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061|回复: 73

[专家推荐]孙伯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28 21: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闻正在 2003/05/09 03:16pm 第 3 次编辑]


     出以法则 变以情趣
     ——品读孙伯翔书法

     刘克庆
   对于孙伯翔的书法,我是比较尊崇的,只是没有刻意地搜集。2000年10月,喜得一本绘图绣像图书,书名曰《俗世奇人》,作者为冯骥才,书名为孙伯翔题签,插图为日本的纳村公子,真可谓文、书、画珠联璧合,实乃近年来不多见的“三绝”奇书——文章篇篇是佳作,书法件件为精品,插图幅幅皆传神。捧读文章之余,又细细地品读了孙伯翔的书法题签,不品则已,越品越觉有滋味,索性有一段时间专门搜集他公开发表过的作品,把玩品味,心追手摹,得粗浅体会,现呈与同道就教。
  大凡书家临写的传统书法,其“相像”和“乱真”,充其量不过是学书的基础真功而已,没见过哪位有作为的书家终生像个复印机一样,用笔复印着前人的作品而没有自己。林散之说,书法“其始有法,而终无法,无法即变也”。他进而又说:“审事物无不变者,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途,书法之变尤为显著。”孙伯翔是写魏碑的,而且在龙门造像上用功最勤,写出的作品出古而不泥古,尊碑却又活化了碑。在多年的临池中,他既重法则,又重性情,常变“有法”为“无法”,常以“情趣”化呆板,所写出的“孙体”魏碑,骨骼铮铮,神采飞动,粗不臃肿,细有弹性,自然洒脱,起伏多变。
   在“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一联中,可以看到孙伯翔的笔墨之妙。该幅作品中,凡“点”画,均质如顽石,如“寒”、“沙”、“酒”、“雪”中之点;凡横笔起笔,则如锥画沙,由轻渐重,回锋收笔,方峻雄强。又如“梅”、“影”、“雪”、“酒”中之横的收笔,如刀刻斧斫,金石味十足。此联“寒”、“沙”、“路”、“微”等宇的撇捺,看似轻巧不经意,实乃四两顶千斤。通篇看去,“沙”、“梅”用墨之焦燥,“影”、“雪”用墨之浓淡,“寒”、“酒”用墨之温润,“香”、“村”用墨之迟涩,均恰到好处地融人整幅篇章中,给人一种稚拙轻灵、亦庄亦谐的艺术感受。
    孙伯翔的另一副对联“绿茵场上藏妙理,玉子盘中悟玄机”,则写得妙趣横生。其“绿”、“场”、“理”、“玉”四字拙中藏巧,“藏”、“妙”、“子”三字端庄典雅,“茵”、‘“上”、“盘”三字持重工整,“中”、“悟”、“玄”三字轻灵秀:丽,惟“机”字则参以隶味。该对联真味、隶味、行味融为:一体,统一和谐。尤其是引首和落款几字,更是写得拙味‘十足、耐品耐看。
     孙伯翔的字随着心灵的牵动、笔锋的流转,于稚拙:中蕴含刚劲,精到中透出功力,夸张中充溢灵动,变形中展示机巧。其线条或如磐石凝重,或如燕子掠水,使每个字都充满了生机,使人仿佛看到了字中有血液在流动、在奔涌……
   品读孙伯翔书法,你会在字里行间中感到书家是个骨骼铮铮、刚不阿世的人,是个质朴谦虚、执著勤奋的人,更是个性格坚强、胸怀坦荡的人。他用手中的笔倾注着生命的血液,在纤柔的宣纸上“凿刻”出他的“孙体”魏楷。“文章憎命达”,书法亦然。孙伯翔深明此理,他将书法归结为“四写一不为”,即:认认真真地写,踏踏实实地写,平平淡淡地写,清清静静地写和不为名利所动。我深信,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孙伯翔定会写下属于他自己的浓重的—笔。
     ——摘自《中国书画报》
发表于 2003-4-29 17: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荐]孙伯翔

[这个贴子最后由闻正在 2003/04/29 05:38pm 第 2 次编辑]



