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686|回复: 11

[专家推介]方爱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 12: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183在 2006/04/03 03:58pm 第 2 次编辑]

17000
《中国书法全集》专家推介----方爱龙
方爱龙,1968年7月生,浙江富阳人。1987年中师毕业于浙江省严州师范学校,1991年大学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9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自1992年始发表书学论文,主攻方向为中国书法史论。参与编撰完成
40《中国书法全集•赵构、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即之卷》(分卷主编,第二)、
83《中国书法全集•李叔同、马一浮卷》(分卷副主编),
目前承担
42《中国书法全集•南宋名家卷》(分卷主编,合作)、
69《中国书法全集•张照、王文治、钱沣、永瑆卷》(分卷主编)。
B7BDB0AEC1FABDFC_113608807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17: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方爱龙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英华在 2006/01/01 05:59pm 第 4 次编辑]

前几日和爱龙兄联系,询问其理论和创作近况,得爱龙兄《南宋书法史料考订五题》一文,欣喜之余编成连载与诸道友共享。
《南宋书法史料考订五题》
爱龙自述:
以下是我在从事《中国书法全集•赵构、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即之》分卷的编撰时,就有关史料而留心展开考订的几个问题,自认为有点学术意义。有的已经发表在《书法研究》杂志,有的散见在《全集》该分卷的作品考释部分。过去一段时间了,而现在仍将它们集合在一起,是希望能得到大家指正,以俟将来有机会修正。
也许,文章比较烦琐冗长,网友不喜欢阅读,无奈敝帚自珍,且目前无暇删改,只好一任如昨。
[watermark] [/watermark]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17: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方爱龙

传世赵构《翰墨志》一卷系完本考
——兼及未见传本《翰墨志》著录的赵构早期论书语录的钩稽
【本题要点】
本文提出:
(一)传世赵构《翰墨志》一卷系完本,《四库提要》以其为“殆经明人删节,已非完书”之论非也;
(二)《翰墨志》一卷所辑集的是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逊位退处德寿宫以后陆续所撰写的论书言语,乾道九年(1173)是其辑成时间的最大上限,淳熙七年(1180)五月则是辑成时间的最大下限;
(三)由《翰墨志》一卷的所有传本除却个别字明显是在传抄、重排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和异体字现象外,它们在总的内容上并没有出现大出入这一现象可知,其最初是以赵构书迹摹刻于石的,内容当一如《百川学海》中的“宋咸淳本”。
同时,为能进一步阐明赵构的书学思想,本文又兼及未见传本《翰墨志》著录而见诸其它文献著录的若干赵构早期论书语录的钩稽,以期对书学文献有所补益。
赵构(1107—1187)于建炎元年(1127)重建赵宋政权——南宋,遂被朝野尊为“中兴之主”。卒后,攒会稽(今绍兴)之永思陵,故后人尊称“思陵”,庙号“高宗”。在书法史上,赵构则以其帝王之尊的特殊身份,身体力行的书法实践,和出入“二王”、所得颇深的书法成就,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传世《翰墨志》一卷,题署“(宋)高宗皇帝御制”,向无疑义。它作为赵构论书语录集,传世诸本多作24则,因其中多有精要之语,历代重视,也是不争事实。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四库提要》)记:
《翰墨志》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高宗皇帝御撰。《宋史•艺文志》载:“高宗《评书》一卷,亦名《翰墨志》。”高似孙《砚笺》引作《高宗翰墨志》,岳珂《法书赞》引作《思陵翰墨志》,后人所追题也。高宗当卧薪尝胆之时,不能修练戎韬为自强之计,尚耽心笔札,效太平治世之风,可谓舍本而营末;然以书法而论,则所得颇深。陆游《渭南集》称其“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暇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王应麟《玉海》称其“初喜黄庭坚体格,后又采米芾;已而皆置不用,专意羲、献父子,手追心摹”。尝曰:“学书当以钟、王为法,然后出入变化,自成一家。”今观是编,自谓“五十年未尝舍笔墨”,又谓宋代“无字法可称”,于北宋但举蔡襄、李时雍及苏、黄、米、薛,于同时但举吴说、徐兢,而皆有不满之词,惟于米芾行草较为许可。其大旨所宗,惟在羲、献,与《玉海》所记皆合,盖晚年所作也。其论效米芾法者“不过得其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不知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越”,可谓入微之论。其论徽宗留意书法,“立学养士,惟得杜唐稽一人”。今书家无举其姓名者。中间论端研一条,谓欲如“一段紫玉”,磨之无声,而不以眼为贵,今赏鉴家犹奉为指南。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引此书评米芾诗文一条,此本无之。殆经明人删节,已非完书欤!
