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07|回复: 2

林经文:刘正成的甘肃情结 (甘肃书法论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31 08: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mmon_291_banner.jpg
甘肃书法论坛
刘正成的甘肃情结
         
林经文

    我不耽误大家的时间,首先感谢从全国各地到兰州来第一次参加刘正成陇上鸿泥书法展的各位先生和代表。
    我的题目是《刘正成的甘肃情结》,实际也就是谈甘肃书法。上个世纪的一百年,甘肃发生了两件足以令学术界震惊的事件,那就是居延汉简的出土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居延汉简的发现,使王国维写出了《简牍检署考》。他引用二重证据法及出土的文物与文献资料相印证,据此使学术界对西北地理、交通、人遂、官制、戍边等汉代的典章制度,有了明晰地认识。这是王国维在《生霸死霸考》之后的又一篇学术力作。
    居延汉简的出土从根本上讲,补充了西汉到东汉只有碑刻而无墨迹的几千年的迷障,填补了书法史上的一段空白。它要比写经早,内容也更丰富,各种书体演变的轨迹也呈现出多样化。这对中国书法史是一个补充。
    敦煌藏经洞的变文,写经大部分除了经文以外有一部分是变文。写经当然是出自于职业抄经手,这个中间不排除敦煌本土培养出来的职业抄经手和书法家。因为我们看到敦煌汉简出土的写经里,一些比较生疏的笔划,严格讲是学生写的,而且风格不稳定,笔势的意态比较多样化。
    这些抄经手抄的经书有粗有精,但是从唐代写经基本上来讲,就是以后影响了钟少京这个水平,我们看到钟少京写的小楷如“灵飞经”墨迹47行,跟敦煌藏经洞出来的写经风格大似,大概就是差不多一样的笔迹,多种风格并不鲜见。其中由魏转唐的痕迹很深刻,当然这个变文是由韵文与散文合组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源自于印度。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作为一种弘扬佛法的重要工具,所谓的变者,就是变相的简称。唐代的张彦远大家都知道,他是《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对壁画的变曾经有过详细的解释。吴道子以善绘地狱变而知名唐代画坛。敦煌壁画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经变图,或者叫西方净土变,变中又分门别类地描写一个完整的宗教故事。这就使我联想起刘正成先生的小说《地狱变相图》,他对变是有一定研究的。
    多年以后的今天,从本世纪2002年开始,著名的书法家刘正成先生几乎每年往返于甘肃,考察10次。他撰写的《甘肃古代文明与书法》就代表了这一个时期的思考,他把甘肃古代文明作为他学术的又一次升华,一种学术担当。他为什么选择甘肃呢?以他的学术视野,这绝不是兴之所至的书法创作,而是一次认真的、长时间的考察和案头工作的结合。是文化使然。
    陈寅恪先生有一段评论,刘老师的乡贤,张大千先生临摹敦煌壁画陈寅恪写的序言,我在这里分享给大家,看看这段序言,我们来移赠给刘正成先生到西北的这次“陇上鸿泥”书法展开一代新风,这个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陈寅恪说,“敦煌学,今日文化学术研究之主流也。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得以窥见此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何况其天才特具,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吾民族艺术上,别辟一新境界。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更无论矣。这是学术界所谓之预流,陈寅恪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当一个学者能够预见到这一领域里面,能够给学术界带来新生命的时候,这种学派叫预流,预先知道这种流派,这叫预流。
    刘正成先生“陇上鸿泥”这个展览,我认为他印证了这个预流。可能五百年,也可能一百年以后,刘正成先生留在书史上浓墨重彩的这一段笔墨姻缘,在甘肃要驻足一下。“万里征人驻马蹄”,在这个地方你要驻一驻。所以这一段话移赠刘正成先生的甘肃古代文明与书法,一点不为过也。著名的学者李学勤先生也指出,中国历史文化早期一系列问题的核心谜团恐怕都要在甘肃历史文化中寻求答案。
