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89|回复: 4

刘 席 伯 ----------- 山 水 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9 20: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画家简介

  

  刘席伯,1977年生于周口,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河南省工笔画艺委会委员、河南省国画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华侨书画院专业画家、水墨心境艺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作品《山水》荣获“全国书画院双年展暨徐悲鸿美术奖”优秀奖并荣获“中国画百家”称号;2006年作品《溪山幽居》入选“水墨传承·全国著名国画家提名展”;2006年作品《山水》入选“第三届全国煤矿艺术节美术作品展”;2007年作品《溪山行云图》入选“纪念欧阳修千年诞辰名家书画作品展”。2004年—2008年作品荣获河南省第三、四、五、六、七、八届中国画艺术展获奖作品;2004年作品《山水清音图》入选“第四届河南省书画院双年展”;2005年作品《溪山春色》荣获“河南省首届工笔画展”优秀奖;2005年作品《溪山清音》荣获“河南省大象文艺奖”三等奖;2005年参加“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学术提名展”;2005年作品《溪山行云》入选“河南省第三届山水画展”;2007年作品《溪山清音》荣获“河南省青年美术作品展”三等奖;2008年作品《关山行云》荣获“感受生活·河南省首届中国工笔画提名展”学术奖;2008年在郑州举办“河南省青年国画家四人联展”;2008年作品参加“水墨心境·河南省优秀青年山水画名家联展”;2009年荣获河南省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作品参加“河南省优秀青年中国画名家学术展”。
  出版有《刘席伯山水画作品集》、《白描——树石千姿》(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传统中国画技法·青绿山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先后在《大河报》、《东方今报》、《中国书画报》、《艺术界》、《国画家报》、《东方艺术家》等报纸杂志上发表和专题报道。

[img][/img]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21: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山金辉70-90_副本.jpg 春山清音 70×180_副本.jpg 春山物语 70×180_副本.jpg 丹崖红树70-90_副本.jpg 冬雪180×180--局部_副本.jpg 邙塬初雪96×180_副本.jpg 邙塬素辉 180×96_副本.jpg 大河银辉图180×160_副本.jpg 邙塬卧雪136×68_副本.jpg 清江览胜90-70_副本.jpg 清江烟云 35×70_副本.jpg 清音图45×60_副本.jpg 山水清音68-136_副本.jpg 溪山清幽图 96×180_副本.jpg 溪山深秀图96×180_副本.jpg 溪山逸趣70×180_副本.jpg 溪山幽居70×180_副本.jpg 塬上冬韵之二45×60_副本.jpg
清江览胜90-70.jpg
清江览胜90-7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2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席伯重彩山水和风雪景致的特征及前瞻性略析
宗  白

刘席伯是河南近年崛起的实力山水画家之一,他在完成对传统图示及笔墨的整理归纳后,深入生活,或重彩楼金,或塬上卧雪、这些作品无论是单纯的个体艺术品格、或者是区域性生活的表达,均已成功展现了个人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应该是源于盛唐,那时山水还是雏形,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但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些成就从仅存的唐朝绘画及敦煌壁画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所说的那时的艺术成就并不是技法怎样的成熟和复杂,而是在整体气韵上的高雅表达,到大小李将军,已是璀璨四射,高贵典雅之势,后来的王复孟的千里江山在重彩的应用中可谓极致。可以说重彩的发展贯穿着整个中国山水画史。历代大家跌出,赵孟頫、文徵明、张大千、包括当代的赵无极,都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了重彩的创作或借鉴了重彩的技法,刘席伯正是谙熟了整个重彩的发展历史,在当代人们审美的大构架下,大胆的进行了整理,归纳和取舍。他去掉了古人的图示重复,直接从生活中拿来,着色又力求在华丽中求典雅,在厚重中求浪漫和抒情的气质,这也暗合了当下人们审美的需求和品位,而其风雪景致更是让人们耳目一新,图示仍是来自生活,多是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或余脉的地貌特征,在骨法用笔上则吸收了黄鹤山樵的松毛和苍劲,使得画面在整体协调的框架下,其笔墨的内涵更耐人寻味。这就区别于当下只重形式而无笔墨的山水图示。
就刘席伯本人而论,他对艺术的敏感性更胜于他对艺术的执着力,他抑郁的气质总是在生活中给人一种清晰外朦胧抑或浪漫的、不可预测的艺术气质,他的心志似乎在摇摆但去琢磨时得到的答案又是肯定的,他创作的状态常常是若无其事的笔笔生发出来,即便中间搁置再去创作最终仍了无痕迹,这点是他突出的优势,其实仔细的分析无不是常年笔墨修养的结果,对此我并无矫情。
在对于作品的略析和画家的简单阐述之后,我们回到主题,其创作的特点无疑是在笔墨上给予了继承,在图示上深入生活,用含蓄的手法对区域地貌给予了无声似有声的表达,用典雅的着色把当下人们审美的渴望给予了适当的把握,其前瞻性的优势无疑好是在气氛的营造上,透过画面似乎能看到那颗忧郁的、抒情的心态背后,展示给大家的却是一片能让人们在纷杂的社会中得到稍息的浪漫、闲适、高洁的理想地,一个对生命尊重、观照、负责的艺术赤子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21: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席伯重彩山水和风雪景致的特征及前瞻性略析
宗  白