自《四库提要》提出“殆经明人删节,已非完书”(谨按:着重号为本文笔者所加,下均同)的论断后,近世的书学论著,如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等,多本是说,可见影响之广。但我们发现,《四库提要》的记载本身就有颇可商榷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18: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方爱龙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英华在 2006/01/01 06:09pm 第 1 次编辑]

一  传世《翰墨志》一卷辑成时间考
关于传世《翰墨志》一卷的辑集成书时间,未见古代文献有确记。
今人或谓:绍兴二十九年(1159),“宋高宗与群臣论书,因亲书《翰墨志》”。① 但此论未详所据。绍兴二十九年,赵构53岁,以此与传本《翰墨志》24则之第2则中所记“余……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故晚年得趣”云云相参见,显然不符合赵构生平。古礼,男子“束发”成童一般在15岁以上,② 按《礼记》等书记载的古代贵族子弟进小学的最低年龄在8岁、进大学的最低年龄在15岁计,赵构“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之论,似应为其65岁前后的自我总结。据《宋史》卷二十四《高宗本纪一》云:“宣和三年十二月壬子,进封康王……。宣和四年,始冠,出就外第。”即此而论,《翰墨志》中部分言论应是赵构在乾道七年(1171)前后所作,因此《翰墨志》一卷的辑成时间绝对不可能是在“绍兴二十九年”。
    又,据南宋张世南(宁宗、理宗时人)《游宦纪闻》卷五记:“乾道癸巳,高庙尝书翰墨数说,以赐曹勋。其一云:‘端璞出下岩,色紫如猪肝。……略无点缀。’以上皆圣语……。”“乾道癸巳”即乾道九年(1173),“高庙”即高宗赵构;据周密《思陵书画记》等可知,“曹勋”乃南宋绍兴内府“鉴定诸人”之一;所引“其一”的内容,与传本《翰墨志》24则中的第4则完全相同。这说明了至少在乾道九年,《翰墨志》似乎尚未完全成书。也就是说,可把乾道九年看作是考订《翰墨志》一卷辑成时间的最大上限。
再,传本《翰墨志》第5则云:“余四十年间,每作字,因欲鼓动士类,为一代操觚之盛,以六朝居江左皆南中士大夫,而书名显著非一……。”显然,这又是赵构在乾道二、三年间总结其自建炎元年(1127)登基以来所为的言论。又,《翰墨志》第18则末有“偶试笔,书以自识”云云,这也说明此则乃赵构平日作书之题识。再,传世《翰墨志》一卷中凡涉及第一人称的地方,均用“余”而无一用“朕”;而“朕”字自秦始皇起至清代,一般多为帝王在位或太后听政时的自称。因此,这或许亦可作为说明《翰墨志》一卷中的言论多为赵构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退处德寿宫以后所作的一个佐证。而与此相关联的是,文献中记载的赵构在建炎、绍兴、隆兴期间与群臣论书时的言论或所作法书题跋等(详后),无一例见诸传本《翰墨志》,亦无一例近似。联系到传世《翰墨志》一卷中的论书语录又多明确当为赵构在绍兴三十二年退处德寿宫以后所作,由此可以大胆推断:《翰墨志》一卷,所辑集的是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逊位退处德寿宫以后陆续所书的论书文字。即此而论,《四库提要》认为“盖晚年所作也”是符合事实的。