    在这样的文化鼓励下,刘正成先生从2000年开始就首选了甘肃。这期间他应韩国书法代表团邀,沿河西走廊考察了简牍与写经,从出土实物上近距离地观察了汉代的墨迹。流沙坠简、居延汉简以及出土于武威的仪礼简,促成了中韩文化交流的签字仪式,得到了甘肃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当时的马西林先生也出席了这个签字仪式,并会见了韩国的书法代表团。
    刘正成先生用他博学多能的治学功底,以宏观的学术眼界为甘肃古代文明勾画了三个区域。按儒释道地域形成,即天水陇南伏羲与儒家文化区域,包括礼县、成县、徽县这个地方。第二点,以平凉陇东黄帝与道教文化区。第三点,以河西敦煌汉简写经与佛教文化,这是第三个文化区。他的这个划分,严格意义上讲,在以前的书法史上,在以前的甘肃人写的书法史,或甘肃写的通史上还没有提到过。所以我觉得这从学术上来讲,刘正成先生这一点言前人所未言,开辟鸿曚,真是有一种预流的感觉。基本上构成了甘肃历史文化大概的端倪。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地区考古发展迅速,不断增多的出土文物显示,中国考古文化不只一个系统,而且各自独立发展又互相影响。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在先秦文明中,彩陶文化、伏羲文化和周秦早期文化是高度发达的甘肃的先秦的代表。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甘肃彩陶工艺,处于一种巅峰的水平,在时代上要更早与仰韶文化。
    伏羲自古相传为三皇之首,单独将其列为第一等上上圣人,是十三位之首,列炎帝、神农、黄帝、轩辕之前。天水是伏羲氏发祥的中心区,明朝在天水正式设立太昊伏羲庙。大地湾遗址长达三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伏羲诞生于甘肃之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刘正成先生考据史料、查看实地、实物,从他多年的甘肃书法之旅中梳理出三条脉络,的确具有学人考量,以及学术的前瞻性。甘肃的书法源远流长,成绩就是今天的秦安和静宁一带。伏羲氏画八卦启蒙文字,这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也有解释。张骞西使,天马东来,汉武帝开通了西域的孔道,商旅往返,驼队属连,阳关下交会着各类文书。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已经有了记事刻划符号,据推测这已是八千多年前鲜明的文字的起始。早于西安半坡,也早于出土于平凉泾河上游的陇山北阴金属器皿的铸契文字,也早是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文物。
    刘正成先生在考察礼县、秦早期文化梳理出一个完整的文化形貌,周秦王朝是中华礼制完善的成熟时期。周秦文明分别发端于甘肃的陇东和陇南,甘肃陇东出土了大量商代青铜器,是探索陇东古商国与商文化的关系和交流的重要线索。陇南天水繁衍生息,聚积力量,创造了辉煌的秦文明。出土于天水放马滩的秦简,还有秦早期的六国文字遗意。
    陇南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这个圆顶山,先秦贵族的墓葬遗址就出土了“秦公作鼎”有这样一个铭文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大量的青铜器出土,极大地推进了周人和秦人的崛起,创造了秦人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及其与西方交流的认识。
    刘正成先生在平凉、陇东考察道教文化,指出崆峒山属道教广成子问道处,地域上来讲,这是六盘山这一脉,是中国道教发源的地方。所以鲁迅讲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崆峒问道的重要性比泰山、黄山内涵更为丰富。黄帝问道结束了广成子自然无为治国的道家理念,这是原始的部落宗教邦国理念,原始宗教属于哲学意义时期,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发生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大地湾文化的晚期,由此可以说,黄帝是结束此前数千年的中国原始宗教历史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他问道于广成子的哲学观念从而升华出中国本土的宗教,就是道教。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08: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先生在甘肃考察中,经过周密地学理思辨指出,不是劳动创造了文字,而是原始宗教的活动中产生了文字,这和甲骨文的占卜,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面说的天雨粟,夜鬼哭产生文字的说法奠定了刘先生的理论根据。