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李骉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四(未出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四(未出版) 

41  颖州听琴帖??
苏轼约书于元皊六年(一○九一)。宋拓本。诗一首残句。宋刻十六字,翻刻十四字。刻本装册,每页约三七厘米×二二厘米。上海冈书馆藏《宋郁孤台法帖》卷六。??《苏诗总案》:“元皊六年辛未,八月,二十二日到颖州任;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和谢赵令时、陈师道、兼简欧阳蓒、辩兄弟。”本集卷三四有《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坐客》一首,帖中句载于其中,云:“白露下众草,碧空卷微云。孤光为谁来,似为我与君。水天浮四座,河漠落酒樽。使我冰雪肠,不受面蘖醺。尚恨琴有弦,出鱼乱湖纹。哀弹奏旧曲,妙耳非昔闻。良时失俯仰,此见宁朝昏。悬知一生中,道眼无由浑。”?
宋华文合直学士、宣奉大夫、知赣州盱江聂子述以家藏本刻石,其石在赣县贺兰山郁孤台,因以名帖为《郁孤台帖》。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此帖以前无着录,帖被方梦园发现,不久归易州李葆恂(文石),其孙石孙售出,归龚心钊。”此帖诗题为龚心剑装池残本时,用翻刻本补人。龚氏有清光绪元年乙亥(一八七五)一跋附于帖中。?
东坡作此诗时正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初所作,故书时亦暂定于是年,即元皊六年九月。
?参考  《苏轼诗集》卷三四  《东坡纪年录》  《苏诗总案》  《善本碑帖录》
??释文  颖州西湖月夜泛舟听琴一首,东坡(以上翻刻)。……酒樽。使我冰雪肠,不受曲蘖醺。尚恨琴有……??

42  祷雨帖??
苏轼臼署书于元皊六年(一○九一)。纸本。行书,诗文二则。凡二十九行,计二百三十九字。二九厘米×一二○厘米。今不知藏所。??
此帖尚有二名:一、《颍州祷雨纪,二、《龙公神帖》。?
《东坡纪年录》:“元皊六年辛未。二十五日,以旱请教授陈师道并男迨,迎张龙公作文。十一月一日:作聚星堂雪诗,祷雨既应,次景文韵。十日,作《送张龙公文》。”?
陈履常即陈师道。《宋史》本传:“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少而好学苦志,年十六,早以文谒曾巩,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着,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遂绝意进取。……元皊初,苏轼、傅尧俞、孙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士。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轼,改教授颍州。”正与此帖合。?景贶即赵令时。本集《复次放鱼韵答赵承议、陈教授》〔查注〕:“赵承议,名令时,初字景贶。”《宋史》本传:“令时字德麟,燕懿王玄孙也,蚤以才敏闻。元皊六年,签书颖州公事。时苏轼为守,爱其才,因荐于朝。竟不许,轼被窜,令时坐交通轼罚金。”?
二欧阳即欧阳修之子荣(叔弼)、辩(季默)。《苏诗总案》:“十一月一日祷雨张龙公,得小雪。与赵令时、陈师道、欧阳荣、辩兄弟,会饮聚星堂,和欧阳修禁体韵,并书颖州祷雨诗。”?
东坡有《复次韵谢赵景贶、陈履常见和,兼简欧阳叔弼兄弟》诗,施元之注云:“欧阳叔弼,名荣;季默,名辩。皆文忠子。叔弼登乙科,以文忠老终不肯仕,元皊间为礼部郎。季默监澶州酒以归。皆居于颍。”考《宋史》欧阳修本传合。?
男迨,即苏迨,东坡中子。《宋史》东坡本传:气轼三子:迈、迨、过,俱善为文。迈,驾部员外郎,迨,承务郎。”?东坡在朝廷失意,被排挤出知颖州,却忠于职守。守颍虽不出半年,却掘西湖,赈灾,祈雨,关心人民疾苦,颇有政声。此帖即记其久旱祈雨之事。
?参考  《宋史》卷三三八、四四四、二四四、三一九  《东坡纪年录》  《苏轼文集》卷六八  《东坡诗集》卷三四
??释文  元皊六年十月,颖州久旱。闻颖上有张龙公神极灵异。乃斋戒,遣男迨与州学教授陈履常往祷之。迨亦颇信敬,沐浴斋居而往。明日,当以龙骨至。天色少变,庶几得雨雪乎?廿六日,轼书。廿八日,与景贶、履常同访二欧阳,作诗云:“后夜龙作雨,天明雪填渠。梦回闻剥啄,谁平赵、陈、子。”景贶拊掌曰:r句法甚新,前人未有此法。”季默曰:“有之:‘长官请客吏请客,目曰主簿少府我。’即此法也。”相与笑语,至二更归。时星斗粲然,就枕未几,雨已鸣檐矣。至朔旦日,雪作。五入者,复会于郡斋。既叹仰龙公之威德,复嘉诗语之不谬。季默欲书之,以为异日一笑。是口景睨出迨诗云:“吾侪归卧髀肉裂,会有携壶劳行役。”仆笑曰:“是儿也,奸勇过我。??

43  醉翁亭记??
苏轼自署书于元皊六年(一○九一)。拓本。楷书,欧阳修文一篇。拓本分四幅,每幅二一八厘米×八二厘米。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此碑本文乃欧阳修撰于宋仁宗庆历七、八年之间,并曾自书刻石立于滁县西南之醉翁亭。此亭乃滁州琅琊山开化律寺智仙和尚所建,欧阳修题名“醉翁亭”,因为此千载名篇《醉翁亭记》。此记成后,他亲自书写,请工勒石,立于亭侧。碑刻好后,颇为时重。但因字画褊浅,恐不能传之久远,元皊六年,滁守王诏便托人转请东坡重书之。东坡书此碑后跋,对此作了叙述:“庐陵先生(欧阳修)以庆历八年三月己未刻石亭上。字画褊浅,恐不能传远,滁人欲改刻大字久矣。元皊六年,轼为颁州,而开封刘君季孙自高邮来,过滁。滁守河南王君诏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轼于先生为门下士,不可以辞。十一月乙巳,眉山苏轼书。”《山左金石志》卷十七《苏子瞻天堂山残刻》有此文残刻。?
此碑与《丰乐亭记》原石同时毁于崇宁党禁中。明时嘉庆间重刻,但甚拙劣,较宋刻拓本不可同日而语。
??释文  (局部)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秀者琅耶也。山/两峰之间者,口/去而禽鸟乐/乐。人知从太/同其乐,醒能??


44  丰乐亭记??
苏轼约书于元皊六年(一○九一)。宋拓本。楷书,欧阳修文一篇。册装,三面,每面二行六宇,计十八字。每面三四•一厘米×二四•三厘米。上海书店藏罗振玉跋本。??
《丰乐亭记》本文为欧阳修撰。《宋史》卷十一:“庆历五年春正月。乙酉,范仲淹、富弼罢。丙戌,杜衍罢。”《宋史》欧阳修本传:“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传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而此文首句云:“修既治滁之明年……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于此可是,此文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此文作后,是否又自书刻石,无考。欧阳修卒于宋神宗熙宁五年。清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宋元皊六年。四月,子瞻还朝,除翰林学士承旨。八月出知颍州。十月,苏文忠满庭芳词。十一月,《丰乐亭记》、《宸奎阁碑》、《醉翁亭记》。”此谱云东坡元皊六年十一月书《丰乐亭记》,不知以何为据,待考,但基本符合实情。因东坡《醉翁亭记》书后跋作了记载:“元枯六年,轼为续州,而开封刘君季孙自高邮来,过滁。滁守河南王君韶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这“求书”是否亦包括《丰乐亭记》,不得而知。但两记因之同时而书亦情理中事。?
杨震方《碑帖叙录》此碑载:“楷书,字径三寸,分三石刻,前二石各八行,行俱二十二字。原石久佚,现存者为明嘉靖时重刻。”与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合。此拓本,即宋时原揭。后有罗振玉,吴湖帆等跋。
?参考  《宋史》卷二、七八  《苏轼文集•佚文汇编》卷五  《历代名人年谱》北宋
??释文  ……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其丰年……??


45  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
苏轼约书于元枯四年到六年问(一○八九——一○九一)。纸本。行书,凡十四行,一百九十五字•三二厘米×三八•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和靖林处士,即林逋(九六七——一○二八)。《宋史•隐逸传》:“林逋,字君复,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弗趋荣利。初游江淮间,久之归杭,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自为墓于庐侧。不娶,无子,教兄之子宥,登进士甲科。”传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极尽隐逸之高蹈。他死后,杭人以故居为祀,后又移至白香山祠,与苏轼配祀。林逋为宋初著名书家。?
东坡此帖即为林逋手书七言近体五首之跋。对林逋的诗舆书均赞赏备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东野即孟郊,留台即李建中。李建中书稍肥,而林书正宜。此跋无署年月,根据王文诰编年苏诗,此诗编在元丰八年乙丑正月至五月,即从泗川到宜兴之间。不合。《豫章集》:“钱唐有水仙王庙,林和靖祠堂近之。东坡先生以为和靖清节映世,遂移神像配食水仙王云。”此自是元皊四年七月到元皊六年三月二次知杭时事,诗中亦有“不然配食水仙王”句。根据此帖字体看,亦正相符。
?参考  《苏轼诗集》  《宋史》  《高江村销夏录》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法书选集》六
??释文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缘。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眸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徽言犹可绿。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司马长卿欲娶富人女文君,作《白头吟》以诮之。先生临终诗云:“茂陵他日求遗草,犹喜曾无封禅书。”)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西湖有水仙王庙)??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四(未出版) 

46  春中帖??
苏轼约书于元皊七年(一○九二)。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十三行,计八十二字。二八•二厘米×四三•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札致“德孺”,乃东坡表弟程之元,字德孺。本集《送表弟程六知楚州》(施注)云:“东坡母成国太夫人程氏,眉山着姓。其侄之才,字正辅,第二;之元,字德孺,第六,即楚州;之邵,字懿叔,第七。……德孺以父文应荫入官。其自江右移节广南,为郎金部。元符三年,由河中守为两浙转运使。东坡归白海外,会于金山。后为卫尉少卿,坐曾承相布取金山下鼻塘地卜德孺尝与调护,蔡京与布不协,德孺亦得罪,时崇宁二年秋也。”“运使”,即转运使。宋初设随军转运使、水陆讯度转运使,供办军需。太宗以后,转运使渐成各路长官,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监察各州官吏,并以官吏违法、民生疾苦情况上报朝廷。东坡元皊七年有《程德孺惠海中柏石,兼辱佳篇,辄复和谢》(施注一:“程德孺,名之元。持节广南归惠此石,故皆用岭南事,德孺时为主客郎中。”“持节广南”即为广南路转运使之职。考《续资治通监长编》卷四七四:“元皊七年六月,庚午,右朝奉郎程之元为主客郎中。”正合“金部”之职。金部隶属于吏部,该部郎中“参掌天下给纳之泉币”,即有关转运等事。考《宋史•职官九》,主客郎中属中行郎中,主管金部。因此,此札上款“运使金部”正和程德孺是时官职。?
考《东坡纪年录》,元皊七年六月,东坡在知扬州任上,故札中有气子由不住得书”与“会合何时”云云。“二哥”应是东坡堂兄苏子明,曾任嘉州通判。苏子明大约卒于元皊中,具体年月待考。
?参考  《苏轼诗集》卷二七、三六  《绩资洽通监长编》  《宋史•职官》三、九
??释文  轼启。春中□□□□必逢。久不闻□,渴仰增积。比日履兹,余□尊侯何似。眷聚各无恙。轼蒙庇如昨。二哥□春□□□有书问往还,甚安也。子由不住得书。甚健。会合何时?惟祝倍万保啬。不宣。轼再拜德孺运使金部老弟左右。七月廿六日。??
47  尊丈帖??
苏轼书于元皊八年(一○九三)。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三行,计二十八字。二六•一厘米×一八•九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致杜氏五札之五》。“尊丈”大约指杜道源或其亲家,如是,此札便是致其子杜孟坚的。杜君懿乃东坡伯叔辈,治平三年苏洵卒时,已五十八岁,到元枯末,已近三十年,即使在世,亦非可以常通书信之人。“中妇”,乃指东坡第二子苏迨之妇。其本集《祭迨妇欧阳氏文》云:“以中子求婚于汝。”乃是“太师文忠公”欧阳修之孙女妻于苏迨。苏辙元裙四年末所撰《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时,称“孙女七人……:次许嫁承务郎苏迨:云云。又,元皊六年九月,苏轼赴颉时,作《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时仍称:“敢以中子,请婚叔氏。”苏与欧阳氏联姻大约在七年,过一年则天亡,即亡于元皊八年八月苏轼妻同安郡君王弗之后,至苏轼赴定州任之间。?
《东坡纪年录》:“元皊八年癸酉。八月一日,夫人王氏卒。”本集《书金光明经后》云:“轼之幼子过,其母同安郡君王氏讳闰之,字季章,享年四十有六。以元祜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师,殡于城西惠济院。”而《祭迨妇欧阳氏文》亦云:“以吉日良辰殡汝于京城之西惠济之僧舍。”故本集《舆子安兄七首之七》有“某亦为一年两丧,困于医药殡敛”云云,当指此元皊八年之事。?
元皊八年乃多事之秋。刚从外任回到京城不久的苏轼,又遭到朔党之徒黄庆基、董逸复等的“弹奏”,乞补外又不得;九月三日,宣仁后崩;哲宗亲政,“人怀顾望,中外洵洵,宰相不敢言,公与范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上谏箭、累奏不报”;当月即出帅中山。给哲宗当了六年老师,临行拟陛辞,哲宗不见。故札中云“公私纷冗,殊无聊也”,便是当时苏东坡所处环境和心境的实情。?
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致杜氏五札》按云:“其时约在元皊初,时东坡为翰林学士,所以全家在汴京。“此论尚欠确切。而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注称:“‘中妇’,当指王弗。”亦不知何以为据?
?参考  《苏轼文集》卷六○、六六、六三  《乐城集》卷二五  《东坡纪年录》  《苏诗总案》  《古书画过眼要录》  《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
??释文  尊丈不及作书。近以中妇丧亡,公私纷冗,殊无聊也。且为达此恳。轼又白。??


