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57|回复: 14

【甘肃书法论坛】嘉宾讲演稿(提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2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2153liuiuzn8p8punixi1副本.jpg


【甘肃书法论坛】

嘉宾讲演稿(提纲)





主讲:  翟万益  林经文 秋  子 于明诠
              李廷华  马国俊 李逸峰 刘正成  朱中原


地点:甘肃省博物馆报告厅
时间:2013年8月16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1: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目 录

翟万益:甘肃书法现状分析

林经文:刘正成与甘肃书法

秋    子:甘肃古代书法与“敦煌风”

于明诠:书法艺术的文化特质与书法家文人化(发言提纲)

李廷华:书法艺术和文化需要向深邃沉潜

马国俊:书法生态环境变迁与评价体系的转换趋向

李逸峰:试论三十年中国书法的现代转型

刘正成:普及与提高——近十年中国书法创作现状管见

朱中原:当代书法的伪古典化、伪贵族化、伪平民化取向(提纲)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1: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书法现状分析


翟万益



一、书法事业有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

甘肃省书协现有省级会员2374人,中国书协会员269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加快文化发展,繁荣文艺事业的方针政策。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中都用较大篇幅论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省委、省政府全面总结近年来全省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进行了部署,也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的好政策。
良好的大环境使我们书法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此次在甘肃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我们书法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更加坚定了我们为繁荣书法艺术事业励精图治的信心和力量,为广大书法家立大志、展宏图、出成果、做奉献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全省书法事业步入了稳健发展时期

1、举办省影响的全国性书法活动
(1)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主办,甘肃省书协、中共瓜州县委县政府承办,是省书协近10年来第一次争取到由中国书协主办的、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性大型国展。是唯一一个永久落户甘肃的国家级书法展览,也是中国书协第一次以甘肃文化名人来冠以活动名称的书坛盛事,其在推进甘肃书法事业的发展和弘扬宣传甘肃地域文化等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让全国书法界深切地感受到了甘肃深厚的书法人文底蕴和当今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展览的成功举办显著地提升了我们甘肃书协在全国书法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极大地增强了甘肃书协在省内书法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了甘肃书法向着更好更快的目标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中国书协2012年组联工作会议是中国书协一年召开一次的回顾中书协过去一年工作,规划来年工作的重要会议。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在全国书法界具有重要影响。得到了省上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所有参会书法家的充分认可,在全国书法界、全省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极大地扩大了甘肃书法在全国的影响力。
(3)“西狭颂碑”全国书法大展是和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相同档次、相同规模的又一项大型国展。
2、省内举办了一批专业性、群众性很强的大型活动
全省首届书法篆刻大展(会员展、新人展同时举办)
五届青少年书法交流展
甘肃省红色诗词书法展
甘肃省妇女书法家红色经典创作展览
全省双联书画摄影展
今年后半年还要举办:
甘肃百名书法名家作品展
甘肃省第六届青少年儿童书法展
学习贯彻十八大--甘肃省首届公务员书法展
甘肃省第四届新人新作书法展
除了“甘肃百名书法名家作品展”要求较高以外,其他几项展览大家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投稿。
3、对外交流活动
为加强对外交流,展示宣传甘肃书坛形象,提高甘肃书家创作水平,甘肃省书协在工作繁忙、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举办了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            
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展(在北京、日本东京展出)
甘黔书法交流展
甘肃深圳书法交流展
“墨韵芳菲——皖豫甘琼四省女书法家联展” (在河南、安徽、海南、兰州展出)
4、培训活动
举办了备战十届国展中国书协专家教授兰州学术报告会暨甘肃书法精英创作点评会,邀请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展览评委的刘恒、李木教、吴行3位专家教授授课。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文联四届十六次全委会关于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文艺人才和加快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的会议精神,针对我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素质较低,书法创作实力不强的问题,省书协还在临夏州举办了“首届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书法创作培训班”。
省书协这两年中还积极推荐我省20名年轻的、具有一定创作实力和发展前景的书法家参加了中国书协组织的西部新秀书法培训班,把我省的青年书法家送出去,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水平,为我省书法事业培养了后备人才。
5、各行业、地区书法活动有序开展,行业书协、基层书协纷纷成立,行业、地区书法形成规模
公安系统、金融系统、铁路系统、科技系统、水利系统、金川公司、兰化公司等行业、单位纷纷成立文联、书协,先后举办书法展览、讲座、笔会、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
各市州领导也高度重视当地书法事业发展,各市州书协都举办了一系列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的书法活动,比如武威市、庆阳市都举办了“书法陇上行活动”,将本地的书法家、书法作品推向了全省,武威市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两次举办百余人参加的“河西五市书法创作点评会”,平凉市举办了“鼎元杯”全国楷书展。
基层县乡书法氛围也日趋浓厚,瓜州县积极承办了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成县积极承办了首届西狭颂全国书法大展,通渭县、镇远县积极创建了“书法之乡”、庆城县、舟曲县积极创建了兰亭小学,山丹县积极承办了“山丹红杯”全省书法展。好多乡镇也成立了文联、书协,书法队伍和爱好者不断壮大,书法事业蓬勃发展。

三、全省书法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

在一系列大型活动的影响带动下,书法事业发展成果丰硕,取得长足进步。河西地区正在奋起直
追,与天水、庆阳、定西等书法发展较好地区的差异逐步缩小。在全国十届国展、首届手卷展、三届西
部展、四届兰亭奖、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等一系列国展中,我省先后有100多名作者入选,4人
获奖,入选比例和获奖等次得到进一步提高;两年中就有70余名同志达到加入中书协条件,顺利加入中
书协,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甘肃省第七届敦煌文艺奖中,有17人获奖,在13名突出贡献奖中书法就占了4
名,在各个艺术门类中所占份额明显较重。现在我省省书协会员突破2500人,中书协会员达到250人,会
员发展速度在西部各省中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得到了全国书法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甘肃省书协也
被中国书协评为“书法进万家”先进集体。

