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03|回复: 8

曹宝麟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八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3 09: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5168
曹宝麟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八期]  2006年10月23日第20版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09: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宝麟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八期]

25169
曹宝麟近照
25170
曹宝麟行草斗方
`
                       沧海横流方显书生本色
                             ——走近著名书法家、书法史学家曹宝麟
`
    他的书法满纸书卷气:立身书坛数十年,始终以米芾为衣钵,以经典纯熟的米字赢得时誉;他的理论有一种学术霸气:作为书法史学者,他挑战权威,特立独行,不甘人后,在宋辽金书法断代史研究上无人能出其右;他的性情脱离不了书生“迂腐”气:坚守学者良心,针砭时弊,批评名流,引起争鸣一片。
`
                         书生有志:心追米元章
`
    书坛公认曹宝麟为米芾(字元章)书风的当代传人。
`
    他的书法以米为本,兼取苏、黄精髓,以古为新,功力深厚、笔法精绝,为当代帖学的代表性书家。他又把书法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去,用典雅的米字书写自作的诗文,相得益彰,极具书卷气。
`
    不过也有人认为曹几十年取法米芾,亦步亦趋,见功不见性,缺少个人面目。
`
    但曹宝麟认为,学书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笔法,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元素,因为字法和章法等一切皆从此生发。他所取法的米芾,笔法的丰富性可谓无以复加。他深知后须与之离,必先与之合,所以不能不在亦步亦趋的临摹上下足苦功。从初学的第一刻起,他就用如对至尊的恭敬去临习,在缓慢的速度中仔细剖析点画的形态并刻意摹拟它。正是凭着这死工夫和笨方法,才最终将米用笔的奥妙了然于心:“这样做法也许自以为聪明者不屑为,但龟兔赛跑的胜利终究不照顾见异思迁或急功近利者吧。踏实之不吾欺,这浅显的道理,在今日浮躁的时风下,仍不无强调的意义。”
`
    曹宝麟把自己定位为学者。他认为,学者就得写学者字,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创新他这样看:“我深知创变的重要,但欲变而不知变或故作而违规律,还不如委顺随化,与时推移。因为变迁是宇宙定理,想不变也不行。缓慢的变犹如坐地而不觉,揽镜而不知,而十年的比照便凸现差异的巨大。有时对比旧作,深慰尚有寸进,那么自可不必只争朝夕,好像非变得面目特异不足以独立书坛而惶惶不可终日似的了。”
`
    曹宝麟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大家公认的是他很少有应酬之作,讲究作品的内涵、用笔的质量、结体的美感及章法的变化,整篇充满书卷气息。
书生有理:舌战徐邦达
`
    1981年,曹宝麟作为王力先生的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两年之后,初出茅庐的曹宝麟便一鸣惊人,和文坛泰斗徐邦达先生打了一场著名的笔墨官司。
`
    当时徐邦达先生在《书谱》杂志上发表《柳公权〈蒙诏帖〉辨伪》一文,认定《蒙诏帖》非柳公权真迹。作为书画鉴定大师,徐的权威性不言而喻。偏偏曹宝麟“不识时务”,竟然唱起了反调,在《书谱》杂志上发表《〈蒙诏帖〉非伪辩》,引经据典,认为老专家判断有误。之后,徐邦达先生奋起反击,撰文驳斥,坚持自己的见解;而曹宝麟毫不示弱,又抛出《〈蒙诏帖〉非伪再辩》。两人针锋相对,火花四溅,在书坛引起巨大轰动。人们也渐渐认识了一脸书卷气的曹宝麟。
`
    近30年来,曹宝麟勤耕不辍,在考据与书法史理论方面建树颇丰,特别是宋代书法史论研究更是占领了制高点。他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受到了季羡林先生的高度评价。
`
    关于理论研究,曹在《晏庐自述》道出心声:“考据是我研究生毕业后调整学术方向才开始着手的事业。考证碑帖,当然与我早就喜爱的书法互为表里。不可否认,三年师从王力先生的生涯砥砺了我科学的求实精神和慎独的学术品格,但思接千载而又游刃有余,则全倚仗由广泛涉猎积累的各类有用知识。我读书从来细致,几不疏漏,博闻强记和审思缜析,是考据的必备素质。我自许有佞古之癖,时时扮演细作,以勘破千年迷案,还历史真相而乐此不疲。这是一块蕴藏丰富的冻土带,我有时会庆幸似乎是老天特地留待我去垦殖并获得丰收的。尽管学问做得很累,使我永远难以企及著作等身,但我坚信,锲而不舍的精魂终将受到后人的祭祀。”
`
                       书生有话:我看刘炳森
`
     由于社团权力膨胀和个人利益至上,当代书坛处于竞争无序、标准缺失的混乱状态。书法作品的市场价值如何衡量?普通群众如何获得书法审美的专业信息?在官方渠道阻滞梗塞的现状下,书法批评显得尤为重要。但时下粉饰太平者众,当头棒喝的少,真正的批评家敢于站出来,需要时代良心和相当的勇气。
`
    今年早些时候,曹宝麟又站了出来。他在网上发表短文《我看刘炳森》,把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
    曹宝麟的举动让许多人费解。这样做自己捞不到一点好处,招来的更多是质疑和谩骂。有人攻击他不厚道,有人说他是酸葡萄。
`
    其实,了解曹的人都知道,这仍然是他一辈子改不了的书生意气使然。敢说话,说心里话。纵使吃亏无数,依然我行我素。
`
    他后来在《我为什么批评刘炳森》一文中写到:“刘死后的纪念文章,连篇累牍地把他打扮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自然不是刘氏的全部庐山真面目!门生故吏心中的他和别人眼中的他有哪些不同,是否应该并存以留待后代作出评判?我觉得有责任把我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我既以真名发表,正说明我要以人格为历史负责。”
`
    曹宝麟,男,汉族,1946年5月生于上海,上海嘉定人。现为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1964年9月入华东化工学院化机系,1978年10月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1993年在安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工作,1993年12月调至暨南大学文化艺术中心,现为该中心研究员,书法篆刻研究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1967年得戴尧天指导,学米芾间或兼习苏轼,孜孜以求,终得神貌。近年锐意变法,熔裁宋、明,渐达苍茫浑成之境。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09: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宝麟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八期]

