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18|回复: 2

陈新长讲述明末“三株树”的书法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7 16: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陈新长

陈新长,1972年10月出生于甘肃通渭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嘉峪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

获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颁发的“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奖”。开办了嘉峪关市“汉字书写公益讲堂”,创设了嘉峪关市“兰亭书院”。


出版了书法理论专著:《仰望王铎》、《小物通大道——黄道周书法研究》、《新理异态——倪元璐书法研究》。《书法艺术的抽象美》一文被选为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考卷19题的材料命题。

2.jpg
《仰望王铎》
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书号:ISBN 978-7-5494-1090-3∕J﹒2101

3.jpg
《小物通大道——黄道周书法研究》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书号:ISBN 978-7-5527-0454-9

4.jpg
《新理异态——倪元璐书法研究》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书号:ISBN 978-7-5527-0527-0



《书法导报》副总编辑、记者黄俊俭
访陈新长
(2018年6月)

黄俊俭
我认真拜读了你送给我的三本书:《仰望王铎》《小物通大道——黄道周书法研究》《新理异态——倪元璐书法研究》。在书中,你用历史观和方法论,对晚明的王铎、黄道周、倪元璐的书法艺术、道德人格与思想根源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探讨。在晚明书坛,黄道周、倪元璐、王铎是同科进士,年龄相仿,他们三人也是最要好的朋友。他们性格相近、观点相近,并相约攻书,书法风格也各有其鲜明的特点。近人马宗霍曰:“然如黄石斋之伟岸、倪鸿宝之萧逸、王觉斯之腾掷,明之后劲,终当属此数公。”他们的变革派书法,在晚明书坛独树一帜。你认为“三株树”“三狂人”对当代书法创作有何启迪?

陈新长
晚明“三株树”“三狂人”以其雄强的笔力、开张的体势、连绵的行气和恣肆的心性,打破了赵孟頫董其昌以来那种阴柔婉约的书风,也颠覆了人们习惯了的中庸平和的大众化面孔,在当时的书坛是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也极有冲击性和感染性的。尽管如此,他们的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仍然属于传统范畴,无论是语言还是风格上,都与传统文脉和审美语言的共性规律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这种在接续传统并拓展传统的基础上的张扬个性,对后世的启迪就是四个字,吐古纳新。要问它的方法论意义在哪,无非是心性与语言的同一性同步化而已,这个很重要。你看,今天那么庞大的书法人口和那么多的培训机构,真正弄明白的人和可以成材的料,永远是小概率,为什么?心性与笔性不合,书写行为一定是一种煎熬。他们三人的个案说明了一个成才规律,书道如果真有天才,定是那些找到了适合个体心性的语言表达的个别幸运儿。

5.jpg
临《王铎行草书西湖无骇浪猛嵂》

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语言与风格的创新史。创新一词,古人不提,却成了今人的负担。古人错了吗?其实,个性是不可创的。人各有性,性各有别,本色示人方为真性情,真性情一定是各尽其美的。语言也就是书法的各种书写元素,仅仅在技术层面上符合书写的普遍规律,只是六十分及格线,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适合你独特心性的那种独特的书写手法,你能不能找到符合你审美理想和特殊口味的那种特殊表达方式,这才是独一无二的,它一定是与你的真性情捆绑一起的,当然是水道渠成的。这难道不是真正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创新吗?反观现代人标榜之创新,将西方设计思维生搬过来,人为地制作表象效果,有悖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中国写意精神,实为伪创新。

6.jpg
临《王铎行书赤县新秋夜五律诗轴》

魏晋精神的核心是放逸旷达,但这种自由永远是高度约束的。二王法度是一种高度成熟又高度自足的技术范式,只要你使用毛笔又想把毛笔自身独一无二的工具美发挥出来,那永远绕不开二王立下的规范,因为它代表技术共性和审美共性。他们三位的个性再张扬也没一个违背这个规律,所以他们的书写就是戴着镣铐跳舞,在高度约束下将主体精神发挥到极致,可谓难能可贵。