四、全省书法事业发展不均衡

1、地区发展不均衡
首届书法篆刻大展会员展中,兰州128件、天水153件、定西110件,临夏、甘南总共才有26件投稿作品,兰州入选23件、庆阳入选30件、定西入选31件,临夏、甘南0件。
首届书法篆刻大展新人展中,兰州200件、天水188件、定西147件临夏、甘南总共才有26件投稿作品,兰州入选18件、庆阳入选40件、定西入选32件,临夏、甘南4件。
临夏、甘南自建国以来没有一个中书协会员,去年在我们的努力下,马尊贤同志才加入中书协。
省书协会员,兰州、庆阳、天水等地每个市都有两三百了,临夏,甘南也总共只有60余个。
2、妇女书法创作薄弱
在甘肃省妇女红色诗词书法展中,征稿几个月,全省总共172余名作者投稿,178余件作品。

五、省书协以后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继续举办全国展等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型重点活动。
二、要继续加强书法教育培训工作。省书协要进一步办好书法创作提高班,并举办国展冲刺班,各市州书协也要举办各种类型的书法培训班。
三、要深入基层、扶持基层,开展书法普及活动。
四,要重视书法理论、书法创作的创新。要善于发现新的理论人才、理论成果。
五、要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书法事业发展,大力扶持妇女书法事业发展。

我坚信,有了省委的坚强领导,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书法同仁的齐心协力,甘肃书法事业的明天一定更加灿烂辉煌,她必将在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挥更加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谱写出辉煌的篇章。希望你们以这次培训为契机,在今后的书法研习中戒骄戒躁、踏实进取,克服急于求成的想法,纠正追风逐利的心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在继承和创新上有所建树,争取在书法艺术上有一个大的进步,为我省书法事业发展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1: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与甘肃书法



林经文



一、从“地域书风”开始,刘正成将书法文化的视野聚焦于甘肃。受到不公正待遇后他的书法游力类似他的乡贤东坡居士转向于晚宽泛的世界性视野,行吟于甘肃的山山水水。

二、对西部书法资源的发掘,重视,整理。从2003年开始的甘肃之行,铸就了他更为成熟的理论根基。

三、对当代草书的贡献,从引领书风,到晚明六家中借鉴中形成当代草书大家之路,他从江山寻绎中探索出他波澜壮阔草书风格。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1: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古代书法与“敦煌风”



秋 子



各位老师,各位同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有幸参加今天这个论坛。借此机会,我主要就甘肃古代书法及我在1999年提出的甘肃书法“敦煌风”等问题,从其内涵与意义、精神与特征、“敦煌风”对当下书法创作的借鉴这三个方面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并请求主持人,多给我几分钟。

一、甘肃古代书法概说

我们站在书法史的角度,来数一数甘肃书法的“家珍”。
在中国书法史上,从上古时期(夏代至秦代)的后半叶到中古时期(西汉至明代)的前半叶,即从战国到北宋这长达11个世纪的时期里,甘肃始终扮演着领舞的角色,产生过辉煌的成就和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里说明一下,关于上古和中古的时期划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根据目前最高史学权威《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22卷本),上古和中古史的划分是以秦皇朝为界的,即先秦史就是上古史。中古就是秦皇朝直至1840年以前的满清皇朝。第二种说法,即采用欧洲历史的学说,世界上古史是世界范围内的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而欧洲的奴隶制衰亡是以公元476年为标志的。故此,公元476年之前是上古史,之后是中古史。由于我国对上古、中古的划分尚有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划分问题,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到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
史前甘肃,不仅是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汉字及书法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孕育了汉字及书法的胚胎,早于西安半坡陶文千余年、继河南舞阳龟甲刻符之后的仰韶文化晚期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彩陶刻划符号,不但是中国原始文化的直接标志,而且是“先文字”和“书法始祖”的有力佐证,显示了甘肃先民的伟大智慧和文化创造力。
夏商时期,是书法产生、形成的滥觞时期。甘肃尽管未发现有如河南殷墟规模的甲骨卜书,但从庆阳出土的国内所见惟一一件商代玉铭(系青白色礼仪玉器)《作册吾玉戈》和不少商代青铜器铭等来看,也证明书法产生、形成阶段留在甘肃的多种踪迹。
两周时期,甘肃书法在整个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灵台西周墓出土的一批青铜器铭、天水出土的8枚西周象牙骨牌刻辞,到礼县出土的被马衡认为“是印刷术中活字印刷的鼻祖”和学界公认“两周时期三大籀文代表作”之一的《秦公簋》(其他两件为陕西宝鸡出土的《虢季子白盘》《石鼓铭》),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宣告古隶书体形成并成为新的母体的战国•秦《天水日书简》,以及《秦公铜鼎》《梁邑布铭》《战国蚁鼻钱铭》等,都充分说明甘肃的书法地位十分显赫。
秦代是上古与中古的分水岭。秦代虽短,却是文字统一、书法整合的重要阶段。天水、定西和镇原等地出土的《家马鼎》《诏版》《秦权》等,铭文显示的天真烂漫的线条美感和质朴生动的书法特色,说明,它们在秦代书法以至包括先秦的书法中,都可谓最具书法意味的作品。
甘肃书法在两汉的四百年里,以其绝对优势领先于全国。除十多件古纸墨迹堪称“中国之最”(最早的纸上书法)外,数以万计的《甘肃汉简》所反映的小篆、古隶、分书(汉隶)、草、行、楷以及各种在变中的过渡书体,创造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书体演变和形成的无比辉煌;经过1800多年至今完好保存于成县的《西狭颂》摩崖刻石等,在中国书法史上传唱了一首永恒的组歌。甘肃的两汉书法“已成为古代书法的海洋”。同时,产生了张芝、赵壹、梁鹄、仇绋、仇靖等名垂青史的书法家和书法批评家。
从魏晋直到宋代,在这长达七百年的中古史期,甘肃进一步创造了中国书法的大戏长剧,数以万计的“敦煌遗书”,构成无所不有的重大板块;截至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石窟纪年壁书——公元420年书题于炳灵寺石窟的《崔琳题记》,以及《大代碑》《南石窟寺之碑》《王司徒墓志》《新路颂摩崖》《哥舒翰纪功碑》《承天观碑》《王母宫颂碑》《吴挺碑》等存留各地的大量刻石和铜器、漆器、砖铭、木刻等遗迹,足以说明甘肃书法在整个书法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出现了以“章草宗师”索靖为代表的书法家,为甘肃书法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安氏家族几代人以刻碑而名的史实,也说明宋时的书法,尤其刻石书法十分兴盛。
公元11世纪后的金元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政权轮番兴居,经济破坏较大,甘肃书法发展亦显迟滞,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态势。虽也产生了像傅慎微、余阙、边武等书法家,但除像《黑河建桥敕》《赵孟頫书赵世延家庙碑》等一些碑刻、摩崖书迹外,未能出现名显于史的书法作品。
明清以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振兴发展,甘肃书法逐渐走出低谷,迎来一季新的春天,以《肃本淳化阁帖》的翻刻为标志,复起了可喜势头。天水的《集王羲之书二妙石刻》《赵松雪诗碣》,岷县《文征明诗碑》,庆阳《黄庭坚云亭宴集诗碑》,临洮《记开煤山稿》;清代留存的《吴大澂三关口碑》《大河店修路碑》《宋琬杜诗刻石题后》以及省内各地数以百计寺、观、祠、塔、楼、桥、墓、坊等重修或记功书刻,都是明清五百多年间产生的书法遗迹。此间出现了李梦阳、米万钟、胡缵宗、王了望、朱克敏等书法家,对甘肃书法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已然可见甘肃古代书法的大致轮廓,这,总体上构成了甘肃古代书法的“敦煌风”。

