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52|回复: 2

伊门书风欣赏 高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5 16: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伟6461 于 2013-8-7 10:31 编辑

伊门书风欣赏
高伟

       中国书法史上,擅长书法的人不计其数,能名扬于世的也不计其数,然而一家三代都擅长书法,风格又具家族特色而能名扬于世的却不多,尤其是客家人士,甚为可贵,我们这里要论及的就是清代中朝书法艺术大师伊秉绶及伊念曾、伊立勋一家三代的书法,他们一直引起同道们的研究和关注。
      我因为编著《鼎甲鸿迹——中国状元书画集》《中国书法的形式与内容》《中国书法通史》大概是心之所好的原因,特别关注清代的伊门书风,重点收集了他们祖孙三人的书法作品数百幅,特别是一些未见于常见作品集和网络中的新见作品,是把他们编成题为《伊门书风》作品集,拉出清样,以供自己清玩,研习。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公元一七八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清嘉庆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任惠州知府,嘉庆十年(公元一八○五年)任扬州太守。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芜城怀旧录》誉之:“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
伊秉绶在扬州时寓居黄氏园,时与名流相唱和,人得其一讨一字的为至宝。工诗文词,善画山水、墨梅,不泥成法,简洁秀逸,很有金石气。在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伊秉绶的书法独树一帜,占有突出的地位,已故当代书坛巨臂沙孟海先生评其书法"论到唐以后的书法,只有颜字变化多,最神奇,历来写颜字的,也只有伊秉绶最解其意。"近代书法大师康有为亦认为他的隶书是"集分书之大成",将他和清代巨匠邓石如并提为清代碑学的两个开山鼻祖。
      伊秉绶的隶书入古开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隶书笔画平直,分布严整均匀,四边充实,端庄大方,宽博俊伟,秀韵天成,具有一种华贵雍容的气质。其隶书用笔圆浑,没有夸张雁尾的波挑,而是蚕头蚕尾,直来直去。伊秉绶的隶书吸收了一些旧隶碑额, 及即缪篆和带有缪篆笔意的一些碑刻,如《北校官碑》、 《三合山碑》的一些特点。其挑笔处笔法意到,在若有若无之间,"笑不露齿",最得风流含蓄之妙。其隶书笔力雄健,中画沉实,挺拔浑厚处熔铸了《衡方》、《 郙 阁颂》、《张迁》等碑的优长。伊秉绶隶书的超妙处在于,在结体上方严而不刻板,时有新理妙趣,在用笔上凝重而有韵致。整体上表现出高雅古朴、清华高标的庙堂之象。尤其难得的是他的隶书能大能小,既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又能缩为小隶,精妙绝伦。"伊氏自己总结为:“方正、奇肆、姿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于腕下……”。其所作楹联、匾额,从行款到结体,极富疏密聚散之变化,于遒劲中别具姿媚,个性鲜明,横平竖直。他用篆书的笔法来写隶书,因此笔划圆润、粗细相近,没有明显的波挑。章法极有特色,字字铺满,四面撑足,给人方整严谨的装饰美感,且梁章钜对之有“愈大愈壮”之评。
      伊秉绶的隶书在笔划上与传统汉隶有很大的不同,他省去了汉隶横画的一波三折,代之以粗细变化甚少的平直笔划;汉隶的扁平结体在他手上也不复存在,只剩下粗木搭房般的笨拙造型,然而这不是技穷后的造作,而是在深入把握住汉隶神髓后的一次变异。伊秉绶洞悉艺术朴素真挚的本质,但又深受儒家审美的影响,如果说他以建筑般的结构取得成功,跟欧阳询的楷书异曲同工;如果说他以减少用笔动作将线条单纯化而取得奇效,他和八大山人不谋而合。伊秉绶的书法融会秦汉碑碣,古朴浑厚,“有庙堂之气”,对后世的书法创新有很多启示。