那么,《翰墨志》汇编成辑为一卷的具体时间到底在什么时候呢?南宋人留下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线索——董史《皇宋书录•上篇•高宗皇帝》(传本成于咸淳元年,1265)记:高宗皇帝御书“刻于石者有《翰墨志》一卷……。《翰墨志》初刻某处,今又有蜀中重刻传焉”。然而,我们查诸《中兴小纪》、《思陵书画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宝真斋法书赞》、《玉海》、《宋史•高宗本纪》等,均未寻得关于赵构书写《翰墨志》一卷之情形的记载文字,这也正可从一个侧面佐证《翰墨志》决非赵构一时一地书写成卷,而只能是他人辑集赵构平日所作论书文字而成。正如《皇宋书录》中所说的:“《翰墨志》(一卷)初刻某处”,至景定、咸淳年间“又有蜀中重刻传焉”。即此看来,《中国书法大辞典》的编撰者认为《翰墨志》“是编乃汇辑赵构平日论书之笔札而成,而非一时之作”有一定道理,所可商榷者是《翰墨志》一卷所辑集的并不一定都是笔札,很可能还包括赵构的某些法书题跋等;而编者认为是编“今本存二十二则,《四库提要》疑其曾经明人删节”之论,则未能对《四库提要》进行驳正,“今本存二十二则”云云更是不确(详后,疑其乃据《历代书法论文选》中的有关论述文字而出)。
所幸,我们终于在活动于南宋中前期的被誉为“词臣之冠”的周必大的著述中找到了他多处引用《翰墨志》的记载,其中最具价值的是以下两则:
        绍兴丁丑中词科……;庚辰九月召试馆职……;壬午夏……今上受禅……。后十七年,初贰大政,表谢太上皇……入谢德寿宫,太上尽巳本末,面赐御书《千文》一轴。……退而伏读太上御制《翰墨志》云:“智永禅师,逸少七代孙,克嗣家法。……余得其《千文》藏之。”……淳熙七年七月日,通议大夫、参知政事、荥阳郡臣周某恭题。(详见《益公题跋》卷七《家藏御书•高宗皇帝•御书〈千字文〉跋》)
    唐太宗始得《修禊序》……。臣尝伏读御制御书《翰墨志》,近三千言,而称美此《序》无虑数四:……。嘉泰二年三月三日,具位臣周某谨书。(详见《益公题跋》卷五《跋〈修禊帖〉》。俞松《兰亭续考》卷一著录,但末署款为:“嘉泰二年三月三日,少傅观文殿大学士致仕益国公周必大谨书。”)
    考《宋史•宰辅表》等可知,周必大官参知政事、入谢德寿宫为淳熙七年五月间事。即此推断:《翰墨志》一卷,至少在淳熙七年(1180)五月以前就已刊行。这应该是《翰墨志》一卷辑成时间的最大下限。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大致可以考定:《翰墨志》是在乾道九年(1173)至淳熙七年(1180)五月前这八年间的某一年,有人将高宗赵构平时所撰写的论书墨迹辑集为一卷刊石而成,初刻某处,后有蜀中重刻者;尔后,大约在嘉定(1208—1224)前后,或又见付梓单本行世,故广为世人所知;至咸淳九年(1273),全书被左圭辑入丛书《百川学海》。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18: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方爱龙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英华在 2006/01/01 06:38pm 第 3 次编辑]

二  传世《翰墨志》一卷流传情况考
    按照《四库提要》的说法,传世《翰墨志》一卷是“殆经明人删节,已非完书欤”。笔者在考察了传世诸种版本的《翰墨志》后,发现《四库提要》的这一说法完全不可靠。
《翰墨志》中所辑录诸言的墨迹及《皇宋书录》中所提及的当初刻于石者的一卷书迹,今已邈不可见,连董史当年所见的“蜀中重刻”者也不见传。今天,我们所能仅见的几种主要版本是:
Ⅰ.《百川学海》本三种:《百川学海》十集,南宋人左圭辑,咸淳九年(1273)成书。《百川学海》传世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版本:一是宋咸淳原刊本,今通常所见者为民国十六年(1927)武进陶氏(涉园)曾据以景刊,缺卷据明弘治华氏覆宋本摹补,十九年(1930)依宋本目次编印者,此即今天通常所说的“宋咸淳本”;二是明弘治年间无锡华氏刊本,民国十年(1921)上海博古斋曾据此本景印,通称“明华氏本”;三是明□□重辑的明刊本,俗称“明重辑本”。考察以上三本可知:“宋咸淳本”的目次编定几乎没有任何任何规律;在“明华氏本”中,则已将全丛书所收的十一种书学论著编次在一集;到了“明重辑本”中,则是将十一种书学论著和七种画学论著编次在一集,而这七种画学论著在前二种刊本中无一出现过,可见此一刊本重辑时间当晚于“明华氏本”。
