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55|回复: 2

[推荐]全球化趋势下的书法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1 10: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球化趋势下的书法意义  
------刘正成、金开诚、王岳川谈书法艺术
刘正成: 由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出版后, 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当代文化、学术界的学者介入书法领域的典范。我觉得在《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一书中,已经体现了二位先生对书法文化的整体思考,体现了二位对诸如书法审美的本质、历史进程以及书法与其它社会文化领域的关系等等问题所作的深入思考。现在书法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多在强调要尽快提高书法创作的文化品味,究其原,是因为当代书法的参与者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我今天采访两位,请两位先生就“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当代书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具体讲有三个问题,想请二位同时谈一谈。一是中国书法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二是书法在人生中的价值;三是书法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金开诚:我先谈一下总的想法。我们的书法现在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觉得近年来对当代书法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外开放与市场经济了。这种影响是双重性的。任何人干什么事都需要一种动力,现在人写字的动力就是“市场经济”,这个动力很大!因为古人写字从整体上讲是“业余”的,大致清初才开始出现以写字为生的“专业书法家”。现在我们写字的人从数量上讲超过了任何时代,想做书法家的人也超过了任何时代,这使得书法在我国各种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类型中,一枝独秀。其它如京戏等生存都很困难,京戏从票友到专业演员之间的距离是很难克服的,没有基本功是不敢随便上台表演的,即使“下海”了,京戏这碗饭也不好吃。而书法的情况则不然,在书法“票友”与专业书家之间,似乎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因为任何人都会写字,即使是“票友”也可以创作出一件所谓的“书法作品”。这样写写弄弄,一旦有了什么相关的位子,就可以成为“专业”的书家了。而成了书法家,则是名利双收,据说现在书法界“大款”有的是。总之,“市场经济”使书法这门民族艺术得到了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过的强大的驱动力量。现在这么多书法的参与者,尽管层次各不相同,但从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出类拔萃的书法家。这是积极的方面。
    然而由此而产生的消极方面也是巨大的。因为这种“驱动力”会使人急功近利,使人产生燥动、燥急的心态,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的人放弃了正常书家应该坚持的自然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作个不恰当的比喻,是使用了“激素”。如那些水果、蔬菜一经打了“激素”,长得又大又好看,但口味则较之自然生长的差去甚远。中国传统艺术的天然养料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了,而书法又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传统文化这个养份中自然成长的艺术作品,就有深度、有境界,而不仅仅只是好看。对外开放对书法发展的影响也大致如此,一些新的西方理论对我们的创作与研究有促进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无法促进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但是,西方一些前卫的、先锋的东西,又恰恰合乎书法界现在燥动的心情。因为按照某些新的“理论”,艺术创作是不需要基本功的,他们认为没有基本功,反而更能表现自我的性情。这种“理论”一方面使得当代书法创作显得花样繁多,另一方面则造成了作品的缺“钙”现象,就像一个“豆腐渣”的工程没有坚强的骨架一样。在书法创作中,如果组成作品的原料 ——线条缺乏厚实与内涵,就如同盖房子用的材料不好,设计再好也无济于事,因为这是任何天真的想像、任何小聪明都无法办到的。而书法线条质量的提高,对初学者而言除了多练似乎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因为书法线条的质量与内涵,靠的是感受,任何高明的理论家也很难用语言完全清晰地表达。
    除此以外,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还需要有好的布局与结体,要有好的意韵,要表现自己的性情。这些,也都是一个书法家个人素质的体现。因此,文化的陶冶对于书法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书法艺术的内涵,对于有相当文化素养与基本功的人来说,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在那些没有练到这个份上或缺少文化修养人的眼中,则作品有无内涵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对他们而言,与其花大力气接受文化的熏陶,还不如多写几张字卖钱呢。总之,当代的书法发展是显著的,但在接受文化的熏陶与基本功的练习方面,则远没有我们的前人来得扎实、来得自然与圆满。