48  李太白仙诗卷??
苏轼自署书于元祜八年二○九三)。纸本。行书,李白诗二首。凡二十行,计二百○五字。三四•四厘米×—○六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卷为两纸接装,分载两诗。《东坡题跋•记太白诗二首》载有此二诗,并云:“余顷在京师,有道人相访,风骨甚异,语论不凡。自云:‘常与物外诸公往还。’口诵此二篇,云:‘东华上清监清逸真人李太白作也。’”此“道人”即帖尾所载之“丹元”。东坡有《次丹元姚先生韵二首》和《次秦少游韵赠姚安世》诗。唐宋之时,凡道人皆称先生。苏辙亦有《乐城集•次韵姚道人》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姚丹元因王巩以进东坡,本京师富人王氏子,为父逐去。事建隆观一道士,天资颇慧,因取《道藏》遍读,或能成诵,又多得其方街丹药。作诗,间有放浪奇谲语,故能成其说。浮沉淮南,屡易姓名。后复其姓名为王绎,又易名元诚。力诋林灵素,为其毒死。帖末云“丹元复传此二诗”,然《李太白集》中未载,且丹元“作诗,间有放浪奇谲语”,是否伪作,这本是一重疑案。但东坡确信无疑:“此语亦非太白不能道也!”他说:“余在都下,见有人携一纸文书,字则颜鲁公,墨迹如未干,纸亦新健。其首两句云:“朝登云梦泽,笠钓青茫茫。’”颜鲁公曾书此诗,还是宇似颜鲁公?不得而知。我们且信赖东坡。?
此帖后有金人蔡松年、施宜生、刘沂、高衍、蔡皀五家跋。蔡跋亦述丹元其人:“此诗帖云传于丹元者,道人姚安老自号也。先生将赴定武,前两月舆姚相会于京师。”《东坡先生年谱》载元皊八年,“盖定州之除,在九月内矣”,此帖书于“七月十日”,正舆行踪符。帖后明张弼跋云:“当时程学行于南,苏学行于北。金之尊苏与孔子并。故蔡、施、刘、高、皀等诸跋均以苏体,且为金朝传世难得之作也。”于此帖跋,不仅可见到东坡书法的影响,亦并传罕见之金人墨迹,堪称神佑。
?参考  《东坡题跋》  《黄轼诗集》  《乐城集》  《避暑录话》  《书道全集》  《古书画过眼要录》
??释文  朝披云梦泽,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内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还家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莫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赠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劝我穿绛缕,系作裙间挡。挹子以携去,谈笑闻遗香。人生烛上花,光减巧妍尽。春风绕树头,日与化工进。只知雨露贪,不闻零落近。我昔飞骨时,惨见当涂坟。青松霭朝霞,缥眇山下村。既死明月魄,无复玻璨魂。念此一脱洒,长啸登昆仑。醉着鸾皇衣,星斗俯可扪。元皊八年七月十日,丹元复传此二诗。
??
49  南轩梦语帖??
苏轼白署书于元皊八年(一○九三)。纸本。行书,杂文一则。凡七行,讦九十五字。二八•七厘米×二八•九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见于《东坡志林》卷一《梦南轩》。?
曾枣庄《苏轼评傅》云:“元皊八年是苏轼一生中又一个倒霉时期的开始。”?元皊中,苏轼就因洛蜀党争而被迫出知杭州。元皊六年,苏轼从杭州再返朝廷任翰林学士时,又遭到程颐党徒的攻击。正月入朝,八月又出知颓州,直到元皊七年八月再入朝,两年阅三州。这次入朝前,苏轼就再三辞退,哪怕到“重难边郡”去都行。他早巳厌倦朝廷的无聊斗争,不愿再去任要职而遭受政敌的诽谤诬陷。他这样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回朝不久又遭到黄庆基等人的弹劾、攻击。事情后来辨清了,苏轼再也不想在朝丁,元皊八年五月“乞知越州”,诏不允。苏轼想远离朝廷,还有一个深刻原因,即他与哲宗的关系已不融洽。他虽是哲宗多年的老师,但现在哲宗已十七、八岁,一直亲政的高太后已在暮年衰病之中,苏轼显然已经预见到会发生重大的政治更替。于是,他又想到致仕回故乡。谁知,他又遭到一个重大打击;八月一日,他的继室、牛仅四十六岁的同安郡君子闰之卒于京师。他在《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哀叹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此帖,即写于妻子去世后的第十天。?
“将朝尚早,假寐,梦归毅行宅。”东坡在梦中回到眉州自己童年时候的老家,“遍历蔬阔中,已而坐于南轩”,并得数句云:“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乌数千”。《苏诗总案》:“庆历六年丙戌(公年十一),僦居纱毅行宅,公读书于南轩。槛前花木丛茂,众鸟巢其上,驯扰翔集,闾里异之。”东坡仰慕陶渊明,逃避残酷的政治斗争,真正到了“梦寐以求”的境地了。此帖此文,是东坡彼时彼地的最为真实的历史和心理的记录。?
东坡仍然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就在同年九月,一贯在政治上庇护他的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当月就被出知定州,三月后,再贬海南,开始了可歌可泣的最后八年流放生涯。
?参考  《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文集》卷六三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一  《苏轼评传》
??释文  元皊八年八月十一日,将朝尚早,假寐。梦归□(毅)行宅,遍历蔬圃中。已而坐于南轩,见庄客数人,方运上塞小池。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予取笔作一篇文,有数句云:“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既觉,偶然思之。南轩,先君名之曰“来风”者也。轼。??

50  雪浪石盆铬??
苏轼自署书于绍圣元年(一○九四)。拓本。楷书,铭文一则。凡一行,计五十六字,直径一七•五——一九厘米•吴子重藏拓本。??
《东坡纪年录》:“绍圣元年甲戌。四月,二十日作《雪浪斋铭》……是月奉命追一官,落两职,以承议郎知英州。公在定州作……《雪浪石》、《沉香石》……等诗。”《雪浪斋铭》即此帖本文,其《引》曰:“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不问奔流,尽水之变。又得白石曲阳,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门‘雪浪斋’云”。?
《雪浪石》诗二首,其一口:“太行西马万马屯,势与岱岳予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竭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承平百年炸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舆论。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此诗将石纹如“雪浪”,并比之为四川都江堰离堆绕流的江水,有“飞雨”、“跳珠”之态,可谓善喻。但诗人很遗憾在座者没有蜀人,石纹如离堆雪浪的境界无法与人论说,只好将此“故国山水”聊存于心。其二曰:“我顷三章乞越州,欲寻万壑看交流。且凭造物开山骨,已见天吴出浪头。履道凿池虽可致,玉川卷地若为收,洛阳泉石今谁主?莫学痴人李与牛。”此诗以唐朝李德裕、牛僧儒好石典故,有喻党争无聊之意。?
东坡是有远见的,他已经预见到会导致石存人亡的悲剧。是年四月十二日诏改绍圣元年。当时朝局大乱,虞策、来之邵又以“讪谤”之罪论奏东坡,闰四月便被命南迁,开始了海南八年的流亡生涯。《墨庄漫录》:“后谪惠州,雪浪之名遂废。元符中,张芝叟守中山,重安盆石,方欲作诗寄公,闻公之薨,乃作哀辞。云:‘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山中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即指此石也。”此石后曾归清翁方纲,他揭出后?在帖后作因,并作《雪浪石盆铭记》书于内。?
铭诗中“蜀两孙”,乃西蜀画家孙位、孙知微。前者为唐人,后者为宋人。?此书无肥厚之态,有瘦劲之姿,颇有颜鲁公《麻姑仙坛记》意韵。
?参考  《东坡纪年录》  《苏轼文集》卷一九  《苏轼诗集》卷三七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三七
??释文  画水之变蜀两孙,与石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四(未出版) 

51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苏轼白署书于绍圣元年(一○九四)。白麻纸本,七张接装。行书,白作赋二首。凡七十七行,六百八十四字。二八•三厘米×三○六•三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
《洞庭春色赋》作于元祜六年(一○九一),时在颖州任上。此赋引文云:“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安定郡王为赵世准。其子道德麟时为承议郎签判颖州,与知州苏轼极为友善,曾以洞庭春色酒饷苏轼,苏轼乘兴作此赋。元皊六年三月,苏轼刚从杭州被召还京,重任翰林学士,便遭洛党攻击,常年八月便又贬知颖州,其心情呵想而知。故赋中有“追范蠡于渺茫”之句,以造其倦于政争的出世之意二兀佑八年,哲宗亲政,九月,苏轼再贬定州。苏轼身为哲宗侍读老师,临行前,哲宗连当面辞行也不愿意,被彻底抛进政治斗争的深渊:苏轼在定州以松醪酿酒,名中山(定州为古中山国)松醪,因而赋之,“赋《远游》而续《离骚》”,足见其被放逐之情。中年之后,苏轼再贬英州,还未赶到任所,八月又贬惠州,一连串地打击,使苏轼心力交瘁。四月,苏轼以六十高龄,车马劳累,赶赴贬所,而过韦城。适遇知友张传正之甥欧阳思仲,联想到张传正曾经“爱重”过他的《洞庭春色赋》,于是,便连同不久前所作的《中山松醪赋》一并书出,使思仲“面授传正”,以作赠别,当然也是寻求一种深刻的理解。?
韩愈云:“大凡物不得其干则呜。”窗外大雨滂沱,苏轼深酝于心的极大“不平”正待抒发。为此,他非常认真,“乃取李氏澄心堂纸,杭州程奕鼠须笔,传正所赠易水供堂墨”,而书之,完成了他晚期的大型、精心的这一幅代表作。
?参考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苏轼文集》  《东坡题跋》  《书法丛刊》十一  《艺苑掇英》  《苏轼评传》  《东坡先生年谱》
??释文  洞庭春色赋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余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斑。举枣叶之有余,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搦搦兮秋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白渚之苍湾。携佳人而往游,勒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管。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银罂,紫络青纶。随属车之鸥夷,款木门之铜环。分帝觞之余沥,幸公子之破悝。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楫,扣材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呜呼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中山松醪赋始予宵济于衡漳,车徒涉而夜号。燧松明而识浅,散星宿于亭皐。郁风中之香雾,若诉予以不遭。岂干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烂文章之纠缠,惊节解而流膏。嗟构厦其已远,尚药石而可曹。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尔灰烬之中,免尔萤爝之劳。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与黍麦而皆熟,沸春声之嘈嘈。味甘余而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似玉池之生肥,非内府之蒸羔。酌以瘿藤之纹樽,荐以石蟹之霜螯。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投柱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遨。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遂从此而入海,渺番天之云涛。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或骑麟而翳风,争植挈而瓤操。颠倒白纶巾,淋漓宫锦袍。追东坡而不可及,归铺啜其酮糟。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始,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犹子德麟得之以饷予。戏为作赋。后,子为中山守,以松节酿酒,复为赋之。以其事同而文类,故录为一卷。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东坡居士记。??

52  令子帖??
苏轼书于绍元年(一○九四)。纸本。行书,尺牍一则。凡四行,计五十字。三○•三厘米×二五•六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为《致杜氏五札之四》。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佚文汇编》时,判为《致杜道源》,时间定为治平二年,不合。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判为“黄州时给道源的”,亦不合。文中所云“令子”,已不应是孟坚,而应是孟坚之子唐弼。?
绍圣元年四月,东坡在定州任上,就任落两职,追一官,知英州。他“火急治装,星夜上路”,“忧悸成疾,两目昏障,仅分道路”,行至滑州,便有《赴英州乞舟行状》,十分狼狈,正合帖中所云“患难流落中”。未至英州,又再贬“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大约在五、六月之间,途经金陵,正遇上道源卒。吴秆跋云:“孟坚丁外艰,子瞻赴英州阻风石头。”东坡“辄送十缗省为一奠之用”,并在此札中申明:“患难流落中,深愧不能展毫末也!”?
此帖书体近于晚年。匆忙中,“患难”二字亦写颠倒,想必为绍圣元年“道尽途穷”之际观其书,足见其情其心。
?参考  《苏轼文集》卷三七、佚文汇编卷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  《古书画过眼要录》  《东坡先生年谱》
??释文  令子所示,专在意,来日相见即达之。但未必有益也。辄送十缗,省为一奠之用。患难流落中,深愧不能展毫末也。不罪、不罪。轼手启。??

53  罗池庙诗碑??
苏轼约书于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后。拓本。正书,诗一苜。凡十行,计一百四十字。尺寸失记。宇小者径十厘米•大者径十六厘米。??
此碑又名《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因其本文乃是唐韩愈撰《柳州罗池庙》中的颂辞部分,或又名《荔子丹碑》乃因其首三字名之。?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柳州刺史柳宗元死于贬所。柳宗元有德政,传说柳人得其托梦,在广西马平罗池为之建泖侯庙以祀之。后柳人魏忠、欧阳翼使谢宁去京,请韩愈作碑纪共事。韩愈并作《迎享送神诗》,由沈传师楷书之,立于罗池柳仗庙内。原石久佚,南京嘉定十年(一一二七),柳人又重刻立石。此次重刻便未用沈傅师原书,而用了苏东坡的真迹上石。东坡并未写全部碑文,仅有文后的赞辞部分。东坡此诗真迹从何而来,无号。但观共拓本书迹,隽逸厚重,有凌然之势,非东坡莫属。?
从绍圣元年十月,苏东坡南窜惠州后,在南海度过厂八年流放生活。在南海期间,虽然生活十分艰苦,所赖其子苏过等勤劳治家,特别是在惠州期间,东坡倒有不少空闲时间,闲之为四方求字人撰书过不少碑铭。如绍圣四年的《陆道士墓志铭》,绍圣三年的《惠州李氏潜珍阁铭》,元符三年在儋州的《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其刻石虽已不存,但本文均截于东坡奉集。此诗碑大约在此期间有人求书,火坡对帏、柳为人为文均极倾慕,并为死于眨所的柳宗元当怀同情同感,书此诗文是完全有可能的。此书因非碑文全部,故当时未入石刻。到南宋时,因无全碑所依,加之苏轼的声名及与柳宗元同眨南海的命运,刻成诗陴,立于柳侯庙,可谓顺理成章事。故断此碑为绍圣元年后书。
?参考  《韩昌黎集》  《苏轼文集》卷二—  《东坡纪年录》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三八——四三
??释文  荔子丹兮蕉黄,杂肴(缺韩文“蔬”字)兮进侯之(韩文少“之”字)堂。侯之船兮两旗,渡中流兮风汩(韩文为“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侯乘白(韩文无此“白”字)驹兮入庙,慰我民兮,不闥兮(韩文无此字)以笑。鹅之山兮柳之水,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侯朝出游兮暮来归,春与猿吟兮,秋兴鹤飞(韩文为“秋鹤与飞”)。北方之人兮,谓(韩文为“为”)侯是非。千秋万岁兮,侯无我违。愿侯(韩文无此二字)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下无苦湿兮高无干,秔仕(韩文为“徐”)羡充(韩文“充”字在气羡”前)兮,蛇蛟结蟠。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


