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051|回复: 3

[史论新著]潘天寿与二十一世纪中国书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14 09: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4/16 04:59pm 第 1 次编辑]

   
22_1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4-14 09: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论新著]潘天寿与二十一世纪中国书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4/17 02:10pm 第 2 次编辑]


      潘天寿的书法

      沙孟海
     潘天寿先生画名满天下,书名为画名所掩,时人论述不多。
     潘先生平是常谈“书画同源”问题。书与画确实是同源的。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西部亚洲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实际上是简单的绘画。我国甘肃辛店出的原始社会陶器上的给画装饰,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刀刻符号,这些形象,或用线条,或用平涂,线条居多数,有些已含有文字的意味。现在我国考古学者正在从事探索早于殷商甲骨文的夏代文字,说它是文字也好,符号也好,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也便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也有指事文字。唐兰先生则诊断指事也是象形之一种)。后世书画分途,各自发展,但在技法上始终有共同之处,就是离不开线条。南齐谢赫所提倡学画六法,第一气韵生动,第二骨法用笔,第五经营位置,第六传移模写。六法之中有四法是书画共同的。特别是对骨法用笔,潘先生很重视。他有一次自题所作松石:“偶然落笔,辄思古人屋漏痕、折钗股。”屋漏、折钗股是唐代书家比喻书法的名言,潘先生就应用到画法上来,也便是对骨法用笔一注脚。古往今来,用书法作画,用画法作书,书画合一,成就卓越的大家,如徐文长、八大山人、吴昌硕,寥寥可数。世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徐、朱、吴名家,包括潘先生的作品,作上述两句外,还可加一句:“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以上说明书画两者不但同源,而且一向是姊妹兄弟,十分亲切,直到如今。
     潘先生对书法功夫很深,经常临读碑帖,兼长各体,包括文字组织结构不同的“字体”与后世艺术风格不同的某一家某于派的“书体”。甲骨文、石鼓文、秦篆、汉隶、章草、真书、行书,二三千年来各个不同的体制、流派,经过他的分析、赏会、提炼、吸收,应用到笔底来,无不沉雄飞动,自具风格。我最喜爱他的隶书、行书,境界很高。他自己平日题写,也用这两体居多。他的隶书,渊源于《秦诏版》、《莱子候》、《褒斜道》、《大三公山》、《杨孟文》诸刻 ,融会变化。始则以奇取胜,终则以平取胜。,也便是孙过庭“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说法。他论画每称引药地和尚“不以平废奇,不以奇废平”这句话。我们欣赏他的隶书,要从平中求奇,奇中求平,才能得其真际。他的行草,对晋唐法帖有相当厚的基础。中年以后特别心爱黄石斋,但也不以黄石斋的成法自囿。运笔方圆并用,变化多姿。同时应用绘画上经营位置的技法来字幅。大小、疏密、斜正、错落,一任自然。清代包慎伯批评苏东坡书法,“有烂漫之弊”,说他“任意出之”,“菁华内竭”(答熙载九问)那是门外之谈。东坡书法最超越处就在于“烂漫”,就在于“任意”。传世苏字,如《黄州寒食帖》,烂漫之极,大家认为是苏书第一。陆放翁诗:“整整复斜斜,好如风际鸦”。放翁自己书法,已经有此意境。而潘先生从结体、行款的整幅布局,惨淡经营,成竹在胸,挥洒纵横,气势磅礴,富有节奏感,可说独步一时。潘先生写给一位学生论书法的信说:“孜孜于理法之所在,未必即书功之所在。”又说:“谚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此语推之,则尽信法则不如无法矣。”了解这个道理,才能赏会潘先生的书法。
     潘先生在绘画方面留下理论著作较多,但对书法谈得较少。上面所引几句话,可以窥见一斑。他毕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培养出绘画界人才之多,大家都知道。他在一九六三年曾担任中国书法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日本,同年他在他所负责的浙江美术学院中创造性地开设书法篆刻班,办过两期,因林彪、“四人帮”横行,没有办下去。去年学院招收研究生,内有书法篆刻五名,这在全国范围还不曾有过。近年各省市先先后后成立书法组织相当多,听说全国文联现在正筹备全国性的书法组织。有关书法的活动,一天天多起来,可惜潘先生看不到了。书法是中国民族的精粹,数千年来在国内外,尤其对邻国日本影响极大。现在日本有千万人在研究中国书法,日本文科大学也有书法专业的。大家知道,日本书法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现在彼国学者还有很多人向慕我国历代书法遗迹。当年潘先生在书法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是有预见性的,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鄙见,未必审当,幸请海内外学者专家加以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03-4-17 14: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论新著]潘天寿与二十一世纪中国书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4/17 02:13pm 第 2 次编辑]