     学书随感录
  
     孙伯翔
  ●书艺之道,当勤奋为主,然勤奋当以酷爱为前提,没有酷爱,就不会勤奋。圣哲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如此,学字亦如此。
  ●“品酒醇醨迥异,学书碑帖无町”。著世的名碑、名帖皆为传世之瑰宝,永取不竭,后学者可任其所爱择而学之。循序而进,由古而寻我,千万不要重碑而轻帖,也不要扬帖而抑碑。
  ●学书当学法,学法当从古入,这个道理似乎都承认是源流之理,毋庸置疑。我们讲的从古入手,强调以名碑、名帖来作为法则深学,不是任何一种都可作为法源,比如无名的或以刀代笔的小墓志、小造像、刑徒砖以及竹简、木简,一般的写经等等。只能取意,悟其天趣,不能做法。学隶书的只取汉简为法,不临礼器、曹全、张迁诸名碑;学魏碑的只把重点放在以刀代笔的小石刻,不以张猛龙、始平公、张黑女、郑文公、论经书诗为宗,虽是学古,却是歧途。
  ●学书多源流之分,我们当以学源为主,先人的流可以兼取,但不能本末倒置。就碑学而论,清代中叶,碑学大兴,造就了如邓石如、张裕钊、赵之谦、康有为等诸多巨匠,他们的成功目标是经源头而取,辟成自己的流派,各自成宗。我们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当从源头起,有为之士再辟流,如果学魏碑只取赵之谦或康有为,学隶书的以邓石如为法,舍其源,学其流不是上乘之见。
  ●学书当有主见,但不是固执,学书更要广泛请教征求意见。其两者并不相悖。
  ●欲请教别人,须知自己的欠缺处。
  ●作日课,大凡有个计划为好,但无须绝对化,以兴趣浓淡为主最宜。今天你的心情不佳,就不必伏案临池,可以翻阅书籍,今天心情特好,那么自然要打破日课时间,一直写到半夜直至兴尽,翌日看到都不满意,可以火祭了之。
  ●学书也好,作书也罢,始终保持一种沉静的心态最为重要,不为名所左,不为利所右,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千万不要为参加某个大展入选或获奖而喜,不要为落选而懊恨,更不要逐追时风。此生无所求,只为爱此道足矣。
  ●回忆我自己学书的路程是从唐楷入手的。觉得这样的路子正是可行的,所以我以后也这样教学生。那么,如果从别的书体开始是否可以呢?现在我也改变了我以前的看法,不能太绝对。根据每个人的条件从何入手都可以,不过要明白孙虔礼所说的先平正、后险绝、再平正最后贯通的道理,它是根据自然道理而得出的。
  ●以生知之资,志困勉之学;用最聪明的头脑从最笨处下工夫。
  ●书艺之妙,皆在于思,线多了字要着眼于点,点多了的字要着眼于线。执笔于手,巧悟于心。
  ●高等学校是造就各类各门人材的学府,但对艺术人材来说不是绝对的,其它的艺术家往往不是靠学府的培养,而是靠大自然的养育。
  ●一幅好字是多因素而生的。笔法、结构、章法、行气、俯仰、疾徐、刚柔、虚实、延伸跌宕、疏密等等,简言之,即矛盾、和谐、统一的关系,永远掌握言语的哲理,书家应有能力挑起矛盾,而后再有能力平和矛盾。知其阴,必晓其阳,天覆地载,万殊一象。
  ●形质为躯壳,性情是灵魂。无形质莫论性情,形质由古取,性情应时生。
北朝书法艺术的形成是多元素的,是汉文化与鲜卑文化的融合,是外夷文化冲击华夏本位文化的结晶。北朝书法堪称由夷变夏而复归夏的“勇士”,这“勇士”的遗风影响着唐宋,慕外文化意识又充实了本体文化的正宗,北魏书法由隶而始,入楷而终。
  ●北朝书法艺术的形成是多元素的,是汉文化与鲜卑文化的融合,是外夷文化冲击华夏本位文化的结晶。北朝书法堪称由夷变夏而复归夏的“勇士”,这“勇士”的遗风影响着唐宋,慕外文化意识又充实了本体文化的正宗,北魏书法由隶而始,入楷而终。
  ●艺术本身是矛盾的,需要人从心灵来摆平,搞艺术的人也是矛盾的,相互有褒、贬。褒贬是客观存在,但要尊敬人格,不要乱扒,乱抬,要知道好的艺术是扒不下来的,反之,也是抬不起来的。
  ●不知对不对,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同是追求艺术,领悟的能力不一样。同时起步,相差不一。它好似小学生上学一样,聪颖的学生他能跳级。确实如此,我们搞书法似乎也是这样。比如临帖,就有直接以悟性而取神,而且提取的非常好,不是下工夫。我则不行,只能像小学生一样上完一年级升二年级,只得一步一步的慢行,我没直接取神的能力,临帖先求形似,求得默临近似才能悟出一点道理来。
  ●没有厚积,难得妙得,没有长年,难有瞬间。
