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25|回复: 5

【访谈】刘正成|民间文化必将成为真正文化的主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8 12: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文化必将成为真正文化的主流

采访地点:北京▪松竹草堂
采访时间:2017年6月13日
采访人:熊双平▪李立荣


640.webp (6).jpg



《丝路艺文》编者按:

就新时期的中国书法而言,刘正成先生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中青展”的设立,全民自由投稿参展模式的改革,真正地使书法走入“寻常百姓家”,更使很多优秀的书法家从“寻常百姓家”走出,一场轰轰烈烈的书法热应运而生。这是刘先生的历史功绩之一,而《中国书法全集》的编纂,以浩浩百余卷的巨大工程,从编撰人员的遴选和资料素材的全方位搜集,都体现了刘正成先生的学术担当和学术眼光,此项前无古人的创举,即使后有来者,也必据此为阶而进……

书法在线按:

2017年9月《丝路艺文》第三期刊发了《溯本求源,循道以往——刘正成先生访谈》一文,本网将全文进行摘录整理,今天选发剩下的一部分《【访谈】刘正成:书民间文化是必将成为真正文化的主流。主要讲关于传统的三个话题:一、谈学术,三大宗教与甘肃古代文明,传统就是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二、论书法,近古书法史的三个转折,用“破体”的观点去看,满眼都是汉简;三、话编书,痛并快乐着,民间文化必将成为真正文化的主流

侯勇
10.18



谈学术,三大宗教与甘肃古代文明
传统就是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



【熊双平】我是甘肃人,所以特别关注您去甘肃的行程,我觉得在你的人生经历中,甘肃是一个重点。您把甘肃所有地方走完之后,做了一个学术报告,讲述《甘肃古代文明与书法》专门讲甘肃的文化,在这个学术报告中间,讲书法的成分反而少,讲文化的成分就非常多。那您对甘肃的文化是怎样一个看法?

【刘正成】在这一点上我也是很传统的,比如说杜甫有《三吏》《三别》,那是他在安史之乱逃难过程中对生活的体验。现在体验生活是很荒谬的,什么叫生活,就是你自然陷进去的,不是主观意志的,或纠缠自己不能摆脱的才叫生活。

我以前也走了很多地方,我写怀素,就去西安考察;我写苏东坡,就去黄州考察;我写王安石,就去南京找过他的半山园,这是我去体验历史,后来我工作期间,河南、山东、浙江是我的工作重点,经常去。2001年我第一次去甘肃,这一去,甘肃就把我吸引住了,我发现这个地方不得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就在这里,炎黄两个大氏族就是从陇上发源然后向关中发展,逐步壮大起来。那个时候,张改琴刚刚从庆阳调到兰州,我组织了一个会议,谈到了甘肃的重要发展,当时还没有国际交流,我就把韩国的书法家请过来签订了第一个中外合作的协议。

【熊双平】甘肃的文化一个是多,再一个就是太早,离现在的人有点遥远,现在的老百姓关注不关注这个还不知道,在我记事当中,甘肃自身关注的有两件事,一个是关注敦煌;另一个就是讲丝绸之路,但是丝绸之路对甘肃来说是很宽泛的概念。

【刘正成】丝绸之路它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国际间的交流,那条路也是非洲文化和亚洲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主流观念认为非洲文化一支往欧洲发展,一支往亚洲发展,亚洲就两条路,一条是北路,北边这个路就走波斯、伊朗,经过新疆,然后进入甘肃;还有一条就是南边靠近海的地方,丝绸之路出现很晚,在丝绸以前人们迁徙的足迹就是一个通道,所以在庆阳这个地方有商以前的考古学遗址,那时候人们就聚集,古人很早的农商时代的文明。