二、“敦煌风”的内涵及意义

首先,从时间跨度来说,“敦煌风”是一个大概念,涵盖了有史以来甘肃书法的全部历史。其次,从涉及范围来说,“敦煌风”也是一个大概念。
我曾在《敦煌风初探》一文中,对“敦煌风”的含义做过梳理和归纳:
一是从大地湾、马家窑彩陶刻画符号算起,历史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历代摩崖碑刻,都是甘肃历代书法瑰宝,当然也是“敦煌风”的本然内涵。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有于右任先生当年转赠的两千多件历代碑拓,也给“敦煌风”增添了无尽光彩。
二是五万余枚简牍和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六万多件写卷墨迹,“汉三颂”之一的《西狭颂》等摩崖刻石,可谓古代民间书法的海洋,曾以长达11个世纪的辉煌向世界宣告,古代甘肃是一个绝对的书法大省,无疑是“敦煌风”的本然内涵。
三是《肃府本淳化阁帖》汇聚了古代书法的精华一展风采,天水清刻《集王二妙三碑》 极尽书圣大风,赵孟頫手迹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大家的风范,这些,又给“敦煌风”贯注了丰富的内涵。
四是甘肃历史上产生了像东汉张芝、“善八分”的梁鹄,西晋“章草宗师”索靖,清代王了望、朱克敏和当代魏振皆六位彪炳史册的书法家,我曾将他们称之为甘肃书法史上的“六面旗帜”。他们的书法精神早已为“敦煌风”奠了基、雕了形。
五是上世纪60年代初,张邦彦先生偕同陈梦家、何乐夫、梁启超弟子冯国瑞等考古与石窟研究专家,对甘肃出土的汉简进行整理和临摹,被誉为“简牍专家”,拓开了“敦煌风”的主河道。到70年代,甘肃形成了以徐祖蕃、赵正等书家为代表的“简牍书法热”。80年代以来,又兴起了“敦煌写经热”,以尹建鼎为首,1987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敦煌写经临书展”,将敦煌书风的研究推向国际性的高潮,直到90年代后半期,受“展览效应”的影响,书家们的书法观念发生变化,“简牍热”和“敦煌书风热”受到不小的冲击,从而热度渐减。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1: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敦煌风”的精神与特征

“敦煌风”作为崛起于甘肃大地上的一面书法旗帜和象征甘肃书法风格的一个流派,就其本质而言,具有颇为深刻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特征,概括言,大致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创造精神特征。翻开甘肃书法史,我们会发现,最有超现实创造意义的书法墨迹,莫过于数以万计的简牍墨迹和敦煌遗书,众多的无名书家以其书法天籁精神、文化创造精神和自然表现主义精神,创造出了百花竞妍、丰富多彩的“民间书法”,如前所述,很多著名作品都属于书法史上的戛戛独造。况且,像东汉时期创变章草的“草圣”张芝,由“善八分”开一代汉隶风气的梁鹄,被称为“章草宗师”的西晋大家索靖,清初的行草大家王了望,创造了“朱隶”的清代书画家朱克敏,以及现当代创造出“魏隶”“魏行”风格的书坛巨匠魏振皆,杰出民间书家蔡后庵等等,都是甘肃历史上书体、书风的创新创造者。
二是人文科学精神特征。人文科学精神是指研究文化艺术和社会现象的自觉精神。表现在书法艺术领域,甘肃自古以来都具有这种精神。东汉时期的张芝,正是因为他认真研究草书技法,才成为一代“草圣”;赵壹,站在卫道立场审视和研究书法的文化现象,对当时产生的草书新风气横加指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赵壹的书法研究精神和书法批评精神,可谓中国书法史上开批评先河的旗手、勇士,进而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卫恒《四体书势》所载“梁鹄因书得命”的故事,更是人文精神的写照。西晋索靖不仅是“章草宗师”,而且在书法研究,尤其是草书研究上花过很大功夫,其《草书势》成为古代书论经典,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果把唐太宗李世民视为甘肃人的话,则正由于他崇王、尚王、研究二王,才有了唐代书法的鼎盛辉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二王进行十分深刻地研究和学习,史载他在位时常用虞世南、欧阳询等研究书法,无疑是人文科学精神的一种体现。至于明清以来,由于科举考试制度的推行,像王了望、朱克敏及后来的魏振皆等等,当然不例外的是书法研究并有论有述的自觉者;更有与孙星衍共同搜访、完成《寰宇访碑记》的张澍,已成为清代学有所现、研有其著的历史人物,无不体现了他们的人文科学精神和书法艺术精神。
三是地域文化精神特征。所谓地域文化精神,狭义地理解,就是地域书法风格的塑造精神。艺术,越是具有地域特色,越是有发展空间,越能产生长久的生命力。地域风格或流派,就是指一个地区的艺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创作手法、创作规律和独特个性。就书法而言,几千年的书法史无不证明,无论秦汉两晋南北朝,都是具有地域书风的相互媲美和补充,流传下来的作品也都是颇具个性和地域特色的,而且让我们能够耳熟能详的真正的书法大家,迄今为止不过百人。众所周知,古代甘肃是绝对的书法大省,自先秦到北宋“有着11个世纪的辉煌”,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说,“敦煌风”就体现着这种地域文化精神特征。

