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13|回复: 38

征文作者名单和奖品【当代书法网络发展的形势与责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3 11: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热烈庆祝中国书法在线成立十周年
【当代书法网络发展的形势与责任】
征文活动汇总帖






自2013年4月17日发起【当代书法网络发展的形势与责任】征文活动以来,网友积极参与,4月27日,在松竹书院又如期召开了庆祝中国书法在线成立十周年座谈会。刘正成先生高度评价中国书法在线成立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并题词:十年辛苦不寻常”。

截止2013年6月1日,除朱中原先生因故未将其发言稿整理刊发外,其余网友和嘉宾发言的文章和发言稿刊发如下,投稿的网友将获得刘正成先生亲笔签名的作品集一册,同时,我们将于近期在松竹书院进行征文抽奖活动,幸运作者将获得刘正成、曹宝麟、张铁林先生作品一件。

请下列名单中的网友跟帖留下联系地址和联系方式。如不方便公开联系方式的网友,可以通过网站短消息给侯勇留下联系地址,并跟帖提示。

网站奖在近期进行幸运作者抽奖,敬请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1: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征文目录——
(发言不在抽奖范围)



1、刘正成:关于书法网站现实意义的思考(发言)
2、侯  勇:中国书法在线的现状与未来(发言)
3、秋  官:我的中国书法在线网友历程与感悟
4、九斤老太:十年风雨路漫漫,十年弹指一挥间(发言)
5、一痴:发言
6、李浴洋:在网络发现书法
7、丁剑:书法网络之审视与反思(书面发言)
8:李志宏:书法网络媒体发展之我见
9、孙向群:发言
10、汪海权:书法网络,雄起!(发言)
11、天生书呆子:当代书法网络发展的形势与责任(发言)
12、蔡大礼:发言
13、品墨书社:   书法网络必然会越发的发展壮大
14、我是霸王:书法网络强大的春天-----我们期待着
15、五味居:观察书法在线十周年座谈会

16、蓝杰聪:海纳百川的书法网络
17、wwwwww123432:珍惜这一机遇

18、与古为徒居:书法网络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19、乐只君子:中国书法在线十周年草根感言

20、邹宗淼:当代书法网络的类型分析与发展前瞻
21、宋晶:点击书法网络
22、宫恩武:又一个时代,刘正成的书法网络时代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1: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关于书法网站现实意义的思考

(在纪念中国书法在线成立十周年网友座谈会上的发言)



听了各位的发言,深感大家的思考是比较成熟的,我接着谈谈我的感想。
   
1,历史的备忘录:网站的批判性价值观

    我为什么办网站呢?2002年秋天下台了,我《中国书法》主编被撤职了,我做什么呢?我不能在这儿干书法,就退到网络上干书法,“中国书法在线”是03年春天创办的。开始是颐轩和齐玉新找我谈书法网站,后来闻正两次来找我说服我办网站,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书法的拐点,让我的书法工作不期然转移到现在这样一个形态。十年过去了,试想如果我现在仍然在当《中国书法》杂志总编,我根本就没法当下去,我只能是现在这个状态才能工作。那天我翻新到的《中国书法》杂志,有曹宝麟先生专题的那一期杂志,前面是一个“大家”,曹宝麟是“名家”,我一看这个玩意根本是价值观颠倒了,曹宝麟才是大家嘛!

    曹宝麟:我看我在邵秉仁后面。

刘正成:我想到什么呢?这个杂志它就是个价值观的选择,你发什么、不发什么,就体现了一种艺术价值观。书记盯着你,要么听他的,要么自行其事。反过来,现在我就很自由,书法我说谁好就谁好,我说谁不行就谁不行,我觉得这样很好,很自由。现在再叫我过去做《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我绝对做不了。现在他们首先就是个权力和商业利益选择了。

站在艺术史立场看,你必须要在这个时候走过去,它记录下你怎么走,这就真实了,回头看百年历史都是这样的。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当时都是摆在上海弄堂杂货摊上卖的,但是现在成了中国文学的主流了。

“书法在线”没有组织大的活动,但是我还是在做书法的事,网络能反映我做的事不是挺好吗?我力所能及的组织《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出版活动,同时还能反映我们各个分卷主编的学术成果。像今天这个活动一样,两位中国最重要的学者做讲座,一个是在历史学界,一个是在书法界,他们就是站在我们当代的学术前沿。我觉得网站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反映你这个时代的历史价值观。我当《中国书法》主编的时候有条件,就这样选择介绍书法人物,现在我要还在当主编的话,就没有这个权利了,因为环境条件巳经变了。我曾经和王镛先生讨论《中国书法全集》是否要编“当代卷”时,我们的共识是不好编、不必编,因活着的人的选择有许多社会因素的干扰,以后我们到了七八十岁以后,这个条件合适,再“补编”,能够去编的时候,能够说话的时候你再去说。

也许网络不太引人注意,我们发表对当代书法的一种批判意识可以立此存照。书法文化是没有那种强烈的社会政治性的,但是文化的批判意义必须保持。因为他有这种自由的条件,你要批评了,他也不觉得是很大的事。但并不等于批一个什么人、批评什么学术观点,是无意义的。例如对书协办展等活功的反腐败,这件事情显得很热闹,但是批判这个事是有意义的,是对当代书法重商主义的一种积极的文化批判活动。我自己觉得在当下心态下能够做这个事,能够反应它的文化批判价值,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司马迁的一部《史记》,它为什么要写《陈涉世家》,陈胜是一个造反的农民,为什么为他立了传?这事如果司马迁去请示是汉武帝,汉武帝能批唯吗?帝王才能称世家,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为屈原写《屈原贾生列传》,为敢于抗逆楚王的屈原立传,他要拿去找皇帝审稿肯定通不过。还有《货殖列传》、《游侠列传》,这些到今天真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当时还没人看他,他写的时候没人看。当时文化阶段发展到那个程度,并不以他是否占到当时社会主流的位置上。就像今天李学勤先生讲的伏生传经的故事,如果没有伏生,《尚书》的二十几卷传不下来,它就在这种边沿的形态上发展的。所以,我们需要一种超越的意识,我们立志于延续中国文化的文脉这个高点上,通过相对自由的网络去发展,就是在做一件有益的事。

其实中国文化的文脉就是它的批判价值观。为什么司马迁在中国文化史中这么重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是因为他有独立的一种学术批判价值观。他对历史的评价,他是汉朝人,他对刘邦的评价就很低,对项羽的评价反而很高。他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他,他写的项羽乌江自刎,项羽死的时候,多威风、多英雄,轰隆烈烈。但是写刘邦,老觉得他是一个地痞流氓的味道。你看司马迁的文化批判精神,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的文脉。