                        书法作品不能有字无笔
                           ——周汝昌与刘正成关于书法的对话(五)
`
    刘正成:最后一个问题。请问周先生,现在我们的书法艺术的存在形式,较之古人的文字相传、把玩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通过古人所没有的展览、出版等新的存在的形式,书法的审美有了社会的功能,而在展厅里,与绘画一样,书法作品的视觉效果越来越得到强化。不久前我曾写过一篇论述当代书法的美术化倾向的论文,现在美术院校对书法的重视已很普遍,连启功先生也讲过:书法的结构最重要。这些与现代艺术讲究构成的观念是一致的。但是,强调字的结构与作品整体的构成,显然是与赵孟  所讲的“用笔千古不易”,张怀  所讲的“夫书用笔第一”等传统主张相悖。我读了您的《永字八法》,觉得先生的观点是:在书法的用笔、间架、构成及风格等诸多因素中,用笔是最重要的,所以您一再强调“永字八法”,一再讲“一点一画”的美学含义。这些对我完善先前的思考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在这过程中,我觉得您又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一是特殊的工具——毛笔。没有它就没有书法。有了“特殊”就与一般的工具有了本质的区别;二是讲“永字八法”是书法的灵魂,并强调用硬毫写字要讲究“芒角”的运用。在这同时,您还批评了清代书法如刘墉、何绍基书法中一些圆乎乎的用笔方式与偏向,认为这样不能够完美地表达书法笔法中所蕴含的意境与深刻思想。这些我在八十年代初读您的《书法艺术答问》时没有这种体验,但现在重读以后,越发觉得您观点的精彩与深刻。强调笔法,对当代书法发展中由于重视整体效果与视觉冲击力,而忽视点画的精到与表现等倾向,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而这些先生在二十年前就一再强调了。我想您的预见性,是建立在对中国书法发展规律深入体察与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观古才能鉴今,不知道艺术的源流,就无法把握它的发展。因此,针对当前书法现状想请您再简单地谈几句。
`
     周汝昌:对此没有作深入的思考,随便说两句,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指导性。对当代书法的创作,只有一个泛泛的印象,自从眼睛不好以后,见闻是如此狭隘,对书坛更是无法一窥全貌。老实说,我现在所能见到的,都是一些朋友寄来的作品集,以及在报刊上零碎刊发的作品、文章等。对当代书法我没有丝毫的轻视,更不敢轻薄。老一辈的书家,他们已经定型了,不可能再有大的变化,但他们的经验要多对后学者讲讲,能不能讲、会不会讲是一个问题,不要怕讲错,可惜现在讲的人很少。中青年书法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创新,但有些人又不懂创新的实义,只是简单地强调外在的变化,这是不对的,也不是真的新。好像见到刘炳森同志说过一句话,是一张报纸上的大标题,文章我看不了了,他的大意是:追求光怪陆离不是真正的书法,也不是创新的新路。意思甚好。当然,对那些求新的同志也不必泼泠水,要了解这些同志到底对传统把握了多少、它的功力能否担当得起创新的重任,因为一方面创新必须有真功夫的支撑,另一方面又不是每个有真功夫的人都能做到与做好的。如果基础不好,不妨再临池三五年再去创新也不迟。以前一些著名的演员,演得精到极点,角色自然就能神化,那个高境界不是有意追求就可以得到的。熟能生巧,厚才能生心。这是第一;第二是目前的学风有些浮躁,不沉着。但书法是精神的活动,没有一个高的境界哪来好的作品?如果以浮躁之心去写字,结果只能是矫揉造作,或者只是一味地迎合低层次的审美;第三是最重要的,就是现在相当多的书法作品是有字无笔,结构气息不错,但从头到尾直来直去都是一个笔法,没有丰富的换笔、折笔、转笔等变化。现在许多中青年书家底子、灵性都很好,如果在这方面不注意完善,就可惜了。例如写草书,决不只是缭绕,孙过庭讲:“望真如草。”写楷书如果不懂草书的连贯,就是死的,但他又讲“望草如真”,如果草书只是乱画而没有应有的起止、提按、顿挫、转折等交待变化,或者说如果用笔不到位的话,那么这个草书也不会是真正的草书。
`
    现在书坛很热闹,学习书法的人那么多,是一个好现象,中国书法的传统不会断绝。但如果书法的发展到此为止,那不行!书法界要把不足与误区及时找出来,让大家注意改进,总之要讲道理,而不要只是批评、要引导,不要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地泼泠水,因为这样不是科学的态度。对青年人来说,年龄小,经验、经历不够,受的阻碍甚至走的弯路不够,都可能妨碍他艺术的发展。我的一生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想起来很感慨。
`
    刘正成:今天的访谈就到此,今后方便时我会经常向您请教。(朱培尔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09: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宝麟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八期]