王岳川: 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时,金先生与我当时的想法是要使书法与文化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通过北大所具有的学科优势来辐射当今书坛,现在看来,我们的初衷应该算是做到了。刚才金先生谈到的线条,实际上是书法家的艺术实践、文化、悟性和心灵的统一,因而是非常丰富的,给人以无穷的情趣变化与体验。比如草书,其线条中出现的诸如飞白、顿挫等等,都可以给我们以不同的感受。所以,当时我们两人都认为在主编时要突出书法技进乎道的本质。并且,这种“道”又决不是虚无缥缈的,而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因此,我们特别强调书法与音乐、舞蹈、文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强调书法与人生、人的审美心理的关系。在这同时,我们的着眼点还侧重于把书法创作与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理论批评史以及书法审美心理学等有机地联系起来,经过反复讨论与修改,最终编成了这部二百多万字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出版以后,我们又陆续看到了不少有关论述书法与文化的出版物和新论文,因此,准备对其做进一步的充实与修改后再版。
    在新的世纪、新的千年,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节点,正如刘正成先生所讲的那样,书法正走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对书法如果要作出定义的话,我认为应该是:用毛笔这种软笔写汉字的一门艺术。因此,在西方是没有书法可言的,对书法接受无疑也是困难的。因为毛笔是中国所特有的产物,汉字更是中国所独一无二的,这种双重的特点在西方人看来是难以理解并逾越的。好在有毕加索等现代西方艺术大师对东方文化的仰慕与崇拜,因而对东方艺术,特别是对书法感兴趣的人正在日益增多。
    在全球化的时代,要保持书法艺术的发展,首先要理清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路。一是要理清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深刻的渊源关系;二是要理清书法家人格精神与书法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书法在生活中不仅可以赚钱,更能通过它来提升我们的人格精神。反过来人格精神的提高,又必将会促进书法作品品味的提高;三是在新的世纪中国书法怎样才能走出去的问题,怎样使书法形成一个国际性的审美共识,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具体的手段使书法成为国际性的艺术创作与审美思潮。刚才金先生已经谈了书法与开放、书法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我则想谈一下当代书法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三个关系。第一是内容方面。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书法作品,其内容固然有“恭喜发财”等通俗的带有美好祝愿性的词句,但绝大部分所书写的,还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采片段。我们的先贤尽管已经逝去,但他们的思想是不朽的,这些不朽的思想又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乃至只言片语,对我们产生作用。因此,当我们书写这些内容的时候,就有可能与我们的先贤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并借用他们的文字来阐述自己对艺术、对人生的感悟;第二是作品的形式方面。由于当代建筑的空间已经较之古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的欣赏习惯实际上也在不断地改变,由此所产生的作品的形式变化,是十分明显的。如“方”形的书法作品正在渐渐增多,以及镜框的使用等等;第三是作品的文化渊源与内涵方面。较之于书法的内容与形式,这个变化是最为深刻的。
    东方艺术门类中,在空间、时间感的表现,在精神、气韵的表达方面,书法所达到的境界是最高的,它已经突破了文字、技巧及形式的束缚。不久前我在国外讲学时,曾办过一个既有日本人也有西方人参加的书法班,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喜欢中国的书法?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因为书法最能体现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特征,是经过数千年积累与淘汰后形成的优秀艺术门类,因而热爱她、学习她。二十世纪初,许多西方的考古学者,到中 国的敦煌等地,发掘了许多东西。随着他们对中国了解的深入,随着他们对中国灿烂文化与悠久历史的理解,他们对书法的接受也将会更加广泛与深入。因此,我认为西方人对书法的认同,归根到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认同。总之,就中国的书法而言、始终是由技进乎艺、由艺进乎道、再由道进乎文化的。
刘正成 :二位先生谈得非常精采。作为书法美学家,金先生对当代书法发展中出现的缺陷与应该注意的问题所提出的意见,我觉得会给我们的读者以相当的启发;而王岳川先生则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书法的历史进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书法教育方法与传统已经有了根本的区别,其明显的标志是在许多美术类院校设置了书法艺术专业。用一般美术院校从视觉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方法来指导书法的学习,是不是会产生美术化的倾向?我曾经就此发表过自己的一些意见。因为中国的传统书法教育方式,说白了是从识字、读书开始的,所谓:六岁入学,十六始试。考试合格之后还要以“八体”试之,“八体”不行,将劾之,就是不能做官。因此写好字对古人来说是进身之本。显然,由此所产生的书法家,是自然形成的,是政治与文化的产物。而现在学院的书法教育方式,决定了学习书法只能从技术形态方面入手,由此所培养出来的书法家,与古代自然形成的书法家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然而,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现在的书法专业只能设在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这样的美术院校中间,对此可能暂无更好的办法。现在许多大学,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已经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抓。在这其中,书法能够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反过来又怎样影响书法艺术的发展?两位作为北京大学这座著名学府中文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不知有什么看法?