2,学术前沿线:高端与跨学科活动对艺术商业化的纠正

第二个我想讲的,如何达到学术前沿。因为我原来主编《中国书法》杂志,是学术刊物,它是书法家协会的学术旗炽,如果我不到学术前沿,所发表的文章没有学术前沿性,就不能给学界和艺术界提供一些可看的点,你本身也就失去了学术的高度。就拿今天李学勤先生的讲演来说,你看李学勤的工作多重要,发现了《尚书》战国抄本,他所整理研究的清华简不仅证明了伏生口传《尚书》的部份,还有未传的部份,这是几百年、上千年一遇的学术发现,他快八十岁的人了,天天在做这个中国文献学、文字学、历史学、简牍学的前沿工作,清华简每年出一本,这个事情很辛苦,但却是历史性的工作。他完全是一个书生,家里边也很普普通通的,但是他的工作就是我们国家的文脉所在。可惜,绝大多数国家行政、文化部门并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他还没到七十岁,全国政协委员就不让他做了,他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在政治场合失去了话语权,而其他许多委员、常委,不学无术,毫无贡献,却占着这些位置直到老死!但是,他仍然站在中国学术的前沿,别人无可代替。

再说曹宝麟先生的北宋书法史研究,除了他来做,别人做不了,也没人想去做,因为的这些工作在今天的书法界已无人关注,你做好了在书协里也捞不到理事、主席的名位,更没有利可言了!但是要知道,他做这个事,一百年以后也不会有人来做,他超越不了你。他下笨功夫,十年编一本书,现在大学里出观了一大批“学术机器”,批量制造学术,在这批“学术机器”那里,这十年已经生产好多套书了,可惜却是外表光鲜的学术垃圾。

今天(英国)付淑群基金会虽然发了微薄的五千英镑的奖金,但是,它的学术评委会是达到国际水平的,这个奖励是得到国际书法艺术学界公认的。所以那几个评委的名字很重要,苏立文、傅申、朱关田……它是一个个学术的标志。现在书协里多少学术和艺术评审委员会,那个主任就是外行,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他评了你有什么学术意义?我觉得虽然授予曹宝麟先生的这个“书法学术成就奖”奖金微薄,不到五万块人民币,但是意义非凡。

有一次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朋友告诉我说:我们到欧洲去走了一圈,找不到一个懂书法的。我说:你到德国去了,你见过海德堡大学的雷德侯教授吗?他说:没有。我说你不见雷德侯教授,你怎么知道德国研究中国书法史的前沿呢?你要到法国见什么人,到英国见什么人,你都心中无数,等于瞎子摸象!你找不到国际书法学术的前沿在哪里。你到法国不去巴黎大学远东学院见魏德迈教授,你到英国不去牛津大学见苏立文教授,你不过去度了一次旅游假日而已。你找不到这些学术前沿点,你顶着多么拉风的机构牌子都没有用,都不过是假牛布衣而已!

你们也许经常从“中国书法在线”上看到我的许多创作活动报导,但请你不要认为这全是为了广告宣传。古代许多聪明的名家,是不愿公开自己的艺术创作的,我让你看作品,而不让你看它的创作过程。我为什么放大我的创作过程呢?实际上我很矛盾,一度很不想把自己的创造“秘密”公诸于众。例如这次“陇上鸿泥”书法展,我多次去甘肃各地采风、创作的过程,我是想向大家报告,我的创作,我的书法作品,不是在书斋里面抄唐诗宋词经史子集,艺术怎么跟生活、自然、历史连在一块儿,怎么去获得艺术创作的题材、灵感和激情。其实我应该默默地做,不要让大家知道,然后一鸣惊人。但是,我觉得在现在这个书法的技术主义趋势下的泛文化时代,我们这些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中老书法家,应该身体力行为年轻的同仁们提供一些参照,让大家来思考,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是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载体,而不仅仅去想办法忽悠卖个多少钱一尺的好价钱。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1: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3,艺术交流平台:信息互动的效率扩张

第三个,我想到让“中国书法在线”成为全社会的公益性艺术交流的平台。现在主流书法界进一步行政化、官本位和商业化之际,我们的网络书法交流平台,最重要的是信息效率的扩大。国际经济重心在向亚洲和中国倾斜中,国内、外的有心人都在关注中国的书法,因为书法与汉字是最有特征的中国文化的载体。但是我经常想,他们到那儿去找《中国书法全集》来阅读呢?去年美国洛克菲列三世找我,要拜我为师学书法。号称“金融巨鳄”的索罗斯也来家里访问我和中国书画家,请教书画问题。前几天,世界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弗格森和中国著名金融学家夏冰对话,也邀请我去参加。参加会见的国际金融巨头见了我说,刘老师,我要找你学书法!我想这不仅仅是客气话。世界关注中国的书法,然而,他到哪个地方去看中国的书法呢?今天有谁跟我说要建一个“中国书法馆”,我说你说的那个“中国书法馆”只能叫做“中国书法展览馆”。“中国书法馆”,我问你,进去看王羲之能看到吗?看苏东坡能看到吗?看不到。只是展览馆,正像我们现在的“中国美术馆”其实只是出租展柜的“中国美术超市”。达-芬奇的五张油画在英国伦敦的国家美术馆,你去的话随时都能看到。《蒙娜丽萨》在卢浮宫展厅里,任何时候去,都能看到。除了拍卖会,中国到哪里去看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看得到吗?你说你“中国书法馆”能看到这些书法的国宝吗?就是某个博物馆有,你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不会轻易给你看,何况老百姓和外国人!

关于交流,我觉得西方有迫切的愿望,就像他们想要到中国投资一样,他们要想看中国的文化。他们找不到,我们怎么想办法让他们能看到?所以“中国书法在线”经常有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的书法书法家和书法团体发帖,希望跟我们联络。其实包括我到日本、到韩国,他们书法界的人都在看。我到台湾,他们很了解我的情况,为什么?他看“中国书法在线”很方便,从中知道我的动态。我们要想想我们的文化怎么跟西方文化对接?我想还有什么好办法?只有书法网站。我们办的《中国书法》杂志,他也看不到。只有网站,随时都可以发帖,我到英国去,随时可以发帖报导所见所闻的动态。现在我每天看全世界的华文网站,全世界的事情都在视野内。那一些著名网站上面跟贴也不多,但不等于看的人不多。为什么?它就是给你一种信息。“中国书法在线”在网络协会排名中是4,000到6,000之间,而中国文联的网站排名在12,000之后。我观察, “中国书法在线”随时都有1500左右在线的网友,随时都保这个数字,我就觉得很可以了。侯勇发了一个《西行记》,我去数,怎么点击量六十万了,我是不是看错了?我又去数,就真是到了六十万点击率。我想我出本书,那三千册还剩有一半。所以这个网站,我们绝对不应小视它。我们还在想,这个网站是不是弄成英文的?因为中国现在是世界的焦点,他不仅要进来投资,还要投资文化,他来了不知道怎么做。利用这种潮流和趋势,也可以思考中国人怎么用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去影响世界?我们中国这个方面效率很低,用一种急功近利的方法办事不行。例如在国外办孔子学院,你把办院宗旨建立在纯文化上,非政治宣传化,就不会激起别人的反感。文化的事情要慢慢来,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政府部门花了不少线,但这种文化的“扩张”做得很差。