【熊双平】早年有探险队员在楼兰、尼雅、新疆这一代探险,各国文字,非常多。

【刘正成】之前做过一个研究,就把西安半坡的刻画符号和巴比伦进行比较,28个字母大部分是相同的,当时的文明的频繁交流很早就有了,不是从东汉、西汉才开始的。所以文明的符号,包括发现的早商以前的印章,而且文字造型和刻画符号很多是很相近的。文明一个很重要的通道就是甘肃,那个时候的国际交流很发达,各种民族,各种文字,像佉卢文根本就不认识,这种文字在俄罗斯、法国、英国研究反而比我们国家多。

【熊双平】你讲到中国三大宗教发源地,讲到丝绸之路过来的佛教,平凉这边的道教,儒教就讲的是天水这一片,三个宗教在甘肃各占了一块。我们在交流的时候,觉得您这提法就是对甘肃文化的一个概括和总结,以前是没有人这样提的。您当时是怎么想这个事的?

【刘正成】这是不我先入为主,是因为我走到那些地方的亲身经历。我走到陇南,想到诸葛亮、李白、杜甫,自然想到《蜀道难》,他们就是儒家的思想,为了国家统一,这种观念在他们的诗文中间就有体现,像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说要珍惜国家统一。包括《西狭颂》,怎么开发西狭,都是发展国家,国家主流观念就是儒家文化。杜甫在成县住了没几天,就留了一个杜公祠,就说明当时对儒家思想的标榜,我深切地感受了这个东西。儒家讲了伏羲、八卦、造字,就和仇池山联系起来,我觉得这个地方记录了儒家文化发展的历程。

走到平凉那边,发现有个崆峒山,崆峒山的道士让我写道符文字的对联,虽然不认识是什么字,但一看,就发现和早商青铜器的铭文、族徽是一样的,然后庄子记载了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就是黄帝即将走进中原以前,请教广成子如何治理国家的方法,而广成子是原始宗教的一个重要的集大成者,他有他的新的国家观念。在那个地方又看见西王母宫,西王母宫是中国唯一一个母系氏族的遗迹,黄帝向西王母借兵战败了蚩尤,我认为正好是新世纪时代从部落向邦国发展的重要的转折点,正好也是原始宗教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黄帝第一次和广成子见了面,广成子没怎么和他说话,过了三个月又去请教,得到了怎样管理大片中华土地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思想,所以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砥,崆峒山就是原始宗教的一个转折点,逐渐形成道教的政治思想,以前的原始宗教只是说我用神的意志来统一我部族里面的群众,到这时候开始宗教就进入政治观念,协调中原各个部落,甚至形成各个邦国的统治的原理。逐渐演示出来东汉的道教,实际上它是中国最传统的政治思想,这个思想在汉代使用最完整,唐代还有很多佛教的思想,所以这个地方正好记载了很多重要的文明。2002年我走到嘉峪关,读到林则徐的嘉峪关,他刚一出门,后面“砰”一声就把门关了,人情冷暖,我也是败走麦城走到这个地方,中国民族知识分子他们经历的。一代代知识分子给我们树立起榜样,所以我写了走这一路的事情。

河西敦煌佛教文化传播,有灿烂的佛教文化,沿途都有受到佛教文明影响。当然也不是绝对分得这么清楚,大体是每个地方给我的感触,激起了我的历史的激情,才有创作,就是我重新抄一首林则徐的诗,我有我的感觉,为什么这么多诗却要抄他的呢?我就不是比赛抄一首唐诗,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我为什么要想他这首诗。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嘉峪关写了 “关河梦断” 四个字的原因。当时在2003年的时候家里很困难,我也罢官下来没多久,我女儿要出去读书,需要学费。我的朋友包治国先生带着我在在平凉那边为了挣三万块钱,他就开着车就从西安出发到平凉,第一条路走的是长武,因为下雪不通,改走灵台穿过泾川这条路,又因为堵车最后才从宝鸡走陇县走华亭,我就想起韩愈的诗“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些东西就不是采风了,它就是你不能摆脱的生活的纠缠,所以对这个地方认识就深刻了。我写的《陇行八记》《陇南八记》《平凉六记》都写我的亲身感受,都是我的文字,我觉得这就是传统,而不是抄。