25171
`
                           米芾·盛制帖
`
      约元丰五年(一○八二)。纸本。行书。凡五行,共三十八字。高二七·四×三二·四厘米。今藏故宫博物院。
`
    此为致蔡肇书札。蔡天启,润州丹阳人,尝先后从王安石、苏轼学。此帖竦瘦结体尚多,如“为”、“寒”,而此等字形于《方圆庵记》中已不见。帖或为元丰五年赴金陵幕,会主者谪去,因见王安石之时,其时天启正从荆公读书于锺山也。
`
    释文  
    盛制珍藏,荣感。日夕为相识拉出,遂未得前见。寒光之作,固所愿也。一两日面纳次。黻顿首。天启亲。(曹宝麟)
                                   选自《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09: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宝麟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八期]

25172
储云个照
25173
储云书法:行草对联
`
                              吴中名士储云
`
    1948年生,江苏宜兴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协会员。江南大学艺术系研究员,无锡工艺学院客座教授,无锡市书协副主席,宜兴市书协主席。其作品曾数十次入选全国展、全国中青年展、全国单项展、全国提名展及国际联展等书法、绘画展览,并十余次获得奖项。在南京、杭州等地举办个人展览,其作品被日、美、德、韩等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及国内多家名馆收藏,其人名被《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年鉴》等数十部辞书收录,并为陈继儒、沈荃、康有为、孙中山、黄宾虹等手卷题跋二十余卷。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09: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宝麟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八期]

25174
`
                    无名画会回顾展郑子钢作品受关注
`
     晨报讯(记者 杨现富)近日,“无名画会回顾展”在北京举办。本次展览是对“无名画会”在七十年代,特别是“文革”期间艺术创作活动的全面回顾。其中,画家郑子钢的8幅表现七十年代北大荒风景的作品引起强烈关注。
`
    郑子钢1953年生于上海,自幼从父习画。1969年至1979年,在黑龙江山河农场度过10年知青生活,其间开始油画创作。作品多次参加“无名画会”举办的展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09: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宝麟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八期]

25175
`
                    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举办
`
      晨报讯 第二届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近日在杭州浙江世界贸易中心举行。艺术节以“传承金石文化,光大中华文明”为主题,以亲民性、开放性为特点,包括西泠印社第六届篆刻艺术评展、西泠印社当代社员金石书画代表作提名展、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学术研讨会及西泠印社大型拍卖会、西泠印社印文化博览会、西泠印社首届手卷书法、楹联书法、扇面书法大展等主体活动和西泠印社丙戌秋季雅集、七届四次理事会等社团常规活动,并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活动。(传宝)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09: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宝麟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八期]

                   2006年10月23日简 讯
`
●广东省书法院落成典礼暨广东省名家力作书法展开幕式,于10月22日在广东省书法院举行。
`
●首届广东省书法艺术“康有为奖”优秀作品展览暨“岭南书法论坛”开幕式,将于10月24日上午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有为广场举行。
`
●为继承和弘扬“湖湘”篆刻艺术传统,努力打造新时期书法篆刻“湘军”,全面展示当代湖南篆刻艺术创作风貌。由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承办的湖南省第二届篆刻艺术展,将于11月1日至10日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举行。
`
●日前,安徽邓石如书法艺术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合肥举行。邓石如是安徽怀宁人,清代书法篆刻艺术大师,对晚清以来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邓石如开创的邓派篆刻,对近代以来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院的成立,将有利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书法篆刻艺术事业发展。(传宝)

发表于 2006-10-28 00: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宝麟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八期]

唐代楷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03:42 , Processed in 0.1555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