为了论证这一点,《淮南子·本经训》、黄帝史官、仓颉造字之说、殷墟青铜器铭文考上面的。还有青铜器上的图腾,原始道教的道符。    其次是泾川的西王母宫道观,说明了道教在泾川历史的悠久。南石窟寺碑是北魏以来的刻石名作,可与北魏著名碑刻等量齐观,泾川刺史奚康生创建南石窟寺的功德,并刻有58人的题名。南石窟寺之碑,它是一个楷法初定,是书体由隶楷向魏碑过渡的产物。刘先生还考察了位于平凉市中心的柳湖书院,柳湖书院既有左宗棠所书的暖泉二字,历史悠久,也是儒家教育的文化中心。
    河西敦煌汉简写经与佛教文化,1900年发现敦煌藏经中的文书达五万多件。甘肃境内从天水到敦煌出土简牍达到七万件,再一个就是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甘肃从东到西有七万多件。敦煌遗书散布世界各地,而甘肃汉简单就书法一项而言,书法家参考创造延伸了很多的流派。这在近百年来尤为明显,敦煌在汉代是西域交通的枢纽。用现在话讲就是香港的地位。
    季羡林先生讲,敦煌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和文化的交融中心,到了南北朝,敦煌在文化上处于很突出的地位。
    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谈道北方政权之新生命,他就说北方中国经历五胡长期纷扰之后,渐渐找到复兴的新机运,是为北朝。
    陈寅恪的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特别指出西晋的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中原,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帝、宣武两代所制定的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所谓的河西,本泛指黄河以西的区域,包括陕西、甘肃及蒙古鄂尔多斯等。但是在南北朝到隋唐,河西特指的就是凉州、甘州、肃州、伊州、西州、沙州,这七个州,后来称为的武威、张掖、酒泉、哈密、西宁、安西、敦煌,以后又加上兰州等地,共称为十州。
    五胡乱华时期,甘肃受到的冲击非常小,在南北朝文化衰落的时期,北朝则以南方的高级知识分子纷纷逃难到“金张掖,银武威”。永嘉之乱以后,中原的大批知识分子跑到“金张掖,银武威”等核心地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因而讲汉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当然也有来自北方的高级知识分子,沦陷以后他们坚持传统的学术的图径,反无南朝清闲虚谈之习气。这种保存了传统的旧儒学,后世称为河西儒学。我们现在看到河西出土的仪礼简写的非常的严谨恭正,它类似于曹全碑的秀媚,非常秀美的笔法,当然它也蕴育了一种新的书写技巧。你看仪礼简里面包容了非常成熟的笔法,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写的。
这就使我们联想起,宋室南迁以后卷轴文化随之从北方到南方了,这个以后使得宋代的文明迅速地发展起来。永嘉之乱,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带的过江十纸,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过江十纸,现在据史学家考证,基本上是从北方带去的钟繇的一些书迹。所谓的过江十纸。当年罗振玉见到王杖十简,也就是居延汉简的时候,他说这毫不逊色于过江十纸。当年王羲之父亲王旷带到南方去的钟繇墨迹南迁以后带过去的一批作品,他就感觉到跟居延汉简多么地相似。它在意义上来讲,不亚于过江十纸。
再就联想到从清华,北大,西南联大当年一批知识分子到云南去了,因为华北被日本人占领以后,这批知识分子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保存了中国的读书种子,一大批的中国现在的巨匠就是在那个时期诞生的,保存人类文化种子。
    现在来看武威当时在永嘉之乱以后,大批精妙的书法作品、精妙的文化人,非常高的有修养的文化人都在河西。河西得以保存了中国文化的种子,所以河西儒学,是因为南朝动乱,它取消了学校的教育制度,而河西儒学是一种家学。现在来讲是开家馆,河西儒学中的大儒,郭瑀、刘延明、蒙逊、常爽等皆有弟子数百人,文教昌明远胜南朝。不过河西儒学之盛,与北朝汉化倾向自然也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时期北朝的书法,碑刻较多,以逐渐演变为隶楷。