因为传世《百川学海》主要有三种不同版本,③ 所以辑录在其中的赵构《翰墨志》一卷,我们也依次简称为“宋咸淳本”、“明华氏本”、“明重辑本”:在“宋咸淳本”中,“《高宗皇帝御制〈翰墨志〉》一卷”被编次在“甲集”十种著作之第六;在“明华氏本”中,“《高宗皇帝御制〈翰墨志〉》一卷”被编次在“辛集”十一种著作之第十;在“明重辑本”,“《翰墨志》一卷”被编次在“庚集”十八种著作之第八。
将“明华氏本”与“宋咸淳本”互校,两本除在版式上相同外,文字内容也基本一致,均作24则。两本的差异之处仅二:一是第2则中“余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初若食蜜,喉间少甘则已;末则如橄榄,真味久愈在也”云云,“宋咸淳本”无阙字(见附图1-1),在“明华氏本”则“食”下阙一字(呈现为墨丁,见附图1-2),乃刊板时所致;二是第22则中“或草圣草贤,或绝伦绝世”云云下数字,“宋咸淳本”作“冥合天矩”,在“明华氏本”则作“宜合天矩”。考诸文献,多有“冥合”一词,意为“暗合”,而未见有“宜合”之用。味本则文意,当以“冥合”为确,“宜合”乃字形相近之讹误。
   
Ⅱ.《说郛》本二种:《说郛》原本一百卷,元末明初陶宗仪编纂;后佚失三十卷,明弘治年间得郁文博仍补为一百卷;传世又有一百二十卷本;近人张宗祥又据明抄本重校,复为一百卷,在1927年由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排印。1988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明刊一百二十卷本、涵芬楼百卷本和《续说郛》四十六卷本出版彙集影印,定名为《说郛三种》。本文据以考察的就是《说郛三种》中影印的“明刊一百二十卷本 ”(以下简称“明刊本”)卷八十八“《翰墨志》(宋高宗皇帝御制)”和“涵芬楼百卷本”(以下简称“涵芬楼本”)卷六十九“《翰墨志》一卷(高宗御制)”。
将“明刊本”与“涵芬楼本”互校,两者虽版式不同,但文字内容基本一致,均作24则;除此之外,两本在文字上的差异虽然多达七、八十处,但均只是各自在刊印、抄录时互有差错所致。相比而言,除个别处“涵芬楼本”精确外(如第2则“涵芬楼本”即作“初若食蜜”云云,“明刊本”则作“初若食蔗”云云),“明刊本”在总体上差讹更少些。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说郛三种》中的“明刊本”第4070页下栏与4071页上栏次序误置。
将《说郛》本二种与《百川学海》本三种相校,《说郛》“明刊本”与《百川学海》“宋咸淳本”、“明华氏本”在每行字数上则是一致的;而“涵芬楼本”则是除作24则不变外,其版式、行字数等均为完全重排的。两者相较,《百川学海》本显然更佳。
Ⅲ.《王氏书苑补益》本(“四库存目本”):《王氏书苑》十卷,明人王世贞辑集前人书学论著四种而成;后詹景凤续《王氏书苑》而作,补辑前人书学论著九种,成《书苑补益》十二卷,即《王氏书苑补益》,明万历十九年(1591)由王元贞刻本刊行。本文所据“《王氏书苑补益》本”,乃辑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七一》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十九年王元贞刻本,“《高宗皇帝御制〈翰墨志〉》”一卷在其“卷之五”。
将此本与《百川学海》本三种相校,我们发现它在文字上与“明华氏本”最为相近,比如“初若食”三字下,此本亦明确脱一字;“绝伦绝世”四字下,此本亦作“宜和天矩”。因此,我们推测詹景凤在明万历年间辑入《王氏书苑补益》的《翰墨志》一卷(即“四库存目本”)所依据的本子可能就是明弘治年间无锡华氏所刊的《百川学海》本(即“明华氏本”)。两者的最大差异之处是:此本《翰墨志》一卷作22则,因为它将“明华氏本”中的第1、2两则并为一条,将“明华氏本”中的第19、20两则并为一条。总之,除合并造成的重排等原因外,“《王氏书苑补益》本”与“《百川学海》明华氏刊本”在每行字数上是相同的。