搞文化的“扩张”只有靠文化人和文化本身。像李学勤先生,他做的东西,没有人给他翻译,虽然他英文很好,没有人用英文去发表他的东西。有一次弗格森到我家里来,就是前面提到的世界著名金融历史学家,跟国务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夏冰聊天对话。完了之后三五天,弗格森就把这个谈话内容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显然,中国学者夏冰的学术观点就被介绍到西方去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有没有办法传递出去,并为西方人接受认知,而不只是追求皮相和时髦?像我这次要增订再版的《书法艺术概论》一样,我又补写了字数近初版书一倍的下编“书法审美历程”,我想商务印书馆给我出版之后,根据牛津大学苏立文教授的建议,我还要再出一个英文版。一个字一块钱,我自己准备花了二三十万(目前已付了十几万),请一位英国翻译家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一个曾来中国考察碑帖的牛津大学在读博士说,我们平时能看到书法方面的英文的书特别少,现在还看蒋怡先生四十年代写的那本《中国书法》。显然,他们要学习中国文化,找不到更多的书来看。政府现在讲“文化外交”,并为之花了不少钱,但是这个翻译稿费还是我自己掏,岂非咄咄怪事!

但是,政府被不少文化出版项目忽悠出去的线也不少,大概只怪我自己不屑于去忽悠,或者说没有时间去忽悠。大家都说《中国书法全集》很重要,但二十年来全靠我卖字来出书。从2002年我下台后,中国书协的主流媒体全面封杀我,在《中国书法》上出钱为《全集》发个广告都不行。这十年来,“中国书法在线”为《中国书法全集》的宣传介绍也做了不少工作。我觉得我只能够把我的学术、艺术活动在“中国书法在线”上披露,“在线”好像当年的“地下党”一样做书法工作。曹宝麟先生刚才说了他每天在看“中国书法在线”,现任的中国书协的秘书长来访问我,他说我们书协的不少人上班开始第一件事就是看“中国书法在线”,看刘正成在说什么,做什么。你们真的不要小看网络的效率,拿来一本《中国书法》杂志你未必一篇一篇看,在网上看看固顶的贴子可仔细呐!

在座不少兄弟网站的负责人,我要给大家鼓鼓劲,我们搞书法网站不要灰心,不要被波浪式的发展态势所动摇,把网站坚持办下去,並越办越好,早晚它就显现出效率来了。有人在上网看你的,你的工作就有前途。你说还有什么更好的信息渠道?你办的杂志,办了谁看呢?现在《中国书法》杂志虽然卖的不少,有些是通过关系让老板们打包卖出去的,即使这样卖出去了到底有没有人看到天晓得。

    但是恰恰是网络很自由,你想说某人是“大家”,得防着有别人嘈笑你。至少我可以对我不认可的“大家”噤声,我不说你,我不信你,其奈我何!在这里,维系着书法和书法人的尊严!所以这么一个很宝贵的渠道,大家要诊视它。如果在十年以前、二十年以前,哪有这样的平台?那个时候想说的话就没法说了,现在你要说学术的话,有充分的自由,没人去干涉你。

所以十年发展,我没有觉得网络衰落这种感觉,我觉得还可以做下去。至于你们提的怎么扩大,就像汪海权先生刚才的很好的建议,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是人才难得。要实现你们建议,“中国书法在线”这样做肯定厉害,但我希望有人站出来参与,不管以哪种形式,我们都表示欢迎!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这是“文革”发动期的主题词,责任,激起了多少“造反派”奋起“闹革命”,那可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呵!没有发你一分钱,你就是几天几夜不睡觉写大字报、搞大批判。“文革”事与愿违,造成十年灾难,但这句话没有错。所以,工作在书法网络的朋友很辛苦,你关注于学术与艺术,你的经营可能亏损。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放弃和小视它的社会责任!我最近也玩微信、看微博,但那个有局限,我觉得还是网站还是能长久运行的有效媒体。你看世界各大报纸都转成了网站,包括《金融时报》、《华尔时报》、《纽约时报》都转成网络版了。网站的信息与资料有序地摆在那儿,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可以随时去查阅它。

    感谢大家到这儿聚会,大家也是“中国书法在线”网友,但其实你们几个都是书法网站的巨头,我是“中国书法在线”网站的幕后操作人。我想,这是我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希望在大家的支持下可以做得更好。

    一  痴:你是中国书法网络的精神导师。

    刘正成:过奖了!但至少我不会像《中国书法》杂志那样随把“大师”帽子往人头上戴误导人!杂志下面编辑们心里面可能不是这样想的,但他必须这样做,因为你在它的体制下讨饭吃。叫我现在做这个“大师”排位,我也许还是这么编排,我怎么办?他是一个普通的理事或者评委,人家是主席、副主席,当然要放在前面。官本位的主流价值观摆在那儿,你没有办法,孤掌难鸣!所以我觉得现在好,有自由。

    一痴:刘老师的身份转换,之前是书法运动的倡导者,现在变成了书法网络的精神导师。

    刘正成:说“书法地下工作者”吧!但是我们要走出这个低谷,慢慢地向前发展。我也相信书呆子的话,“十年之痒”,没有不散的筵席。因为现在你要看学术,看这个,没有什么可争的了。你跟他没有什么学术理念可争论之处,争不了,因为书协已经没有什么谈学术的兴趣与空间了!你见了他想争也争不起来,他甚至知道你要说什么干什么,不等你张口动手就把你安抚得服服帖帖,这比当初用手段整你还厉害得多!哈哈!我想,网络上还可以谈些话,不让人在这个犬儒时代感到窒息。我觉得书法界重量级的人物,像曹宝麟先生这样,在网络上发言,对书法的推动还是很厉害的,历史会记住这些话的。

    一痴:我们期待着曹老师在网络上主动地发言。

    刘正成:所以大家掌握这个春秋之笔,现在的非主流,以后未必不是主流。就像我看苏立文教授收藏的《新月》杂志创刊号一样,发黄的纸印出来的,作者目录上面全是后来的大人物,包括胡适之、鲁迅、陈独秀、梁实秋,徐悲鸿也不过为文章画插图。最后,这些作者就成了时代文化的代表人物,真正的文学艺术大师了!所以我给大家鼓劲,网络的前途无比宽大,正期待着你的驰骋!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1: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在线的现状与未来

——在中国书法在线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侯  勇


我们现在借书法在线成立十周年,把大家聚到一起,虽然大部份朋友都在北京,但是平时的交流还是有限,所以,通过座谈会一起聚聚,这是一个目的。另外一个,在座的老师、朋友应该都算是资深网友,我都是算后来者,我在这块应该说比较晚一点,所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各位请教,学习,更重要的是想利用这个机会了解一下大家对于书法网络的发展的意见和看法。


一、中国书法在线十周年纪念座谈会的初衷


我们今天谈书法网站的现状与挑战,我觉得在十周年的时候谈这个话题,应该说比五周年我们谈这个问题时要理性一些,因为很多问题在现在都遇到了。在这个时候,邀请大家一起来,通过这么一个活动把大家聚到一起,这也是当时刘老师提出做这个座谈会的初衷。


