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63|回复: 0

【正成论坛】 李廷华:刘正成的当代情怀与文学和书法的分离融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2 11: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刘正成历史小说研讨会李廷华发言稿
刘正成的当代情怀与文学和书法的分离融合

李廷华

2.jpg

十分难得能够一次听到如此多中国文学界、书法界著名学者就刘正成先生的小说发表这么多见解,我汲取了很多。我临时想到几个题目,一个是刘正成先生小说的文化价值,一个是他的小说中一些具体的独特表现,还有就是他的小说中的文化批判意识,最后是文化融合的当代意义。

3.jpg

刘正成先生的当代情怀

在我报告这些想法之前,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刘正成先生的当代情怀。这是我题目之外的话,我们谈的是刘正成的历史小说,但是刘正成又是《四川文学》的小说编辑,我谈一下他作为小说编辑的一些作为。1983年的时候,因为我参加《人民文学》在大连金县的小说笔会,四川有一个作家包川把笔会名单带回《四川文学》,正成兄拿这个名单到西安找人组稿。我出生在重庆,当时算四川人,所以先见到我。

我最近翻日记,当年怎么样一快儿去见贾平凹,那天怎么下着雨,我们怎么一块吃羊肉泡馍,这些都有记录。另外就是正成回川后给我来一封信,谈到当年还在母亲怀抱中没有落生的孩子,现在这个孩子已经35岁了,我和正成兄文化的因缘就是35年。那时候他做了什么事?他看我一篇稿子,一个短篇小说,这个小说被《人民文学》讨论几次,想发但是不太好发,正成把这个小说拿回《四川文学》编辑部,最后也没有发出来。正成感到很遗憾,他说我们编辑部对你的小说很感兴趣,你能不能再寄一篇来?我寄了第二篇,那篇很顺利发表。 我回忆这件往事,说明刘正成自己的文学方向选择是历史小说,但是他作为一个小说编辑,关注的是中国八十年代最尖锐的问题,我的小说当时发表不了也是因为它的尖锐。以后《人民文学》的小说编辑王清风先生过了五年之后,还是把那篇小说送到《山西文学》去发表了。这是后话。正成兄86年也到了书法界。我们的文学渊源就中断了一段时间。

我现在收藏他的书三个版本,最初是重庆出版社的,第二版为青岛出版社,还有这次作家出版社的。读他的书的过程中,我写了两个东西,一个是给《小说评论》写了不长的文章,发表了,但没有引起更多关注。我又不满足,我以每篇命意写了八首诗,概括正成八篇小说。我念一下题目大家就能感觉到正成的八篇小说表现了哪些方面。我是按照小说编次来的。“信酣落笔摇五月”,这是唐代风范的表现。写颜真卿和怀素。第二篇是“不依不饶的追问”,读《地狱变相图》,这是文人心灵的考问。第三篇是“庶几为末世之一救也”,跳到孔尚任,明末清初中国面临巨大的精神跌荡,过了多少年之后我们又读到很多著作,比如赵园等学者表现明代知识分子的著作,但是正成的小说写于八十年代中期,比较之下他有前瞻。第四篇,刚才张清华教授谈了对《半山唱和》的评论,我给的题目是“令人神往和怅惜的一瞥”,这里谈到苏东坡和王安石在中国传统文化最辉煌的天水一朝,在那个时候出现中国文化历史中最有抱负、最有修养、最有机遇的一代人的作为,他们本可以把中国传统社会在那个时代推向很高的高潮,经济文化方面都达到高潮,但是最后很快这个国家败落。王安石和苏东坡在政坛上是对垒的,但是苏东坡从黄州回来以后第一个要拜访的是王安石,正成兄把这些东西体会得很细微,他们两个人的见面已经超越了政治斗争。我在这里体会到什么呢?我们传统文化社会中,政治伦理达到的高度,比如我们以后也看到很多政治斗争,对手之间是怎么表现的,有些表现得很低级。在王安石和苏东坡之间表现得这样文雅,正成把它写出来,我也发之感叹。

谈到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插曲。《美文》杂志创刊五周年请来全国作家,给我分配陪同的人物是余秋雨。在送余秋雨到机场去的路上,我委婉商榷地跟余秋雨先生谈了一点看法,我说你写苏东坡的文采,包括辞官不做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我说苏东坡最让后世神往的是哪一点?据我所看,林语堂讲过一句话,苏东坡最具有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民主精神。苏东坡首先反对王安石,反对王安石的时候结成的铁哥们司马光,司马光当宰相以后第一个要用的可能是苏东坡,但是征求苏东坡意见的时候,苏东坡首先提出反对意见,他反对什么?当年反对王安石的某些做法的时候我和你一致,但现在你把这些做法全部推翻过来,我又提出有商榷的意见,比如青苗法开始我是反对的,但是实行过程中老百姓已经有些适应了,这时候再把它翻过来又是烙烧饼。我体会到苏东坡作为知识分子承担的那种精神,另外他对社会认识了解的深度,都是我们后世未必达到的。后来《美文》杂志要求我写文章谈余秋雨,我发表后将刊物寄给他,他回信表示要答谢我,我就请他写了一首诗。