54  归去来辞卷??
苏轼书偏差绍圣三年(一○九六)。纸本。楷书,陶渊明文一篇。凡四址七行,共五百四十一字。三二厘米×一八一•一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一生仰慕陶渊明,在海南儋州几年,图书几绝,唯有一《陶渊明集》伴其终始。他曾经把陶诗一一和过,开和古人诗先例。苏轼一生也多次书写陶渊明《归去来辞》,以抒发其政治土张不得伸展、官场黑暗而思去国的忧愤。记苏轼的题跋,就有四处记载书《归去来辞》,《晚香堂苏帖》就刻人三首,两首小楷、一首中楷(即此帖翻刻本)。此中楷后有一跋,此跋四部丛刊初编影元刊本《集注分类东坡诗》卷首《东坡纪年录》绍圣三年纪事曾节引此文。文曰:?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余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鲁公绝粮汀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遣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妙,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观此帖,确系东坡晚年之作。与其稍后的《答谢民师论文帖》颇类同。只是《民师帖》书于旅途用行书,此帖更从容严谨为楷书,乃东坡刻意传世之作也。无署款、年月,且无《晚香堂帖》刻入的上述一跋。《晚香堂帖》刻入之跋字形比此帖大,风格不相类,疑原跋与本文散失,刻帖时补人的。
?参考  《陶渊明集》  《故宫法书》第九辑  《晚香堂苏帖》  《东坡纪年录》  《苏轼文集》  《苏轼诗集》
??释文  归去来兮辞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街,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涂。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子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末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今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常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门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盼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乌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子以(仲)春,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窃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字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皇皇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5  致南圭使君帖??
苏轼书于绍圣三年(一○九六)。纸本。行楷书,信札一则。凡四行,计十五字。二六•一厘米×二○•九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诗总案》:“绍圣三年丙子。九月,詹范罢惠州任,方子容来代。”方子容者,即帖中之“南圭”。东坡本集卷十二有《野吏亭记》:“故相陈文惠公建此亭,榜曰‘野吏’。盖孔子所谓‘先进于礼乐’者。公在政府,独眷眷此邦,然庭宇日就圮缺。凡九十七年,太守朝奉郎方侯子容南圭,复完新之。绍圣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记。”此记乃在方南圭到任两月之间。此帖作于十月一日,乃新太守到任时,贬官、属员苏轼的“奉谒”帖子。?
方南圭对东坡亦十分崇敬,到惠州任不久,即同循州太守周彦质一同去看望刚搬进新居的苏轼。东坡为此还有三首诗记之。诗名:《次韵惠循二守相会》、《又次韵二守许过新居》、《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正当东坡期望在惠州安度晚年时,又一次遭到重大打击,第二年,即于元皊四年四月,“被命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这时,太守方子容自携《告身》来说:“此固前定乎,无恨。”于是向东坡讲了一个故事:“吾妻沈素,事泗州僧伽谨甚。一夕,梦和尚告别,问所往,答云:‘当与苏子瞻同行七十二日。’当有命,今适七十二日,岂非前定乎,”《东坡纪年录》记载的这个故事,也充分表明了东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及所建立的友谊。
?参考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四。  《东坡纪年录》  《苏轼文集•佚文汇编》卷三  《苏轼诗集》卷四十
??释文  轼谨奉谒贺南圭使君阁下。十月一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四(未出版) 

56  渡海帖??
苏轼书于元符三年(一一○○)。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十二行,封囊一行,计九十八字。二八•六厘米×四○•二厘米封囊—行,四•二厘米×二八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致梦得秘校尺牍》;?
东坡《峻灵乇庙碑》:“绍圣四年七月,琼州别驾苏轼,以罪谴于儋,至元符三年五月,有诏徙廉州。”于足,东坡辞别与之生活了几年的儋州父老友朋,启程经澄迈,到琼州渡海到廉州,于址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诗。此帖署人川十二日,其时正在澄迈,有《澄巡驿迪潮阁二首》等诗。因之,编年应在元符二年。?
帖中“梦得秘校”乃赵梦得。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广西有赵梦得,处于海上,东坡谪儋耳时,为致中州家问。坡尝题其澄迈所居二亭曰“清斯”,曰“舞琴”。仍录陶渊明、杜子美诗及旧作数十纸与之。梦得以绫绢求,东坡答云:“币帛不为服章,而以圭曰字,上帝所禁。”东坡又有《致赵梦得一札》:“旧藏龙焙,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赵梦得曾为苏轼奔走中州探望家属,苏轼有好茶则非请赵梦得会饮不可。赵梦得对流落海南几年的东坡关照必多,东坡对之很感激,作书相送,有茶招饮,可谓相知。东坡离开海南,路过澄迈时,适赵梦得北行未归,很遗憾,便留下此札交付其子,盼望能在渡海以后相见,“不尔,未知后会之期也。”流露出对这位患难中帮助过自己的友人的思念。?
苏轼尺牍中尚有致范梦得、高梦得札,但均与此帖不符。
?参考  《故宫法书》第九辑  《苏轼文集•佚文汇编》  《苏轼诗集》卷四三  《二老堂诗话》
??释文  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下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封囊:手启,梦得秘校。轼封。??


57  答谢民师论文帖??
苏轼书于元符三年(一一○○),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三十三行,计三百六十字。二七厘米×九六•五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据《程史》考谢民师(举廉):“临江谢氏,世以儒鸣。元丰八年,有名懋者,及其弟岐,其子举廉、世充,同登进士第,时人谓之临江四谢。举廉字民师,东坡尝书与之论文,今载集中。”此帖便是东坡舆之论文的信札一则。据《苏轼文集》,此帖前缺一百五十三字(帖后由明娄坚补齐)。起首“轼启是文之意疑若”八字乃残存字补上的,故文义不通。?
此帖前缺文称“自还海北”,末署“十一月五日”,即明此帖书于元符三年。是年五月大赦,量移廉州;六月渡海,七月至廉州眨所:九月改舒州团练副史,永州安置,于是启程,经山广州。末工宗稷《东坡先生年谱》载东坡题广度寺云:“东坡居士渡海北还,吴子野、何崇道、颍堂通三长老,黄明达、李公弼、林子中自番禺迫饯,至清还峡,同游广陵寺,乃元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帖中所言“今日已至峡山寺”,即到广东清远县东北三十里之广庆寺。帖后所署十—月五日,乃题名前十日,其时正与年谱符。?
此帖是东坡晚年的代表书作,而此文,是东坡系统总结一生的文学革新主张,其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文章结构与行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与东坡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书法观念,是一脉相通的。这一点对研究苏轼书法很为重要。
?参考  《东坡先生年谱》  《苏轼诗集》  《东坡题跋》  《古书画过眼要录》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释文  (轼口是文之意疑若)不然。求物之炒,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解于口与手者乎?足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物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敦。然则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已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不宣。轼顿首再拜民师帐句推官阁下。十一月五日。??


58  江上帖??
苏轼冉于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九行,计五十九字。二○•三○•五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致知县朝奉尺牍》。?
故宫藏《苏氏一门法书》有宋吴开跋。吴开字正仲,绍圣间中弘词科,晚有《伏古堂诗话》。可谓东坡同时代人,所记较信。跋云:“杜唐弼出眉山苏公父子与其先书十一帖,以示予。君懿于唐弼,曾大父也。”曾大父乃曾祖父,唐弼祖父为杜道源,父为杜孟坚。那幺,他向唐弼出示其父亲收到的苏轼的信件是可信的。跋云:“子瞻接杜氏四世,观其书可以识其年。晚与孟坚《江上帖》,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盖似其暮岁之文。然不数月而病且死矣。”这也是可信的。?
苏轼元符三年十一月离广州北归,建中靖国元年正月过大庾岭,四月过豫章、江州、当涂,五月一日抵金陵。四月二十八日与孟坚覆此札,称“余非面莫既”,老友重逢,非当面不能道尽别情。算来,“孟坚金陵丁外艰,子瞻赴英州阻风石头,唐弼方少,往见从容累日”,应是绍圣元年,到建中靖国元年正好八年,正合帖中所谓“江上邂逅,俯仰八年”。东坡接到老友的来信后,“怀仰世契,感怅不已”。然后过江陵,渡江到仪真,六月初与米芾会于白沙东园,十二日渡江过润州。时已病重—,七月十五日,热毒转甚,二十五日病危,二十八日绝命于常州,年六十六岁。在现今存世的东坡墨迹中,此帖算是绝笔之作了。
?参考  《苏氏一门法书》  《东坡先生年谱》
??释文    轼启。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怀仰世契,感怅不已。辱书,且审起居佳胜。令弟爱子,各想康福。余非面莫既,人回匆匆不宣。轼再拜知县朝奉阁下。四月廿八日??


苏  洵??
小传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一○○九),卒于英宗治干三年(一○六六)。《宋史》卷四四三有本传,云:“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佑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着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宰相韩琦见其书(《权书》、《衡论》、《机策》、《心术》、《远虑》等)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卒。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苏洵卒于京师,为之作哀词铭谏者甚多,其中有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明允)墓志铭》、曾巩《苏明允哀词》、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均记载了苏洵生平及其著述。?
苏洵为古文,笔力雄健,议论畅明,不为虚词丽句,主张为世而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一,与其子轼、辙并为“唐宋八大家”之属。其书法亦工,力韵并存。《书史会要》云:“蜀人不能书。元皊间,轼以字画名世,其实滥觞于洵。”可谓的评。??

59  致提举监丞帖??
苏洵约书于庆历七年(—○四七)。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十六行,计一百八十三字。三五•三厘米×五三•二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提举监丞”未宵考何人,疑为苏洵之友史沆。庆历七年,苏洵与乡里好友史经臣进京同举制策不第,即南游庐山、鄱阳及虔州一带。时史经臣之弟史沆正在临江作官。《苏诗总案》:“庆历七年丁亥。宫师(苏洵)与史经臣同举制策。中都公(苏洵兄涣)自阀州解还,遇于都门,赋诗送宫师下第归蜀,有‘人稀野店休安枕,路人灵关稳跨驴’句。遂自嵩洛之庐山,游东西二林……因游虔州。”……遇史经臣于临江,送其弟沆赴狱。八月闾讣遂还。”苏洵《祭史彦辅(经臣)文》亦对此段经历作了记载:“庆历丁亥,诏策告罢,予将西辕。慨然有怀,吾亲老矣,甘旨未完。往从南公,奔走乞假。遂至于虔。子时亦来,止于临江,系马解鞍。爱弟子凝(沆),仓卒就狱,举家惊喧。及秋八月,予将北归,亦既具船,有书晨至,开枧惊叫,遂丁大艰。故乡万里,泣血行役,敢期生还?中途逢子,握手相慰,曰无自残。旅宿魂惊,中夜起行,长江大山。前呼后应,告我无怨,相从人关。”苏洵与史经臣是有深厚的友谊,他们从宝元元年订交后,几次携手出游、应试。此次落第后,同游京洛后分手,苏轼便南游庐山、鄱阳,并经临江而赴虔州。他在行经临江的时候,大概并未在此停留,故帖中有“洵以病暑加眩,意思极不佳。所以涉水迂涂,不敢人城府者,畏人事也”。苏洵虽未进城,但却是在“道中草草上记”。他第二天就收到了覆信。从覆信中看出,收信人很愿意陪同苏洵南游。苏洵拒绝了此意,大约他亦有同行诸人的安排,但覆信—相约,“廿日后,便可承颜,或同涂为鄱阳之行”。从临江(即今江西清江)到虔州(今江西赣州)往返廿日即可。?
考《苏诗总案》:“康定元年(曾枣庄定为宝元元年)庚辰。宫师学成。与史经臣及其弟沆为友。〔诰案〕史经臣字彦辅,其弟沆字子凝,眉山人。宫师后与彦辅同举制策,皆报罢,子凝登进士第。”因是老友。此札上款所以称“兄”。而史沆是否即是“提举监丞”,无考。苏洵正拟北归,忽然得到父亲的死讯,他匆忙归途,过临江正遇好友史经臣。史经臣与他在京中分手后,随即亦赶到临江看望他的“爱弟”史沆,不期史沆因事“赴狱”。因何事赴狱,亦无考,只知道其不久后即身亡。苏洵在落第和丧亲的打击下,非常悲观,但生性开朗豁达的史经臣并开导于他,“曰无自残”,并陪同他返回故乡。对于这一点,可以从上述祭文看出来,他是很感激这位亡友的。?
罗列这一段史实,要断定帖中之“提举监丞”即是“赴狱”的史沆,当然还缺乏进一步的材料作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苏洵一生仅有一次来虔州、临江,即帖中所谓二十日后,“同涂鄱阳”,这一次即在庆历七年夏天,故有“冒暑远行”云云。同时,除了史沆外,尚未发现有其它可以称“兄”的友人在这一带作官,并与苏洵有过交往。《苏诗总案》在这一年有“与雷简夫订交九江”。但曾枣庄《苏洵年谱》中考证为误系。?
此帖字迹颇见烦躁不安之状。这和旅途暑热不堪,加之落第失意,心有郁结,徜徉江湖间的心境是密切相关的。
?参考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一  《眉阳三苏先生年谱》  《苏洵评传》
??释文  洵顿首再拜。昨日道中草草上记,方以为惧,介使昨来,伏奉软翰,所以眷藉勤厚,见于累纸。感服情眷,愧怍益甚。晨兴薄凉,伏惟台候万福。洵以病暑加眩,意思极不佳,所以涉水迂涂,不敢入城府者,畏人事也。宠喻常安之行,仰戢爱与之重,深欲力疾,少承绪言。但闻台候不甚清快,冒暑远行非宜。兼水浸道涂,恐今晚亦未能至彼。虚烦大旆之出,曷若相忘于江湖。不过廿日后,便可承颜,或同涂为鄱阳之行如何?更几见察,幸甚。匆匆拜此,不宣。洵顿首再拜,提毕监丞兄公坐。??