刘正成老师在《我与书法20年》中提到两个细节:中国书法在线建站初期,王镛老师听说刘老师办了一个网站,想去看一看,但是还不会上网。另一个是《东方艺术-书法》杂志采访刘老师的时候,刘老师提到办网站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中国书法全集》。其实最早的时候,刘老师办网站还是为了书法全集的编辑,现在已经编的70卷,很不容易,后面还有30卷,估计后面的时间应该比前面快很多了。因为现在的条件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许多改善,如何使中国书法在线在今后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是召开此次中国书法在线十周年座谈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国际书协、《中国书法全集》、《松竹讲坛》已经成为中国书法在线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平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书法在线慢慢从《中国书法全集》的宣传工作慢慢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书法网络媒体,这些年,做了很多工作,一个是担负了书法发展的责任感和媒体的方式,另外一个就是国际交流的窗口。因为我们现在网站主要有三个平台,一个就是《中国书法全集》编辑部,另外一个就是松竹讲坛,还有一个是国际书协。

1、 松竹讲坛成为中国书法与多学科交流的重要平台

松竹讲坛基本上从去年开始,一个季度能做一次活动,一年三四次活动,我们有信心把这个讲坛做成一个常规性、多学科交流的平台,把多学科与书法的完美融合从而起到对书法的促进作用,朱清时、曹宝麟等很多嘉宾作为松竹讲坛的主讲嘉宾,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支持书法和多学科交流的专家学者和朋友到这里来聆听讲座。多学科交流与书法的融合在这方面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很多来参加讲座的朋友,都觉得这个很好,但是,我们目前我们松竹讲坛还是一个公益性的活动,每一次讲座,我们邀请了大概五六十人,包括专家来讲课、包括我们中午提供便餐,包括我们的多媒体,实际上都是刘正成老师个人在支持。


2、《中国书法全集》集合了国内外具有较高水准的专家与学者

大家知道,《中国书法全集》的分卷主编都是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和业内较高学术地位的专家与学者,从《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延伸到整个中国书法学术的发展与提升,许多的专家学者在著作中大量的引用《中国书法全集》的资料,各大拍卖公司以《中国书法全集》出版作品作为宣传的噱头,都可以看出,《中国书法全集》的在整个中国书法界的影响和作用正在慢慢的放大。《中国书法全集》的学术地位也在进一步的巩固。大家对中国书法在线的学术概念出因此而进一步增强,以刘老师为核心的具有学术专家身份的这样一个网站,我想,也在慢慢的被业界认同,中国书法在线与同类网站的差距,我想,也是因为这一点。在此,我希望以中国书法在线利用这十年来,以围绕刘正成老师这样的专家,学者的信息与资料的集合,扩展为更多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专家、学者的乐园,资料库,信息库,这个设想,我将在后期再作进一步阐述。


3、中国书法在线依托国际书协,成为中国书法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大家知道,国际书法家协会在26个国家和地区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国的影响和地位,慢慢地使中国书法在线成为一个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窗口和平台。国际书协在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些分布,还有以国际书法展览为主的书法活动,(比如今年七月底将在韩国光州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书法展览。)包括刘老师也到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位位,刘正成老师经常以书法的名义到韩国、日本、中国台湾、英国、法国一些地方去作交流,演讲。这些活动和交流都以不同的形式在中国书法在线上发表,同时,也将中国书法在线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得到认可和巩固。


4、中国书法在线以一个负责任的书法网络媒体而存在


到目前为止,中国书法在线没有还没有布局和规划其盈利模式和方式,也就是说,中国书法在线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的盈利,它是完完整整的在一个很客观的状态下,不受各方的制约的状态下,纯粹的促进中国书法学术的发展,扩大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对外交流,以此来观照中国书法在当代的发展,因此,中国书法在线的言论相对自由,绝对没有谩骂和灌水等各种无聊情形的存在,在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网友的的发言和文章,凡是成文的东西,我们都是极力的推荐和支持。在这样的状况下,凡是你写得好的,有价值的,我们都给你条件,都让你去发挥你的特点。

三、新媒体无法取代网络论坛而存在,书法网络的未来大有希望

  刚刚说的一个是我们书法在线的思路。第二个是网络发展,网络发展网站还是一个主趋势,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最终会起到一个促进作用,但是它不会取代网站,它的确可以增进我们网站互动和交流平台的发挥,在这方面会有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它无法取代门户网站、论坛。如果说今后网站的发展,我觉得十年过来之后,大家每个网站都有了自己的个性,风格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中国书法网络经过十年来的创新与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媒体、作为平台自身来说,网站管理方自身的编辑和管理团队为主,做好网站后台更新,管理和建设,以及一些主要的网络资讯,比如说我们的松竹讲坛、国际书协、书法全集,以及一些专家和学者的最新资讯,包括我们平时的一些活动,这是我们的主要的主要工作,同时,有时间和精力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也就是我们的粉丝们,配合做一些他们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以此来丰富网络的资讯和内容。书法网络的发展,我想,还是以一个网站自身团队为主导,网友的交流、互动这样一种形式而长期存在。


有理由相信,书法网络随着十来年的发展,资讯的极大丰富,会越来越成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我们相信,书法网络的未来,是大有希望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1: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中国书法在线网友历程与感悟
秋  官

                              
大约从2005年开始,我成为中国书法在线的网友。书法在线是一个特别的书法网站,它记录了一位曾在体制内达到颠峰的书法人,面对命运的捉弄,如何摆脱沉沦,一苇渡江的传奇,这个人当然就是松主草堂主人刘正成老师。

五一回山东老家,翻阅1997、1998年购买的《中国书法》杂志,那时我只有19岁,每期均有刘老师的文章,大都在开篇,资料翔实,理论精湛,文笔干练,一丝不苟,学术价值的珍贵与争鸣的纯粹,现在几乎难以见到。正是正成先生这样完全以书法的艺术审美、学术论衡为标尺的主编态度,造就了《中国书法》沉甸甸的精良品质。与此同时,必然对一些伪书家、伪学者设置了障碍,甚或掩留了祸根。

我理解,非常时刻,中国书法在线成为正成先生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我关注这个网站,近8年来,只要上网必浏览,若有一个浏览排名,我一定可在前列。书法在线是正成先生书法艺术、学术精神的网络再现,那个在现实中深陷破灶湿苇、空苞寒菜逆境的书法人,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努力,向世人昭示他坚强的毅力。

《中国书法全集》有条不紊、高质量的面世,说明了正成先生仍然处在当代中国书法学术的最顶峰;江山寻绎书法展在荣宝斋的盛大举行,说明了书法圈内的诸贤对正成先生从未放弃的关注,以及正成先生十年一剑的书艺精进;松竹讲堂的顶尖学术活动,以及满座的高朋,说明了一个从骨子里珍爱书法、热爱学术的知识分子,至老不变的可敬情怀。

如此的一切,我都是通过书法在线而知。

诚如许多人言,书法网络的蜜月期已经过去,目前陷入一定的萧条。我极不专业的想,这对书法在线或正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契机。