读《元稹忏悔录》的题目是“此情何计可消除”,我对这篇小说提出了一些批评,我认为没有写够,包括元稹的追悔,他的思想基础不够。不知道正成兄你注意没有,我引用了钱钟书先生谈爱情的一些说法,批评你这篇小说的心理表现有些简单化。还有读《新乐之焚》,我评论的题目是“对人生和艺术的质问”。这篇和《地狱变相图》异曲同工,很沉重。因为你对苏东坡是一写再写,对《望美人兮天一方》,我的题目是“走近苏东坡”。

最后一篇是“万古几人逍遥游”,读你的《庄周自叙》,从写怀素到写庄周,这些东西全部产生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之后你没有写小说。这样的现象引起我的一个思考,九十年代之后中国出现传统文化热,但是正成兄这八篇小说所体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见在国学热之前。刚才大家谈到正成对传统文化的热衷。正成83年到西安来,我们一见如故,从那到现在35年,每次见面谈书法少,谈文学多。他每次见面都要谈文学,我到他那里去有时候谈到晚上两点钟。他的文学情怀没有消逝,以后他主持的《中国书法全集》请五位教授来评述,季羡林、顾廷龙、冯其庸、金维诺、李学勤。冯其庸先生说这是文学和学术的结合,当时他提出如果书法家们把《中国书法全集》全部读一遍,他的书法知识就相当可以了。

以上是我概述对正成兄八篇小说的认识,下面我讲一讲对他小说稍微深入一点的看法。

4.jpg

他的独有的表现

他的独有的表现。比如苏东坡两篇小说提倡什么东西?我结合到中国文化传统的反思,包括余英时先生的一些著作,余英时先生谈到激进和保守的问题,中国以前没有保守的地盘,只要中国人一讲保守派,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从五四运动开始,从康有为开始,一直到文化革命,一浪推一浪,都是今天把昨天否定,明天又把今天否定,一直到文化革命以后来了一个通盘的反思。比如我们现在从文学方面反思,先否定四人帮的文学,那时候又呼唤十三年文学是好的,以后又发现十三年文学也有问题,再以后是抗战文学,抗战文学也有问题,一浪一浪往前推,推到现在对五四,虽然肯定它的社会文化功劳,但是对当时普遍的否定中国文化传统,比如废除汉字,废除旧体诗,又在反思。一直反思到康有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王安石和苏东坡两个人的对立,实际上就是保守和激进的对立,正成的小说当时就写到这些东西,我通过读他的小说和以后读包括余英时的东西,现在思考:中国社会文化中蕴藏的一些资源怎么样发撷利用,哪些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有益的成分?有很大的考辨空间。

刚才白烨老师谈到正成这些小说发表当时没有引起文学界足够的重视,但大家今天还有兴趣来谈,并非完全出于朋友之益,而是有其内涵汲引。今天大家都是很真诚的来讨论正成的小说。陈晓明老师刚才也谈了很多对于正成小说的欣赏,觉得他丰富了我们的历史认知。这是很高的评价。我有时候走在大街上,看到横贯建国门的大标语,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到底什么是优秀成分?正成的小说在八十年代的文学思考里已经接触到这样一些东西。《半山唱和》属于正面书写,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正面形象,对王安石也没有过多批评,但在《新乐之焚》里,却有很沉痛的文化心理拷问,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有一段对话,阿宝讲了一段话,“你说我出卖音乐吗?我跟你过了半辈子才晓得音乐出卖了你,从前我恨音乐、咒骂音乐,其实我错了,音乐倒也真是世界上一棵摇钱树,只有像你这样的傻瓜,连音乐遇上你都倒霉了,我也为你可惜。弹这样好的琴,只有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来听。”我当时在家读这段话,把家人都读出眼泪来了。这一段说明什么意思?正成的小说在人心的揭示方面,对艺术在金钱侵凌下的价值沦落,当时在小说里面已经体现出来了。今天的某些腐败现象,不就具有这样的的特征么?写小说的人,是沉浸在形象中的,当时可能没想这么多。我今天的身份是评论身份,正成是写小说的身份,写小说的人不见得想那么多理论,但作品中的涵义被发掘,就是小说价值所在。

