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83|回复: 1

我所理解的屋漏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8 20: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所理解的屋漏痕


李启明/文



经常看到许多书法家谈到书法理论的时候,讲到笔法总是要谈到“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并且有很多的说明和解释,我这篇拙文想就“屋漏痕”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剖析。

   最早在书法史上见到“屋漏痕”的描述是在大唐大历7年(772年)的一个小型私人聚会上,主人翁是颜真卿和怀素,另外还要加上一个茶圣陆羽。在这一次私人的聚会上茶圣一边给他们煮茶,一边真实的记录了他们的一段关于书法的精彩对话“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给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怀素于邬彤是表兄弟,怀素经常跟着邬彤学习草书笔法,邬彤对怀素说:张旭私下悄悄告诉我,篷草因为疾劲的风而振动,飞沙因为疾劲的风儿飞起,我从这自然现象中悟到草书笔法真谛。原来草圣的秘密尽在于此。颜真卿问道:先生您对张旭的笔法有没有自己的见解?怀素答道:我观察夏天里天上的云彩多有奇峰峻岭的样子,常常揣摩、体会。在用笔的痛快时,线条就像鸟儿飞出了树林,受惊的蛇窜入的草丛,我还感悟到残垣断壁破败分裂的样子,每一样都是自然现象。颜真卿又问怀素道:你说你这些感悟和‘屋漏痕’比起来怎么样?怀素站了起来,握着颜真卿的手说:我也从你的屋漏痕中得到了更多的奥妙。

   这一段文字洋洋洒洒,在其中我们发现怀素很是谦虚的对比他长26岁的颜真卿说:我从你的‘屋漏痕’笔法中知道了许多笔法奥秘。这个让颜真卿很自大的‘屋漏痕’笔法究竟是什么样的笔法颜真卿没有继续讲给怀素听,怀素也没有继续向这位老前辈汇报自己学习、感悟‘屋漏痕’的情况,哎!古人就是惜字如金,到了关键时没有下文了,陆羽关于对话的记载结束了。那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究竟是什么笔法,怀素知道的“屋漏痕”笔法是什么自然现象都没有了确切的说法,这样一来就给了后世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较大的想象空间,也给后人臆测怀素和颜真卿说的这种笔法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书法线条留下了一个不确定的解读。

   最早给这个笔法做出解释的是南宋的姜白石《续书谱》:“‘屋漏痕’欲横直匀而藏锋”。接着明朝的丰坊在《书诀》中说:‘屋漏痕’,言不露圭角也。”这里做出的解释都是要含而不露,要内敛,但还是没有直接说“屋漏痕”究竟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据笔者有限的书法资料显示,最早写出这种自然现象的是明朝的孙鑛《书画题跋》跋《争座位稿》曰:“结末数行笔已倦,意已解,而余兴淋漓,更出屋漏雨迹。”就此以后,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基本上都是沿袭了这样一种说法,到了近现代对“屋漏痕”的描述那就更加的详细和具象了。如海上大家沈尹默就说:“颜清臣以‘屋漏痕’譬喻中锋。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留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自由动荡着垂直乱性,留其痕于壁上,始得圆而成画,放纵意多,收敛的意少,所以书家取之••••••。”还有一位大家林散之在和他弟子庄希祖谈话时说:“‘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握笔不可太紧太死,力要到笔尖。”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同时提出了线条要圆。我小时家里就是这样的老屋,我曾经仔细观察过漏雨在石灰墙上的线条,确实如二位大师说的那样,但他们也忽略了‘屋漏痕’的另外一个自然现象,漏雨到石灰墙上的线条有圆的感觉,有苍老的感觉,但线条的走势是软弱无力的,有点像蚯蚓,还有点像面条,缺少了线条本身应该承载的弹力和张力的书法笔意。

   对于这样的质疑不是我有什么先见之明,周汝昌老先生在《永字八法》的大作中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周先生就提出‘屋漏痕’绝非是常年雨滴冲墙之痕所形成的线条。但周先生没有继续深谈这个问题。

   理解‘屋漏痕’我们首先要了解‘屋漏’的含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尔雅•释宫》云:“西北隅谓之屋漏。”在《尔雅•释宫》云:“西北隅谓之屋漏”。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俞生》:“汝为儒士,暗室屋漏,犹当谨慎”。详细的白话解释在《文史知识》(1986年5月)宜林先生在《先秦时代房屋》的解释中说:“西北角是光线射入的地方曰屋漏”。原来屋漏除了漏雨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解释“屋漏痕”就妥帖多了,也感觉这样的解释好像更加的合理多了。当阳光透过房屋的天窗照射到屋子里的墙壁和地上时,我们可以看见一米阳光是那么的斑驳和有立体感,线条是“不露圭角”,线条是“直匀而藏锋”,线条是“圆而成画”,信条是“有停留”的。最关键是线条是纯净、清澈、匀称、透明的,这样的线条和力度和韵味是下雨的“屋漏痕”无法可比的。

   说了这么多好像我聪明似的,其实清朝人朱履贞《书学捷要》则提出不同看法:“‘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漏处。仰视则方园斜正,形象皎然,以喻点画明净,无牵掣连绵之状也。”显然是承袭了前人将“屋漏”释为“漏阳光”之说,只不过这样的话语声音太小没有引起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足够重视罢了。

   “屋漏痕”是一个自然现象,拙文的阐述和理解也不过是一个主观的评说,“屋漏痕”本身就没有固定和一成不变的模式。写这篇拙只不过加深我们对“屋漏痕”的了解和自我的感受,最终的实践还是靠书家本人。每个人的主体不同,理解也就不一样。限于水平,还请方家指教。




                                          ( 原载3月17日《书法导报》)


发表于 2010-3-23 01: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导报》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16:46 , Processed in 0.1297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