四、关于“敦煌风”对当今书法创作的借鉴

上面谈了很多“敦煌风”的内容,多是讲历史、讲传统,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敦煌风”对当今的书法创作的借鉴问题。这个问题,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敦煌风”与当代书法创作的关系、意义何在?依我见,“敦煌风”是甘肃书法的根,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国书法的根。“敦煌风”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可谓博大精深,无所不含,大致除了甲骨文字和楚简、楚金文字外,几乎囊括了整个书法传统,《肃本淳化阁帖》的刻制,在宋代就为甘肃书法提供了传统经典之大要,尽管可能由于编次者王著的个人偏好未收一帧颜真卿墨迹,但仍不失为一代皇皇巨制,仅二王墨迹就占一半,尤其是行草书占其大半,可见行草书在宋代已成为崇尚风气。这说明,“敦煌风”是书法传统。是传统,当然就关系重大,意义深远,此其一;其二,陈寅恪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写的《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指出:“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倚艺术为资用。”敦煌卷子多为宗教典籍、文献;书法又属
于艺术范畴,由此不难见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不仅敦煌文献,还有汉代简牍、《西狭颂》《淳化阁帖》等等历代文书墨迹,本来就是书法的认同。

下面讨论一下怎样继承“敦煌风”传统来进行当今的书法创作。
(一)学习和运用古代先贤的书法创造精神,指导当今的书法创作
不少书法朋友都曾以为,我提出、倡导“敦煌风”是要大家都去写敦煌卷子,写汉简,其实这是一种曲解,是一种狭隘的理解。经卷、汉简之类的墨迹固然是“敦煌风”的本然内涵,但不是全部。即使是,如果一百人都写同一贴本也会写出一百种风格的,如果写出同样风格就不是创作,顶多算作临摹。我举个章草例子。章草这一书体是隶书的草写形式,是介于隶书和今草(就是我们常说的草书)之间的过渡书体,历史上留给我们可鉴的经典范本也不是很多,但汉简、写经里面都有;从书法家来说,也不外乎所谓汉章帝、史游、张芝、皇象、索靖、王羲之、赵孟頫、宋无名氏、邓文原、杨维桢、宋克、王世镗、王蘧常以及我们甘肃当代书家王创业等,就个人主体风格言,大致除后面的王世镗、王蘧常外,也并非他们的代表性风格,比如王羲之的《豹奴帖》,就那么七行字。王羲之的主要书体是行书和草书,章草不过是他早期涉猎、学习的书体而已。《平复帖》可视为章草,但很有可能并非陆机所书,这个问题有争论,我倾向于否认陆机,我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将《平复帖》与汉简中的《致尉曹吏书》做过比较分析,这里姑且不谈。但就章草书体而言,你仔细去看,自古至今的风格没有一个是雷同的,史游和皇象的章草《急就章》一笔一画,近乎楷书简写,不愧是一种楷书或者说隶书的“急就”写法;所谓索靖的《出师颂》与他的《月仪章》也是风格上有很大不同;赵孟頫的《急就章》与史游、皇象的《急就章》也不能同视一格。由此说明,同一种书体可以写出无数种风格,其根本一点在于“创造”。所以我说,创造精神是“敦煌风”的根本精神。
(二)学习和掌握古代先贤的书法文化精神,不断提高书法学养和修养
书法创作是一个艰苦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索追求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一个书家的审美思想(即对书法的理解和追求)、个性修养、学识见解和技法积累的合理应用。传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技法、形式、风格之类,包括文学、史学、文字学、哲学美学、艺术学、文化学,也包括数理学、物理学等等。遗憾的是,很多人迄今为止都没看见过多少真正属于“敦煌风”本然内涵的墨迹。出于书法的需要,我在2010年策划出版了三卷本《敦煌写卷墨迹精选丛帖》,其中的《三国志•步骘传》《大慈如来告疏》《因明入正理论》等,都是具有创新性质和文化精神的书法墨迹,完全可以从中吸收一些养分,来融于自己的创作。
需要说明的是,“敦煌风”的内涵博大精深,无论书体还是风格,民间的、官方的,正统的、随意的,草率的、呆板的……无所不有。比如《西狭颂》就在成县,《石门颂》在汉中,《郙阁颂》在略阳,在陇南陕南交界处,都相距不远,有多少人真正去看过?写它们的人有几个?问题是,我们很多书家总喜欢追风赶浪,放着自己身边很多好东西不学,硬是去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赶浪潮,结果是浪潮没有赶上,反而丢失了自我。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对自己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三)书法创作是艺术创作,必须要有创作意识,有悟性、激情和灵感
何谓创作意识?创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即 “创造文艺作品”。很显然,一是 “创造”,二是“文艺作品”。这就是说,书法发展到今天已失去实用意义,已成为一种相对纯粹的艺术,它从性质上已属文艺作品,所以是需要具有悟性、灵感的书家去“创造”“创作”的。
敦煌写经中有很多作品都是“创新”意味的,比如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三国志
•
步骘传》《十诵比丘戒本》《大慈如来告疏》以及敦煌草书《因明入正理论》《妙法莲华经》等等。尤其是《因明入正理论》,两万余字极少改漏,书法十分精彩,而且与历史上的其他草书都不一样,是一种独特的风格,我将它称之为“敦煌草书”。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且书者肯定是一位技法娴熟、造诣很深、水平极高的“书法巨擘”,否则是写不出如此精彩的作品来的。

我的发言就到此。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同道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013年7月28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1: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艺术的文化特质与书法家文人化(发言提纲)

于明诠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是源自对如火如荼的展览文化的反思;二是源自对当前书法教育现状的困惑。展览已成为当代书法生存的基本形式,它对于书法艺术的普及与繁荣功不可没,然而,展览的泛化,是的书法艺术已经沦落为“地摊工艺展销”;书法教育遍地开花,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应有尽有,一方面,书法艺术裂变为两大块:关于书法的学问和关于书法的技艺;另一方面,两者越来越互不相干,而且,学问科学化,技艺美术化、工艺化。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一定很复杂。比如中西文化的简单嫁接以及由此带来的排异现象,比如现代教育体制崇尚科学理性与民族文化心理、方法论诸方面的冲突,比如传统文化遭遇重创文脉断裂文人精神失落,以及现代文明高速度诱导下的效益成功最大化的追逐,等等。不管原因如何复杂,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文化特质的渐行渐远与书法家放弃文人品格的自我修养,是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原因之一。