5.jpg

中国文学和书法的分离和融合

最后通过谈正成小说,引申到现在的文化融合问题。我在他主编的《中国书法杂志》上发过万字文章,谈中国文学和书法的分离和融合。比如说我们最神往的苏东坡,他作为北宋第一文学巨擘,书法第一、文学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能冠军是苏东坡。在北宋这个朝代出现这样的巨擘,所以陈寅恪先生激赞天水一朝。到了现代出现文化的分裂,就是从五四运动开始,我们不可避讳。比如胡适先生公开提出对旧体诗的非议,包括文字要拉丁化。从这以后,中国文人对传统文化的修养就不是靠学校教育,而多出于具体的独特原因。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钱钟书和费孝通,钱钟书和费孝通都是文科的教授,但传统文化修养差距很大。有人可能反驳我,费孝通学的是社会学,他的文化传统、国学知识跟钱钟书不好比。那么我举第二个例子,我用钱钟书和曹禺来比,他们两个是同班同学,但是到了晚年曹禺先生自己有话说人家钱钟书才叫有学问。曹禺比钱钟书出名早得多,曹禺23岁出名,钱钟书到了《围城》出来才出大名。我曾经谈到这样的观点,中国当代传统国学知识不是学校教育的,是个人修养的。

刘正成年轻时是一个工人,他跟着一个老工人孟凌云老先生学诗,学古文,我1993年还去拜访过这位当时70多岁的老先生。还有一位李灏先生,也是个街道小工厂的工人,当时教刘正成和一批成都市的青年学书法。孟凌云和李灏都是在“文化革命”扫荡文化的环境里真正坚持文化理想的下层劳动人民。正成兄当时和这些人接触,种下了他的文化的根苗。在他写这么多小说的时候没有想国学热,没有想文化传统恢复,他就是根据自己的积累、修养、认识写了八篇小说,到了现在过了三十年之后我们来看他的小说,若陈晓明老师讲的有些传诸后世的味道。按照以前的传统说法,30年就是一世,今天还有这么多文坛重要学者对正成先生的小说抱有这样的热情,我也受到感染,为正成兄欣慰。

传统文化是不是到了重新融合的阶段?莫言在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之前,发布了他父亲的话,说他的书法是胡乱写,有自嘲的味道。贾平凹的字比莫言高一筹,贾平凹以前在西安办的一个展览,我去看了,也发表了意见。贾平凹的字特色是浑朴,比很多专业书法家的描眉画角高明。但是如果用苏东坡比较,还没有达到一个时代的文化融合的高度。苏东坡不论对文学、对书法都是全面进入,苏东坡也是以书写为主锻炼他的书法,他把《汉书》抄了一遍。我对贾平凹抱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要求,也在《中国书法》写文章说“斯人藉此以养趣”,他的趣味是有的。但还应该在书法技法上更加深入,不能满足于现在的状态。文学是需要深入研寻的,书法也一样。

现在很多作家进入书法圈,不要讳言,除却趣味之外,还有经济原因。比如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00万美金,相当于600多万人民币,买不了北京三环之内的100平方米,但是杨振宁、李政道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也是100万美金,能买半座城。赵树理当年4000多元稿费在北京可以买一个小院,这就是变化。就是说在文化融合过程中,每个人投诸书法的原因还是具体的。但是不论什么样具体的原因,中国的文化融合到了新的时代。大家都感觉需要全面修养,需要多具备一些文化手段,如果用钱钟书临终前为《吴宓日记》写序所谈,还是皈依于“博雅”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文人修养的实质。很多朋友刚才谈到书法家缺乏文化,竞技性的书法已经走到极端,走到极端可能就会物极必反,这个物极必反现在就是文化的因素介入,也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刘正成先生作为书坛一个呼风唤雨的人,他的小说重新被大家认识,也是这个文化融合的表现。

我们已经从二十世纪到了二十一实际,刘正成先生的小说发表在上世纪最后十年之前,过了三十年到了现在我们又面临文化展望,我们对文化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是由浅入深。我们看正成的小说,首先认识到一个书法家还有这么多小说,第二我们看到他的小说,有这么多传统文化知识。更进一步,发现他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对传统文化有反思、有深入的发现。当时我对正成有一个评价,他比我大五岁,是兄长。我在西安接触的贾平凹、路遥、陈忠实等作家,都是名家大家,但我感觉他们在知识结构方面都不如正成。他走了历史小说之路,当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历史小说在当时也没有受到很大重视,当时主要是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正成好象也无所谓,他就默默地做,你们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就这么一个小本本,就这么点东西,就是这样过来的。到了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发现它的积极意义,包括对传统文化里面腐朽的东西批判,比如《地狱变相图》,两个版本都是叫《地狱变相图》。这个小说里面最精彩的就是对人性的反思,八十年代中期通过历史小说达到历史反思的程度,现在重新来看你的文学价值是存在的。

今天听到大家对正成小说的评价,引起我的思考。多说了一些,浪费大家时间,抱歉,谢谢。

6.jpg

0.jpg

(来源:刘正成书法 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04:38 , Processed in 0.1371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