近日已经感觉到书法在线正在渐渐变革。作为资深的网友,只有几条简单的希望:第一,继续以全面呈现正成先生的书法、学术、人生影象为最要,这是网站的灵魂,不可变更;第二,从纯艺术的角度,展示其他重量级书法家及书法学者的基本状态、近作面貌等,这样的呈现,对网友或书法爱好者都是极珍贵的;第三,简要、明了地呈现当代书法学术研究的走向,这是书法在线独特风格的基本标志;第四,栏目做进一步的精简,版面更人性化的优化。

我不是专业做书法网站的,因为对这个网站有感情,便从网友的角度讲一些粗浅的感受。
最后,祝正成先生健康快乐,艺事精进,祝中国书法在线越来越好,再上高楼!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1: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风雨路漫漫,十年弹指一挥间

——中国书法在线十周年座谈会发言



九斤老太



那是2003年春夏之交的阳春四月——正值非典肆虐的时候,人们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手中的遥控器翻来覆去的从前压倒后又从后压倒前,所有的头条新闻都是相关非典的报道。可怕!忧心!无聊、烦躁像潮水般涌上胸口,难受啊。

记得,一天严峻(第一任中国书法在线网站站长)打电话说刘老师建了一个网站,并将网址
WWW.zgsf.com.cnn发给我。我折腾半天,不会。最后请儿子相帮,才得以如愿。这十年来通过“中国书法在线”接触到其他书法网。在网络里从不同场合目睹了斗士们唇枪舌剑的争辩,也拜读了不少激情飞扬的好文,还有一些留在记忆中的人和事。回想当初真是虔诚有加,彻夜守着电脑,每一个帖子,每一段话都不放过。于是渐渐的知道了,卖粥翁、天生书呆子、一痴、丁剑、侯勇、流浪客、孙向群、朱中原、韩好古等等的很多网络高手。

一晃十年过去了。想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沉溺网络的激情渐渐消退,以致不爱上网了。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一时无法说清。但是“中国书法在线”网我则不间断的在一直在光顾。虽然我的网络经历有足足十年,但充其量就是一个看客。看了这些年来的帖子,我却没有一点长进,主要是懒的缘故。但是感觉还是有的:原来很火的几个网站由于种种缘由改变了原来的风格,当然这不是他们的初衷,有的是被逼无奈走向了画廊和市场,有的像流浪客招安拉降走向水泊梁山的结局。谁对谁错?无需甚解。公里和法理都聚集在掌权人手中。任何人活在这个世上,吃喝拉撒、养家糊口是首要任务。试想:书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理事等等的书官的位置,为什么人人以各种理由、各种手段不择手段地往里挤?陕西书协换届书法官一下翻番倍增到60多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们之中有副省级干部,有厅局级干部,而省书协主席的行政职务充其量是七品正处,难道这些领导是为了让贤举能腾出位子给有为之人?否!因为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理事、会员的字价是按职务由上到下依次排布的。陕西书协仅仅是这个体制内的冰山一角,其他省乃至于中国书协,上行下效统统如此,其本质早已背离了“书法家协会”的原本意义。而网络经营者虽然苦心经营又有多少收获呢?书法网不同于搜狐、新浪那些纯商业网络,在十三亿人口中能以书法为己任的学者、研究者又有多少呢?那些指望以书法光宗耀祖,发家致富的追梦者谁来顾忌你的书法网?因为你无权给他任何利益,过于参与胜至会影响其一生。这就是现实,怪谁呢!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虽然网络很开放,说话自由随便,一般的闲扯忽悠没人在意,不一般的发言就会牵扯到书法圈的那些破事,那些人。因此锋芒毕露者有的遭遇打击压制,有的胜至遭到黑客攻击和安全部门的追查。像陕西书协那样明目张胆的顶风犯科,尽管各大网络连续转载,万人声讨,可是结果呢?依然是“公鸡、母鸡、战斗鸡”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谁又奈我之何?诚然,书协的上级是文联,文联的上级市宣传部,宣传部的上级是省委。书坛如此现状,似乎殃及不到国计民生,影响不了改革开放的大政,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一点点腐烂,一天天坠落!

但是,今天书法网络以各种面目还在坚持着,至少说明网络人的信念没有终结。一个团队或一个人的信念极其重要,这种信念需要精神和毅力地支撑。“中国书法在线”之所以在众多网络里清贫淡定的继续往前走着,主要原因是刘正成先生像一棵大树,把毕生精力和心血根深植于终身的使命: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的编纂和那永远无法割舍的书法探索与研究。这么多年来他对书法事业的付出,世人有目共睹。正像陈传席在《我与书法二十年》序言中说的:刘正成在台上不停的做事,在台下也不停的做事,他是一个一直在做事的人。是的,他在干着有益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大事,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的干着。像《中国书法全集》本因是国家出资、国家组织实施的一项巨大工程。可是刘正成个人替国家干了,其功何在?历史自燃会给以公正的评说。谁都知道刘正成是自己卖字来维系书法全集的编纂。编辑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作者的稿费、资料费、出版发行费不说,光收集资料来回的差旅费每年要数十万的花销。刘正成二十多年来倾其所有,数千万元投入才完成七十卷本,尚有三十卷亟待完成,还需要付出多大代价?他从来没有想过。他只是一门心思的埋头去做。

换句话,哪个人有刘正成这样的韧劲和毅力?哪个人有刘正成这样的胆略和胸襟?哪个人有刘正成这样的精神和毅力?至少不多或者根本就没有。倒是各类名人艺术馆、纪念馆、别墅、豪车司空见惯。从这点足以证明“中国书法在线”大旗不倒,因为她集学术、讨论、批评,研究于一身。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完善,也将会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即使微不足道也影响不了他的信念和追求。这是其他网站难以与“中国书法在线”相提并论的一点。有句话:无私无畏——套用于刘正成和“中国书法在线”是恰如其分的。

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有信念和追求,我相信其他网站通过调整和努力也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再树新风、再领风骚!谁存谁亡?大浪淘沙!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作为网友我期待着风雨过后见彩虹。但愿所有沉寂的思绪重获激情。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1: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书法在线 于 2013-6-3 11:59 编辑

一痴:中国书法在线十周年座谈会发言(修定稿)

一痴

如果说书法网站要恢复到以前的热闹,我个人以为也不可能是像过去那样一种喧嚣的热闹。那到底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热闹呢?我不知道。这里我想以一个书法网站的创建者的身份来谈谈书法网络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的一些想法。

今天是书法在线建网十周年,而我的书法网到今年建站是11周年,去年书法网创建10周年就这样静悄悄的过去了,我也想在书法网十周年的时候是不是搞点活动,但是后来我还是放弃了。并不是我没有这个实力、精力或者说财力,或者没有这个智力去策划一个十周年的活动,这些都可以做到。但是整个一年的时间,我都没有焕发出想做它的意念和激情,这样我就放弃了。我想到20年的时候,我是不是就会做呢?也未为可知。

书法在线今天10年了,我非常清楚的记得,在我要做网站的时候,我带着我的朋友到松竹草堂来,那是我第一次跟刘老师请教,我说我要做一个书法网,刘老师很鼓励,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那个时候的我是一个对这片书坛一无所知的人,而当时的刘老师是这片书坛的风云际会的人物,刘老师的鼓励坚定了我把当时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拿掉了,我专门来做这个网站,这一坚持就走到了今天。在我最最艰难时候,网站屡次遭受各种手段,黑客,甚至有公安局的人直接破门而入,到我的公司来,检查我的电脑。书法网站的建设中我经历的坎坷和艰难是所有人都没有经历过的,长达几个月时间的黑客,通过拔服务器,甚至派人找到IP地址,把我的硬盘都拿出来弄掉,用尽各种手段。我在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我们现在感到很给力,因为曾经所做所为的这些经历真的很给力!做到那个程度,其实也是一种荣耀!那个时候,刘老师坚定的支持我,也让我度过了最困苦的时间。所以在我最开始的时候,刘老师支持我,在我最困苦的时候,刘老师支持我,现在在我最平和的时候,我们依旧在一起。所以,我们一直在一起!