又,据清人《南宋杂事诗》卷二吴焯诗有句“绣幄裁成《翰墨志》”,诗下注云:“高宗《翰墨志》一卷,今见于《王氏书苑》者全,凡二十六条,有自序。”事实上《翰墨志》一卷并未见诸传本《王氏书苑》,而只见诸詹氏续编《王氏书苑补益》本中。那么,在清康熙末、雍正初是否曾有“凡二十六条,有自序”的所谓“全”者的《翰墨志》一卷本存世呢?答案是可以否定的,所谓“凡二十六条,有自序”云云基本可以肯定是吴焯对传世《翰墨志》一卷的误读,所谓“今见于《王氏书苑》者”云云则是吴氏误记。
Ⅳ.《钦定四库全书》本:“《思陵翰墨志》”一卷见诸《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八•艺术类一》。据《四库提要》可知,《四库全书》所收《翰墨志》一卷(以下间称“四库本”)乃“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将“四库本”与前文提及的《百川学海》本三种、《说郛》本二种、《王氏书苑补益》本等互校,我们发现“四库本”正与“《王氏书苑补益》本”相类,并将全卷编排为22则,不同的只是“四库本”中又将每则经过重排刊印。因此,我们推断“四库本”所据的“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可能就是某一明万历年间刊行的“《王氏书苑补益》本”。同时,“四库本”在若干关键字处用同《说郛》“明刊本”,如“初若食蔗”(“蔗”字在其余各本中均作“蜜”或阙如)、“卫夫人名铄字茂猗”(“猗”字在其余各本中均作“漪”)等。因此,我们推测《四库全书》编纂官或曾采用《说郛》“明刊本”进行过校勘,可能是考虑到“《王氏书苑补益》本”的刊成时间要早于“《说郛》明刊本(约成于崇祯末)”,所以《四库全书》本以“浙江鲍士恭家藏本”为底本。
    在此还须着重提出的是,《四库提要》云:《翰墨志》一卷“岳珂《法书赞》引作《思陵翰墨志》……。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引此书评米芾诗文一条,此本无之。殆经明人删节,已非完书欤”!但笔者遍查《四库全书》中所辑录的传本《宝真斋法书赞》二十八卷,未见一处出现“思陵翰墨志”字样,也未见岳珂在书中曾引用《翰墨志》评米芾诗文一条;仅见《宝真斋法书赞》卷十九《宋名人真迹•米元章书简帖下》后有岳珂跋语一处涉及赵构《翰墨志》:“……中兴初,思陵以万几之暇垂意笔法……。最后,赤水得珠,颐神北内,躬御宝跗,制《翰墨志》,多纪公遗事,益知帝心简注,惟公是嗜……。”考传世《翰墨志》一卷各本,均见在“米芾得能书之名”一条后有“又,芾之诗文,诗无蹈袭,出风烟之上;觉其词翰同(引者注:此处‘同’字,‘四库本’作‘迥’,‘涵芬楼本’作‘固’)有凌云之气,览者当自得”云云,而此条也正传世诸本《翰墨志》中仅见的评米芾诗文之语。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四库提要》所谓的“评米芾诗文一条”者也应正是指此,即24则本之第10则。可是这一则已俨然见诸包括“四库本”在内的各种传本《翰墨志》中了!联系到《四库提要》本身讹误甚多,我们就不得不怀疑《四库提要》所记的传本《翰墨志》乃是“殆经明人删节,已非完书”的说法。
以上可以看成是传世《翰墨志》一卷的四大体系,以后各本多据此而出,如:《丛书集成》初编本谓“据《百川学海》本排印”,我们考察它所据者正是“明华氏本”;《中国书画全书》本亦谓“以《百川学海》本为底本,参校《王氏书苑补益》本断句排印”,其所据也是以“明华氏本”为底本;《历代书法论文选》本,从文字看当亦是以“明华氏本”为底本校点排印的。
综上所述,可以用下图大致勾勒出传世诸本《翰墨志》在流传过程中的大致关系:
“御书”辑集初刻石本(母本,已亡佚)——→“蜀中重刻”石本(已亡佚)
              ↓
    (某单行刊本,已失传)
              ↓         ┌—→《百川学海》“明华氏本”————————— ┒
  《百川学海》“宋咸淳本 │———→《百川学海》“明重辑本”     │        │
(目前所见最早刊本)    └—→《说郛》“明刊本”—┐           │        │