金开诚 :我个人认为,实用书法和艺术书法之间的分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古代是不分流的,书法既有它的实用性,同时有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兰亭序》说白了就是一篇序文,《祭稿》实际上是篇普通的祭文, 但它们同时又是书法艺术的精品。古代培养人也是一样,知识分子都必须练字,只要参加科举,都必须写好馆阁体,否则你就别指望有进身的前途。我想,这也是古代书法家写字基本功好的原因。尽管馆阁体这种千人一面的字体束缚了人的思想,束缚了大多数人的艺术创造与想像能力,但它的好处是人人都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写字并把字写工整,而不是现代人学书法一开始就流于张牙舞爪、不重视基础的学习那样。现在,如果再谈写字教育,把字写工整,已经不再那么实际了。因为电脑的普遍使用,已使今后的许多知识分子会觉得实用的书法写起来非常别扭。同时,电脑又解决了因为字迹潦草而给人带来的种种不便,何况电脑打印比书写更快。因此,无论是北大还是其它什么地方,再强调写字,是不会有人理你的,因为他没有这个功夫与必要。
    未来书法的发展,必然是实用与艺术的分流,真正要下功夫练字的人,应该是那些准备搞书法艺术的人。然而,在大学里面书法这条纯艺术的路今后可能也不会太乐观。如果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书法课,学的人不会很多,也不会有高层次的人去任职。但如果是中国书协办的一个培训班,并且是从培养书法家的角度出发,则报名的人会很多。这是因为现在大学开书法课的目的,更多的似乎是把字写好,许多学生会认为与其把功夫用在这个方面,还不如去打字。所以,在一般大学中开展书法教育,我是持悲观态度的。然而,作为艺术的书法,今后又是大有发展的,不管把它放在什么地方,都是大有可为的。放在美术院校,它的好处是可以从纯艺术的角度去进行培养,而不仅仅只是把字写工整。(刘正成插话:这样培养的结果是不是会像您讲的那样,是打了“激素”的水果、蔬菜呢?)实际上,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心手相应”,想有什么效果、想有什么样的表现,只要功夫跟上,都能达到。而要达到这个“心手相应”的境界,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就如同弹钢琴那样,只有多练,其余别无他法。我还没有看到不练钢琴就会把曲子弹好的音乐家,但乱写乱画就称家的“书法家”则见到不少。我觉得在中、小学中讲点实用的书法,讲讲如何把字写工整、规范,是应该的。但在大学中,则应该开设书法艺术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理解书法艺术及其所特有的文化意义,学会如何欣赏书法的本领。这种课程,听的人肯定会更多一些!
刘正成:不久前有机会去合肥中国科技大学讲课,在与几位科学家的座谈中,他们一致认为美育(包括书法艺术教育)在当代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艺术想像力和科学像想力是一致的。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与艺术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而他们说还不止于此,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太极图,也就是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刚才金先生讲的那样,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在大学中开设书法课程更合适。那么在更高层次如书法硕士、博士的培养中,如何从文化这个角度去引导他们呢?