   
书法网络经历了非常原始的阶段,发展到如火如荼,甚至作为我们书法网络的主持者,当时的那种感觉,好像全天下的人都在上书法网。我们在做九届国展的时候,服务器根本动不了,有些人给我打电话说整个晚上不睡觉,抽空趁人不多的时候点击进去看一下。当时的报道在广州,大家都年轻。能够一直打文字、上传图片,就跟中央电视台直播一样去做,现在想起来不堪回首,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们享受过那样的疯狂,我们也享受过像呆子兄说的由于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导致的有各种各样的掐你脖子的,有各种各样利用你的,有各种各样勾心斗角的。当然,我认为这是一个阶段,它是一个阶段的热闹,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但是,那个阶段的热闹,由于那种红火的局面,导致对现在书法网站的状态,大家会有失望,我还不谈绝望。但我作为主持者,我恰恰不是这样认为的,比如说相对冷清、相对平静、相对温和,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阶段发展的必然。如果说一个网站从高峰到低峰,是某一个网站的问题。如果整个书法网络都面临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事物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了。现在是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不能把书法网站定位成一个书法批评网站和一个书法吵架网站,或者是书法反腐网站,或者是书法揭黑网站……,书法网就是书法网,以前的批评、吵架、讨论都可以,但我们不能以此定位说书法网就是专门吵架的、专门批评、专门反腐的。到今天书法网络发展已经是十多年了,它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他也到了进入变革的阶段了。

书法网站走到今天,我觉得是必然的,有几个原因,可能由于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乃至于书协方面的原因,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但是绝对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原因可以总结的了的!其实现在就总结说书法网络的辉煌已成往事!这个我是不敢苟同的!不是因为我做书法网,我要给大家鼓足信心。我的本意是如何来定义这个辉煌。按我的定义这个辉煌,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不会有!因为书法的辉煌已成往事!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我一直在关注新媒体的出现,微博、微信对于书法网络我个人以为绝对不是替代或者危害反而是一种补充和利用。比如我现在很多的主题推荐都是利用书法网的微薄平台去做,效果比起以前的站内短信或者是QQ群发布,效果更好。而微信,我才刚刚玩,还不能很好的和网站做到互动,但是这些我都关注,我跟呆子兄的观点是一样的,它本质上对书法网络没有任何的冲击,有的我认为只会是帮助。就像我们当年认为照相技术出来了,会把整个的油画取代,不用画画了,拍一张照片就可以了。就像我们当时认为电脑会把书法和写字全部取代一样,就像我们认为电视会把广播取代了,后来发现都没有,存在即合理,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实现我们的转型。也许我找不到,但有人会找到,并不会因为我找不到,就对所有人失去信心。

事实的情况,从我个人来讲,这一两年,书法网在生存和经营上,在方方面面都比以前过得舒服得多,我不知道其他人过得怎么样,我感觉,目前主流的这几家书法网站都应该过得不错。也许外面的人看热闹,里面的人看门道。

未来的书法网该如何发展?专业。我认为是一个方向。我的书法网可能马上要改版,我可能会将所有的总版全部都不要,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我认为没有人有这个义务天天给你发帖子、跟帖子,我们作为媒体,你首先要回归媒体的身份上来,媒体是什么?你应该是做好菜,让大家分享这一桌子盛宴,你怎么能让吃饭的人来做菜吗?刚开始可能是这种公社的生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你不能总是要求来这里吃饭的人自己做菜,那要你们干什么?现在我认为要逐步遴选一批专业的人。你既然是媒体,你就要有专业的编辑。然后,你怎么能要求一个从来没有经过专业编辑训练的人能给你报道好一个专题呢?怎么能让一个没有书法专业背景的的人给你编一个好的书法专题呢?这样的专业追求就会逐渐的确定起一个书法网站的定位和特色,比如从活动的报道上来讲,书法网是目前书法网站中有点特色的,无论是图片拍摄、章节构成、文字报道等等,在编辑的手法上,我们可以自我表扬一下,从书法网走出去的编辑基本上可以胜任一个平面媒体的专业编辑是没有问题的!我很注重编辑,也非常用心去学习和运用。我对编辑的基本要求是要:有文字,文字要来得快,不管写得好不好,一定上文字。我最讨厌的就是一楼放十几张照片堆上去,怎么看?人家到你这里来是上网的,不是受苦的,人家是来学习的,是享受书法。所以,既要往专业化方向做,也要往品质上去做。我认为这是我们未来要做的一个。要有把菜端出来的这种具有编辑水准的人,让大家上书法网来很舒服,到这里来就像来吃一餐盛宴一样,看一个报道,就像看一本编辑得很美的杂志一样,好帖子还是有人看的。同样一个展览,不同的人去报道,反响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逐渐的拉开了网站品位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可能我会把这几年来在书法网络中沉淀下来的一批人才聚拢起来,他们是很珍贵的,他们是很适合书法类网站的,包括对书坛现状的评批、书法理论的探讨……我们要把他们整合起来,然后人尽其才。而不再仅仅说你是版主、你是总版主。

另外从网站的经营上来讲,我倒不赞同现在的书法网站在专业和经营上拎不清的模式,我想还是专业与商业做区分,我要做商业的话,就纯粹的商业,我做中国书画商城的时候,石开先生最早的专卖店是在我那开的,那个时候多少年前?月销售额就可以达到十来万。后来我不想那样做,为什么?我不想在论坛里卖东西,哪怕有些网站在这方面赚很多钱,但依旧不是我所羡慕的。我说我要我要做商城,我就要做成中国书画类的淘宝。做书法网,我就希望跟做第一流的杂志一样去做书法网,
    我觉得只要要把书法网站编好,它依旧可以生存。我这些年我基本没有做商城,依旧可以生存,我不需要拉广告,我也不需要做什么版面,依旧可以生存!我由此告诉大家,做品质、做编辑,是可以生存下来的!,我们也会沿着这条路坚持去做!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2: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书法网络发展的形式与责任”论坛征稿】