60  陈元实夜来帖??
苏辙约书于庆历七年(一○四七)。纸奉:行书,信札一则。凡十行,计一百字。三四•五厘米×五○•九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札无上款,陈元实何人亦无考。但以帖中“触热如此远行”,“饶城风波更多”云云,以及笔迹来看,必与《致提举监丞帖》为一时之书。?据载,苏洵江南一游,交往者三几人而已。一为庐山圆通寺僧纳老。《乐城集•赠景福顺长老》诗序云:“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纳禅师,留连久之。”一是虞州人锺荣。《苏诗总案》:“至虔,遇隐君子锺荣,同游马祖崖,人天竺寺,观白居易墨迹。宫师素不饮,裴设醴焉。”当时苏洵无名,旅途中还常有人与之争座位、床位。而此锺菜却甚为敬重老泉,故东坡白海南归时,还专程在虔拜望过锺荣的后人,以怀念父亲当年的际遇。除此之外,便是史经臣、史沆兄弟了。以此三者来看,给后者覆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如果史经臣到了临江,遇上了兄弟赴狱的麻烦,又知道苏洵在虔州一带,是很可能委托如“陈元实”等带信给苏洵的。故苏洵在此帖中安慰之,云:“外事姑置勿问,胸次自安。”并向之述道:“饶城风波更多,未尝过而问也。坐此久而自息。”当然,苏洵收到此信的时候,史沆恐怕还未入狱,只知道一些迹象和史经臣的担心而已。同时,也尚未知道父亲的死讯,因之云“亦在十月末”,大约指同路回川之意。“回程须在月末”,大约指从虔州返回临江,或饶州(鄱阳)一带。《苏诗总案》载:“五月十一日宫傅卒于家,年七十五。”“八月闻讣遂还。”讣讯在途中经历了三月。得此札时,想应在八月以前。帖中云“触热如此远行,恐亦运数使然耳”,必在盛暑之中,而非入秋之后的八月。苏洵庆历七年举制策不第,对他的打击十分沉重,返川后,十年未出,潜心苦读,直到嘉佑元年携二子赴京应试。《忆山送人》诗云:“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故帖云“恐亦运数使然耳”,表达了苏洵不得出路的怨愤与颓唐。此帖书迹亦与《致提举监丞》同,潦乱之中见性情也。?
苏洵墨迹存世者仅此二帖,十分重要。足可以佐证《书史会要》:“蜀人不能书,元皊间,轼以字画名世,其实滥觞于洵。”
?参考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一  《乐城集》卷十一  《鲧洵评传》。
??释文  陈元实夜来至白面渡相晃。亦烦渠诊视,辱问及之。承美替不远,洵亦在十月末。此行甚以为挠,回程须在月末。气且仅属,而触热如此远行,恐亦运数使然耳。外事姑置勿问,胸次自安。饶城风波更多,未尝过而问也。坐此久而自息。食芹之美,不敢不献耳。洵再拜。??

苏  辙??
小传  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一○三九),卒于宋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颖滨遗老。苏洵子。《宋史》卷三三九有本传,略介如下:?
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策人,辙自谓必见黜。考官胡宿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宰相真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时父被命修《礼书》,兄轼签书凤翔判官。辙乞养亲京师。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时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吕惠卿附安石,辙舆论多相牿。初与安石合,后多以书诋安石,安石怒,将加以罪,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令张方子知陈州,辟为教授。三年,授齐州掌书记。又三年,改著作佐郎。复从方子签书南京判官。居二年,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移知绩溪县。?
哲宗立,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祜元年,为右司谏。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着,欲革弊事,而旧相蔡确、枢密使章?皆在位,窥伺得失,辙皆论去之。吕惠卿始谄事王安石,倡行新法,辙具疏其奸,以散官安置建州。寻司马光欲复差役,辙言从容议决;光又欲骤改科举,别为新格,辙亦言徐议元皊五年以后再改,光皆不从。以论西夏事,依议夏人遂服。迁起居郎,中书舍人。议回河故道。进产部侍郎。又主裁减冗吏事,代轼为翰林学上,寻权吏部尚书。并使契丹。反对引用新党人物,上疏力排“调停”之说,宣仁后从之。元皊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
元皊朔、洛、蜀党争剧。宣仁后薨,哲宗立,落职知汝州。居数月,再责知袁州。未至,降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绍圣三年,又责化州别驾,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崇宁中,蔡京当国,施党禁,又降朝请大夫,罢祠,居许州,再复太中大夫致仕。?
自元符三年从岭海贬所北归后,便闲居领昌。筑室于许,号续滨遣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几至抱睡,如是者几十年。苏轼卒,助其诸子安家于许。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淳熙中,谧文定。三子:迟、适、逊;七女。?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与兄轼相迫。有《诗传》二十卷,《春秋集传》十二卷,《老子解》二卷,《乐城集》、《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应诏集》十二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其书瘦劲可喜,有东坡之风。少雍容,而多沉着。?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四(未出版) 

61  致子璋秘丞帖??
苏辙约书于熙宁三年(一○七○),纸本。行书,尺牍一则。凡十三行,计一百○三字。二五•七厘米×三一•八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帖中云:“辙到此幸无恙,学中全无职事,疏懒日甚。”考《苏颖滨年表》:“熙宁三年庚戌。二月戊午,观文殿学士新知河南府张方子知陈州。方平奏改辟辙为陈州教授。有《初到陈州诗二首》。”《颖滨遗老传上》亦云:“会张文定知淮阳,以学官见辟,从之三年。”此帖尾署“七月廿四日”,故帖首云“出京忽草,不获再奉违,倏忽累月”,从二月到七月,除去旅途盘桓,到陈州亦该“累月”。苏辙一生只为一次学官,故判此帖为熙宁三年似妥。?
从熙宁元年底苏辙兄弟还京后,三月上书神宗,即日诏对延和殿,然后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参与了王安石变法的工作。但因舆王安石政见不合,直到他全面批评新法,引起王安石震怒后,则乞补外任,“奏除河南推官”。这是苏辙政治生涯的第一次失败。曾为蜀守,对苏氏兄弟十分赏识、且同样对新法持否定态度的张方平,把苏辙要到他的属下,当然是有保护之意。但脱离了紧张的政治生活,对满怀抱负、正当盛年的苏辙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所以在诗中叹道:“久爱闲居乐,兹行恐遂不?上官容碌碌,饱食更悠悠。枕畔书成癖,湖边柳散愁。疏慵愧韩子,文字化潮州。”正应帖中“学中全无职事,疏懒日甚”云云。?
此帖娟秀精致,正合早年手笔。惜帖中“子璋”无考。但从“仁丈”称呼,大概应该是在京师的父辈之友,或许与其父有较密切关系,或许是姻亲。因帖中谈到“但患违去亲旧,无与往还耳”之谓。均待考。
?参考  《苏颖滨年表》  《颍滨遗老传》  《宋史》卷十五  《乐城集》卷三
??释文  辙启。出京匆草,不获再奉违。倏忽累月,曷胜驰仰。递中辱示手敦,伏承履此新凉。起居殊胜,至慰、至慰。辙到此幸无恙。学中全无职事,疏懒日甚。但患违去亲旧,无与往还耳。未卜会面,惟顺候自重。不胜区区,谨奉手启布谢。不宣。辙再(拜)子璋秘丞仁丈执事。七月廿四日。??


62  安君文字帖??
苏辙约书于元皊元年二○八六)。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三行,计二十七字。二四•三厘米×一四•一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无上款,附于《晴寒帖》后,但字迹似非一次所为。此帖更显瘦劲隽丽。考《乐城集》卷三七有《乞罢安焘知枢密院状》、《再论安焘状》,乃元皊元年所为。《苏颖滨年表》:“元丰八年乙丑。十月,丁丑,以辙为右司谏。元皊元年丙寅。辙至京师。闰二月,丙辰,有《乞罢安焘知枢密院状》。三月乙未,有《再论安焘状》。”帖中所谓“安君文字”云云,恐即指此二状。又考《苏轼文集•内制诏敕》亦有元皊元年七月十三日《赐正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安焘乞退不允诏》。其后,即元皊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赐新除知枢密院安焘辞免恩命不允诏》,此时,苏辙已迁中书舍人。以帖中“今日已晚,来日督之”云云,想应指元皊元年二、三月之乞罢安焘状事。?
《宋史》本传:“安焘字厚卿,开封人。”熙宁初,为荆湖北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兼常事、农田水利,差役事,“焘平心奉法”,“神宗伟其仪观,留检正中书孔目房、修起居注”。元丰时,又为左谏议大夫,兼直学士院。哲宗即位,元皊更化,安焘这样“平心奉(行新)法”的人,苏辙认为“才气凡近,学术空虚,不迨中人,仅免过失”,“守旧职”就可以了,不宜“度越四人,直出共上,中外惊怪”,所以上《乞罢》,《再论》二状,亦属情理中事。
?参考  《乐城集》卷三七  《苏轼文集》卷四○  《宋史》卷三二八  《苏颖滨年表》
??释文  安君文丰,今日已晚,来日督之。次海即催之。改中无复义理,可为太息。??


63  晴寒帖??
苏辙书于元皊三年(一○八八)。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五行,计三十三字。二四•二厘米×一六•一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考《乐城集》和《苏颖滨牛表》,元皊三年六月以前的一、两年间,无在京唱和之记录。《年表》:“元皊三年戊辰、六月癸卯,以承议郎程之元为江南西路转运判官。有《送之元奉使江西诗》。”本集载此诗后,方有《雪中访王定国感旧》和《次韵王定国见赠》。前诗中回忆“昔游都城”,亦在雪中访“城东”清虚堂之王定国,并忆及同访之友孙巨源,夜饮不能归家之事,兼怀已忘之孙巨源,与东坡“兴龙节侍宴前一日,微雪,与子由同访王定国,小饮清虚堂”,兼怀孙巨源一诗作于一时无疑。《雪甚帖》尾署“廿三日”,此帖乃是苏辙约王定国一会之柬,尾署“廿七日”,故友至交重逢,相约造访晤谈必多,可以判定在《雪甚帖》之前后。帖中有“晴寒”之句,必在元皊三年之冬季。?
王巩乃张方平婿,东坡曾以十科荐定国,故苏辙称其“仁弟”,既有齿序,亦示亲密。
?参考  《乐城集》卷十六  《苏轼诗集》卷三○  《苏颓滨年表》
??释文  辙启。晴寒履况清安。今晚有暇一访,甚幸。不一一。辙顿首,定国使君仁弟。廿七日。??


64  雪甚帖??
苏辙书于元皊三年(一○八八)。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五行,计三十二字。二五•三厘米×一四•九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上款“定国承议使君”乃王巩,宋大名莘县人,字定国,白号清虚。王旦孙,张方平婿。神宗时上书言事,冯京荐之,不为王安石所用。历大理评事、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坐与苏轼往来,谪监宾州酒税。司马光执政,为宗正寺丞,屡更外补。哲宗末,新党再起,偏管全州。徽宗时,列名元祜党籍。“宗正寺丞”,即为承议郎。《宋史•职官九》:“承议郎——左、右正言,太常、国子博士。”《宋史•职官八》:“诸承议朗,左、右正言,太常、宗正、秘书丞……为从七品。”属于寄禄散官。“使君”乃指外命知郡官员。《苏诗总案》:“元皊三年尾”为王巩作其文砚铭,并作巩所藏砚铭〔按〕:王巩“元皊元年三月擢宗正寺丞,八月,公举巩充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为台谏所攻,出为西京通判……自西京悴扬,以本集诗题考之,当在二年秋间,而三年秋后已归……四年三月知海州,六月改密州。”由此可见,王巩称“承议使君”必在元皊元年八月以后。而帖中又有“宴居应有独酌之乐”句,这又必指有外命以后又归京赋闲之时。《后漠书•循吏•仇览传》:“虽在宴居,必以礼自整〔注〕宴,安也。”帖中又云“雪甚”,自然应在卒扬以后,即三年秋后归京,到四年三月出知海州期间。《乐城集》卷十六有《雪中访王定国感旧》、《次韵王定国见赠》,即在此时期。东坡本集卷六三二兀佑三年正月至闰十二月作)亦有《次韵王定国会饮清虚堂》,〔施注〕:“王定国尝通守扬州,《决定国韵》已用何逐扬州事,此诗首章云云,又以何逊喻定国也。是时定国始得宿州,宿隶淮东,故云:卜筑君方淮上郡。然未几以言者论罢,未尝到任也。”此正指三年秋冬到四年春寒之际。故东坡又有《兴龙节侍宴前一日,微雪,与子由同访王定国,小饮清虚堂。定国出数诗,皆佳,而五言尤奇。子由又言昔与孙巨源同过定国,感念存没,悲欢久之。夜归,稍醒,各赋一篇,明日朝中以示定国也》一诗记之。此诗〔查注〕:“《宋史•哲宗本纪》:‘十二月初七日,帝生日也。避僖忌辰,以次日为兴龙节’。”此帖尾署“廿三日”,想必在元枯三年底所作。?
时子由年五十一岁,在京。《苏颖滨年表》:“元皊二年丁卯。十一月甲戌,以辙依前朝奉郎试户部侍郎。元皊四年己巳。六月卒丑朔。丁未,以辙为吏部侍郎,辛未,以辙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其时,苏轼亦在京。《东坡纪年录》:“元皊三年戌辰。公在翰苑。元皊四年己巳。三月得旨,以龙圆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杭州。”东坡与王巩均在相同时期离京分赴杭州与海州,在六月即有东坡致王巩之《东武帖》。
?参考  《宋史》卷一六八、一六九、三二○  《乐城集》卷十六  《苏轼诗集》卷六三  《苏颍滨年表》  《东坡纪年录》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
??释文  辙启。雪甚,可喜。宴居应有独酌之乐。区区,书不能尽。辙顿首,定国承议使君。廿三日。??