     潘天寿的艺术

     熊秉明
     在二十世纪著名中国书画家中,我不曾见过潘天寿先生,但是,我觉得很认识他.在他的作品前,我觉得每一点、每一笔都注入全力,都凸显真诚、刚毅、正直、博大的品格。与其说我在画中看见花卉、木石、山川,毋宁说我看见“他在”。
     他的画是写出来的,他说:“作画要写不要画,与书法同”。(《论画残稿》)这样的话,古人也已说过,但大抵指以篆、隶、行、草各种不同的笔法引用入画,而潘先生的这一句话,我以为特指楷书。
     书法家的风格有两大流派,或倾向正楷,或倾向行草。两派所依据的造型原则有基本的不同:一是静态的;二是动态的。楷书追求平衡、稳定;草书追求流转、变化。楷书笔笔断,笔与笔之间互相榫接,如建筑物的梁柱架构。草书的笔与笔互相牵引映带,如时间中流动回荡的旋律。两种美学并无轩轾,只因作者秉性的不同,或擅写楷,或擅写草,这并非我的创见。唐张怀瓘评唐以前书家不以书家为单位,而以书体为单位,他虽推崇王羲之,把王的楷书列在诸家中第一位,但草书则列在第八位。
     潘天寿先生的书与画都基于楷书的静态造型美学。楷书的主要线条是直线,横必平,竖必直,结字必求庄重稳固,纸面的空间由一个二维的会标系统所规定。方块的楷体字是在此二维空间的形体单位。行草书不但打破楷书的方正格局,并在不同程度上消除二维坐标的约束。潘天寿先生也写行草,但是,化曲为直,化转为折,是楷书化了的,而两字之间极少带笔。实际情况楷当然也需要活泼与变化。但此变化也是静态的,是在二维坐标规律中作位置的错移,形态上的缩小或放大,截短或拖长。在稳定中作新组合,开新生面,造成在不稳定的“险绝”中的稳定。如题跋中常见的“雷”字,他采用古写法“   ”,强调窗格式的图案和积木游戏的垒积造型,上下三层,上层的“雨”字头向左挪,下层两个田字向右挪,危危欲倾,令人惊骇。
     在中国绘画中,气与势的游走是构图的主要原则,但是,在潘画中,也潜在一个静态的二维坐标,无论在山水或花卉中,我们常可见到一块方正巨大的岩石,用简略概括的线条勾出,像写一个大大的“口”字。杂花细草傍它而生,鸦、鸽、鹫……以及猫、蛙都  致辞在它的巅顶,它在画中是具体化了的几何坐标,它是生命的起点和归宿。这一块带有明确的方位感的岩石,不是自然的,古画中少见,可以说是潘画的特有标志,透露出他的强烈的道德意识,他画的荷茎、苇叶也都有明快准确的方位感,似乎比楷书中的笔画更严峻。
     他学魏碑,不像一般写魏碑的用手笔勉强摹拟刻石的棱角,潘字与魏碑体表面上并不相近,但他用硬毫、贫墨、侧锋,少弧钱,多方折,在运笔过程中使人感觉到镌刻金石的快意。我们几乎可以听到刀石相抵、相克、相擦的声音。画上的题跋酷似印章侧壁的跋文,可以说“直来直往”、“入石三分”。
     这一种刀石的接触,也是他与人世接触的方式,他的严肃、刚正、执着、热烈都进入腕下、毫端,犁入纸内。
     他作指画,我以为也是这一热肠入世的心理的表现。书家、画家的正常工具应是手中的一管,把笔当作刀来运用,是因为他要表现的效果已超出毛笔的功能,而把毛笔根本丢开,用指与掌直接去感觉纸的纤维、墨的稀稠,以自己的肉躯和外界的物质相扑搏,是把礼堂的绘画幻象转化为触觉的真实感。如果五、六十年代日本人、西方人在墨汁中翻滚的行为艺术有其认真的动机,那么潘天寿先生的指画可以说是他们的先驱。
     他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他对严格的二维坐标的执着反映出“至中、至正”的一面,而他的笔法的雕刻感暗示出他的“至大、至刚”的一面。他说:“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的反映”。(《论画残稿》)他的书画都是楷书型的,弥漫着儒家的精神。
     儒家精神有齐庄中正,有温柔敦厚,也有发强刚毅。“朝闻道,夕死可矣”,“舍生而取义”,口吻是从容的,又是坚决的,百折不回的,接受悲剧性的命运。《梅月图》是潘先生的力作,也是他的绝笔。老梅拔地而生,旋即倒偃斜起,曲折盘纡,于身满布密密麻麻的节、结、创伤、裂痕、窍穴、阴影,都是哭的眼睛,枯的眼睛,永不能瞑的眼睛,失声的号啕。树巅的细枝上结着许多花蕾,像梅子,像一族族珍珠落入高悬的月镜中。中国画中的月大概都只以淡墨渲衬,月是朦胧的,夜是幽静的,我仿佛第一次看到中国人画出真的黑夜,悲怆而凄厉。他说,中西画要拉开距离,而这幅绝笔使人想起凡高的绝笔《麦田上的鸦群》,一边是炽烧的金黄的太阳;一边是霜雪寒寂的月色,同样是激越的生命的哀歌。
发表于 2010-9-23 12: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学习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9 10:36 , Processed in 0.16694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