              │                      │           ↓           │        │
              └———————————┼→《说郛》“涵芬楼本    ↓        │
                                      │  《王氏书苑补益》本(四库存目本)│
                                      └→《四库全书》本        │        │
                                          ┌——————————┘        │
                                          ↓    《丛书集成(初编)》本←—┤
                                   《中国书画全书》本 ←—————————┤
                                   《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
我们在对以上各种版本、版式的《翰墨志》一卷的流传情况作出考察时发现,所有本子的《翰墨志》一卷,除却个别字明显是在传抄、重排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和异体字现象外,它们在总的内容上并没有出现大出入。虽然其中“《王氏书苑补益》本”和“《中国书画全书》本”作22则,“《历代书法论文选》本”在解题中自称“是编仅二十二则”(实际分段处理作25则),然而均是对通常所作的24则的合并与分离。考传世《翰墨志》诸本(包括《百川学海》中的据宋咸淳本景刊者在内)均在2700余字,而当年周必大“御制御书《翰墨志》,近三千言”云云正是概数,同时考虑到《四库提要》中“殆经明人删节,已非完书”所根据的仅是“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引此书评米芾诗文一条,此本无之”这一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前提(详后),因此我们可以说:《四库提要》把传世《翰墨志》看作是“经明人删节”的本子的说法是绝对不可靠的。《翰墨志》最初是以赵构书迹摹刻于石的,其内容当一如《百川学海》中的“宋咸淳本”。④
17001
附图1-1  “宋咸淳本”《翰墨志》书影         附图1-2  “明华氏本”《翰墨志》书影
CEB4C3FCC3FB_113611055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18: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方爱龙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英华在 2006/01/01 06:26pm 第 1 次编辑]

三  对未见诸传本《翰墨志》著录的赵构早期论书语录的钩稽
我们在考察赵构的书法活动时发现,绍兴三十二年(1162)的禅位是他书学思想的分水岭,⑤ 赵构的晚年书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传世《翰墨志》一卷中。其早年的一些论书言语却未能收入《翰墨志》一卷中,而这部分言论恰恰反映了赵构前期的书学思想。只有把两者集中在一起加以考察,我们才能更好、更完整地理解赵构的书法观,了解他作为书法家、书论家对当时和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考诸宋人熊克《中兴小纪》、桑世昌《兰亭考》、王应麟《玉海》等书中所记载的赵构本人在建炎(1127—1130)、绍兴(1131—1162)年间与群臣论书时的言论和题跋文字,主要有以下一些。兹按时间先后编排如下:
        宋高宗建炎以己所常用之砚赐綦崇礼,上刻御书铭曰:“操觚濡墨兮,中有杀生;造次必思兮,令世可行。”(明•陈继儒《妮古录》卷一,约建炎四年事)