65  上谒帖??
苏辙约书于元皊三、四年(一○八八——一○八九)。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四行,计十五字。二五•三厘米×一四•九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为明清之际收藏家曹溶所得,后入清御府,编人《苏氏一门法书》册,此册有苏辙致王定国三札和无上款一札。但均为元皊三年秋至元皊四年春夏之间所为。?
“儿子相次上谒”,乃指苏辙诸子。《宋史》苏辙本传:“三子:迟、适、逊。”苏迟娶妻梁氏,为宋初翰林学士梁颢曾孙女,仁宗朝宰相梁适孙女,提点刑狱梁子美之姊妹(周亮工《书影》)。苏适、苏逊分别娶黄萛二女为妻,范镇孙女亦曾续弦苏逊。苏辙有女七人。曾枣庄考苏轼《与章子厚书》:“子由有七女,负债山积。”长大成婚配者五女,另两女大约死于婚配前。《苏颖滨年表》:“五女,文务光、王适、曹焕、王浚明、曹纵,其婿也。”苏辙本人则娶妻史氏。《苏颖滨年表》:“辙娶史氏,年十五,父日瞿。”《族谱后录下篇》:“史氏夫人,眉之大家。”苏、史两家为世姻,苏洵之父苏序亦娶妻史氏。未闻苏辙有续弦之事,诸子女应该都出于眉山史氏。?
苏氏与王定国家虽无姻亲关系,但子属亦与之交往,可见其关系的密切。
?参考  《苏颖滨年表》  《三苏姻亲考》
??释文  承惠敦。儿子相次上谒。辙上,定国阁下。??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四(未出版) 

66  见访帖??
苏辙书于元皊四年(一○八九)。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十一行,计七十四字。二五•二厘米×二四•二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尾未署月、日,但论笔迹,显然与《春寒帖》为一时所书,即元皊四年四月。帖中“阴寒”云云,即与“春寒”同属。?
此帖内容较它帖复杂。其中“别幅所喻”是什幺?“赵君文字已收幸,悉之”,此“赵君”为谁?儿附言中又云“少闲事,欲面议”云云,均未明言。?
考《东坡先生年谱附眉阳二苏光生年谱》:“元皊四年己巳。春二月,(东坡)除龙圆合学士、知杭州,给事中赵君锡乞留先生。不报。”东坡厌倦于元皊初与洛党等之争。他屡遭诬谄,其中包括别人攻击二苏兄弟同置显要。因之,几次乞外补,以摆脱这种无谓的烦恼。然而,此次赵君锡“乞留”东坡赴杭是十分蹊跷的。《宋史》本传亦记了此事:“君锡宇无愧。元皊中,迁司勋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擢给事中。……苏轼出知杭州,君锡言:‘轼之文,追攀六经,蹈藉班、马,知无不言。王人畏惮,为之消缩;公论倚重,隐如长城。今飘然去国,邪党必谓朝廷稍厌直臣,且将乘隙复进,实系捎长之机。不若留之在朝,用其善言天下蒙福,听其谠论则圣心开益,行其诏令则四方风动,为利博矣。”从上面文字看来,他是尊崇东坡的。所谓“邪党”当然是指新党。但此时,变法派的势力已极其微小,而洛、蜀、朔党争才是最大的现实。赵君锡要留住东坡不使赴杭的理由显然站不住脚。其本传又讲了他两年后的行为,便可参照:“君锡素有志行,后随人低昂,无大建明。初称苏轼之贤,遇贾易刻轼题诗怨谤(按、指题竹西寺诗),即继言‘轼负恩怀逆,无礼先帝,愿亟正其罪。’宣仁后览之不悦,曰:‘君锡全无执守。’”这是对赵君锡的反复行为的指斥。还是后来《苏诗总案》对此作了一针见血的评论:“赵君锡真小人之尤者也!彼见宣仁待(东坡)以执政之礼,以为非久召还必宰相矣,故为此要君之言。”赵君锡“乞留”东坡的目的是为了遏正其更大的发展,他后来与贾易,安鼎等人依附朔党刘挚攻击二苏兄弟才是真正面目。?
王定国是几世的动臣之后,对朝廷的消长变化自然是有信息渠道的,其“别幅所喻乙对苏氏必很重要。其送与苏辙之“赵君文字”是否舆上述赵君锡“乞留”东坡有关,“赵君”是否即赵君锡?均尚待进一步考证。但交待此一历史背景,想必会增进对此札内容的思考。
?参考  《东坡先生年谱附眉阳三苏先生年谱》  《宋史》卷二八七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
??释文  辙启。昨蒙见访,复辱枉教。并以为荷。阴寒,起居安胜。别幅所喻,极知相念之深。愧刻,愧刻。赵君文字已收,聿悉之。不宣。辙顿首,定国承让足下。咋本有少闲事,欲面议,偶忘之,因出见过,甚幸也。??


67  晴暖帖??
苏辙约书于元皊四年(一○八九)。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六行,计三十八字。二四•九厘米×一九•八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亦在《眉山苏氏三世遗翰》的苏辙致王定国五札中。王定国于元皊三年秋后从扬州返,宿州不赴,直到元皊四年三月命知海州,四、五月动身赴任,均居于京中。帖中气晴暖”云云,必在四年春夏之际。?
帖中云“累日不奉面,辱惠教”,言其交往密,而不容“累日”之别。《宋史》王巩本传:“巩有隽才,长于诗,从苏轼游。轼守徐州,巩往访之,与客游泅水,登魃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轼待之于黄楼上,谓巩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轼得罪,巩亦窜宾州,数岁得还,豪气不少挫。后历宗正丞,以跌荡傲世,每除官,辄为言者所议,故终不显。”《苏诗总案》亦论之:“巩以累世勋阀,少从公游,尤为群小所憎。故自元丰以至元皊,排挤殆无虚日。……巩如是困折,而终不稍改志节,处之自若。是则所以为巩矣!”苏轼与苏辙对王巩这个“贵公子”有志如此,是很为推重的。他们也屡想在仕途上对他有所帮助,但终因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而不得申其意。他们之间足可以称“君子之交”,并非如贾易、赵君锡辈见风使舵所为,足可为历史鉴。
?参考  《宋史》卷三二○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三○
??释文  辙顿首。累日不奉面,辱惠敦。至荷,至荷。晴暖起居佳安。忽忽,不二。辙顿首,定国承议使君。五日。??


68  新晴帖??
苏辙书于元皊四年(一○八九)。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十行,计六十七字。二幅,均二七•二厘米×三四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应与《春寒》、《见访》二帖同为王定国离京赴海州前所书。帖中“新晴意思稍纡”云云,有逐渐春暖之意,似可定为元皊四年三、四月间。这年春天,苏辙有《论阴雪札子》,对“今雨雪既甚,久而不止,则复夏之际,又将复旱”的情景很忧虑,建议朝廷“宽弛租赋,纵释酒税为优”,同时论及“朝廷方兼容是非,不以事事为安静,不别黑白为宽大”的施政方针。帖中所谓“新睛意思稍纾”,似有对灾情缓解的宽慰之意。但其附言又及于时事无疑。?
附言云:“别纸示喻,具悉。自辨固无害,上下欲固守此道,天下之幸也。”这“别纸示喻”舆《见访帖》所谓“别幅所喻”是否皆言同一类事?所谓“自辨”是指什幺呢?元皊中,苏辙与苏轼一样,均深受党争之害。元皊二年,苏辙即有《乞外任札子》称“右司谏贾易言文彦博、吕陶党助臣及臣兄轼”。贾易乃洛党程颐之主要助手。元皊二年八月罢崇政殿说书程颐之后,洛党势力缩小,贾易便随即依附朔党之魁刘挚,继续以苏氏为敌。吕陶则是追随二苏之蜀党主要成员。“自辨”之事多属朔党攻击之事。考元皊三年苏辙《乞验实贾易谢上表所言札子》:“臣伏见知怀州贾易到任谢表二道,皆自谓以忠直获罪,而指言群臣谗邪罔极,朋党滔天,上下不安,忠良丧沮,至引《周易》‘履霜坚冰’、‘不早辨’之言以为戒。欲使朝廷原心定罪,便行诛戮,其间有云‘苏辙持密命以告人,志在朋邪而害正’。臣非谏台,凡易所言不敢条析论奏•惟有言臣一节,理当辨明。易虽顷为谏官,今出守郡,于条不当复以风闻言事。其言臣以密命告人,伏乞朝廷取问实状。如言有实,臣甘俟朝典,取进止。”——这可以说就是苏辙的“自辨”。他要求“取问实状”就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上下欲固守此道,天下之幸也。”洛、蜀、朔各党大概都会因对方不实事求是,指诬对方,因之深受其害而叹息不已吧。
?参考  《宋史记事本末•洛蜀党议》  《乐城集》卷四一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
??释文  辙启。前日承访,及辱惠敦,多荷,多荷!新晴意思梢纤,体中计佳安。忽忽,奉谢,不一一。辙顿首,定国使君弟。十九日。别纸示喻,县悉。自辨固无害,上下欲固守此道,天下之聿也。??


69  晚来帖??
苏辙约书于元皊四年(一○八九),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人行、计二十四字。二四•九厘米×一九•八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是明末清初收藏家曹溶所聚苏辙的诸札之一,后人御府,编人《眉山苏氏三世遗翰》。此札与《新晴帖》均为一时所书,故字体亦同。云:“许见访,甚幸。”是苏辙得到王定国的信后,确定去访问清虚堂的复信。因此,可以断定为元皊四年王巩离京赴海州任前书。?
苏辙诸帖,均相约会于王巩处,想其居处优于二苏府第。苏辙有《王巩清虚堂记》:“王君定国为堂于其居室之西……中置图史百物,而名之曰‘清虚’。日与其游,贤士大夫相从于其间,啸歌吟咏,举酒相属,油然不知日之既夕。凡游于其堂者,萧然如人于山林高僧逸人之居,而忘其京都尘土之乡也。”苏轼亦有《王巩清虚堂》诗,并有多诗记载游于此。可见,王巩之宅系元皊中,二苏弟兄在京的重要社交活动场所,也见出王、苏二家的密切关系。
?参考  《乐城集》卷二四  《苏轼诗集》卷十九
??释文  辙启。晚来起居安胜。辱惠敦,多荷,多荷!许见访,甚幸。不宣。辙顿首,定国使君足下。廿七日。??


70  春寒帖??苏辙书于元皊四年(一○八九)。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八行,计五十字。二五•二厘米×二四•二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与苏辙致王定国另四札,在明清之际为嘉兴曹溶收藏,后编人清内府《苏氏三世遣翰》。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考《石渠宝笈续篇•宁寿宫》:“谨按辙五札,皆致定国承议使君。定国当即是王巩。巩于元皊元年三月以承议郎为宗正寺丞。四年三月知海州,六月知密州。札内所谓‘春寒跋涉’,当指赴海州时。”又考:“‘张公书烦为达之’,当是致张方平的书信。”皆与史合。?
苏氏父子与张方平是有密切关系的,故苏辙尊之为“张公”,并因之结谊于王定国。《宋史》张方平本传:“守蜀日,得眉山苏汹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以比孔融、诸葛亮。”《颉滨遣老传》:熙宁中,“会张文定知淮阳,以学官见辟,从之三年。”又“复从文定签书南京判官,居二年。”苏辙一生经常为张方平代属各种文事,如代祭文、代表、代启等。苏轼为之撰《张文定公墓志铭》逾万言。张方平熙宁中即任南京(今商丘)留台,后曾两度短暂知陈州后,就以宣徽使致仕留在故乡南京,直到“元枯六年十二月二日薨,享年八十五。”?
其时,苏辙拜托王定国路过南京代致书信与恩公张方干,并嘱咐好友“春寒,千万跋涉白重”,均属情理中事。帖尾署“初五日”,想在元皊四年四月中。?
未知苏辙作书择笔之事,此帖虽与《雪甚》、《晴寒》诸帖为一时期书,但稍异,恐因秃笔、冻墨所至,似显苍老疏淡。
?参考  《宋史》卷三一八  《乐城集》  《苏轼文集》卷十四  《古书画过眼要录》
??释文  辙顿首。昨日承访,别计起居清安。来日果东否?张公书烦为达之。春寒,千万跋涉自重。不宣。辙顿首,知郡承议定国阁下。初五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四(未出版) 

71  王齐翰勘书圆跋??
苏辙自署书于元皊六年(一○九一)。绢本。行书,题跋一则。凡四行,计四十六字。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东坡亦曾跋此帖,在苏辙之后,为同年六月二日,此帖在正月初十日。东坡跋中所谓“挑耳图”即指“王齐翰勘书圆”,但此圃已是膺品(参见东坡《跋挑耳阂帖》说明)。然而二苏之跋,包括其后之王晋卿跋则为真迹。?
《苏頟滨年表》:“元皊五年庚午。十二月,丁未,以辙为龙圆阁学士。六年卓未。二月,癸巳,以辙为中大夫、守尚书右丞。有《辞免札子四首》,辙言:‘兄轼召还,本除吏部尚书,以臣之故,除翰林学士承旨。臣之私意尤不遑安,乞寝新命,与兄轼同备从官’。”按《宋史•职官八》载,六部尚书为从二品,翰林学士承旨为正三品。苏辙不愿为了自己的陛迁而影响兄长,故请辞。不允。其间,东坡亦以避嫌故上三札辞免翰林学士承旨,但宣仁太后终不允。东坡无奈方于五月才人京。《东坡纪年;录》:三兀佑六年辛未。二月九日被旨再除翰林学士承旨。三月六日,作别南北山道人诗,九日罢杭守,辞天竺……五月人院。”苏辙作此跋时,苏轼尚在杭守。六月二日苏轼跋此帖,正合返京人翰院后不久事。?此“挑耳图”乃王晋卿赠与王定国的。据《苏诗总案》:巩元皊“四年三月知海州;六月改密州;坐罪冲替,五年判登闻鼓院;七月,朱光庭攻之,改管勾太平观;杨康国攻之,并罢宫观。”王定国便赋闲在家。故此帖云:“羽衣丈夫据床剔耳,胸中萧然,殊可喜也。定国方无事,可以为比。”其后,按《苏诗总案》:“元皊六年五月,以子由荐除知宿州。安鼎再攻之,改勾管太平观。”太平观在江州,但“勾管”却不须去当地。《宋史•职官十》:“宫观。宋制,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时朝廷方经理时政,患疲老不任事者废职,欲悉罢之,乃使任宫观,以食其禄。王安石亦欲以此处异议者。”王巩五月以后,仍在京,得以六月二日复请东坡跋此《挑耳图》。
?参考  《苏颖滨年表》  《乐城集》卷四七《东坡纪年录》—  《宋史》卷一七○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  《文物》一九六○•十
??释文  羽衣丈夫据床剔耳,胸中萧然,殊可喜也。定国方无事,可以为比。但行将驰驱,不复尔耳。元皊六年正月初十日子由记。??