在网络发现书法
——“中国书法在线”成立十周年纪念感发

李浴洋

    与诸位发起、参与“中国书法在线”的前辈、名家以及资深网民相比,我等尽管长期关注,但却极少公开发言者,大概只能算是“票友”。作为“票友”,抱定的是一种学习、欣赏与把玩的姿态,所以对于在线上“热火朝天”的研讨、“短兵相接”的论争以及“曲径通幽”的考辨,无不“乐观其成”。如此以“门外人”与“业余者”自居,看重的不是是是非非,而是其中的“风雅”与“知识”;在意的不是进进退退,而是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因此,要谈书坛的沧桑沉浮,我等断然没有资格;但若是闲话自己与“中国书法在线”结缘的心路历程,则还有几分把握,并且自信也能够反映部分“票友”的观察、感动、困惑与期待。

    转眼间,“中国书法在线”已经十年。如果把十年放在书法史与文明史中去看,那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就每个具体的个体生命而言,十年却又是真真切切的三千六白天。这十年,《中国书法全集》从三十余种成长为整七十卷,“国际书协”的影响力陆续开始呈现,松竹讲坛开讲,(英国)付淑群基金会书法学术贡献奖开始颁发,刘正成先生的书法创作与书学研究也更为博雅与沉潜。尤为重要的是,经过十年的努力,一个体制外的公共空间在当代书坛悄然兴起。这与刘正成先生、“中国书法在线”以及其他一批有识之士的“筚路蓝缕”直接相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基于民间立场与现代传媒的平台,开启、参与、推动与见证了当代书坛与社会的转型。这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十年,但在书法史上留下的必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间”的重要性,并非仅在于“礼失求诸野”时。事实上,一个民间思想、学术、文化与艺术力量发达的社会,也自然是一个文明史上繁荣的阶段。在梁启超看来,近代以降,学堂、报章、演说成为了“传播文明三利器”。特别是报章,在建构现代中国的述学、议政、发表与批评的公共空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以说,民间的声音与报章的形式相得益彰。如果说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中国开始进入了“报刊的世纪”的话;那么从二十世纪末开始,中国则无疑进入了“网络的世纪”。网络时代改变的不只是我们的思考与表达的呈现方式,还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与表达方式。故而在当代谈书法,网络也就成为了首当其冲需要面对的问题。

    正如在二十世纪前半期报章尚未受到国家机器的规训时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活跃的民间阵地一样,网络也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思考与表达提供了相对独立与自由的平台。刘正成先生曾经检讨在主编《中国书法》杂志时期没有养成一种公开批评的风气。不过在我看来,反思精神固然可嘉,但如此苛责其实不必。不同的传媒有不同的潜质,同时也有各自的限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任务,同时也有不同的问题。九十年代的《中国书法》杂志,针对八十年代“书法热”中粗疏与游垠无根的偏颇,引进多种学术资源以及现代评审、展览制度,致力于培育专业化的中国书法发展模式;最近十年的“中国书法在线”,则针对书坛在新世纪以来出现的高度体制化、官僚化、市场化与商业化的弊端,建构书法批评的公共空间,以一种民间身份面向书坛与学界,倡导开放、包容、理性与专业的精神,制衡“官本位”与“商本位”的影响。尽管对于刘正成先生个人而言,从《中国书法》转向“中国书法在线”具有诸多偶然性,但十年来,虽然工作的位置与方式发生了改变,可是背后的关怀以及纠偏、去弊、守正与出新的追求,始终如一。麦克阿瑟所言“老兵永远不死”,斯之谓也。

    或许正是由于感受到了背后的这种一以贯之的关怀,很多人才从《中国书法》的读者很自然地就转变成了“中国书法在线”的网民。我自己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中学阶段,家藏的自创刊号以来的《中国书法》杂志以及三十余种《中国书法全集》构成了我对于“书法”的“元阅读”。

2003年,在我中考后的那个夏天,家里第一次添置了电脑,并且上网。我与“中国书法在线”的相遇,也就从不久后开始。印象中我浏览的第一篇在线的长文,就是连载的刘正成先生的《我与书法二十年》。作为中学生,我当时能够体味到字里行间的异样的感觉,与我以往在作品集与录像片中接触到的刘正成先生的书风具有鲜明的区别,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因为限于自己的学力与阅历,不甚明了。大概直到数年后,我才在各种信息中缀合起了自己若干感觉的断片。对于本世纪初的那场书坛变故的震惊体验,我竟然晚了近十年!——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这似乎已经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了。

    震惊带来的落差促使我反思。从《中国书法》到“中国书法在线”,我的过渡十分自然。2003年以后,无论是家里的台式机,还是我的笔记本,都先后更换过几台,但“中国书法在线”一直保留在我的“收藏夹”中。每周浏览几次,已经成为习惯。但就在这份自然而然中,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习焉不察的背后,是否真正具有某种对于“书法”以及“时代”的自觉?不同时代,我们触摸、认识、理解、想象、思考与表达“书法”的方式,其实很不一样。不同方式在历史中的“众声喧哗”与不断层累,也就形成了一部文化史与社会史意义上的书法史。任何谈“书法”的人,都不可能在时间与空间中外在于这部书法史,其中的“代际”差异更是显而易见。我对于刘正成先生主导的九十年代书坛的情感,不是“怀旧”,不是“鸣冤”,也不完全是出自历史判断层面上的认可(我当然知道其间具有很多问题与隐患)或者作为批判当下的资源,而是由于我是通过杂志与全集进入“书法”的一代中的一员。日后我固然还有“与时俱进”的余地,但我谈“书法”的方式无疑先天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既分享其提供的便利,也必须面对其可能的缺陷与局限。

    从“杂志与全集”进入“书法”,并不意味着不讲“家学与师承”、不临碑帖或者不看展览。不过前者在“书法”的传播与接收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时代,显然不同于“家学与师承”、碑帖或者展览在我们对于“书法”的阅读与创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历史阶段。在网络时代的我们,需要迎拒的正是在网络“发现”(或者“重新发现”)书法的机遇与挑战。书法网络面向网民敞开,但网民的情况千差万别。刘正成先生等功成名就的学者与书家、包括“中国书法在线”在内的目前各大书法论坛与门户网站的主要负责人、与我同龄或者比我还要年轻的“嗷嗷待哺”并且“跃跃欲试”的诸多“新人”,其实是网民群体中界限清晰的三代人。因为“代际”不同,各自的关怀、追求、趣味与立场自然也就面目各异。在不同“代际”的内部存在“同”中之“异”,并不稀奇;但三代人在书法网络上呈现出的“异”中之“同”,却格外值得注意。书法在不同“代际”网民的口中与笔下没有多大区别,这与文学、影视、音乐与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在进入网络时代后形成了不但“少长分治”甚至“男女有别”的格局很不一样。其间有书法本身的特质,也有网络文化属性的影响。不过书法网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担负的责任,似乎也有进行反思与调整的必要。