    乱华的五胡十六国汉化最早的是匈奴,汉化最深的鲜卑,其次为氐,氐与鲜卑恰好相反。鲜卑自辽东至河西无所不居,氏族甚多。以见前燕的慕容氏,以见元魏的拓跋氏为最盛。氐则只是居略阳,其地就是当今甘肃的秦安县。以蒲氏、吕氏为大族。吕氏建国曰后凉,蒲氏建国与前秦,传之第三代蒲坚,改姓为符坚,此人雄才大略,重用扪虱高谈而为桓温所轻的王猛,在五胡中独强,王猛相符坚提倡文教,五经皆置博士,淝水之战,他战败了。但王猛死后特招崇儒禁老庄图谶之学。此即为河西儒学的正统。
    从河西,特别是武威出土的仪礼简里面可以看出儒学的发达以及书法,法度严谨,大有官方的正始书风。前秦王,后秦代而兴之。前秦符坚派吕光征战龟兹时,还负有重要的任务,就是奉迎龟兹高僧如鸠摩罗什东来。
    所以研究书法,不一定书法文本,需置身于本省本地的大文化环境中,从历史中钩沉,从历史中探索,从具有书法演变本意上的轨迹可循。刘正成先生近十多年以来,投身西域,探寻文化焦点,从甘肃的文化渊源中,丰富了他个人的学术高度,也造就了他草书艺术的又一制高点。
    刘正成先生在甘肃的文化行旅中间,还指出甘肃古代文明最悠久以及持续性,甘肃的文化遗迹具有历史坐标的特征。甘肃出土的文献资料、文化资料赋予当代书法的断代史特征,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借鉴的范畴。他对东汉中叶以后儒学核心的基础上产生凉州草书尤为重视,凉州草书是一个颇富艺术精神的西域草书流派,既有领袖人物追随者草书流派,形成了草书发展的脉络。其情形正如东汉的赵壹,在《非草书》中谈的非常清楚。
    刘先生的书法,《冠军帖》为其源题,《冠军贴》也是在西部草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草书,就现在我们来看刘正成先生的草书也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他受到凉州草书的影响,形成的个人风格。当然也有他十多年以来屡屡的西域之行,刘正成在理论的基础上接受了熊秉明先生的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点,尽管在学术界有争论。但刘先生跨越中西方,哲学、美学思考,对熊秉明先生的理论做了大量的铺垫发展,以及学术上的对话。这是影响他书法艺术至关重要的事件,也是刘先生站在世界性学术高度的一个思考。
    这次来甘肃举办的“陇上鸿泥”,刘正成先生的书法作品展实际上是精心建筑的一个心灵展示。在多年的文化思考之后,又一次展现了他心灵的轨迹,是陇上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又一次凤凰涅槃式的升华。在刘正成先生擅长各种书体中,我认为他的草书是摆在第一位的。他早年专攻魏楷,然后又倾心于苏东坡诸帖,对徐渭、王铎倾注最多,草法上有徐渭的影子,运笔上又比王铎快。他汲纳百方,专精为用,又不主故常。后有参法晚明六家,形成他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的一种气魄。这是苏东坡的《百步洪》中的一首写水波冲下的一段,拿来移赠刘正成先生之草书风格,是否合适,有待批评。
    刘先生精熟至极的快草,造型独特,已形成极强的个人风格,峭拔奇肆,风卷云舒,把草书从语言上表现的形象化。用石开先生话来说,刘正成的成功在于多元的交汇中模糊了他人而强化了自我。
    这次收录在陇上鸿泥作品集中的草书,其中草书《西域诗回屏》是他的代表作品。当代草书,能与之比肩者真是寥寥耳。收录在作品之中的两件墓志铭可谓最得我心,是作者多年探索形成风格之作。对于右任草书和谢无量书法多有掺入,然后化成刘正成的楷书的体格,这样的作品的形式感,在刘先生笔下呈现出一种气局大、味道淳、笔力厚久可品味的一种化境。刘先生这十几年的西北之旅竟然勾出一条大鱼,其中写经体的渗化,简牍裨益的趣味性都有借鉴,意趣很高,在当代书坛恐怕也是一道风景线。
    另外,刘先生多幅作品所坚守的创作手记,强化了作品的释读性,作者品鉴自己的作品,既有时下性,也有文学性,还有很深的历史感悟。我读这些创作的手记,每每沉浸在先生意气风发惊人的才华之中。所以我总结了这么几点,第一,敦煌礼佛,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是崆峒问道,第三是瓜州访圣,第四是天水占卦,第五是河西研简、研简牍,第六是三危读经。他的形成我就用了这么几句话总结,我照本宣科,很对不起。

发表于 2014-7-4 10: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高级的文人【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6 15:37 , Processed in 0.18255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