一、古人的“书法”在书法家的“心”里,今人的“书法”在古人的“碑帖”里。

尽管书法与诗文绘画歌舞等艺术形式差异很大,要素也不同,但在古代文人那里,都是追求精神自由、寻求内心解脱释放的“说话”方式。关于书法,古人嘴边上常常说的有两个意思。一是书法这事很“小”,如黄道周就这样说——“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黄漳浦集卷十四书品论》),《颜氏家训》就教导颜氏子弟,太喜欢书法会误大事,一句话,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一是书法这事还真是挺“大”,黄道周又说了——“小物通大道”(《黄漳浦集卷十四书品论》),傅山也说“字中有天”。看起来很矛盾,其实在古人这里矛盾其表而统一其里。若比之“修齐治平”的事功,自然小了,但若对于表达精神自由释放文人情怀来说,也很大,要见心见性,自然是“天”是“命”。

二、书法艺术的文化特质逐渐被“美术”所置换。

三、书法家专业化之后,其文人身份的底色正在悄悄消退。

什么是文人?只有“铁肩担道义”才能“妙手著文章”,仿佛便是了。

四、做半个文人,养一颗文心。


说书法艺术具有文化的特质,估计谁都不会反对,这是共识。约定俗成罢,舞文弄墨的事不就是“文化”吗?转念一想,事情还真不这样简单。舞文可能不简单,但光说弄墨,其实谁都会。幼儿园小朋友,隔壁二大爷,可以不“舞文”,但完全可以“弄墨”,虽说弄得好与不好有天上地下的分别,但要真要拿出一条可操作的判断标准摆在这儿人人都服,还真不容易,甚至几乎不可能。
前些年曾有有识之士提出“书法家学者化”,有人就不服了,啥是学者?二王算吗?颜柳欧赵算吗?
徐渭王铎金农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于右任林散之算吗?他们的字里有学问气吗?真不好说。但若说他们都
算是文人,他们的字里也都有文化味儿,应该说是比较靠谱的。问题是这个“文化味儿”咋生发出来的
呢?不是用科学的笔法和结体设计摆布出来的,根本的原因是与作者(人)的“文人情怀”、“文心”有
关。
这样又有人说了,啥又是学问又是文化的,书法不就是写字吗?写字就是手艺活儿,技法技法还是技法,绕那些东西都是扯淡。那我就要问了,倪元璐黄道周八大傅山技法好吗?金农康有为技法好吗?如果跟在头发丝上刻唐诗七绝的、在一把折扇上写完唐诗三百首的、在一颗桃核上先刻小船后刻刻窗户最后刻小人并且刻双眼皮的“微书”、“微刻”比比,哪个书法家敢说他的技法比那些工匠还要精到、精细、精准?恐怕连二王都算上也未必吧?但前者是书法艺术家,后者只能是工匠。前者的作品叫艺术品,后者的作品只是工艺品。因此,作品有区别,不在于技法精粗,而在于作者也就是人的不同。人有何不同?职业、身份极地位尊贱等等,但这都是外在的,这些都与作品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但都不是必然的直接对等的关系。如果把历代艺术家做一个大致的概率分析,他们的最大最突出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就是前边所说的“文人情怀”、“文心”。别的都可以没有,只有这个,必须得有。有了这个“文人情怀”、“文心”又当如何?就有了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所谓心里边有波澜,笔底下就有波澜。
艺术之所以成其为艺术,不在于这“水”,而正在于这水的“波澜”。没有波澜,水质、水性、水温无论如何都没用。工艺品的“水质”、“水性”、“水温”好,甚至都好得令人叹为观止,只是没有波澜。艺术品则不同,妙处全在波澜,波澜翻卷处令人震撼,以至于让人完全忽略了那“水质”、“水性”、“水温”。“文人情怀”、“文心”是什么呢?就是生发那迷人波澜的胚芽、药引子,非它莫属。
或者,把这个比喻换成“蜡烛”和“光焰”,也一样。
如果光有水而没有了波澜,或者光有蜡烛而没有了光焰,就没有了艺术,只剩下“工艺”了。
但这“文人情怀”、“文心”跟何者有关呢?当然跟文化、文人有关。
文化是什么?跟知识有关但不等同于知识;跟修养有关但又不等同于道德伦理甚至品德素质。文人是什么人呢?今天的文人和过去的文人有何不同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古代的文人如屈原、司马迁、王羲之、陶渊明、李白、杜甫、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黄道周、倪元璐、徐渭、傅山、八大以及近代的马一浮谢无量徐生翁李叔同白蕉沈尹默林散之高二适等等,他们有知识有文化,知识博通修养全面,但绝不仅仅只是这些,更重要的是还有强烈的理想信念,内心世界无比强大,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甚至烧包发牢骚,还时不时地害害单相思发发神经,等等等等,舞文弄墨未必是他们的正业主业,但是他们“说话”的共同方式。由于这种“文人情怀”、“文心”的胚芽药引子在,一遇到合适的季节土壤阳光水分就会生发出来,或者乱石崩云,或者惊涛拍岸,或者细看来点点是离人泪,全是艺术的波澜。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未必浪漫安逸,因为他们书生意气,一根筋,不世故,不就俗,在现实与世俗面前四处碰壁,甚至丢却了性命。但如果不让他们的“文人情怀”、“文心”生发,就等于不让他们“说话”,而不让他们“说话”,他们真的就会“毋宁死”的。由于他们,由于他们不断的“生发”与“说话”,我们才看到了血泪迸溅、美轮美奂的书法艺术的“波澜”与“光焰”!
想想过去之后,我们不妨看看现在。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赶上了一个生活稳定、物质丰富的年代。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出于什么原因,我们的精神和灵魂被重重浮华的光影所包围,被大而无当自作多情的口号和使命所吞噬,被煞有介事的忙忙碌碌和虚情假意所消磨,被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失望冷漠和幻灭所麻木。如果今天说要做一个文人,可能连自己都会觉得可笑。我们不想指责什么,也没有资格指责什么,但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在物欲横流名利遍布甚至唾手可得之时,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有几分定力?我们从古人经典里边学会了那么多的技法形式,当我们濡墨挥毫时究竟要表达释放什么,究竟还厚几分真诚?
有人说是“责任”和“使命”,其实不是,而应该是“本心”,责任和使命是别人给予而被动接受的,只有本心,才是主动释放不可遏止的。
其实今天真要做个文人不可笑,但很难。所以,我们就“暂退一箭地”,做半个文人吧,但要养一颗文心!否则,我们可能真的就只剩下“水”和“蜡烛”,而没有“波澜”和“光焰”了,也许永远都没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1: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生态环境变迁与评价体系的转换趋向