    书法网络中的三代人在处理“书法”与“网络”的关系时,姿态、手段、身份认同与由此产生的效力有很大不同。在书法进入网络时代前就已经功成名就者,网络通常只是他的话语权的自然延伸;与网络同时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则直接创造了书法在网络时代的思考规则与表达文体,不过他们参照的资源却主要是前一代人在平面传媒中建构书法公共空间的经验;至于生逢网络,从中进入书法的青年一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面对的书法世界其实是在第二代的“形式”中延续的第一代的“传统”。刘正成先生一代人的“传统”之所以长期有效,除去与转型期的社会与历史条件相辅相成外,还在于奠立了新时期中国书法独立与专业的发展模式。尽管这条道路不免受到官与商等现实因素的干扰与扭曲,但已经成为书坛有识之士的共识,并且符合全球范围中的知识生产与艺术创新的潮流与要求。

    问题只是在于,在这一趋势中,青年何为?绝大多数的青年书家在书法网络中“你方唱罢我登台”时,不过“各领风骚三五天”,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倾向。网络在提供充分的发表与批评的空间的同时,也抹平了原本在各自的成长经历中可能具有的异质性的因素。在网络空间中成为“主流”的思潮与书风,可以迅速并且根深蒂固地渗透到每个个体的意识中。通过网络进入书法的一代,“个性”与“多元”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标榜的姿态,“弄潮”的本质实际是“跟风”。当然不是所有的“风”都不能“跟”,相反在当代书坛,开放的“风”、包容的“风”、理性的“风”与专业的“风”还应当提倡去“跟”。但我关心的是,青年一代的主体性与判断力是否会在这一过程中丧失。不“跟风”就“出局”以及非此即彼的思考与表达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书法网络的“潜规则”。主体过分依赖于母体,自家判断过分取决于群体判断,这是网络时代的青年的典型症候,书法网络自然也不例外。

    书法作为文人生活的余事,是“小趣味”;书道作为中国文脉之所系,则又是“大学问”。但无论从何种层面上建立起个体与“书法”的关系,都需要“出乎其外”的想象力与“入乎其内”的感受力。然而,当“想象”与“感受”仅以网络上的“信息”的形式而存在时,在网络发现书法的一代是否还有“力”,还能走多远也就成为一个并非“杞人忧天”的问题了。

    书法网络既要面对当下,也应面向未来。前者追求发挥批判性,后者要求具有历史感。包括“中国书法在线”在内的重要的书法网站,只有兼及两者,才能在转型期中更好地实现承上启下与继往开来的使命。一方面“放得开”,另一方面还必须“守得住”,不在官与商的夹击中沉沦,同时也不为网络磨平棱角,这就是我作为一位一往情深的“票友”的期待。

201354日,于畅春新园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2: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网络之审视与反思

——中国书法在线十周年座谈会的书面发言


丁剑/中国书法家网 总编辑



各位好: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不能亲临现场,请允许我以书面的形式向中国书法在线十周年以及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由衷的祝贺!

书法网络的发展的确为书法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这种贡献还将持续,这在日益变化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也的确是一种方式,似乎还没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这样的快捷、直接和广泛以及集中。

但是,我们抱有的艺术理想也恰恰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变得更加渺茫和虚无。这种渺茫和虚无是我们自我放逐和自我丢弃的结果。网络上披着马甲肆无忌惮张大了我们的胆量也撕开了我们内心隐秘的画皮,道德和修养的约束对于网络越来越无能为力。

这是大的判断,我在很早就意识到网络渐渐成为坏东西,我相信媒体渐成为害人的工具。
当它越来越为功利所佐佑。

就书法网络而言,我们所看到的已经触够目惊心的了,我有一阶段很是检讨自己,我能有一点小名气居然是因为对书坛的批评,而非艺术创作本身,这对于深爱艺术的我,今天想起来觉得有点可耻。当然,以我完全靠着自身的艺术水平建立起来的些许自信来反视书坛,我也觉得书坛更可耻。

但是,我觉得网络不应该只谈这点事,这是我在书法在线五周年座谈会上就表达过的观点,我认为书法网络最好是回到学习和交流,可是这几乎不可能了。

网络已经发展到微博、微信时代。有人说围观改变世界。信然!以书法网络来说,确实将要从同仁论坛转向大众微博,这既可喜又可忧!喜也者,艺术家应该是个社会的人,理应回到社会中去,软弱而严格的论坛管理标称的“莫谈国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但另一方面,艺术家若是不能专注于艺业,游戏人生,亦可叹惜,是为忧也!

但假如指望书法网络改变书坛,那是个天大的笑话,实际上多了一种生活方式或被迫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都是一件十分无奈的事,记住很多密码,接受并筛选海量信息将是网络时代人们的被迫而自觉的意识,这种生活方式的背景几无宁静。

所以,能够安静的临帖和看书学习,对我来说渐成一件很奢侈的事了,发表和展示成了键盘可以操作的,言说和记录成了习惯和常态,便捷完成了“重在参与”的命题,那么,“不参与”的自我坚守显然就没有了。

“不参与”不是没有责任,“不参与”也许在这个时代真的是一种有责任感的表现。

要问我书法网络的形势,我以为变形之势就好比不是书法家都可以成为书协的领导、会员一样的猖獗和势不可挡,我觉得书法网络的未来也一定是一大半成为买卖,另一半成为为了买卖的炒作场所。当然,书法家如果能藉此过上好日子似乎也不错,但对于理想和文化而言,那些能够卖钱的书法家是不是文化意义上的书法传承者却是个极大的问号。总之,文化复兴的可能绝不是靠网络。因为更为深刻而严肃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网络构建一条书法传承之路,这似乎是大家从未认真考虑过的事。

我是一名书法网络工作者,但我更是一个对书法尚怀有理想的艺术家。


谢谢!

                                        癸巳谷雨后二日丁剑于京东青李来禽馆

附:
近思录一则


前几天中国书法兰亭奖在浙江绍兴开幕,主办方打出“兰亭回家”这样莫名其妙而妄自菲薄的标语,作为兰亭终身成就奖或艺术奖已经颁发了好几届了,似乎领受这些奖项的只有中国书协会员才可以,这似乎成了一种不宣的必然逻辑。


前天,我在浙江大学有幸参观了马一浮先生的遗墨展,感佩之余,在先生的作品前,深深的鞠了一躬。那么,以马先生这样的大儒是不是也为书法做出了什么贡献了呢?取得了什么成就了呢?当然,马先生是作古了。我最近热衷于收藏海上民国遗老旧文人的手札信函,此中的乐趣真是妙不可言,大抵如徐定戡、朱了然、陈騊声、陈琴趣等词宗前辈的翰札文气逼人,跃然片纸之间,真是动人。以我陋眼,当代那些号称书法家的人是根本无法比拟的,同样,他们都作古了。


那么,我想说什么呢?


我想说,比如,海上老辈周退密先生尚在人间,先生已近100岁了,书法卓绝不俗,洗尽铅华,但是他能得兰亭奖么?显然不能,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协会以狭隘的眼光框定了视野,“书法家”这个领域和名号对于书法的传承实际上成了一种限制,更不用说书法家协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9 09:50 , Processed in 0.1809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