跑动审批程序,就是接待全国各地来往书家,很快就会让你坐吃山空。应酬喝酒,得了心脏病,办校费用,变卖家产收藏。在延续学院生命的最困难时间,他硬是从尚未过门的媳妇那里的工资拿来给学院聘用人员发饷。范君早已没有工资了,因为要办校,他只好辞了画院的画师公职。我不时要去青岛,因为已经上了路要停下来更惨,欠的帐谁去平。但是,我看见生活狼狈的范国强先生,既心酸,又后悔。他叫我“老师”,我只能给他谈书法之理,而无助于他的学校筹建。在青岛市,谁都知道他彻底变了一个人,一个乐天派风流少年,变成了愁眉苦脸的悲观主义者。这张照片前排左三就是范君,还可以见当年风流。自那以后,已不复往年风景了。
   当然,范国强先生也有他的优势,他以坦荡的胸怀,结识了一批肝胆相照的朋友。看见范君的苦境,谁都要出手拉他一把。书法学院的培训班这两年已经消声掩息了,学院筹建已进入非死即活的阶段。我常常想,政府虽然从道义上全力支持青岛办一个书法学院,但是这也许只是一两道红头文件而已。我们不能忘记青岛党政领导大力支持的功绩,但是,在这一切变成现实之前,这个武训是不是成为一个教育家,还很难说,也许会成为一个破产企业的欠债户了。
   谁都知道,在中国办实事难,而办教育这样近似于慈善的事,由一个穷人来办就尤难。也许哪一天,飞出一个活神仙,真正赋予了中国书法进修学院以生命,成就了一个红红火火的事业,为中国书法事业画一个好的惊叹号。但是我却在想,我最大的愿望,是那一天,范君能释去我给他加在身上的枷锁,获得生活的自由,不再去当那个见人磕头的武训就好了。当然,他也遇到过好事:一个法国同行非常赞赏他,从办学院到他的书画。除了通过法中友协帮助他以外,还把他请到法国去办了颇为轰动的书画展,我还为他精美的法文作品集写过一篇序言。他返国后,他的那些作品又运到欧洲各地展览,很受欢迎,据说还卖了好价钱。不过,这些钱除了使他对自己的艺术增强了一些自信外,毕竟难以补偿他的“十年辛苦不寻常”呵!
    从这张纪念照看,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息,但是,谁也没有预想到,支撑这一切的,为繁荣青岛文化增光添彩的事业,最终光荣地落在一个武训式的“个体户”头上!---要说明,这个“个体户”头衔还是他辞去画院公职后,有人奚落他而相赠的头衔。不过,说实话,尽管吃尽苦头,范君却没有后悔过。有时,他还要向我表示一种乐观,我只能回以苦笑而已。因为我早已有些后悔了。
   写到这里的时侯,忽然电话铃响了,这是我的律师从西安打来的。他刚刚走出法庭大门,只轻松地给我说了一句话:相信法律的公正吧!我叹了一口气,把笔搁下,觉得今天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                                       
                     