马国俊


中国书法作为以中国汉字为核心的传统艺术形式,在目前文化大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拥有很好的发展趋势和上升空间,其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特有载体,书法自身的发展,不但是对书法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推广,同时也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与扩大具有明确的影响力。因为,书法自身具有独特的国学价值与意义。就教育环境而言,近20余年高校专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近期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课开设通知的颁布,引起了社会对各级各类学生书写现象的自觉关注,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和推动的力度显著增强。教育是人类进行文化艺术传播的主渠道,书法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对书法生存和发展,从生态环境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当下社会性书法教育形态优良并繁荣于学校教育,学校书法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以及全面展开与推动,将对未来的书法生态环境发生合理的改良。书法创作环境基本趋于良好状态,这里有各级书协开展的多形式的书法展示活动的推动,书法走向职业化的驱动力极度增强,还有书法爱好者自觉的进行书写特长的自我开发和创造力的自我觉醒,以及书法创作语言的相对独立等等,对书法创作的生态环境,无疑是一个全方位的促进与改良。从书法的学术环境看,书法本体研究的深化,学科的独立设置,书法学术资源的丰厚等方面,凸显了在书法学术环境方面的专业化倾向的形成与发展,显示了书法研究在学术将设上的成熟与。在未来书法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喜忧参半,但喜大于忧。从当前的文化大趋势来说,有利于书法文化艺术的推动与提升,书法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并存,有利于挖掘书法的深层文化意义与内涵,又 有利于开拓书法形式审美的基本元素和书法作为完整独立艺术形式和门类成立的可能性。
专业书法与非专业书法的冲突与包容,及其客观存在的现实性,是书法当下与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必然。精英与大众是相辅相成的存在与人类历史长河的文化现象,它们都具有着客观存在的理由与价值,任何时期都不能以一种立场,否定另一立场的存在。用社会化的语言表达,就是普及与提高,用学术的立场分解,就是对同一形式的文字符号,用不同的用途,不同的观念,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标准,进行阐发与使用,评价与审读,肯定与强调。甚至其分歧已达到相互攻击的非正常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实,精英与大众本身也有不少认知的不同层面与分歧。统而言之,是少数与多数的关系,从对汉字的分析,精英多指美术和艺术的审视立场,大众多指文字的应用书写立场,这属于学科归类的分歧与使用观念上的差异。从艺术和文化两类指向的内部,同样存在少数与多数,精英与大众的分歧。如在当下书法发展过程中,以展览选拔和评价机制下,自然也会出现阶段性获奖者和入选者的精英群体,和千万名书法爱好者为获得展览的评价而坚持不懈地,执着地不断努力的群体大众。而在大量书写过程中,也存在着得到不同社会层面认可的精英与大众,出版书写范本者应当为精英,拥护并崇拜精英的社会书写群体,又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大众队伍。还有从书法的历史发展纵向视觉观察,更有无数灿烂辉煌的星星,他们必然是书法历史长河中的精英,而簇拥星星的无穷无尽的书写者,或者说是不知名的书者,在这个层面上也只能成为大众。因此没有大众,就会缺失精英存在的土壤,没有精英,大众也会缺失希望。于是,精英和大众,应当是书法发展和存在的一个事物整体的不同层次与阶段,也是书法发展和存在客观必然,缺少了那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就无法存在,所以,精英和大众应当是书法存在和发展的两个无法分离并不能缺失的共同体。
书法具有强大的文化性、完整的国学性和充分的文化信仰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一定强度的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精神的支撑力。书法是中文民族文化传播的基本样式,也是国学得以升华,文化信仰得意传播的基本载体。书法以汉字为基本形态进行着千年的文化传播,在中国人的心灵里,对书法赋予了敬畏感,对书写赋予了神圣和神秘感。人们由尊重祖先,转化为尊重文字,重重文字转化为尊重汉字书写,一直将尊重转化到对文人的敬畏。其实这里对汉字的书写即书法的神秘崇拜,已经包含着信仰文化和宗教意义和情怀。这里的文化信仰和情节,富有浓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将书法从国学立场深入研究时,对提升民族信仰和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以及民族的自信等,无疑应是一个最有意义的视觉。
书写的精度水平提升很大。经过近多年的书法发展,当下确实有一批年轻人,在临帖和技法的垂练上,下了很大功夫,使书写的精确程度和整个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將对古帖的形态认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这对书法的创作水平和技法训练的深度,无疑具有极大的提升和推动的意义。
书法专业发展的得失,近三十年的书法发展,推动了书法专业教育的自身发展与建设,而书法专业教育的发展又同时也推动了书法学术建设和书法理论研究的学术层面。书法尽管还属于新学科,或者说是一个艺术学、美术学下的三级学科,但总以书法为专业来进行设计学科,总算实现了零的突破。在以西学为学科对应结构下,设立以汉字为基本语言形态的书法学科,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以多元文化视觉折射下的,以书法为本体研究对象的学术性著作和文章的大量出版问世,将书法研究和学术建设,推向了学术高峰。由原来的美学大家宗白华、林语堂等人对书法的宏观评议到李泽厚的只言片语的议论,到现在的哲学、美学、文艺学、美术系、社会学、国学、文献学、现代学术思潮等不同研究视觉投向书法本体研究的学术局面。其研究的深度和高度,已经完全可以与艺术门类学科的研究相比拟,从介入研究的群体及其质量和深度,已经或正在超越其它艺术学科的水平。其缘由是高等书法教育的迅速发展与书法作为国学其它学科容易介入及其推动。存在的问题是,高等书法教育从理性上缺乏相对统一的学科规范、标准、培养目标及其要求等,书法作为艺术存在的基本规定性及其科学性有待于提炼与与统一。譬如,科学训练的程序及其方法的设计,书法的艺术语言,汉字与书法,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作为专业存在的基本要求等都还有很多空白与缺失。
特殊书法爱好者对书法存在的意义,以及书法社会化和学术化的趋势对书法本身的影响。官员与书法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首先渊源于古代书法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官员形成难以割舍的关系,是因为当时的官员、文人、和书法家基本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书法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里程中,之所以有崇高的影响与地位,这于官员的参与、介入并不断地推动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当下官员又非常关注书法,甚至参与书法活动,甚至有不少有文化情节和书法修养的官员,直接介入书法创作和书法的管理队伍。因此,当下的官员书法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书法现象和非常敏感的书法话题。我认为,总体的官员书法应当归于大众书法的范畴,他对书法的生态环境的调整与改变,以及书法的群体推动与发展无疑是一件非常好,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其中也有不少官员强化书法修养和专业技法训练,其水平进入专业水平和认识层面。无论是水平和立场提高或转换与否,官员书法的存在对书法的社会化推动具有重要价值。
传统文化形式与现代书法艺术形式之间的裂痕,书法专业人员对传统文化形式与内容的匮乏,使书法自身发展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困境之中。当下的书法发展和现状与书法的漫长历史相比,发生了飞速发展和惊人的变化,但我们必须承认这30年与3000年,从时间上说是短崭的一瞬。作为书法经历了新时代文化艺术观念的洗礼和打磨后,应当有新的面目与特点。但几千年来,历史赋予书法的文化特质和文人特色,即文字的书写性,书者的文人特征,文人的书写特长,绝不应当全部割裂和丧失。如果说,由于社会的进步,学科的细化,知识结构的专一等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而已经有断裂和缺失苗头和现象的话,应当尽快强化书法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意义,让书法最本质的文人化和文化性,不能长期缺失,乃至抛弃。
书法艺术政治化的发展趋势,市场化的内在驱动,对书法同时产生着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积极的作用是,明显的提高了书法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不同层次地处于热爱、参与、关注的社会人群极度增大,使书法一个在常人眼里只是应用书写,在文人心中可以寄托情怀的,被人们几乎遗忘近一百年的汉字书写,突然成为一门社会极度关注的文化样式,同时让书法也变成了社会功利化延伸的重要手段。功利化本身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积极功利化的观念对社会的的发展,书法的推动有必然的进步意义。但消极的功利化则对书法的健康有畸形发育和违规催生的影响。当下书法中文气、学气、书卷气的缺失,使书法原有的内在气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书法的顶层设计者新的观点提出的盲目性和求新性,让有些有待于考证的观点产生学术性混乱,如形式与内容这一早已被艺术学和哲学定义过的学术范畴,又产生新的争议等等。
书法未来的评价体系的转换趋向应归属于三个倾向。
一是传统书法艺术形式的传承,即国学立场的书法,向美术立场的书法转化,形成了以展览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二是现代书法艺术的转型,即应用立场的书法,向审美为目标的书法转換,形成了以形式为核心元素的评价要求。
三是扩大业余书写群体的规模,推广中国书法艺术,提高国人对书法艺术形式的热爱。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1: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论三十年中国书法的现代转型