  ●我是写北碑的,在临写龙门造像和云峰山下了多年的笨功夫,尤其是在方笔龙门更多一些。因此对刀与笔多了些肤浅的认识,在这方面争议颇多。古人有论,今人有论。刀笔各半,甚至说方笔的形成纯为刻工所为,这一点我则有不同的见解,传世的方笔魏碑有其明显的镌刀斫起成分,不可泯除,但其形神主要是当时书家所为,欲得方,必得厚,方能积雄,形态易得,质感难求,刻工只能得其表,无法得其质,无法得其厚,无法得其神。如果魏碑石刻是刻工所为,那么,云峰山石刻又怎么能解释呢?
  ●无名的小造像、小墓志却是以刀代笔,我们不能作为法来学习,但是它们当中有—种自然的天趣,给人们一种朴实无为的美感,不能作法,但可取意。
  ●不好得的经典最难得到,愈要取,好得的“样板”无须取。
  ●笔毫分软硬,捉管有高低,古也谈,今也谈,都说自己最正确,因人而异,以己为主,艺术效果是答案。  
  ●现在影印技术非常发达,各地书局影印各种碑帖范本,其质量优劣不一,要择优而取。但是我有这样的认识,影印本不如以前珂罗版,珂罗版不如拓本,拓本不如全拓片,拓片不如原石,可是我们没那么好的条件。
  ●前人的大量名碑、名帖恰似一座宝藏,我们后学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口(偏爱)切入进去,以此一点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加之将自己的学养见解注入进去,稍微嫁接移植,那就是你的本钱。
  ●我认为将来书种、书风之变很可能在碑帖结合上。
  ●引进西方美学是对的,也是客观的,古来外夷文化充实华夏文化就是个明显的例证。清代的文化发展更是一大进步,问题在于主辅关系要以汉魂为主,万万不可本末倒置。
  ●书法艺术无疑要在字内功下大力气,同时要多读有用的书,更要捕捉大自然的万物之象。
  ●书画的点线其质如钢筋(带锈),或如木棒,或如铁块,或如石块,千万不要似棉团,似麻披,更不要像稻草。
  ●丰腴的字最难写,清人刘墉字品位很高。
  ●每人写字快慢程度不同,写快也对,写慢也对,关键看他“节奏”、“音符”掌握的准不准,美不美。
  ●你是否将每一个根线都能表达到变化起伏的独立完美,这完美是你多年的修炼而自然的流露《虚实相生》,即所谓“动辄合度”,此时的点与画既是法,也是情。

    本文摘自《书法报》
发表于 2003-4-29 17: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荐]孙伯翔

http://www.cnart.net/IMAGE/MSFC/sbx1.jpg
发表于 2003-4-29 17: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荐]孙伯翔

http://www.china-shufa.com/uploadimages/200341125157-1.jpg
发表于 2003-4-29 20: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荐]孙伯翔

好字!孙先生的人品,书品都让人敬仰!!
发表于 2003-4-30 23: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荐]孙伯翔

想出其右已是难事!
发表于 2003-5-5 16: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荐]孙伯翔

随感也是很值得一读的

向孙先生致敬!
发表于 2003-5-10 00: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荐]孙伯翔

妙理玄机真是难找:)
发表于 2003-5-18 19: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荐]孙伯翔

字以正面视人
发表于 2003-5-19 19: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荐]孙伯翔

点画质量极高,又能将其驾驭服务于整个作品氛围,功深力邃,格调高古。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8 19:34 , Processed in 0.1732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