72  跋怀素自叙帖??
苏辙自署书于绍圣三年(一○九六)。纸本。行书,题跋一则。凡七行,计七十一字。二八•三厘米×二四厘米。台北故宫博院藏。??
苏辙此帖跋在南唐后主所藏,押有“建业文房之印”的《怀素自叙帖》后。前有南唐邵周,宋苏易简之子苏耆、李建中题名,并有杜衍、蒋之奇二跋;后有南宋绍兴二年蒋璨、曾纡、赵德麟诸跋;再后即苏辙长子苏迟绍兴三年跋。其中,曾纡一跋谈到了《怀素自叙帖》流传情况。?
曾纡,曾布子,字公衮,晚号空青老人。初以荫补官,绍圣中复中弘词科,坐党籍贬零陵,绍兴初除直显谟阁。曾跋云:“藏真自叙世传有三:一在蜀中石扬休家,黄鲁直以鱼笺临数本者是也;一在冯当世家,后归上方;一在苏子美家,此本是也。元皊庚午苏液携至东都,与米元章观于天清寺,旧有元章及薛道祖、刘巨济诸公题识,皆不复见。苏、黄门题字乃在八年之后。遂昌邵宰疑是兴宗诸孙。”据此,米元章元皊五年题识之后八年,即绍圣三年左右,有苏辙跋。在苏辙跋后三十六年有赵德麟跋,后一年有苏避跋。道德麟卒于绍兴四年,年七十三。他是苏轼的好友,可称苏门中人。他与苏迟对苏辙跋的真伪鉴别是不成问题的。帖中所云“高安”,即筠州。《苏颍滨年表》:“绍圣元年甲戌。三月乙酉,除端明殿学士、知汝州;七月丁巳,降授左朝议大夫、知袁州辙守本官,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九月癸未,至筠。”到绍圣四年二月“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赴雷,计有两年多时间居住筠州,与此帖合。?
又云:“予虽知其奇,然不能尽识其妙。予兄和仲特善行草,时亦谪惠州,恨不令一见也。”考《东坡纪年录》“绍圣三年丙子。公居惠州。”与此语合。然东坡曾于王巩字题冯当世本《怀素自叙帖》,并有题跋,苏辙跋中未述。元皊中,二苏均在京中任职。然苏轼是元丰八年十一月从登州到京的,而苏辙是元皊元年二月从绩溪到京。苏轼先到京,并有《次韵王定国得颖悴二首》,乃苏辙返京前事。苏轼跋王巩得冯本《怀素自叙帖》时,苏辙不在京。当然,也可能是一同览而未跋。东坡跋云:?
“僧藏真书七纸,开封王君巩所藏。君侍亲平凉,始得其二,而两纸在张邓公家,其后冯当世又获其三,虽所从分异者不可考,然笔势奕奕,七纸意相属也。君,邓公外孙,而与当世相善,乃得而合之。余尝爱梁武帝评书,善取物象,而此公尤能自鲁,观者不以为过,信乎其书之工也。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如没人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复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对冯当世本,苏辙肯定是看过的,故此他在跋中道:“世传怀素书,未有若此完者。”此邵宰所藏苏子美本乃有十六纸,而王藏冯本乃仅七纸。苏辙很惋惜东坡无缘看到此苏本。冯本墨迹今已不传,文征明怀疑:“冯当世本后归上方,而石刻为内阁本,岂即冯氏所藏邪?”当然,东坡所跋之墨迹亦不传。而日本二玄社一九八八年影印之束京国立博物馆藏苏轼《怀素自叙》纯属伪托。此帖虽为明代大收藏家桂坡所藏,如果不是桂坡氏蓄意作伪,也是他和文征明的明显误判。此帖无论从流传与笔迹看,均舆东坡无关。黄庭坚所临之蜀中石扬休本今亦不传。诚如赵德麟当时就不无感慨道:“遂知兵火之余,珍奇多大,莫此若也!”
?参考  《怀素自叙帖真迹》(文物本)  《苏辙集•遗着辑考》(中华本)  《苏轼文集》卷六九  《苏颖滨年表》  《东坡纪年录》  《中国法书选•苏辙集》二一玄社)
??释文  世传怀素书,未有若此完者。绍圣三年三月,予谪居高安,前新昌宰邵君出以相示。子虽知其奇,然不能尽识其妙。予兄和仲特善行草,时亦谪惠州,恨不令一见也。眉山苏辙同叔记。(尾今“子由”一印。)??


73  车马帖??
苏辙约书于元符元年(一○九八)。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十二行,计八十四字。二六•四厘米×四四•二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上款署“提刑国博”,疑为梁子美。《宋史》本传云:“(梁适)孙子美,绍圣中,提举湖南常平。时新复役法,子美先诸路成役书,就迁提点刑狱。”梁子美是否在“提举湖南常平”以前任过国子监博士,无考。但他却是苏辙长子苏迟之妻梁氏的兄长。曾枣庄《三苏姻亲考》引周亮工《书影》所讲河南郏县苏坟:“南一冢为盗发矣,俯其穴,得志铭,始知为夫人。……夫人姓梁氏,为宋状元颢之曾孙,适苏迟,为子由长子。”前引梁子美本传,知子美为梁适孙。考《宋史》梁适本传:“梁适,宇仲贤,东平人,翰林学士颢之子也。”苏、梁的关系就清楚了。而把此帖与梁子美联系起来的还有一个重要的记载,此亦为《三苏姻亲考》所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元年六月载:“苏辙移循州安置,本路提刑梁子美与辙系婚姻之家,不申明回避,并其余监司失觉察,各罚金三十斤。”此帖尾署“六月九日”,这正是即将离开雷州赴循州的事情,“顷承车马按部”云云,当是启程前的准备工作。而上款未提名字,是否有所隐晦?因为刚刚受到惩罚。此次惩罚并不太重,只受到财产损失,“辙幸此解罢,免于败阙,皆出余庇,感戴实深。”在经受了“罚金”的打击,苏辙只好严格“回避”姻亲梁子美,临行前也未敢多见面,“谨奉手启”,“未遑走谢左右,惶悚可量也。”流放困厄给苏辙带来的悲剧生涯,于此可见一斑。?
苏辙元符元年六月从雷州出发,“冒大暑,水陆行数千里,至罗浮,水益小舟益痹,惕然有瘴眒之虑。乃留家于山下,独与幼子远(逊)葛衫布被,乘叶舟,秋八月而至”。他在循州流放一年多,即元符三年二月诏量移永州后,“遂脱瘴死”,还居颍昌,便算结束了一生的政治生涯。赵宋统治者对一切聪明才智之士的严酷遏制打击,是苏氏弟兄一生坎坷的根本原因。苏辙“家本眉山,贫不能归”,遂“筑室于颖,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见本传)这应该是对当世政洽的无声的抗议。?
观此帖,亦近晚年的苍老、疏淡之迹。故判为元符元年之作。谨此阙疑有道。
?参考  《宋史》卷二八五、三三八、二八七《续资治通鉴长编》  《苏颖滨年表》  《乐城后集》卷十三  《三苏姻亲考》三
??释文  辙启。顷承车马按部,获少奉谈笑,殊慰倾瞻。奉违未几,即日不审起居如何。辙幸此解罢,免于败阙,皆出余庇,感戴实深。耒遑走谢左右,惶悚可量也。酷暑千万为时珍重。谨奉手启,不宣。辙再拜,提刑国博执事。六月九日。??


74  子瞻及予书跋??
苏辙自署书于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宋拓本。行书,题跋一则。凡十二行,计一百○三字。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西楼帖》。??
《宋史》苏辙本传云:“筑室于许,号‘颖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许”即许昌,北宋为颖昌府,南宋金为许州,即现河南许昌市。颖昌畔颖水,故曰“颖滨”。帖中所云“道出头川”,即北宋颍昌府阳翟县,亦在颖昌之北不远的颖水之滨,苏辙即隐居于此。帖首“政和改元辛卯岁正月”,即政和元年。是年苏辙自称“予今七十三矣”,与本传合。?
“表侄都水程君”,即苏辙表弟程之邵之子程唐。陈之邵即帖中“懿叔龙圃”。《宋史》陈之邵本传:气陈之邵字懿叔,眉州眉山人。”并述:以父阴为新繁主簿。熙宁役法初更,使者使治成都路役,书最详。察访熊本归言之,诏召见。赵清献奏留之,人为三司磨勘官。从副使蹇周辅计度江岭盐,还,除漕广东。元皊初,提举利、梓常平,周转得罪,亦罢。起知祥符县,守泗州,漕夔路,一再主管秦蜀茶马,为熙河路转运史,饷童贯熙、岷之师,擢显谟阁待制。卒年六十六,赠龙圆阁直学士。子唐,仕至宝文合学士。”所谓“表侄”云云,乃因程之邵(懿叔)乃苏辙之母成国太夫人程氏之内侄,即苏辙之表弟。懿叔行七,还有二兄程之元字正辅,六兄之元字德孺,均舆苏氏兄弟有往还。苏辙本集元皊三年在京即有《表弟程之邵奉议知泗州》五言一首。同时,东坡亦有《送程七表弟知泗州》五言一首,元皊五年还有《次京师韵送表弟程懿叔赴夔州运判》诗。正合帖中“先君懿叔龙图所收亡兄子瞻,及予昔日往还诗书四卷”云云。?
本传载,懿叔卒于宋徽宁四年熙河之役结束不久,“俄得疾卒”。大约他的诸兄均先他而亡,故帖中有“懿叔兄弟相继沦没,今十余年”云云。?
苏辙晚年居颖滨,“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这不仅有自己主观的杜门谢客,也有人世沧桑的失意落漠。有亲戚从“乡里”来看望他,是十分欣喜的(“都水”即故乡眉山所傍之都江)。这一点,在他同年二月的《龙川道士》一诗可以为证:“仆夫忽告我,门有万里宾。问其所从来,笑指南天云。心知故人到,惊喜不食言。”故见了兄长和表兄的“遣墨如新”,不禁“潸然出涕。予今七十三矣,不知异日尚获相从见此否耳!”不期然,一年后,便弃世了。此帖书苍苍纷披,时有颤动激动之状,实是垂老之笔。尝言书为心象,此帖即为作者暮年心象之一观也。亦可比较于东坡之《江上帖》也。
?参考  《宋史》卷三五三、三三九  《乐城集》卷十六  《乐城三集》卷三  《苏轼诗集》卷三○、二九  《苏颖滨年表》  《苏辙年谱》
??释文  政和改元聿卯岁正月。表侄都水程君自乡里赴京师,道出颖川,为予少留,出其先君懿叔龙图所收亡兄子瞻,及予昔日往还诗书四卷相示。子瞻与懿权兄弟,相继沦没,今十余年,遗墨如新,览之,潸然出涕。予今七十三矣,不知异日尚获相从见此否耳!初四子,辙题。??
苏  迈??
小传  生于宋仁宗嘉佑四年(一○五九),卒年不详。眉州眉山人,字伯达。《苏诗总案》辑《苏迈传》:“迈字伯达,轼长子也。母通义君王氏,与弟迨、过皆从学于王适。轼急征二兀丰二年),迈年二十一。徒步相随,周旋险难中。及迁临汝,迈出为德兴尉。元皊更化,辙登谏垣,尽发吕惠卿、和卿奸状。温卿方守饶,将招迈,辙奏罢之。旋以雄州防御推官知河间令。辙在政府,作诗送之。历两考。轼宣抚河北,复以亲嫌罢。轼南迁,迈从至金陵,移家就食阳羡。既而授仁化令,及赴,章谓“惠、韶邻郡,当避”,迈弃去,从轼惠州。轼渡海,留迈家焉。明年,辙徙龙川,道出惠州,亦委家于迈,挈远而去。迈同其有无,复求酒米药物,转海为养。岵瞻艳集之感,与迟、迨、过、远共发为诗,越万余里,而致其意焉。居四年,从轼归晋陵。轼卒,葬嵩山下。因家于许,依辙为邻。大观元年,起知嘉禾。又四年,罢。辙闻迈归,有诗。是年冬,辙亦卒,盖政和二年也。迈生嘉祜乙亥,至是年五十四。仕至驾部员外郎。”?
苏迈善为文,《姑溪集》云:“东坡帖乃其子迈作,亦自可喜。苏氏诸子,源同派异,种种皆有过人处。”??


75  台眷帖??
苏迈约害于中晚年。纸本。行草书,信札一则。凡五行,计二十五宇。二○•一厘米×五○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迈此帖无确考。以存世之《主管学士帖》(见本卷)比较,似皆中晚年书。?
此札大约是给一位非常熟悉、贴近的人的便条,并有“别纸”详述一些要事,别纸大约是缄封的,不便由送信人知道。这在宋代复杂的官场生涯,特别是其父苏轼贬谪期间及崇宁党禁期间,苏迈等党人子弟的生活更趋艰险,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  本卷《主管学士帖•说明》
??释文  迈拜问,台眷一一万福。别纸祈悉,尚容细处之。它委勿鄙。迈拜问。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四(未出版) 

76  主管学士帖??
苏迈约作于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后。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十行,计六十六字。二八•五厘米×四二•四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迈大观元年起知嘉禾县,又四年罢。苏辙于政和二年春有:号侄迈还家》诗:“一别匆匆岁五除,还家怪我白髭须。怀中初见孙三世,巷口新成宅一区一林下酒尊还漫设,床头《易传》近看无老年游宦真安在,南北相望结草庐。”年冬苏辙卒。《苏诗总案》:“迈生嘉佑乙亥,至是年五十四。仕至驾部员外郎。”以此,苏迈任职京师,应在政和二年后。?
《宋史•职官三》:“兵部。……驾部郎中,员外郎:掌舆辇、车马、驿直、厩牧之事。”《宋史•职官八》:“诸朝清、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郎……为正七品。”“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为从八品。”从从八品的知嘉禾,到正七品的尚书诸司员外郎,要经过“叙迁”。员外郎亦有后行、中行、前行的叙迁。《宋史•职官九》:“后行员外郎(转中行员外郎,特旨转起居舍人、侍御史一;中行员外郎(转前行员外郎);前行员外郎(转后行郎申一。”如帖中有“并承叙迁崇秩”云云,想必为在京中任职时事。又“主管学士”,必为本曹主管官员兼领学士街者。再考《宋史•职官二》:“总合学士、直学士:宋朝庶官之外,别加职名,所以厉行义、文学之士。”宋朝学士有正三品与从三品之分,此帖之“主管学士”似应为从三品的尚书列曹侍郎,主管驾部之事者。此帖有“崇秩”、“异渥”云云,恐乃苏迈任职兵部时有升迁等级之事,故向主管学士致谢意。?
综上所述,此帖断为政和二年后,任职兵部时书,稍近。以书迹来观,亦合中晚年书,显练达、深沉之态•正所谓“苏氏诸子,源同派异”。
?参考  《乐城三集》卷四  《宋史》职官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一、四五
??释文  迈顿首再拜,主管学士坐下。辱书愈勤,感不胜道。即日庚暑,伏惟台侯万福。并承叙迁崇秩,想惟庆慰。未即瞻近,切几精立保理以前异渥。不宣。迈顿首再拜,主管学士坐下。


??
苏  过??
小传  生于宋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卒于徽宗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眉州眉山人,字叔党。苏轼第三子。其本传附于《宋史•苏轼传》后:“过字叔党。轼知杭州,过年十九,以诗赋解两浙路,礼部试下。及轼为兵部尚书,任右承务郎。轼帅定武,谪知英州,贬惠州,迁儋耳,渐徙康、水,独过侍之。凡生理昼夜寒暑所须者,一身百为,不知其难。初至海上,为文曰《志隐》,轼览之曰:‘吾可以安于岛夷矣。’因命作《孔子弟子别传》。轼卒于常州,过葬轼汝州郊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营湖阴水竹数亩,名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一。卒,年五十二。初监太原酒税,次知颖昌府郾城县,皆以法令罢。晚权通判中山府。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赋》、《飓风赋》早行于世。时称为‘小坡’,盖以轼为‘大坡’也。其叔辙每称过孝,以训宗族。且言:‘吾兄远居海上,惟成就此儿能文也。’七子:龠、籍、节、笈、肇、篷、筲。”?
《画继》:“善作怪石丛筱,咄咄逼翁坡。有观过所作木石竹三绝,以为‘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解与竹传神’者是也。晁以道志其墓,亦云:‘书画之胜,亦克肖似其先人,又时出新意。’作山水,远水多纹,依崖多屋,木皆人迹绝处,并以焦墨为之,此出奇也。”?
苏过书法古劲有父书,为时所重,其《斜川集》存世六卷,有《书先公字后》论东坡书法,颇有见地。??

