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李骉

【历史重现】1982年“中国现代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31 19: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1982年“中国现代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集”有感》
曾经墨海争相楫,
淘却泥沙始是金。
卅载春秋终转瞬,
三千书史岂无心。
一个艺术家真的应该站在个人的高度(实际是自知)、时代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来观照自己的艺术啊!


《我与吴英昌先生关于“继承与创新”问题的两段对话》  (转自:中国画论坛网)


        关于“继承与创新”似乎是一个永远也拉不断扯不断的话题。
     2010-8-15 ,吴英昌先生在“中国画论坛”的“书法与篆刻”栏目“郭子彰诗、书、画”一帖中有“草学聂,隶借鲍,若能脱去今人痕迹,问(笔者注:疑为“向”。)古人讨生活,当卓然成家。”的跟帖,重新引起我的深思:当然不仅是就我个人而言,更多的是想到当代书坛。何谓继承?何谓创新?如何继承?如何创新?乃至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问题等等,大家小家,高论如云。但尽管如此,我认为仍然有重提的必要,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年轻的论坛(笔者注:指中国画论坛)来说,更有必要从学术的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画论坛”2010东营论坛(视频)!我看了,很好!是我们论坛注重学术的良好开端!
     兹将我当日与吴英昌先生的跟帖录于后,是我个人几年来对于上述问题思索的一些浅见,希望能收到抛砖引玉之效果,引起论坛诸贤的关注与争鸣,把书法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上升到审美高度加以探讨,而不仅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上,以期获得新的认识,更好地指导继承与创新。

     我的跟帖内容如下:
     谢吴英昌先生鼓励与教诲!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实在需要穷毕生精力去做,抑或不能臻其境界。“向古人讨生活”是当代书坛公论,但往往偏离辩证的轨道。有“乖时”者,有“同弊”者,莫能融古铸今,悲夫!“脱去今人向古人”多矣,“脱去古人向今人”鲜矣!吾终日而思之也。兹有旧作三首,略表拙见,次第录之,与坛友商榷。

七绝—《无题》(其一)

观“二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并“网览九届全国书法展”评展有感

龙腾虎卧复骖鸾,

笔阵重开势可安?

不必荆山三日泣,

抱璞仍是青琅玕!

注:古人评王羲之书云: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其师卫夫人作《笔阵图》,论书法之奥旨。当代书坛一味崇王,鼓吹“帖学”,致学者盲从,千人一面,万人一面,茫茫然九州尽王字也。喜哉,忧哉!!书史公允,将必有定裁。今吾”抱璞”以待之!


五古—《临池偶得》(其二)

刘公之线,
聂帅之点。
各取其长,
融于我腕。
善璋至论,
今古同鉴。
东晋士人,
互相陶染。

注:
松竹草堂主人擅大草,长于线之运用;
高高堂主人亦擅大草,长于点之挥洒;
吴善璋先生论书以继承传统师法当代名贤同重;
孙过庭云:“东晋士人,互相陶淬。”余易一字,取其同义。


《临池偶得》(其三)

数读《金刚经》有感

枉说鹅池与墨池,

形神乖合任由之。

法元非法非非法,

无古无今无后时

        
  (英昌惶恐。没想到我一个跟帖,让先生为此重新发了一个话题,此话题因我而起,我就随便说说我的观点,想到哪说到哪,不成体系,不对的地方,望子彰先生不吝指正。
     继承与创新,实在是一个老话题了,所以不多说了,只说一句:继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创新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臆造。
     至于学今人还是学古人这个问题,本无可厚非,但我认为,古人的经典毕竟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对学习者来说,应该不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当然,子彰先生的眼界和水平是很高的,应该不必有此担心。
     聂先生草书风格强烈,学习他易得其形,却容易困在他的形式里,找不到自己。
     鲍先生是我非常佩服的隶书大家,我认为他和天津张建会先生、河北王增军先生,并为当代隶坛的三大高手。但他的隶书已入化境,他一直在做减法,将技法层面的东西弱化到了极点,同时形成了自己强烈的面貌,所以,他的作品是宜赏不宜学。
     我说向传统学习,是因为那些传世经典中有丰富的营养供我们汲取。一个艺术家应该站到艺术史的高度来观照自己的艺术,来确定自己的风格取向,写行书,我们的风格可以不写二王,但是只有真正学过二王才知道什么不是二王,才能真正创新。写草书,我可以不走旭、素的路子,但学习的时候如果绕过去了,我想那是我们自己的损失。)(括号中内容为吴英昌先生跟帖)</div>
      其实我是完全赞同像古人学习的,并且身体力行,每日必临。
     当我们把中书协全国大展的获奖作品放在一起观看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现象:那些行草作品,那些隶书作品惊人的相似,如出一人之手。我就常对周围的书友说:难道这些精英们就没有感到可怕吗?没有感觉到前途渺茫吗?
    当我们留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在当代卓然而立风格独具的大家们时,我常常想:他们当时在向谁学?在学什麽?怎麽学?我的脑际散落着飘忽不定的词句:“课徒”-“守一家之范”-“游学”......然而恰恰就是在那样一个交往不变、信息难通的时代,他们已在志学之年就寻觅到了两样至为宝贵的东西:审美的个性和审美的时代共性。

     然而,当下的“崇古”,在矫枉以过正的现实情势下无疑存在着某种偏执,弊大于利是毋庸置疑的。主流展赛的导向性,使参与者分向两极:“展览体”和“跟风体”。当后者被打杀,前者便占居主流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已经从审美范畴确立了学习的法则:“既学古人又变古”,使之与时代审美契合;从不轻视学习当代明贤,以寻求与古而会的通衢。然而“急功近利”会让人左右摇摆,对于形式的追求压倒了对于审美的探究。孙过庭强调说:“东晋士人,互相陶淬”,这是一种以何其雍容的姿态来师今会古的呵!
发表于 2010-9-13 16: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1982年“中国现代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集”有感》
曾经墨海争相楫,
淘却泥沙始是金。
卅载春秋终转 ...
郭子彰 发表于 2010-8-31 11:11


::gif88::gif郭先生说的有道理,颇有同感。

::gif34::gif向兄致敬,学习了。
发表于 2010-12-15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大师原来写的人模人样的,后来……::gif124::gif
发表于 2010-12-18 08: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审美的变化在一个人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发表于 2010-12-18 08: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审美的变化在一个人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发表于 2010-12-18 08: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审美的变化在一个人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发表于 2010-12-18 08: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审美的变化在一个人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发表于 2011-1-9 19: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gif38::gif
发表于 2012-6-25 16: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帖。看到很多大师当时写的也不咋样。 许多大师进步大呀。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4-26 12: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14:30 , Processed in 0.1856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