7.jpg
《村居》· 郑板桥

任何独特的书风都是文化的载体,但文化要转化为书风,又是另一课题,并不是说文化修养高就一定书风格调高。他们三人从小耳濡目染传统国学,放在今天也定是高级学者,文化修养是骨子里的血脉,传统文化到底对其书法产生了什么影响,或者说,他们的书法风格和面貌有着传统国学中的什么信息?这必须追溯到当时的学术思潮和书坛大气候对他们的书学思想有什么样的“头脑风暴”。他们的“三观”如何转为书法表现上的方法论。这是另一课题。

 楼主| 发表于 2018-7-17 16: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8.jpg
2017年“石榴杯”
甘肃省民族书画摄影展(北京)优秀作品

至于说他们三人中一个降清佞臣两个忠烈,这在他们的书法中如何得以体现?古人所言人品与书品的统一,最典型的案例便是颜鲁公忠义之风表现为书法的正大气象,这其实更多加入了人们先入为主的陈见。事实上,人品在这里是指人的心性、气质、胸怀和度量,用今天话说,是格局,是气场,有感染力的笔墨未必都是有格局的人所书,二者并没直接因果关系,如果把他们的政治立场和站队行为强行归于人品范畴,就无法解释一个人的审美观念和创作规律之间的因果关系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什么样的审美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有什么样的心性气质,就会有什么样的面貌,这个意义看,心性气质和审美取气本身就是艺术人格的核心,它一定会潜移默化为人品。刘奇葆先生任中宣部部长时讲,要传承文化根脉,体现书法艺术最基本的章法规律和美学精神,要做到书中有“文”;遵循书法艺术规律、彰显时代精神气象,适应当代审美要求,要做到书中有“道”;书法是大众的艺术、生活的艺术,要做到书中有“人”;努力追求艺文兼备、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要做到书中有“德”。

9.jpg
临《王铎行书杜甫五言诗轴》

书法从起步到提高,是一个永无止境之过程。自古以来文无第一,在书写技术规范层面上,书法学习是一门语言的习得过程,尤其是古人那里,母语文化语境的终身书写过程,就是种典型的自然习得。而今天缺少毛笔母语环境,大家都是被动学习而非自然习得,如同在中文环境中学英文,今不殆古自不必言。加之五四以来,文人阶层消失,文言语体消失,被动模仿成了最主要甚至唯一靠谱的学习途径,这实质是种自学,尽管今天培训机构众多,还是不能取代王铎时代的毛笔语境,因为那是一个“书同文”的习得语境,今天的教书法者,既非文人,又没文脉,几乎都是纯技术训练,而这些技术,也大都是对古人的误读和个人书写经验,并无真正的普世价值。

10.jpg
临《王铎行草书轴》

还有一点,在晚明及前代,那种师徒亲授的传承远比今天的被动临帖和钻古纸堆来得有效,而且他们那些同时代文人国手之间的交流切磋更是最直接最鲜活的强强互进,今天你敢学习当代人或身边高手吗?你敢模仿老师吗?你敢追随获奖作者吗?他们能代表什么?可是,只要你与时人一交手,学到的必然是个性,是皮毛,这个最有传染性,而真正的共性永远藏得很深,你看,所有的经典都是大众化面孔,这个多难学,能发现都需要一双通天之法眼,再说了,当代人他们自己也未必把经典共性真正拿到手。

11.jpg
《春日游张提举园池》· 徐矶(宋)

晚明这三家个性再鲜明再精彩,也是他们的,他们自己也无法互相学习彼此的个性风格,何况我辈?正如齐白石言,学我者死,变我者生。齐家后人看家护院没人自立门户,不就是应了这句吗?晚明三家的成功是在二王古法的共性规范约束下自由张扬各自独特的心性气质和充分发展各自不同的审美诉求而成就的,决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天下掉下的,不是仿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不是嚷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

12.jpg
《皇甫冉 · 诗》

13.jpg
临《王铎得万书》

14.jpg
临《王铎行书春过长春寺诗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17:25 , Processed in 0.1474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