  伊秉绶的隶书是从《裴岑纪功碑》、《封龙山碑》等碑中走出来的。沙孟海先生还说:“他固然熟习汉碑的,但还有一个绝好的步梯,是他靠着它后来才能登峰造极的……”他于是用颜真卿的写楷书的方法写汉隶,那就是成为现在的面目了。清人学颜,“钱南园及其体,伊墨卿及其理,何子贞得其意,翁常熟得其骨,刘石庵得其韵。”几个人之中只有伊墨卿遗貌取神,将颜字的精神气度化解到隶书创作之中,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师承与创造。伊氏的隶书与颜真卿的楷书一样,气度恢宏,洞达高邈,非其胸次,不能臻此。
       试观伊秉绶"经经纬史,仁仁义宜"八字联,墨色浓厚,结字宽博、磅礴,平正而不刻板。上联中的前三个字都是绞丝旁,一者上部开张成方形,三点为圆,铿镪有力,四平八稳;二者上部成连锁形,笔画稍粗,健美强壮,而三点成"小"字,像刚刚出土的嫩苗;三者上部成连环形,画细,像美女伴舞,附之底下三点较淳厚,似三块硬石顶在地面,可谓刚柔相济。两"经"中,一者的右部头横直而偏方;刚毅、沉稳;二者的右部刚横圆而偏弯;一者的三点比之二者的三点小,故此二者的横相应会比一者的横长些。两"经"中"圣"的第三横一如温柔强健,横圆又出燕尾,一如冷静奇稳,横直又偏方,相应的点画成反差,天空与大地,高山与平原;大海与陆土之喻,如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孙过庭《书谱》语)。"纬"字中"韦"取篆化,直横、平正之势,配上左旁,巧似"美女伴英雄"。"史"字撇、捺酣畅淋漓,随意自如,粗看显得稍长,细品则悟此为妙趣天成。下联"仁"的二左旁如参天大树,又形貌各异,二右旁之起迄笔又呈上下首尾相照应。在工稳中与下边"义"字的斜钩大打出手,以泼辣、洒脱,于静中加强动感。"宜"字以"且"字顶千钧之势稳如山案。正如伊秉绶的论书语说的那样:"诗到老年唯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
        伊秉绶隶字以严谨著称,一笔不苟,难得的是拙巧互用。伊秉绶的隶字活泼可爱,有一股灵气。他突破前人的陈法,独创一种书体。他的集句“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对联是他的代表作,其字庄严不失活泼,端重不失俏皮;笔法劲秀,气度雍容。尤其他用笔的“点”,极富魅力。时而皱成一小球,时而搓成一小撇,搭配在隶字中,如画龙点睛,立显生动。他的隶书被后人称为“伊字”,今人黄苗子先生写“伊字”最为肖似。然而伊秉绶的草联也负有盛名,这是一般人所想像不到的。何绍基说他的字是“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也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如荒藓。”然而庄重如何与飘逸共为一体﹖请看他的集陶句“赏心于此遇,欲辩已忘言”一联。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伊念曾(1790——1861),字少沂,号梅石、梅槎,伊秉绶子。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官严州同知,经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为官二十年,故有印章曰"廿年令尹四朝人"。克传家学,工篆、隶,善篆刻,善画山水、梅花。杨守敬《学书迩言》云:"伊墨绶分书根底及子,行书学李西涯(东阳),尤为超妙,其子梅石(念曾)几与父埒而为其父所掩。"所以说伊念曾的隶书作品有其父之遗意,然而相比之下溶入更加随意之笔调,结体也更偏扁,兼有汉简书味,不拘一法,落落大方,别有一番洞天。伊念曾还擅诗,著有《守研斋诗钞》、、《广印人传》、《萍踪开记》等,卒年七十二。