77  贻孙帖??
苏过约书于政和年间(一一一一——一一七)。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九行,计八十七字。二七•二厘米×三四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上款“贻孙仙尉”无考。?
但是,宋代又确实有一位叫贻孙的县尉,叫欧庆,字贻孙,干德人。以治三礼出身,历知永春县。欧阳修因其德行高尚,曾为之作墓表,云:“君以天圣七年卒,享年六十有四,葬干德之西北广节山之原。”干德在许昌之南的光化军。天圣七年,乃仁宗初,距苏过出生已四十余年。自然,此贻孙非帖中之贻孙。?
“仙尉”,《汉书•梅福传》:“至元中,王莽颛政,福(南昌县尉)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陶弘景•瘗鹤铭》:“丹阳仙尉,江阴真宰。”以此看来,此“贻孙仙尉”应是与苏过友好、并声气相投的同僚。据苏过《祭苏黄门文》记载,政和二年他在太原监酒税任上(参见本卷《赠远夫诗帖》说明),其后又知颖昌府郾城县,亦在政和年间。以此帖看,能较为方便地得到人“惠庐山茶”,并“建茗”,似应更接近南方的郾城任上。?
政和期间,党禁已弛,苏氏等元皊党人子弟的生活,不再像崇宁时期那样禁锢和窘迫。既能到地方政府任职,生活较为宽松,故有向县尉“告借”“木匠严九,令作少生活”云云。政和年间,苏过已接近五十岁。以此帖书迹看,甚似其父东坡黄州以后书,正合此年岁。厚重华瞻,精美放逸,父子几可乱真。此正可谓之“小坡”也。
?参考  《古文辞类纂》卷四五  《斜川集》卷六  《宋史》三三八
??释文  过叩头。稍疏奉言论,倾仰增剧。晚来起居如何?适有人惠庐山茶,辄分两器,不知可啜否?并建茗一二品,漫纳去,不罪浼渎。不一一。过叩头上眙孙仙尉阁下。十七日。告借一白直句木匠严九者,欲令作少生活,明早至。幸甚,幸甚。??


78  赠远夫诗帖??
苏过约书于宣和五年(二二三)。纸本。楷书,诗一首。凡七行,计五十七字。三一•六厘米×四一•五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诗《斜川集》不载。其帖首起“忠献”,乃韩琦谥号。《宋史》韩琦本传:“熙宁八年,换节永兴军,再任,未拜而薨。年六十八。赠尚书令,溢曰忠献,配享英宗庙庭。常令其子若孙一人官于相、以护丘墓。……徽宗追论琦定策动、赠魏王。”又考《宋史•本纪》徽宗:“政和五年。三月,甲申,追论至和、嘉佑定策功,封韩琦为魏郡王。”正和诗中“凄凉几年后,赠印王其门”。熙宁中,韩琦因反对神宗用王安石为相,并反对新法、出为外郡,直到死于永兴军任上,未再回朝。崇宁中,新党复起,韩琦子韩忠彦在崇宁元年罢相后,也一再遭到贬谪,直到退休。故有“凄凉几年”云云。?
苏轼、苏辙兄弟于嘉枯初举进士,擅名京师时,韩琦正当执政,苏洵即有《上韩枢密书》。叶梦得《避暑录话》:“苏明允既为欧阳文忠公所知,其名翕然,韩忠献诸公皆待以上客。尝遇忠献置酒私第,惟文忠与二一执政。而明允乃以布衣参其间,都人以为异礼。”二;苏父子均受恩于韩琦。故元皊五年正月,苏辙使辽归途相州,即有《祭忠献韩公文》;元枯八年十一月,苏轼知定州时亦有《祭韩忠献公文》。韩琦在定州有阅古堂,在相州有墓,便有是祭。?
韩琦封魏王在政和五年,此帖自在政和五年之后。苏过政和初监太原酒税。苏辙政和二年死时,仍在太原任上。苏过《祭叔黄门文》:“痛里门之一诀,哭来讣于并汾。”苏过在太原任后,又知颖昌府郾城县。考《宋史•本纪》:“政和六年闰正月,升颖州为顺昌府。”苏过在郾城任必是政和六年之后。其间,未有论韩琦事记载。苏过以“法令罢”郾城任后,方有悴定州事。其本传载:“晚权通判中山府。”苏过是宣和五年卒于定州(中山府)任上,那幺,他赴定州任最早也在宣和二、三年间。《苏诗总案》:“后知郾城令,以法罢,起为中山悴,从其帅陈公游天宁寺,题名寺壁,作登城口号诗,时宣和五年九月七日。是年十二月乙未,卒于镇阳道中,年五十二。”《知不足斋丛书》廿’八集《斜川集》卷三有《陪中山帅登城口号》、《再次韵答陈帅和诗》。苏过本传:“轼知杭州,过年十九,以诗赋解两浙路、礼部试下。”下推政和五年,正五十二岁。由此,苏过作此诗便有在两时、两地的可能。一、即政和二、三年赴中山任时,路过相州,祭韩琦墓时而作;二、即到中山任后,谒韩公祠时所作。远夫必为韩公后人,大约是孙属辈。此帖字迹从容严谨,以楷书而为之,大有东坡晚年之风。故在中山任时所作可能性更大。?
《知不足斋丛书》所辑《斜川集》乃据《水乐大典》本,仅存六卷,而苏过本传云:“有《斜川集》二十卷。”故此帖本文不载于此残本是完全可能的。谨附志之。
?参考  《斜川集》  《宋史》卷二、三一二、三三八  《苏轼文集》卷六三  《栾城集》卷二六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四五
??释文  赠远夫。眉山苏过。忠献活邦国,名与崧岱尊。凄凉几年后,蹭印王其门。远夫天下士,秀气锺屿?。从来万夫杰,不产三家村。公其往继之,要使风流存。??

苏  迟??
小传  生年不详,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眉州眉山人,字伯充。苏辙长子。《苏颖滨年表》:苏辙有三二子:迟,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合待制,绍兴二十五年卒;适,字仲南,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宣和四年卒;逊,字叔意,官奉议郎、通判泸州潼川府,靖康元年卒。”苏迟生年不详。但以苏辙幼子生年算,苏迟最晚生于熙宁初。《苏颖滨年表》:熙宁“七年甲寅。九月丙申,有《和子瞻喜虎儿生》诗。”“虎儿”即苏逊的小名。据此,苏迟至少活了七十五岁左右。?
《宋史翼》眷四有《苏迟传》,作了更详细的记载:“苏迟字伯充,苏辙长子。建炎初,累官尚书右司员外郎。元年六月直秘阁,知高邮军。守臣赵士瑷以发运使留,不受代。迟改知婺州。三年奏言本州上供罗,自皇枯中岁输万匹,崇宁中增至五万八千匹有奇,民力凋敝,乞减其半。上惊恻,减二万八千匹,仍给以本,父老立碑祠,因家焉。四年六月召为中书门下检正诸房文字。九月知泉州,十月以直柔太常少卿。绍兴元年补外,改集英殿修撰,知处州。三年九月召权刑部侍郎,十月权工部侍郎。五年告老,充宣徽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十二年迁一官致仕,二十五年卒。葬兰溪灵洞。”《茶香室四钞》:“夫人姓梁氏,为宋状元颢之曾孙,适苏迟。”??

79  跋怀素自叙帖??
苏迟自署书于绍兴三年(一一三三)。纸本。行楷,跋文一则。凡六行,计六十一字。二八•三厘米×二三•五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参见本卷苏辙《跋怀素自叙帖•说明》。?
《怀素自叙帖》苏子美藏本,苏辙于绍圣三年作跋时,归高安前新昌宰邵叶所藏。三十六年后,即南宋绍兴二年,有蒋璨、曾纡、赵德麟等题跋。此时,帖已归吕辩老。蒋璨乃蒋之奇之子,善书,崇拜东坡,书室名“景坡堂”。其书亦有东坡之意。他跋云:“辩老方艰难时,流离转徙江湖闾,能致意于此,可见志向。”“吕辩老”为谁,无考。于此可见此帖在南北宋交替中流传不易。赵德麟亦东坡、苏辙之友。后一年,即绍兴三年,有苏迟跋。是时,苏迟正在知婺州任上。?
曾枣庄《苏辙年谱》考《宋史翼》有《苏迟传》,云:“建炎初,累官尚书右司员外郎。元年六月直秘阁,知高邮军。守臣赵士瑷以发运使留,不受代。迟改知婺州。J故有是跋。但苏迟作此跋,多为其父苏辙于绍圣三年谪居高安时跋。高安即筠州。《苏颔滨年表》:“绍圣元年。九月癸亥,至筠。”“四年丁丑。二月。可责受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六月丁亥,至雷州。”《乐城三集》卷五有《卜居赋》:“予初守临汝,不数月而南迁,道出颖川,乃留二子居焉。曰:‘姑朗口于是。’”这气二子”即包括苏迟,苏辙是带着苏逊同行的。往昔流离颠沛的生活,父亲的手迹,使苏迟忍不住恭敬而跋。此帖跋于“婺女马军桥潘氏之第”,想为吕辩老携《怀素自叙帖》寻访而至,求而跋之。?
此书不近其父,而近于伯父苏轼中晚年书,甚而可以乱真,可见苏氏一门渊源。苏迟卒于绍兴二十五年,此帖应为其中年之作,故俊逸精美,一丝不苟。
?参考  《宋史翼•苏迟传》  《怀素自叙帖真迹》(文物版)  《苏辙年谱》
??释文  辩老藏《怀素自叙》后,有先人题字,盖绍圣三年谪居高安时为邵叶稽仲书也。不知流传几家,以至于辩老。绍兴癸丑三月九日,迟观于婺女马军桥潘氏之第。??
(以上作品考释原载于《中国书法全集34•苏轼二》)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四(未出版) 

刘正成书法文集(四)
              ?《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一、二)?作品考释????????

1  自书石湖等五首诗卷??
自署书于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纸本。行书。五言诗四首。凡四十六行,计一
百八十八字。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此作四诗大约作于崇祯十七年五月左右,其时,王铎正盘桓于苏、杭一带。当年二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李自成入北京,五月三日,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这年二月,王铎从故乡河南买辑南下,尚黄河来到苏、杭一带。南明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时,他尚未在南京。“石湖”在苏州,“瓜州”即镇江,“牧斋拂水山崖”即钱廉益故乡宜兴佛水崖,“贺九山村”大约也应在彼一带。此卷尾钤有一白文印:“文渊太传”,王铎于崇祯十七年八月六日被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荫中书舍人,于弘光元年正月六日加少保,二月二十六日晋少传兼太子太传,故得以尚用旧印。王铎降清后,于顺治三年(一六四六)首被命以原官礼部尚书客弘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未记有“文渊”、“太傅”事。从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底,王铎到北京,大约正半年左右时间。此作未有上款,应是王铎即兴抒怀之作,故精致、从容。
?参考  《拟山园选集》(王髄刻本)卷七十三
??释文  石湖  物心流水会,草外即平皋。怀土佳兵厌,占云挟雨高。学狂希羽客,引笑
佐溪毛。幽影皆为象,前滩响莫涛。瓜州大慈庵夏望  吾择慈庵寂,焚香起正心。杖因江
稻植,山在寺门寻。楚越中区抱,金焦大壑深。紫天开素气,亚?NFEED?路意阴阴。  贺九山村已遇楷杷熟,频过碌石园。远柯兼瀑影,古凸自柴门。骨傲仍多性,兰衰尚有根。昌阳飞半腹,石穴共寒温。  问牧斋拂水山崖  欲履虞山迳,还赊六尺筇。思君偕寤语,似共万溪松。桂酒留华榭,天门落古镛。可知头尽皓,更得扰玄龙。  丙戌五月朔,王铎书。


??2  为浩熙贤契书联??
自署书谥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绫本。行书。对联一副。正文十六字。三○四厘米×三九厘米×二。上海朵云轩藏。???
此联署款“丙威七月廿一日“,乃清顺治三年,即王铎从南方来到北京的第二年。清廷
让他以原官守礼部尚书,充明史副总裁。?
“浩熙”为谁,无考。从“贤契”二字来看,当属王铎的妄年之交。?
此联文乃王铎自撰。因非官场逢迎,颇体现其当时降清后予盾、落寞的心境。
?参考  《朵云轩茂书法篆刻选》
??释文  林屋墓烟,樵归路远;荒城落日,宦冷怀高。  丙戌七月廿一日,为浩熙贤契
书。孟津王铎


??3  仿柳公权字轴??
自署书于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纸本。行书。文数段。凡四行,计六十四字。??
此轴款署“丙戌八月初二日”,即清顺治
三年夏。王铎于顺治二年底随多铎到北京,至今已逾半载。?
此轴乃王铎临《淳化阁帖》卷四中柳公权数帖。每一帖均未全取,而是杂取。其中有行书《辱问》一帖的大部,楷书《崇贤惟昭》大部,以及行草《伏审》一帖的小部分。王铎对《淳化阁帖》精熟至极,此轴大约是他未直接看帖的背临,也即随意采摘柳公权帖中的一些文句而成,因此他署款用一“仿”字,以表明他的随意性。仅管如此,细一咀嚼,柳公权的坚劲、瘦硬之神韵,王铎是心领神会的。
?参考  《淳化阁帖》(游相本)
??释文  辱问。却送及碑本。兼虚奖逾淮。但深反侧。为缘节也。幸甚不具。至十六日专
到崇贤。惟昭察。谨状。十五日。八月定发。廿八弟(同)从行。远闻。仿公权字。丙戌八
月初二日。王铎。