        揽“定武”古本《兰亭叙》,因思其人与谢安共登冶城。安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之谓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且羲之挺拔超[俗]迈往之资,而登临放怀之际,不忘忧国之心,令人远想慨然。又叹斯文见于世者,摹刻重复,失尽古人笔意之妙。因出其本,令精意钩摹,别付碑板,以广后学。庶几仿佛不坠于地也。绍兴元年秋八月十四日书。(《兰亭考》卷二《睿赏•高宗皇帝》,后有桑氏跋:“宗室子昼绍兴初在从列,宣取所藏‘定武本’,遂摹刻禁中,高宗亲御翰墨,即此跋也。”)
    绍兴七年十二月,以所临《兰亭叙》一本赐刘光世,因论书法甚详,遂及法帖云:“其间甚有可议,如古帝王帖中有汉章帝《千文》。《千文》是梁周兴嗣所作,何缘章帝书之?举此一事,其它可知,岂不误后世学者!”(《玉海》卷三十四)
   
绍兴十年为王献之《鸭头丸帖》所作赞语云:“‘大令摛华,敻绝古今。遗踪展玩,龙蟠凤翥。藏诸巾袭,冠耀书府。’绍兴庚申岁,复古殿书。”(墨迹今藏上海博物馆)
【方爱龙2003年8月29日晚补记】关于此四言六句赞语,近日读徐邦达先生《古书画伪讹考辨》,于其考论“鸭头丸帖卷”条有所得:“在后又接拼一纸上有题云:……。上钤朱文‘御书之宝’一大印。按此为宋高宗赵构所书……。书法极精,确是真迹。但首句‘大令’二字系挖去原文改书,笔画僵硬,与下文其它字截然不同,但王肯堂刻《泼墨斋帖》时则已同今本,可知拼配早于明万历间。……又卷前尚有一纸,上有朱文钳卦(圆)、‘德寿’、‘绍兴’(二)(连珠,高宗印玺)、‘奉华堂印’(高宗妃刘氏印)等五印,皆真。应与高宗后赞同处移来(不知原为何帖)。今此卷既有宣和黄绢隔水、印玺,岂能更有元丰诸年题名和高宗题赞、印玺之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上卷•文字部分,第16页)笔者据此而检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册上海博物馆藏品该卷图版(图目第10页),始察宋高宗题赞首句“大令”二字重心左移,笔迹与下文殊不类。徐先生所论,可确信。又,笔者检视容庚先生《丛帖目》第一册,其于卷四《历代四•明二•泼墨斋法书十卷•第四〈晋王献之鸭头丸帖〉》下有小字注记“虞集记,宋高宗赞”云(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0年1月初版,第314页),确与上博所藏者合貌。故此条宋高宗赞语原本面貌值得以后再加关注。
【方爱龙2005年12月2日补记】今日读新得《上海图书馆藏善本碑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于下册《宋拓晋唐小楷九种》中见“海字本”《乐毅论》一帖后摹刻有四言题赞三行六句(第605页),然未见署款之字而不知出自何人手笔。忽忆其颇类上博所藏《鸭头丸帖》卷后宋高宗题赞,遂检出两种图目对校。摹刻于“海字本”《乐毅论》帖后的题赞,首句为“右军摛华”,其余文辞与《鸭头丸帖》卷后高宗题赞均同,况且两者行式、字迹均颇类似。于此始悟:此三行六句24字宋高宗赞语,原本应为高宗题赞王羲之(右军)法书者,后人移配王献之(大令)法帖后,剜去“右军”二字,改补以“大令”二字耳。徐邦达先生“首句‘大令’二字系挖去原文改书”、“移来”之论,明鉴也。徐先生谓题赞墨迹之所移来者“不知原为何帖”,今日可以肯定者,或从某一南宋绍兴初期内府所藏的《乐毅论》拓本后移来。《上海图书馆藏善本碑帖》说明文字云:该《宋拓晋唐小楷九种》册乃“合越州石氏本与《秘阁续帖》而成”。按,“越州石氏本”即《博古堂帖》,据《丛帖目》等记,该丛帖摹刻于“宋绍兴初年”,自明代以来原本就几无全本传世,而《丛帖目》中所记该帖中的《乐毅论》者即“海字本”,但未详有无宋高宗题赞语之摹刻;而《秘阁续帖》当即宋孝宗时下旨摹刻的《淳熙秘阁续帖》,惜该帖原本今也渺见,故不知有无《乐毅论》之迹。检视《中国法帖全集》中收录之诸种《乐毅论》(包括“海字本”),均未见有类似上图本《宋拓晋唐小楷九种》之“海字本”《乐毅论》那样其后有三行24字题赞之摹刻者。由此或可推论:若上图本却系宋刻宋拓无疑,那么,宋高宗当年的题赞墨迹应是为某一绍兴初期内府所藏的《乐毅论》拓本而作,该拓本连同高宗题赞,在后来一起被摹刻了。又后来,宋高宗题赞真迹,就像徐邦达先生考论的那样,在早于明代万历年间之前,被移接到了《鸭头丸帖》墨迹本后并作了两字的挖改。如果现在看到的题赞墨迹除句首“大令”二字外确系宋高宗真迹无疑,那么当年的题赞文辞应为:“右军摛华,敻绝古今。遗踪展玩,龙蟠凤翥。藏诸巾袭,冠耀书府。”
        
