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26|回复: 0

神韵独超天姿特秀———王献之书法简论 蔡永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7 17: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韵独超天姿特秀———王献之书法简论
□蔡永胜





  王献之(344~386)是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小字官奴。在王羲之的儿子中,王献之是最杰出的一位,他在东晋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不过为后世称道的是他的书法,唐太宗不喜献之书,然宋以后世人以羲、献父子“二王”并重,流风不衰,影响巨大。
  可能受太宗朝的影响,孙过庭《书谱》中,王献之似乎是被批评的对象,比如其中记载了发生在羲、献父子之间的一件事,王羲之外出后,王献之将父亲题壁的墨迹暗自擦去,自己重新题写,结果羲之归来以为是自己大醉后所书,即未称意之谓也。《书谱》又言及当时人对献之书法的态度,献之给当时名士谢安修书一封,当然是他精心之作,心期谢安收藏,没想到谢安非但未收藏,还将回信的评语写在献之书后面的空隙,令献之大为不快。我想孙过庭是想用掌故暗示──献之书法是远逊其父羲之的。
  我们分析王献之传下的墨迹(羲、献父子墨迹皆非真迹,而是唐摹本),总体上看,献之的确不如羲之,因为中国书法美学所理想的最高境界是刚柔相济、自然冲淡,而羲之堪称实现此理想的典范,而以此权衡献之,则逊于羲之也。然而这并非说献之书法完全在羲之书法的笼罩下而了无新意,相反由于献之并不完全以其父的美学追求为归依,因此他虽出于羲之,而有自家门户,如人们常引用俞焯的评价:“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入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中国书法史将“羲献”并称并非因献之完全沿袭了其父的书风,实际上献之的出新精神使他并没有在父亲的光环中暗淡乃至消失。
  有一个盛名的父亲固然幸运,献之在少年时代获得了别人所无的学习优势,但一旦成人便可能感到有名的父亲对自己腾达并不总是有益的,《书谱》记载,谢安问献之,你比父亲的书法如何?献之竟毫无谦让地回答“固当胜”。这个记述与《晋书》的记载稍微有些差别,《晋书》记录的是“安又问曰:‘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故当不同。’”。“故当胜”与“故当不同”虽差异,然揣摩两书上下文的意思,大体是一致的,孙过庭并未有意贬低献之,献之的自负是真实的。可能正因献之的不羁心理使他在接受父教之后改学张芝等先贤;的确,如果一味沿袭父法,即使肖似到传神那也不过是乃父的延续,而自我之名却不能立起来。
  “有我”的心理成就了献之,同时使他未达父亲的化境。然而王羲之建立了一座太高的高峰,献之固未逾越,后世书法天才又有谁能逾越了呢。如此说来献之是明智的,“无我”之境界固高妙,然羲之已极,献之在“有我”境上也便顺其自然。说献之另辟蹊径可能有些言过其实,羲之的中和冲淡在献之那里也依然存在,刻本中可见献之追随羲之的点画流美,不过稍觉懈怠松散,献之的“破体”在《东山松帖》中有所反映,也可能是书不择笔所致。可能是现代人受清帝“三希堂”揄扬献之《中秋帖》给人印象太深了,以致于人们即使知道那是米芾的临本也还是认为为献之的风度。米芾多取法献之,他虽“集古字”,然他“刷字”却要与古人争高低,米芾推崇羲之,从他书法风格看,其表现欲更接近献之。
  《中秋帖》虽为米芾所临,字里行间总有献之的影子在。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王羲之的书法便能领略他分行布白的疏朗明净与从容不迫,羲之书法绝少字与字接近到笔画重叠,然《中秋帖》似全不在乎,拥挤粘连,任性使气,与东晋气象迥异。献之并不像米芾那样纵横笔墨,然而他可能从张芝那里得到启示,比乃父稍显激越而已。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以下,莫不鼓努为力,标榜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意即王羲之的书法在暮年达到了志气平和、不激不厉的高妙境界,而自从献之而后,莫不剑拔弩张、追求表面的惊人气势。我们说,与王羲之比起来,王献之只不过是稍微偏离了中和,而此偏离可能激发了后世追求霸悍的走向,然而霸悍虽然逊于中和,但毕竟也是一种美学境界。当然此新境界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此境固然不如王羲之境界的阔大开张,就好比用兵的至境是诸葛亮,然而既然此至境无法超越,就不妨学作张扬外露的周公瑾,乃至横枪立马的赵子龙,虽不能运筹帷幄,但总不是失街亭的马谡。后世书坛的“周瑜”、“赵云”,显然比“诸葛亮”要多得多,以宋、明的米芾、王铎两位高产书法家的师法来看,窃以为将后世草书的巨大能量──通过张旭、怀素、米芾、徐渭、王铎、傅山等人———释放出来,献之的作用可能并不逊于张芝、王羲之。献之《廿九帖》尚与羲之一脉相承,《鸭头丸帖》羲之的韵味已淡薄;《鹅群帖》为米芾所临,去王羲之更远了。可能正因献之的“表现主义”才激发了米芾的临兴,比如《鹅群帖》去羲之境界甚远,然大有可观处,其中“比复”、“无他”等字虽有些踉跄不稳,然“鹅”、“谢之”等字堪称华彩乐章,是东晋人书法中罕见的风度。乾隆帝评王献之书法“神韵独超,天姿特秀”,虽以他误读的《中秋帖》为根据,不过既然献之激发了米芾的灵感,说明献之可能确乎有“超”羲之处,至于“特”,每个人生来性情总与他人有所不同,纵使王献之一味模仿羲之,必有所出离。如此说来,乾隆帝此题不失为“的评”。

供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8 16:15 , Processed in 0.1384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