李逸峰


一、“85美术新潮”与书法界的觉醒

二、书法转型从展览开始

三、书法在现代转型中的发展与偏差

四、警醒与期待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1: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及与提高:近十年中国书法创作现状管见

刘正成


一、视觉性成为当代展览会作品第一审美要素

研究近古书法发展史时,你会发现今天书法展示和审美的主流形态,即现代展览会审美模式,是明代中、晚期开始发源形成的。中、晚明时代书法作品从手中把玩的翰札、手卷,转换成厅堂上悬挂的条幅、中堂,而今天有所不同是把小厅堂悬挂变成展览大厅悬挂,把小厅堂挂一两件作品变成展览大厅挂几十件、几百件作品。在这个从把玩的小作品阅读式审美,转换到展览的大作品扫描式审美,引起书法作品形式创造的最大变化就是对视觉性特征的关注。于是,以徐渭、董其昌、王铎为代表的书法时代在笔法、墨法、章法这三个最为关键的形式技法上做出了新创造,其焦点就在书法作品的视觉性特征,从而实现了中、晚明书法划时代的审美转换。由是观之,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仍然在沿着这条路前进和拓展。

二、当代书法创作的四大取材来源与破体书

挂轴作品让书法从实用审美转换到纯艺术审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中、晚明高堂大轴阶段;二,清乾、嘉以后碑学书风阶段;三,当代破体书风阶段。破体书风的形成,则来源于20世纪现代考古学的三大发现:一,殷商甲骨文;二,战国、秦、汉简牍;三,敦煌遗书。
殷商甲骨文影响了当代篆书创作,解构了李斯、李阳冰、邓石如所建之的小篆修长玉箸篆书写模式,让当代篆书创作在大篆、小篆、古隶的书体结构和点画形态中互用。
战国、秦、汉简牍则影响了当代隶书创作,在500年隶变过程中古隶、章草、今隶各种墨写书体资料的大量引用中,使当代隶书脱离东汉末年八分铭石书所建立的扁方和簪头燕尾书写模式,并进而影响到其它书体创作。
敦煌遗书则影响了当代楷书创作,两晋南北朝带有隶书点画形态的写经体,解构了以欧、褚、颜、柳的唐楷模式,并与北魏碑学书风相结合,使当代楷书创作呈现出行楷书写风气。
除了上述考古学资料的影响外,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也渗透书法创作,一方面改变了条幅为主要作品幅式的风气,大量使用流行西方绘画的挂屏幅式,从而适用于西洋式建筑室内装饰;另一方面则最大限度地让汉字变形,有的则实破汉字字形的约束,失去了书法的阅读可识性。这一被称为“现代书法”的探索性创作倾向,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达到高潮,最近10年则基本排除在“国展”之外,呈现边缘状态。
正是这四大取材来源所造成的破体书风气,以及少量具有探索性的“现代书法”,构成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书法创作的断代史特征。

三、“展览体”与“回归二王”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书法创作无限拓宽了取材资源,使清乾嘉以来碑学书风所导致的对晋唐
经典模式的疏离进一步扩大,一方面造就了一批具有时代风格特色的书法家及其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则
呈现出点画极度变形后良莠不齐的状态,引起了艺术保守派以“丑书”为说辞的严厉抨击。于是,最近
10年,有批评家提出“回归二王”的口号,并在“国展”中以行政权力排斥具有探索性风格的作品。于
是,形成了以集王羲之《圣教序》为模式的小行草风气。由于有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点画、结构特征
为量化标准,于是形成了一种“展览体”。这种以“国展”入选发展书协会员的人才选拔模式,使这种
“展览体”逐浙演变为新的近于科举时代千人一面的“馆阁体”,使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艺术创新潮流
走了回头路。
中国书协现在每年举办十几个作为入会条件的“国展”,全国各地区书协也作为本协会入会条件的各种小“国展”数量异常庞大,这种上行下效使用同一种艺术口号同一种艺术标准类似于工业标准化生产所速成“制造”的“书法家”多如过江之鲫,可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在中国书法界实施“百花各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紧迫性!