甘肃的文明既有国际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也有中国文明起源的发展,像大地湾的文明就是中国文明的发生地了。这也是我从实践上和亲身经历去体会的,并没有凭空想象出来,研究历史学、考古学、大地湾文化,一系列甘肃的文明,是生活让我走那边去了,我要做我的事,我讲课、给大家辅导,我记得我在通渭讲过课、定西讲过课、秦安去讲过,那个时候甘肃是非常破烂的,通渭那个县城里边的路灯,晚上是不亮的,只有一条街,随着甘肃的发展这几年也都大变样了。那时候到秦安去,都是破破烂烂的小房子。我走到甘肃的每一个地方大家都对我很熟悉,后来有一次我走到岷县,一个派出所所长把我的书法二十年装订成册让我题字,到处都是自己,我走到甘肃每一个地方都知道我,岷县多偏僻的地方啊,海内都认识我,都是知己,所以我办了《陇上鸿泥——刘正成书法作品展》,我非常感谢这一方水土,因为我最困难的时期是在甘肃渡过的。

论书法,近古书法史的三个转折
用“破体”的观点去看,满眼都是汉简


【熊双平】甘肃所有的文化都比较散,去过甘肃的人也有很多,但是很少有人把甘肃的文化提炼了一下,包括甘肃现在研究本地文化的学者,在研究甘肃文化的时候也是各研究各的点,汉简研究汉简,敦煌研究敦煌,丝绸之路研究丝绸之路,不互相关照。在我的印象当中,四五十年来一直重视的是敦煌学,现在慢慢又有了一个简牍学,但甘肃的简牍从居延汉简发掘出来拉到台湾之后,陆续出了很多,但整理工作一直进行不了,就连肩水金关汉简这都出土快三十年了,今年年初才把最后一部分整理完,像悬泉汉简到现在都没有整理,全在库房放着呢,而且现在甘肃的书协也提倡当地的书法家取法汉简。因为我自己也喜欢,也一直关注这个,有一年我们搞活动。历史上从1910年代后书法家才开始关注汉简,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都说要取法汉简,但是与汉简有关的、有成就的人很少,从书法的角度来看,现在每个地方都在说要选取新材料,汉简应该属于新材料,为什么取法成功的人就非常少?

【刘正成】我认为近古书法史有三个转折点,第一个是明末的时候,挂轴出现——艺术书写成为书法主流;第二个转折点是乾嘉的碑学思想——赵之谦、邓石如、康有为等让碑学书法成为主流;第三个转折点就是一百年以前发现了流沙坠简、敦煌写经,这个发现改变了书写隶书的模式。

一百年以前写的隶书都是从东汉来的,书分三体,我们知道隶书的铭石书的书写方法,就是从铭石书来学写书法,但铭石书是东汉晚期一百年中间刻碑搞的文字,这也是印刷体,像古埃及的圣书体,都是标准的印刷体。在古埃及也是,分圣书体、僧侣体和世俗体,我们从曹魏时期也是书分三体。从东汉到宋元明清隶书都是学的《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这些东西,自从汉简发现以后,当代写隶书的人,真的艺术家,所有的都用汉简,不是一定要蚕头燕尾,我称为“破体”,写隶书的人基本上都要用汉简的方法。甲骨文是篆书的手写体,而汉简是隶书的手写体,所以我们当代书法主要特点就是“破体”,现在没有一个现还在写《曹全碑》那种隶书,也没有一个人写草书不掺章草进去,所以汉简中的章草渗入了各种书体,包括楷书在内。潜移默化,现在写隶书的人,每个人都把简牍的写法写进去了,非常巧妙地运用,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是汉简甲骨的时代,形成了破体书风,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我是2002年下台,韩国请我去讲演,2003年在汉城做了报告,用笔、结字,当代书风的特点,我就把中国、韩国怎么写作汉简做了类比,汉简怎么影响中国的隶书、怎么影响中国的楷书,怎么影响中国的草书,我都独立分析讲解出来了。这个观点我形成了十几、二十年了,我提出来的当代书风的断代史特征,现在是破体书风的时代,破体书风的来源就是简牍和甲骨,简牍首先是从河西发现的,所以这个对当代书法的断代史特征来说是一个来源。