??4  临王献之省前书帖轴??
自署书于清顺治四年(一六四七)。绫本。草书。临《淳化阁帖》文字。凡三行,
计四十九字。一六四厘米×五○厘米。开封市博物馆藏。??
原帖见于《淳化阁帖第十•王献之二》,其体式以章草和行书相杂行。而王铎所临则保
存了结字之法,但却以大草法书之,大部分字均相连属,在章法上自成一体了。?王铎降清于顺治二年(一六四五)乙酉十二月前后到北京后,因无多少实际政事,更不
便如崇祯年间多以诗歌表述自己的时事感受,故书法作品以杜甫诗与临《阁帖》为主要文字材料。杜甫当然能间接感叹自己所处的离乱之世,或者暗述报国的心曲,而临《阁帖》文字,在政治上是保险的。故从清顺治二年到此时的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各种形式的临《阁帖》最多,保存流传下来的也多。
?参考  《淳化阁帖》第十《五铎书法选》
??释文  省前书,故有集聚意,当能果不?
足下小大佳。不闻官前逼遣足下甚(急),想以相体恕耳。足下兄(子)以至广州耶?丁
亥十月十三夜,王铎。



??5  临王义之蔡家宾等三帖轴??
自署书于清顺治四年(一六四七)。绫本。草书。临《淳化阁帖》文字。凡四行,
共五十七字。一七八厘米×五二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
原帖系《淳化阁帖》第六王羲之《蔡家宾至帖》、《足下散势帖》、《衰老帖》三帖。其第一帖《蔡家宾至帖》是行楷书中杂有少量行草书,后两帖是近于章草的字字独立的草书。而王铎此幅却将王羲之三帖临成一幅浑然一气的狂草,且不说结字不像原帖,其用笔粗放奔狂,亦毫无右军典雅之风。这是五铎的创造性临摹之作。换句话来说,是王铎采借王羲之书信的文句,自行其是而已。可是,王铎对二王的认知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当然,所临三帖,大约是王铎熟记在心,并非一手拿着《阁帖》,一手执笔挥毫的,所以遗漏了不少字或句。
?参考  《淳化阁帖》(肃府本)中田勇次郎《书道全集第四卷•二王法帖表》(二玄社)  《王铎书法选》
??释文  想小大悉佳,蔡家宾至,君情(感)益深,唯当拨遣之耳。  知足下散势
小差,此慰无以为喻,云气力故尔。  (复以胡恒)想散患得差。(馀当以渐消息耳)。吾顷无一日佳,衰老之弊,日至)夏不得有所豼。
羲之。丁亥十月夜学古,王铎。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四(未出版) 

[这个贴子最后由李骉在 2007/06/17 02:46pm 第 1 次编辑]

6  临王羲之伏想清和等三帖轴??
自署书于清顺治六年(一六四九)绫本。草书。临《淳化阁帖》文字。凡三行,
计六十八字。二三二•五厘米×五一•三厘米。
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藏。??
原帖见于《淳化阁帖》第八,王羲之三帖,即《伏想清和帖》、《劳人帖》、《多日不知问帖》,中田勇次郎的《二王法帖表》以用《淳化阁帖》(肃府本),并参以《澄清堂帖》列出。朱清田校订《淳化阁帖》(游相本)时,将《运民》归入《伏想清和》为一帖,即一共三帖。王铎临时,文句多有轶脱,而实际上脱失《运民》整帖。这是王铎在大幅条轴临写时常见的,然而用手卷、册临写,则轶失文字较少,因可方便看见原帖故。?
王铎此幅在字形上基本忠实原帖,多有刻本之古风,故基本上字字独立,每有连属之笔,也是原帖有此。一件整整七尺长的大条幅,能如此真实地临出羲之体式,非精熟难能。当然,引非五铎临书的上品。
?参考  《淳化阁帖》(游相本)  《书道全集卷四•二王法帖表》  村上三岛《王铎的书法》(条幅篇)
??释文  (伏想清和,士人皆佳。适)桓公十月末(书)为慰,云所在荒甚可忧。殷生数问此事,势复云何?想安西以至,能数面不?或云顿历阳尔耶。无缘同,为叹,迟知问。顷为此足慰劳人意。  八日,羲之顿首(……)己丑二月,王铎。


??7  枯兰复花赋卷??
自署书于清顺治六年(一六四九)。乌丝栏暗花板绫本。行书。赋一篇。凡六十四行,计五百九十六字。二五•八厘米×二○三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卷款署“顺治己丑五月”,“时年五十八”,即为顺治六年。上款“雨老先生”即宋权。《清史列传》七十八载:?族孙,字平公,号雨恭。明天启进士,崇祯末为顺天巡抚,视事三日,京师为李自成所破,权帅所部降清,仍巡抚顺天。在镇二年,京畿肃清,击降解散者凡数万。拜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居相位六年,致政归。自号归德老农。卒谥文康。赋序中“内阁”,即指宋权居相位时。“?”,浅绛也;又三染日?。《说文》:“?,浅绛也,从糸,熏声。”《尔
雅•释器》:“三染谓之?。”《列传》中所谓“?族孙”,不知是否与染织业有关。?

速:召;请;招致。《诗•小雅•伐本》:“既有肥?,以速诸父。”赋庐中所谓“宋公速予西圃”,当指王铎居京时事。弧辰:生日。《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郑玄注:“弧者,示有事于武也。”弧,弓。后因称男子生日为设弧,或悬弧之辰。故此赋亦为宋权祝寿之作。王铎晚年多病,故后记中云:“顺治六载六月,力疾数歇,始书。书将竣,大雨滂沱,溽暑天贶爽气。七月五日。”此卷费时致跨月方完成,亦见王铎用心处。
?参考  杨仁恺《辽宁省博物馆藏法书选集》第二集之十九之《附记》  《清史列传》卷七八
??释文  琅华馆藏本  柘兰复花赋  顺治己丑五月,商捕内阁玄平宋公速予西圃。白瓷盎中有兰,馥郁来几度。此畿之于兰也,若菖蒲发荣,难于一觌。况虫穿鸟剥,陈罧涩枯,无叶倏焉。于败土中,猗猗一茎,数萼托根,得所挺姿。不怕意吉善之气,雅厚亨昌,神物先为之告。物之然者,非物也。固如此,广生引之,无替乎客,振振殷殷,相顾惊愕,喜其精通。盖公之宅,揆气志相,及有诚乎。发英之前,君子无?,天地昌国,淑灵光肇,固共所
也。诸客咸咏,予庆其胜天和性,觇吉郁之为利也者,大矣哉!爰脄之赋。  天人会聚,丽
土启祥。国香贲?NFEEE?,弗僭元阳。气和自滋。既枯而芳。数花?NFEEF?豑,盭蔼且长。况乃隔岁,陈根土石。相窃傍医,錤?心胡。奔悦承露兮无鑄,栖烟来风兮披拂。空阅虽位蜫兮失宜,不求人而自?。幽贞独处,道情藏结。笑苟吻之,条?NFEF0?耻荵。曼以营窟,寂寞天俦。菸?NFEF1?自得,然郁极必通光。胜蓬龙业,天地为一室。岂王者之无朋,惟内淑以抱蜀。流馨德以匪同,扬今跗缀橘红。见其盛器者圜蒁,辅弼者杉榕。孝素兮迎于天尝,颖蕊兮惬于民宗。良自老于春夏飒洒,初何意乎龙虎之嘉名。避灌?而无私,绝踙蒌之鯥缠,闲周身以渊防。觇坠道之允终,所繇(由)感掺以播芬。偕肉芝于药录,纫佩兮詈乎??。骚畹兮迈于兔竹,故知奇禧兮骈令。不移蒂兮玢豳,方嘘鈍兮百物鮒。休徵兮海垠,遘黝闞兮区萌俾。
甲拆兮知春,鼓华平兮朱草泰。无隐兮示人
命,不妄发兮大块谌。凝承兮作邻,?言肆洽,道无?遏。离南奚益,馗菌斯弱。有是夫合海隅为于,昭臣揭车与杜若。肇灵长之国步,励皋夔以来括。道之将兴,华实本末。文德丕基,济世桓拨。  顺治六载六月,力疾数曷始书。书将竣,大雨滂沱。溽暑天贶爽气。七月五日。雨老先生弧辰,兼祝意云。西洛拙叟王铎书,时年五十八。



??8  己丑临柳公权帖轴??
自署书于清顺治六年(一六四九)。纸本。行书。文二段。凡三行,计五十三字。
北京启功氏藏。??
此轴自署“己丑七月”,即顺治六年初秋。王铎在顺治朝六、七年中多次临柳公权,均系《淳化阁帖》中那几段柳帖。顺治三年的《丙戌临柳公权帖》、《仿柳公权帖》以及顺治四年《丁亥临柳公权帖》,所有柳帖文字大同小异。无非增减而已。此帖在风格及所用文字看,与《仿柳公权帖》尤为相近。均是王铎临书中的精品。
?参考  《中国书法》一九八六年一期  《淳化阁帖》(游相本)
??释文  辱问。及碑本,兼虚奖逾涯。但深反侧。因见赵张之说虚奖为缘饰也。幸甚。不具。公权呈。十六专到崇贤,惟昭察。谨状。十六日。  己丑七月,王铎。



??9  奉龚孝升书卷??
自署书于清顺治八年(一六五一)。纸本。行书。文语一则。凡三十五行,计一百一十二字。一五厘米×一四六厘米。镇江市博物馆藏。??
此卷自署辛卯二月,即顺治八年,王铎去世前一年。这一年的夏天,他便离开京城,第
二年三月病卒于他的老家河南孟津。?
上款“教翁社长”龚鼎孳(一六一五——一六七三),字孝升,号芝麓,合肥人。明崇祯七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李自成陷京师,降为直使。顺治初迎降清,以原官起用。康熙间官至礼部尚书。清初与吴伟业、钱谦益齐名,称为江左三大家。?文中“北海”即孙承泽(一五九二——一六七六),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益州人。明崇祯进士,官请事中。李自成时,为四川防御史,入清仕至吏部侍郎。收藏甚丰,王铎多为之题跋。著作有《庚子销夏记》等。?
文中“云生”、“彦甫”二人无考。?
钱谦益《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中有:“既入北廷,颓然自放,粉黛横陈,二八递代,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欢问作”云云,此卷正好作证。此卷中文云:在龚孝升家里夜宴作乐,通宵达旦,“女郎按筝吴蟎,不放王痴出门”,乐而疲劳,使王铎身体不支,而不能应酬作字。吴蟎,吴国之歌。《楚辞•招魂》:“吴谕蔡讴,奏大吕兮。”吴侬软语歌吹,是否使王铎在回忆弘光小朝廷的作乐?还是掩饰自己,防范新主子的猜忌?龚孝升、孙退?辈与铎是有许多相同的经历、相知的心曲,自然也是王铎晚年的知己。故此卷较之其他诗卷,更能真实记载王铎晚年的生活环境与心境。
?参考  《清史列传》《书法丛刊》第廿四辑??释文  辛卯二月,过龚公孝升斋,同北海、云生谈诗,披少陵卷。龚公曰:“其书数。”进彦甫十指压纸,墨调气和。恨吾老病,兼以数夜劳顿,女郎按筝吴蟎,不放王痴出门。至臂痛髀软,作吼豹声,始得间奔入轿子中,而日晃然出扶桑矣。为告龚公曰:“我疲,龚公岂不首肯,岂不首肯。”  王铎率笔,奉孝翁社长。


??10  玉庵张公赞卷??
自署书于清顺治八年(一六五一)。绫本。行书。赞文一则。凡三十一行,计二百七十字。二六厘米×七八•五厘米。济南市博物馆藏。???
此文载于《拟山园选集》(王髄刻本)卷十六。据此赞文序知玉庵张公名璜,济南海丰(即今无棣)人。嘉靖辛卯(一五三一)乡荐仕泺州,而任泺州县令。此赞文乃应其孙逸而作。此年,王铎六十岁,即他临死前一年。这一年的四月,即受命祭告华山,从此便未再回北京,而病死于乡里。此文书于三月廿一日,即王铎赴华山前夕所书。正如文中所说,王铎已“老目迷离,力疲不能作书,非前数年可比。”加之,“又无善笔”,使王铎很感不适,有些勉强而为。此书倒有早年《圣教》笔意,未作特意发挥。大概应景之作,亦论如此。
?参考  《书法丛刊》十八辑
??释文  琅华馆别集  玉庵张公赞有序  济南海丰张公,讳璜,字玉庵。嘉靖辛卯乡荐仕(湾)泺州,折而牧同州。庚威之役,泺傍邑躏无不惊,公能备,不示之弱,泺以整也而不衄。河淤,公?焉障堤。不但免于鱼祸,无断堰沽沟啮崩之害。田则登无凋。鄢懋琅为御史,诡词梯赂,公志不淫,竟无所私馈。会当陟遂以同州抑公,公昂首伸眉挂冠去。今泺人岁祠之,若玉庵公得不谓之无官谤乎。噫,孤行一意者,何尝绌于物哉。其孙逸有直声。王铎赞曰:处静不砇,内审鲠骨。泺无西略,公闲孔武。河不割人,?粒允活。狐豹嘬贿,公抗罔挫,宁撄哮怒。坚金何蚀,拄天无仄。洗谅昭直,未大弘晕。后必赫奕,彼瞯公者,胶劳复輖。  顺治辛卯三月廿一日夜书。老目迷离,力疲不能作书,非前数年可比。又无善笔,奈何!西洛王铎六旬记。

??11  为松霞词宗临欧阳询帖轴??
无署年。绫本。行书。文一则。凡五行,计五十五字。一六六厘米×五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临《淳化阁帖》第四册之《唐率更令欧阳询书》之首段。原帖字瘦长,此帖本与之相去甚远,可谓随意采摘文句而书。原帖之“如”、“兴”二字,分别误书为“各”、“奥”二字。?松霞词宗无考。此帖无署年,但根据风格来看,当属王铎晚年的应酬之作。
?参考  《淳化阁帖》(游相本)
??释文  贞观六年仲夏中旬初,偶结兰惹,猥辱见示诸家书。遍得看,寻可以顿醒滞思。各(如)甚嘉妙,今昔孰为比肩,至于奥(兴)叹耳。□夏书为松霞词宗。王铎。??
(以上作品考释原载于《中国书法全集62•王铎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5 13:00 , Processed in 0.1491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