                                    
                                    2003年7月3日于松竹草堂

    补记:
    将近两年的时间没有去过青岛了,去年初冬应邀作客二、三日,使我对国强有了新的了解。他刚经历了—场事业上的变故,却忽然象成热了二十年,这倒并非指他对人生世事的洞沏与练达,以及尚未全部磨掉的潇洒与幽默,而是他的艺术创作的突变。
    九十年代初,他在任青岛画院画师时,以他飘逸的章草和梅兰竹菊四君子写意画驰名,亦曾远旅欧洲以获誉。但是,繁忙的事务曾使他一度搁笔罢砚。饶宗颐先生说“书法不能作专业,只有业余能成家”几人相信?饶公的话是金针度人,绝非诓人!我踏进又石斋,原本要看他收藏的几幅明请字画,墙上两幅彩墨画夺框而出,生气袭人。我说慢—点,我先看看这两幅什么东西!看了好一会儿,我看出来了:一幅兰竹,一幅山水!国强开玩笑说,这山水是傅抱石画的。我当然知道这是国强手笔,说是需要辨认才能看出他画的是什么,你已经感觉到其中的新奇了吧?
    外国人称中国画是使用笔墨符号,这已经够玄的了,而这符号能让中国人辨认出来,这是奇中之奇。中国画的抽象与西方画的抽象有不同之处,西方抽象得什么也看不出来了,而东方的抽象必让你象形会意,—如中国的文字。天上的风筝飞高了,你看不见线,但那根线肯定未断。反过来说,中国玩艺术,“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不能媚俗。国强挂在家里这两张新画,乍—看象西方的抽象画,但仔细看,它有一根“线”连着,这就是中国写意画的“笔墨”二字。有人作画,—辈子不得笔墨;有人守成,一辈子未得真笔墨。此话怎讲,即这笔墨是别人的笔墨,而非自已的笔墨。国强的这幅《兰竹》,有着绝妙的抽象画的构成,而又有似是而非的造型之笔---中国大写意的挥洒笔墨!“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齐白石的话是真理。据说法国艺术家柯乃柏先生前此来青岛,亦曾十分赞赏这两幅画,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认为,中国画家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符号”,这个符号来自传统,但与传统有别;这个符号来自画桌的辛劳,但与功夫不是一回事。“十年辛苦不寻常”,国强奔忙于事业,但亦优游于国内外艺坛,往来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自已艺术的修练有了腾飞。
    国强又在准备他的欧洲巡迥展,我想,这些新画作可以代表—个中国画家在作一种时代的诉说:我们属于中国悠久的文明,但我们在寻找着一种心灵的沟通!我认为,国强找到了一种大气派,—种不泥古而充满着创造精神的大气派。这十年属于事业的,也更属于艺术的。我难得找到一种机会来赞美国强的画和他的字---正因为交谊深厚而不能违心---这次我是由衷的大加赞赏:国强成了,显大名于画坛和书坛将不久矣!
                                                 乙酉春日于松竹梅花堂

踏雪寻梅 发表于 2003-7-3 20:44:41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42)青岛海滨的一个武训

有了武训式的范君,才多少看到今天还有那么一些爱教育的夫子传统.有了象刘正成这样的献身书法艺术.而且是在极其艰难条件下志不渝的人.我们才看到这书坛还有那么一点生气.鼓舞.
我们相信今天应当是一个值得记忆日子.并且还是好日子的起步.

溪山无尽 发表于 2003-7-3 21:08:13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42)青岛海滨的一个武训

"艺术品被孩子们捶弃"____唾
"给提了“中国书法进修学院”的牌子"____题
"善草书和花岛"___鸟
谢谢工作人员及时把新稿敲打上来,事务繁忙,完全理解.

西蜀宏亮 发表于 2003-7-3 21:23:26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42)青岛海滨的一个武训

我们相信今天应当是一个值得记忆日子。
向范国强先生致敬。

书法在线 发表于 2003-7-3 21:41:44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42)青岛海滨的一个武训

谢谢溪山无尽,错字已改。

北居 发表于 2003-7-3 22:06:41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42)青岛海滨的一个武训

"我们相信今天应当是一个值得记忆日子"。范国强先生坦荡的胸怀,会有好报的!

闻正 发表于 2003-7-3 22:11:09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42)青岛海滨的一个武训

相信法律的公正!

飞越极限 发表于 2003-7-3 22:22:19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42)青岛海滨的一个武训

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
晚学们 永远不会忘记书法史发展到今天 曾经为此所付出真心劳动的人

溪山无尽 发表于 2003-7-3 23:15:57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42)青岛海滨的一个武训

范国强先生所作所为诚是"法布施"之事业,功德无量!俗话说"受了苦,天要补",祝范先生一切无碍!
又,"书法学院的培训班这两年已经消声掩息了"____"消声偃息".刚才看的不仔细,看漏了))
再次感谢工作人员的文字录入,虽然这几个误打的字无伤大雅,也不会让人误会文意,但做得圆圆满满,岂不更好.再次表示理解))

筱丁 发表于 2003-7-4 09:29:08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42)青岛海滨的一个武训

“怀素《食鱼帖》从清宫中流出最终就流到了香港。”
从上下文看,这里的“香港”是否应为“青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42)青岛海滨的一个武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