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侯勇

(讲座全文)曹宝麟:志在破案——谈谈我的碑帖考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5 10: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一本章惇《会稽帖》。章惇和苏轼是同年进士,这个人在《宋史》中打入《奸臣传》。这本帖徐邦达解释也不尽人意,《古书画过眼要录》中说:“章惇两次到江南,多是知越州,前一次在熙宁中,后一次在徽宗初立时,前后相差三十年。此书老健谨严,应是晚年手笔,疑为建中靖国,崇宁年间所书。其时当在半途中,由汴入浙可经苏州也。”他既不了解平阙制,认为章惇由汴京往南走的时候经过苏州再去浙江会稽任职,他恰恰不了解“承”和“奉”这二字的用法,“承”和“奉”都是表示客气的意思,“承”是“承蒙”,我们现在还在用。“承待次”是承蒙告待次的省略,“待次”二字显然和对方有关系,就是被告知你等待在维扬,那么“想必迎侍”,“侍”指的是父母,所以换行了,“迎侍过浙中”然后“二十间”就是二十号必能在姑苏“奉见”,就是说我可在苏州见到你了。显然章惇写信的地方,无疑是苏州,而且“承待次维扬”就是此信从苏州寄到扬州。因此,徐邦达先生前面讲的都是错误的了。这是我自认为考据比较满意的一篇。就是收信人考出是蔡卞这个结论。因为蔡卞他父亲退休在杭州,那么浙中应指杭州,于是他从汴京赴任,从扬州到宜兴再到苏州最后到越州,从北到南,运河里航行的线路非常清晰,很显然,“会稽”是指收信人,即越州任官的人或已任命去越州任官职的人。蔡卞从广州调到越州,正是新旧两党关系比较微妙的时候。章惇在旧党得势时一直蛰伏在苏州,有时会去镇江,因为同党沈括当时在梦溪园写他的《梦溪笔谈》,而且米芾也在那里定居,所以章惇在苏州镇江两头跑,他在镇江也有别业,最后章惇被徽宗贬到雷州,那时苏轼北归经过镇江,章惇的儿子来见苏轼,苏轼还写几封信劝章惇带些药去雷州,告知那里风土不是太坏,等等。当然他还没有到雷州的时候在浙江境内就死了。这封信是在新旧党力量消长的比较敏感的时候写的,几乎可称为“密信”。“别纸”可能是不写出收信人姓名的意思吧,这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隐秘不幸被我勘破了。

3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15 10: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个问题是“根据书风改正作者”。在《北宋名家卷》中有好几处原先张冠李戴的,我都把它改正过来了,当然这样改正有无道理也有待读者来评判的。
3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15 10: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件以前原定为刘挚的作品《秋山诗帖》,他元祐年间当过宰相,但他的书风不应是这样的。当时的书风应该受蔡襄、宋绶的影响,已是很规整的了,像这张几乎妄作的字,如“阁”“华”“说”“鲁”等字为篆书写法,“兼”字用两个“秉”字合成便是篆字楷写,“暮”字中间部分的手形也是篆法,象这样的结体笔法等较幼稚的地方显示应是北宋早期的书法作品。我查到梅挚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比刘挚(1030-1097)至少大30岁,象这种书体应该由梅挚所为还较靠谱。我把刘挚改为梅挚也属于大胆之举,但疑古总比因循为好,改了总能给后人提醒促其继续探索吧。这本《名藩帖》原定为赵抃(1008-1084)所作。下面是赵抃的《山药帖》,虽然帖中都有抃字,但两帖相互比较书风显然不同。孙抃(996-1064)和蔡襄几乎是同时期人,比蔡襄年龄稍大些。他比蔡襄的老师宋绶(991-1040)要晚五年,但宋绶因为官位较大,所以米芾在《书史》上有“宋宣献公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的记载,说明宋绶对时风的影响.此帖书风符合当时学徐浩颜真卿的风气,所以我把作者改为孙抃。

3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15 10: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11
36.jpg
3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15 10: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个问题是“根据考证改正作者”
3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15 10: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这本《虞候帖》原先定为孙甫(998-1057)所作,帖中“子温......同年”,能找出表字为子温的,只有何琬这个人,何琬和滕甫(1020-1090)同年,都是皇祐五年(1053)及第。滕甫和何琬也都是浙江人,他们俩人几乎同时被送到京城里去省试,而何琬在其官职里正好有运判和屯田这样的官名,所以我把此帖作者改为滕甫。另外,滕甫和苏轼关系甚好,苏轼认为滕甫书法比自己高明,此帖的书法水平确和事实相符。
3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15 10: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这本《企想帖》约作于熙宁六年(1073),原先一直定为徐梦莘(1126-1207)所作,徐是南宋人而此帖地名都在北宋,如“北都”(大名)和“新乐县”(定州所辖),所以应该不是南宋人书写的。北宋和金国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都是金国的地盘,此帖中提到的新乐县就是今日河北新乐,因此我把此帖作者改为黄莘(1021-1085),此人履历大都在河北,也是之所以改的理由。

4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15 10: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钦止帖》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清宫著录时认为是五代梁王份所作,于是徐邦达被误导,尽管怀疑但仍改为南宋孝宗时候的王份。我查到“钦止”这个表字为鲍慎由所有,据明《两浙名贤录》,鲍慎由曾担任过司勋一职。而此帖明显带有蔡京风格,我从书体上已经发现了其中的破绽。我查到胡份生活的时期正是蔡京飞黄腾达的时候。
4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15 10: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手翰帖》是刘正夫的作品。刘正夫是与蔡京同时也当过宰相的一个人,他的作品风格和胡份接近,也是学蔡京体的。在写《北宋名家》评传时对“蔡京体”有一点修正,原本我认为学米芾的如刘焘王升之类其实都是学的“蔡京体”而并不是学米字的。蔡京和米芾学书渊源上较为接近,无非都是受沈传师书风影响而已。那么《钦止帖》我为什么认为是胡份所书呢?而不是其他六个名为份的人呢?因为他和鲍慎由是同乡,胡份进士及第在元丰八年,比鲍慎由稍微早一点,但他的官只做到“国子司业”,鲍慎由则当过“司勋员外郎”。胡份的手札虽受时风影响,但其书艺不在蔡京嫡传的蔡翛之下。元 周密《志雅堂杂抄》:“今录其书人姓名于后:......《期仙磴》襄阳漫士米芾书......《挑烟庭》缙云胡份书。”胡份和米芾居然同书一卷,可见也属善书者。鲍慎由书迹已佚,但他难能地得到米芾的称道,《书史》云:“......能行书者,宣德郎鲍慎由”说明米芾还是很有眼光的。那鲍慎由和胡份不仅是诗侣,而且还是书友。

4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5-15 10: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第七个问题是“根据典章制度辨伪”。
4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6 00:12 , Processed in 0.1488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