       伊立勋(1856——1940)名峻斋,字熙绩,别署石琴老人、石琴馆主,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其父伊念曾是伊秉绶的儿子。伊立勋从小受家学熏陶,学识渊博,亦如先人一样工篆隶,作品线条流畅,质感甚强,结字平稳、整齐,也彼具家风。曾参加学试﹑县试﹑院试名列前茅。光绪末年,他任无锡县知县。不久国民革命成功地推翻满清政府后,伊立勋便旅居上海,数十年以鬻字为生。
清末民初﹐鼎足于上海报业的有三大报,既《申报》﹑《新闻报》和《时报》。《申报》报额为光绪甲午年恩科状元张季直所书。《时报》报额为光绪壬午年解元郑海藏(孝胥)所书。而《新闻报》的报额却为书家伊秉绶的曾孙伊立勋所书。
       伊立勋书体篆隶行草都精通,但最为精湛还是汉隶。他的隶书继承其祖遗风,渊雅古朴,意态从容,于严整、简净中显机趣、活泼;着意于形式美感的意趣中,显现笔意的沉郁超拔。因此,他的书法为许多人喜爱而收藏;但他替自己立有一条规则:无论识与不识,无润不书。说是“无润不书”,但也有例外。民国十七年(1928年),陕西发生特大灾情。据当年7月26日《申报》报道:“陕西灾情奇重,饿殍载道,惨不忍观。”当时,旅居上海的陕西籍著名书画艺术家蒙寿艺等组织“陕灾书画助赈会”,发起书画助赈活动。伊立勋慷慨地捐献出自己的作品。与他一同捐赠书画作品的有曾熙、于右任、张大千等百余名著名书画家。
      民国18年,伊立勋书写“德立道成功乃建,经明史著泽攸长”的篆书联。这幅字联,规模老道,法度谨严,为书法爱好者所推崇。
      民国24年,伊立勋为梁同行书韩愈《论佛骨表》水墨纸本作跋。他在跋中提到:“近世研求象教,崇奉释迦,湘阴郭振墉遂有《论佛骨表纠讹》之作,寻章摘句,攻讦甚严。其实三教仍归一贯,门户虽分,皆为大道。”伊立勋借跋也表明了他的处世为人立场。他说:“立勋以为,事贵持平,无烦多论,各争门户,道体何关。”
       民国28年,绘画大师吴湖帆原配夫人潘静叔去世。吴湖帆为了感念潘氏,便以《绿遍池塘草》为题,向全国各界名流广征图咏。数月之间,收到吴纯斋、刘海粟、张大千等名家的作品100多件;其中,伊立勋题曰:“莺燕群飞忆早春,清词丽句墨犹新。如何检点妆台册,顿隔人天倍怆神。”
       民国29年,伊立勋病逝。伊立勋生前辑刊有《石琴吟馆印存》等;所临《天一阁本石鼓文》、《长垣本华山石》、《北宋本多宝塔》、《孙过庭书谱》曾由扫叶山房刊印行世。
  综述伊氏三代的书法,正如沙孟海先生对伊秉绶书法评价一样"为隶家正家,化板滞而清空高邈,用隶法写楷字,又用楷法写隶字,师颜之所师。"
     伊氏三代都以隶篆为主,共同特点都是严整中有机趣,有变化,既简净又活泼,做到了动与静相互协调,严肃与活泼互相统一,老到中充满生机,严整中具有韵致,远看气势磅礴,近观又十分耐人咀嚼,既重视形式美感意趣,又重视笔意的沉郁超拔,他们的作品展现的雄浑豪迈、高古俊逸、典雅清新的艺术格调极富美感,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可以说伊氏三人书法是清代中朝以来书法史,尤其是客家书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值得写上一笔,与诸君共赏。
gaoweirb 05801.jpg
gaoweirb 25701.jpg
gaoweirb 33501.jpg
发表于 2010-6-28 09: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收藏!!
发表于 2012-5-25 21: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愿将来的全集伊秉绶卷能尽量多收录一些伊秉绶的隶书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6 03:37 , Processed in 0.14518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