四、书法创作的民俗艺术化趋势

以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东坡《寒食帖》为例,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不仅仅在于作品的笔墨形式,还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学和文献价值。书法作品的文学和文献价值,与其笔墨形式的艺术价值,是书法作品二者不可缺一的审美价值统一体,失去了其中之一,便不是书法艺术作品了,至少不是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了!回归经典,如同《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一样,从艺术表现人的生活、情感、个性、理性和诗的审美本质来看,以文字为载体、以文人书写为主流的书法的生命在哪里,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当前“国展”中以抄写唐诗宋词为主的书法创作风气,虽然具有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精致点画笔墨,这种技术性与中国民间传统的剪窗花、绣花鞋一样,是一种工艺美术,或者可以归于泛文化的民俗艺术之中。当然,由士、农、工、商全民参与的“书法热”中,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不可否认和贬低,但从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审美价值判断来看,优劣可以立断。这种书法创作的泛文化趋势几乎是不可遏止的,因为参与者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很难短时间改变,而有待于形成社会共识后,因势利导地去实现改变和进步。当代中国有历史责任感并有志于攀登艺术高峰的书法家,则不能随波逐流而有所追求!

五、“书法之乡”命名与“书法考级”促进了书法普及

自2007年开始,政府文化部门主导的“书法之乡”命名活动启动,各地方政府从发展文化产业为目标,列出行政项目和政绩记录,拔出一定人力与经费,争取国家级命名,对群众性书法活动有很大促进作用。截至目前,我国共有苏州、徐州、开封、安阳、临沂、绍兴、湘潭等7个城市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泰山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山",东莞、楚州、常熟、埇桥、桐乡、绍兴县、义乌、隆德县、邹平、汶上、曲阜、临邑、章丘、福山、东明等被命名中国书法之乡。
以甘肃省的通渭县为例,虽属我国的贫困县,但基于传统文化底蕴,政府支持文化产业,民间兴起字画收藏热,也促进了当地书法活动。2013年1月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该县有县级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500多人,其中中国美协会员5人、中国书协会员27人,甘肃省美协会员50人、甘肃省书协会员56人。全县9万多户居民几乎家家挂字画,收藏总量约150万件。近10年来,通渭县先后举办各级各类展览360余次,展出作品6万件,有218名作者的600余副作品在各级各类展览中获奖。通渭县有专业书画经营场所320多家,从业人员2100多人,全年装裱书画作品10万余件,年交易额过亿元。
“书法考级”则是国家人力资源部和文化部联合制定管理办法,将权力委托中国书协实施的从业
资格培训和考试认定体制,这个认定也包括业余书法活动的水平认定。。凡以事文化、教育的书法从业者,可以考取国家、省(市、区)不同级别“书法师”,即可任职学校、文化馆的书法教师。这样也促进了各地相关部门对书法从业者的岗位设置,也对社会书法教育的质量给予了量化性管理。业余书法活动水平认定的参与者特别多,因为这个认定对报考高等学校的成绩可以加分。“书法考级”已推行两年多,每年参与考级的青少年逾万人,逐年呈大幅上升趋势,有力推动了青少年书法素质培养教育。

六、官本位造成书法审美标准混乱

中国的民间书法社团并未脱离官本位体制,各级书协专职工作人员均有局、处、科等不同级别的行政待遇,这些行政待遇的决定权一般不来自书协会员的表决评定,而来自上级行政部门的“推荐”认定。县、市、省、中央,虽非直接隶属,但由本地区的行政主管任命,然后由中国书协业务统领成为主流体制。你是否被社会认可为“书法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有一个书协会员、理事、主席的名位。另一方面,由于书法收藏热兴起,你的作品是否能进入市场,获取不同的经济利益,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有一个书协会员、理事、主席的名位。由于书法艺术水平的高低不是由同专业系统来认定,上级的行政权力任命又无法像体育竞赛一样可以使用量化标准,于是,书法协会体制内往往“外行领导内行”,艺术水平低的指挥艺术水平高的。中国书协主席团的人数,在上世纪80、90年代均在10人以下,而且基本都是公认的专家,到了本世纪最近10年则接近20人,里面不少是非本专业行政官员。中国书协会员上世纪经20年发展才数千人,至今10多年时间已膨胀到两三万人;各专业委员会专家人数上世纪末均保持在200人之内,本世纪已膨张到近1000人,“专家”已呈泡沫状态。中国新闻网报导:某省书法家协会今年初换届,书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加起来足足有64位之多,因“领导阵容庞大”,“膨胀得厉害”且“官员扎堆”,某当选书法家愤然辞职,随即引发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网友评论如潮。
这种现象从学术角度观察,其主要危害就是造成书法艺术审美标准的空前混乱。一个很明显的证据是,《中国书法》杂志近些年每期开篇有两个栏目,一个“大家”,一个“名家”,前后排列以示艺术水平的级差,可惜明眼人一看就是乱套。所渭“大家”者只是在协会的名位高,有不少是行政官员博上位的,其艺术水平比排列其后地位较低的“名家”差之天远!大诗人屈原说,这叫“阴阳易位,时不当兮”!由行政官员主导并影响全国的专业学术杂志这种“阴阳易位”的价值认定,必然制约了优秀书法家得到社会认可的条件,书法界芸芸众生找不到令人口服心服的艺术旗帜。
从艺术史的层面看,一个时代书法艺术水平的高低不取决于书法家人数的多少,而取决于代表性书法家的艺术高度。可以说,艺术社团去行政化,是促进当代中国书法发展的当务之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04:41 , Processed in 0.1734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