【熊双平】现在有种现象,特别是在甘肃就很明显,大家要学习简牍就仿照这个写,我们潜移默化也是这么认为的,受汉简影响就应该写的和汉简有点像,受汉碑影响写得就和汉碑有点像,我们一直从传统的角度就是这样认为的,那按照您的说法就是自从汉简出土后对所有书写人的影响,就是您的破体的问题。

【刘正成】因为它是“体”确定以前的各种写法,所以我们现在不愿意写固定的印刷体了,喜欢用过渡书体,丰富了当代的书法语言,现在写篆书很丰富,篆中有隶,隶中有篆,楚简篆书就多。艺术要多元化,趋于一种模式就显得很呆板了。所以用我破体的观点一看满眼都是汉简。

【熊双平】有机会一定要邀请刘老师到甘肃讲一讲这个问题,我本来也喜欢这个东西,但是我写字少,甘肃现在大力提倡当地要形成当地的书风,也没有说要借鉴,但是现在整个主要是在临摹。

【刘正成】我那个观点形成一二十年了,观察当代书法断代史的特征,就是破体书的特征,再往后五百年、一千年看这个问题就特别突出了。哪个时代都不会有这么突出?两个特点:一个是写唐诗宋词;第二个是简牍甲骨,破体书风。在以前破体是贬义词,科举考试有一两个字是破体就考不上了,但是现在风行一时。

话编书,痛并快乐着
民间文化必将成为真正文化的主流

【熊双平】从91年开始,您就着手编撰《中国书法全集》,现在都编到71卷了,这个过程也很辛苦,我现在编《丝路艺文》这本刊物,主要是出于兴趣、出于传播文化,但是兴趣和传播文化这个动力在编到一定过程中也累,心力交瘁,可能也面临资金、资料、人员各方面的问题,但您是老前辈了,请您在我编这个过程中给我们一点意见。

【刘正成】痛并快乐着。我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很多快乐,并不是您想的那样。编书是困难,我要养这么多人,为什么要卖字呢?为什么要走穴呢?我要到甘肃走穴卖钱回来给大家发工资、印书,为什么我字卖得便宜呢?但是我有阿Q精神,我编《中国书法全集》总比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条件要好。当然我也羡慕乾隆的时候,乾隆皇帝给纪晓岚光抄书的就五百人,我要自己挣钱。我也很快乐地生活着,我走关山的时候,最后并不是捶胸顿脚,我还写了一首诗出来,韩愈走过的路我也在走,要这样去想。这样就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就是快乐因子,所以我身体很好,跟我同龄的人都满头白发了,我还很快乐地生活着。我在学术研究中能得到很多快乐,文章写得不好的时候再痛苦,写得好就很高兴嘛。我觉得庙堂之上、江湖之远我都体验过,在国家最高殿堂,给我鼓励;我到偏远的地方,走到麦城,走到关山,走到岷县,也能够得到生活的激情,我觉得创作中间不仅是我看的这么多,汉简、写经的东西,我也不断去追寻,我到敦煌几次,敦煌博物馆都不给我看他们的原作,后来书编出来送给他们的时候,用了很多大英博物馆的藏品,自己封建保守,不宣传自己,却把我当成是要资料、是赚钱的,就是不开阔。我到大英博物馆,人家就很激动,二十年代启功来过,你(刘正成)是第二个来的,带我到他们的书库去,一万卷随便我看,拍照片也不收我钱,反而我们甘肃比较封闭。