金开诚 :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在大学中开设书法艺术课程,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王岳川 :金先生刚才阐述了实用的书法与艺术的书法的区别。早在隋代,就设有书学博士,到了唐代于书法则更是学而优则仕。现在电脑已经非常的普及,据说清华大学现在已经几乎没有手写的字了,连便条都是电脑打出来的。然而,有人最近对一所中学作了一个调查,发现经常用电脑打字的学生,错别字的出现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电脑已经非常发达,只要把拼音或五笔字型打对了,可以出来一串的词语,因而实际接触字的时间越来越少。加上现在许多不规范的有意用错别字来误读以达到某种效应的广告等等,都导致了现在学生对汉字的日益陌生。随着电脑的进一步发展,当彻底解决输入这个问题以后,一般文字的处理将变得非常简单,在这种情况下,在大学中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站在艺术的角度到艺术馆或博物馆中审视书法、关注书法。过去北大的教授都有相当的书法功底,但客观地讲现在于此有造诣或者能够从艺术角度欣赏书法的,则越来越少。过去我曾经在北大办过几次书法班,但他们练了几年,水平老是在一个平台上,很奇怪。其中有人听过文史哲学方面的课程,或学习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以后,书法突然间就产生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学习书法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过程。简单的重复越多越熟,就越俗、越油滑,新鲜感、节奏感乃至于线条的力度就越差。因此,我很能够理解前一个时期中国书坛出现的崇尚雄强、粗犷乃至变形“丑”化的现象,他们从民间书法中吸取营养,从敦煌写经中得到启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馆阁体和所谓的“正统”书风的纠正与反叛。当然,这是书法发展中的一个中间过程,书法创作最终还是要走向精致与雅逸,成为我们民族审美的精华。因此,我觉得书法教育实际上应该包含几个阶段。早期阶段要求的是“字正腔圆”,要写得中规中矩;中期阶段对各种书法流派都要有深刻的了解与把握;最后的阶段,正如刘正成先生以前提出的那样:当我们的书法普及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就应当以提高为主了,要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我有一个建议,就是书法的教育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音乐等门类都要考级,书法的教育与普及是否可以参照这种方法,让学习书法的人对自己的艺术水平有一个较为客观的量化指标。尽管由此可能会有为考级而考级的负面影响,但考级的积极作用似乎更大一些!
金开诚 :实用书法与艺术书法分流以后,实用的书法将被电脑等所取代而日渐势微,而艺术的书法必将会有大的发展。市场经济使得想成为书法家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书法家的字好卖,是因为喜欢的人多。据我所知,现在家居布置所用的作品,第一位考虑的就是书法,绘画作品是第二位的。书法跟中国人之间的联系是天然的、根深蒂固的,即便用电脑打字,也是用的是汉字。人人都会写汉字,为什么书法家能够把汉字写得那么美?是因为书法家的艺术创造性,这种创造的结果给人的振憾与审美愉悦是巨大的。总之,我对艺术书法的前途是乐观的,但是对现在书法的美育教育感到悲观,因为它涉及到其它各种传统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解决的。
刘正成 : 谈到书法与汉字的关系,我想到书法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应该注意什么的问题。书法这最具民族性的文化艺术门类,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我们怎样去发展书法?书法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书法的抽象源自于汉字的基础,今后的书法创新中,是不是还要汉字?或者说书法的创新有没有底线?在今后汉字对书法的发展到底是束缚呢、还是书法发展所必须遵循的依据?