刘席伯是河南近年崛起的实力山水画家之一,他在完成对传统图示及笔墨的整理归纳后,深入生活,或重彩楼金,或塬上卧雪、这些作品无论是单纯的个体艺术品格、或者是区域性生活的表达,均已成功展现了个人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应该是源于盛唐,那时山水还是雏形,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但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些成就从仅存的唐朝绘画及敦煌壁画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所说的那时的艺术成就并不是技法怎样的成熟和复杂,而是在整体气韵上的高雅表达,到大小李将军,已是璀璨四射,高贵典雅之势,后来的王复孟的千里江山在重彩的应用中可谓极致。可以说重彩的发展贯穿着整个中国山水画史。历代大家跌出,赵孟頫、文徵明、张大千、包括当代的赵无极,都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了重彩的创作或借鉴了重彩的技法,刘席伯正是谙熟了整个重彩的发展历史,在当代人们审美的大构架下,大胆的进行了整理,归纳和取舍。他去掉了古人的图示重复,直接从生活中拿来,着色又力求在华丽中求典雅,在厚重中求浪漫和抒情的气质,这也暗合了当下人们审美的需求和品位,而其风雪景致更是让人们耳目一新,图示仍是来自生活,多是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或余脉的地貌特征,在骨法用笔上则吸收了黄鹤山樵的松毛和苍劲,使得画面在整体协调的框架下,其笔墨的内涵更耐人寻味。这就区别于当下只重形式而无笔墨的山水图示。
就刘席伯本人而论,他对艺术的敏感性更胜于他对艺术的执着力,他抑郁的气质总是在生活中给人一种清晰外朦胧抑或浪漫的、不可预测的艺术气质,他的心志似乎在摇摆但去琢磨时得到的答案又是肯定的,他创作的状态常常是若无其事的笔笔生发出来,即便中间搁置再去创作最终仍了无痕迹,这点是他突出的优势,其实仔细的分析无不是常年笔墨修养的结果,对此我并无矫情。
在对于作品的略析和画家的简单阐述之后,我们回到主题,其创作的特点无疑是在笔墨上给予了继承,在图示上深入生活,用含蓄的手法对区域地貌给予了无声似有声的表达,用典雅的着色把当下人们审美的渴望给予了适当的把握,其前瞻性的优势无疑好是在气氛的营造上,透过画面似乎能看到那颗忧郁的、抒情的心态背后,展示给大家的却是一片能让人们在纷杂的社会中得到稍息的浪漫、闲适、高洁的理想地,一个对生命尊重、观照、负责的艺术赤子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9-29 21: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席伯重彩山水和风雪景致的特征及前瞻性略析
宗  白

刘席伯是河南近年崛起的实力山水画家之一,他在完成对传统图示及笔墨的整理归纳后,深入生活,或重彩楼金,或塬上卧雪、这些作品无论是单纯的个体艺术品格、或者是区域性生活的表达,均已成功展现了个人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应该是源于盛唐,那时山水还是雏形,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但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些成就从仅存的唐朝绘画及敦煌壁画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所说的那时的艺术成就并不是技法怎样的成熟和复杂,而是在整体气韵上的高雅表达,到大小李将军,已是璀璨四射,高贵典雅之势,后来的王复孟的千里江山在重彩的应用中可谓极致。可以说重彩的发展贯穿着整个中国山水画史。历代大家跌出,赵孟頫、文徵明、张大千、包括当代的赵无极,都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了重彩的创作或借鉴了重彩的技法,刘席伯正是谙熟了整个重彩的发展历史,在当代人们审美的大构架下,大胆的进行了整理,归纳和取舍。他去掉了古人的图示重复,直接从生活中拿来,着色又力求在华丽中求典雅,在厚重中求浪漫和抒情的气质,这也暗合了当下人们审美的需求和品位,而其风雪景致更是让人们耳目一新,图示仍是来自生活,多是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或余脉的地貌特征,在骨法用笔上则吸收了黄鹤山樵的松毛和苍劲,使得画面在整体协调的框架下,其笔墨的内涵更耐人寻味。这就区别于当下只重形式而无笔墨的山水图示。
就刘席伯本人而论,他对艺术的敏感性更胜于他对艺术的执着力,他抑郁的气质总是在生活中给人一种清晰外朦胧抑或浪漫的、不可预测的艺术气质,他的心志似乎在摇摆但去琢磨时得到的答案又是肯定的,他创作的状态常常是若无其事的笔笔生发出来,即便中间搁置再去创作最终仍了无痕迹,这点是他突出的优势,其实仔细的分析无不是常年笔墨修养的结果,对此我并无矫情。
在对于作品的略析和画家的简单阐述之后,我们回到主题,其创作的特点无疑是在笔墨上给予了继承,在图示上深入生活,用含蓄的手法对区域地貌给予了无声似有声的表达,用典雅的着色把当下人们审美的渴望给予了适当的把握,其前瞻性的优势无疑好是在气氛的营造上,透过画面似乎能看到那颗忧郁的、抒情的心态背后,展示给大家的却是一片能让人们在纷杂的社会中得到稍息的浪漫、闲适、高洁的理想地,一个对生命尊重、观照、负责的艺术赤子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19:12 , Processed in 0.1551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