【熊双平】不单是甘肃,我们编这本书的时候,里面要用文章的时候,比如说涉及香港、台湾就很容易,发个邮件就解决了,大陆几乎解决不了,我曾经给龟兹研究院打电话,写克孜尔石窟的文章,打电话打了两个月这个文章写不出来。要用邢义田先生的文章,李立荣给台湾发了一个邮件很快人家就同意了。我们在2013年出了一本西岳华山庙碑,全本在香港中文大学,当时我们通过几个邮件就解决了。但是在国内就太难了,尤其我们是民间身份做这事就更难,比如人家是个文物局或其他单位,发个函之类的,我们个人就没办法。

【刘正成】现在国家给出版经费我也不愿意要,为什么呢?我个人出资就可以按照我的学术观念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否则的话,就说这个编什么、那个编什么,那就完蛋了。如果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汉武帝要审稿,还有什么《史记》呢?真正的文化传播都是靠民间,政府行为都是拒绝的。日本人到中国来,那是英国、法国政府介绍过来的吗?都是学者自己流通过来的,赫胥黎的《天演论》这些东西都是自然传播过来的,唐僧要去取经的时候,唐太宗不许他出去,到处抓他,走张掖的时候,偷偷过去的,所以才有《西游记》的故事。所以民间文化是以后真正文化的主流。唐代文化,唐玄宗宫廷中间写的诗全部列出来,那其实都是垃圾,像杜甫在奉节写的《秋兴八首》,这才是主流。要宏观地看历史,为什么要看经史子集呢?“史”要在“子”和“集”前面,中国史上的文化已经有更超越的思想了。

【熊双平】谢谢刘老师给我们指导这么多,听您讲了之后我们更有信心了,我们会坚持下去好好编。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8 12: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_61P5239.jpg


陇南四记四•登仇池山记行书横幅
纸本
34.5cm×138cm
释文:癸巳春分前,乍暖还寒时节,某来秦州。自天水过祁山,到西和石峡乡,欲从此登仇池山,山路盘桓,在宁山乡见暮色已降,便返程到同谷。行色匆匆,欲罢仇池之行,夜读《杜少陵集》,诵秦州杂诗廿首『万古仇池穴』,忽悟少陵与东坡皆神往于仇池山而未往也!遥想少陵当年,由秦州入蜀过西河,与仇池擦肩而过,于是击案:必登仇池!驱车沿西汉水爬行于崎岖之途,真有『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境界。过八盘山,登上仇池绝顶,于伏羲崖上礼拜人文始祖。得一诗有『杜陵叹万古,东坡梦饮泉』句。此时环顾四山,群峰环立,感慨万千。明日在同谷挥毫得好书数纸,包公称得伏羲启迪耳,某云善。《登仇池山记》,正成客陇上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8 12: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_61P5363.jpg

平凉六记三•崆峒论剑记行书斗方 纸本 70cm×69cm

释文:在皇城书联后,约刘肇绍公、德和子、包治国兄上棋盘岭弈棋。此岭兀立于崆峒群峰之间,十分险要,当年广成子与赤松子即在岭上手谈,至今仍有一棋盘置于悬崖顶上。某与刘公、德和子分别投子后,未收官即罢。第二回,又在崆峒山东麓与一干武师论剑。一少年执拂尘操拳,技艺了得。与之论拳法后,又与刘公论书。某云:剑法与书法通,要在力量的刚柔快慢之间,快时柔毫即如剑之刚,柔毫成利剑也!刘公称善。《崆峒论剑记》,癸巳立夏,正成。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8 12: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释文:秦川烟树陇山星,夕贬江湖惭朝荣。雪飞冰冻三回折,包公载我关山行。《癸未雪夜渡关山》,正成。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8 12: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jpg

癸巳春步林则徐凉州四章韵大草丈二屏  纸本 146cm×368cm

释文:弃璞也曾惜卞和,门庭旧雨雀堪罗。频搔白发惭虚名,犹剩紫笔耐摧磨。卖字陇上怜足软,挥毫城下患才多。百卷全集马迁史,廿载磋跎奈尔何!癸巳春又过凉州,有怀步韵林少穆凉州四章之四,略觉草意适怀。正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4 23:33 , Processed in 0.1528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