金开诚 :去年我在接受一家书法报的采访时,曾谈到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书法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反过来中国书法又给了传统文化什么?它又是怎样去促进并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书法而言,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软件”的问题刚才已经讲到了,不再重复,这“硬件”的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汉字。书法实际上就是汉字的造型艺术,是通过对汉字的加工并想象后的产物,因此,对汉字的正确把握是成为书法家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等于盖房子没有原料。现在有这样一种误区,就是不少书法家认为汉字是象形文字。实际不是这么回事,即使是最早讲“六书”的时候,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也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世界上也没有过一个纯粹象形的 文字符号系统。中国的文字到了隶书阶段,就已经不考虑象形的问题了。现在有些人凭着自己浅薄的理解,把字写得像画一样,一味牵强地去附形,严重地损害了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因此这种创新是没有前途的。书法的内涵正是因为它并不拘泥于某一具体的形,因而它给人的联系更丰富,甚至可以达到通感万事万物的境地。反过来,从万事万物中也可以吸取养料来丰富书法的创作。因此,既然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给书法的第一“硬件”,那么,书法就绝对要写汉字,甚至不能出现错别字,写错了肯定会破坏审美,因为这个文字的符号已经跟我们的生活思想密切联系在一块。一见到这个字就会与我们的思想形成一种暂时的联系,并产生联想。
    对于书法家来说,你的学问越大、经历越丰富,由此而产生的想象也就越多。但如果用错了字,无疑会破坏了这种联想。在实用书法中,我主张要坚持使用简化字,但在书法创作中,则不必拘于这个框框。我觉得看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只要看看它的招牌就可以大致 断定了。如现在上海的城市建设比老上海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但文化气息则差了很远。这其中相当的原因是它现在的招牌大多是电脑制作的,这怎么能赶得上书法名家留下的墨迹美观与丰富多彩。在字体上也要丰富多彩,一个城市如果没有用篆书写的招牌,总觉得是个遗憾。招牌作为艺术的书法,只要不错,用什么体都可以,更不必拘泥于用简化体。这一点应该让语言文字委员会的人理解。总之,对艺术的书法而言,第一字要写得正确。一幅作品写得再好,如果出了错字,就像一道高级名菜里出了一只苍蝇;第二是书法家在字体上有自由发挥的权利。因为无论何种字体,都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成果。
王岳川 :现在有这样一个动向,就是国外有一些人或艺术团体,开始热衷于收集中国现在出现的非汉字书法作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批评与意见。这是一个信号,它表明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书法创新的关注,当然也不能排斥猎奇的原因。世界上有很多路,但正路最难走,然而如果走对了,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相反走近路、走捷径,则可能会走到绝路、死路上去。书法的正路是汉字书法,是创作的不竭源泉。国外有些对中国书法似懂非懂的人,提出书法要不要汉字的问题?他们认为写汉字的书法叫“书法”,而非汉字的东西叫“字象” 或“书象”。我想这是有苦心的,就是为外国人搞书法留下一个伏笔,因为他们写不了或理解不了汉字。如果他们用毛笔在宣纸上以墨汁写英文或法文,可能也会有诸如张力、结构、对比、墨色等的变化,但这不算不算书法?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创作实验,还谈不上是书法。实验可以做,但决不是书法艺术今后发展的方向。
    新世纪的书法艺术,仍然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但在形式、构成方面,可能会吸收西方的一些审美观念。因为书法中的线条、墨色、对比等等,与西方抽象艺术之间有着相通的地方。通过创新,使西方人产生某种程度的审美共鸣,是可能的。如日本平岛右卿的“崩坏”两字,许多西方人可能不知道字的含义,但那种高山压顶的气势、四分五裂的结构与淋漓的墨气变化,使他们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产生了崩坏的感觉。尽管如此,西方人可能永远也理解不了中国书法中最精萃、最深沉的部分,因为这不是通过某种形式或具体的笔墨就能够表达清楚的。
    但是,书法今后要走向世界并成为全人类所能够共同拥有的艺术,我觉得它还必须形成世界性的审美共识、解决欣赏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汉字始终是一个底线。另外,正如金先生所讲的那样,书体的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创造力与想像力的部分。中国文化中的超前意识,在书法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因为早在汉代,字体就基本定型了,二千多来年,每一个书法家正是通过加进自己个性的成份,使书法艺术不断丰富并发展的。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的书法起码会在亚洲国家得到新的弘扬。而书法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尽管可能需要相当的时间,但却是历史的必然。
(原载《中国书法》 2001 年第 3 期)
发表于 2004-10-26 14: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全球化趋势下的书法意义

三位老师的一席谈很有见地。
我理解的全球化应是西方宗教、文化、经济、习俗等等的传播、渗透。
中国式的精粹也就是中国书法了,书法可能是针对西方文化的有力地逆向传播和反渗阵地。
中国书法要国外人们接纳,不是迎合他们,而是引导、培养、推介。
发表于 2005-4-20 09: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全球化趋势下的书法意义

桃花园主 说得不错!!!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9 20:16 , Processed in 0.1833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