     右军笔法,变化无穷。禊亭遗墨,行书之宗。奇踪既泯,石刻亦工。临仿者谁,鉴明于铜。
    论学书,先写正书,次行,次草,《兰亭》、《乐毅论》赐汝,先各写五百本,然后写草书。(以上两条见《兰亭考》卷二《睿赏•复古殿〈兰亭赞〉》,题下小字注“绍兴庚申”。绍兴庚申即绍兴十年。后有桑氏跋:“右汪逵家藏,乃高宗御书。前三字亦是宸翰,后用御书之宝。”)
        王羲之《乐毅论》,正书第一,天下珍之,梁世模出,字法奇古,全是……帝。后属余杭公主,主以帝所重,常加宝惜,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统,处处寻访,累载方获。此书留意运功,特尽神妙。(《兰亭考》卷二《睿赏•高宗皇帝》,“全是”下有“下阙”二小字注语,后有桑氏跋:“御书稿本一幅,涂改颇多。藏汪逵家。”)
        早来,郑千干  奏《兰亭》,后不见……黄庭坚,谭稹语言乃是庭坚作,字画非。今千干来奏,并是稹书方是。(《兰亭考》卷二《睿赏•高宗皇帝》,“后不见”下有“阙六字”三小字注语,“方是”下有“‘稹’、‘方是’三字半存”一行小字注语。后又有桑氏跋:“御札一轴三纸。藏右司黄荦家。”)
    绍兴十年十一月,与秦桧论书曰:“学书必以钟、王为法,然后出入变化,自成一家。”(《中兴小纪》卷二十八)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诏以新刊米芾字画本分赐宰执时曰:“芾虽无事业,不见于世,至于字画,古今一绝也!”(《中兴小纪》卷二十九)
    绍兴十二年九月,与秦桧等论及书扇赐经筵官事时曰:“朕阅唐史,见太宗面评群臣才德短长,似有所感。朕所书皆杜甫诗,盖因以见意也。”(《中兴小纪》卷三十)
        绍兴十二年十二月,与群臣论学云:“朕一无所好,惟阅书作字,自然无倦。《尚书》、《史记》、《孟子》俱写毕,《尚书》写两过,《左传》亦节一本。”(《玉海》卷三十四)
    绍兴十三年九月,宰执奏江东提刑洪兴祖欲进石碑事,高宗曰:“石碑安用?不善刻者,皆失其真。学书惟视笔法精神。朕得王献之《洛神赋》墨迹六行,置之几间,日阅十数过,觉于书有所得。近已写《尚书》终篇,不惟字进,而经亦熟。”(《中兴小纪》卷三十一)
        (约绍兴十四年,)(吴)说出知信州日,朝辞,上谓曰:“朕有一事,每以自慊。卿书‘九里松’牌甚佳,向自书易之,终不迨卿所书。当令仍旧。”是日降旨,俾根寻旧牌张挂。(吴)说之见重于高宗如此。(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
    绍兴二十一年五月,御书《大学篇》赐新第进士,尔后与宰执论书曰:“赐宴日逼,朕二十日早下笔,食时已毕。”因言:“《黄庭经》、《乐毅论》墨本,皆有渊源。”秦桧曰:“陛下留神翰墨,精敏如此,臣下所未闻也。”(《中兴小纪》卷三十五)
        绍兴二十八年十一月,禁中“损斋”建成。约此后不久,赵构为传本墨迹《曹娥诔辞》作跋云:“右度尚《曹娥诔辞》,蔡邕所谓‘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者也。虽不知为谁氏书,然纤劲清丽,非晋人不能至此。其间草字一行,则浮图怀素题识也。自古高才绝艺而隐没无闻于世者多矣,岂独书耶!损斋书。”(墨迹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绍兴二十九年七月,与汤思退等论书云:“朕颇留意翰墨,至今不倦。在唐惟太宗好‘二王’书,士大夫翕然相尚,如欧、虞、褚、薛皆有可观。朕有旧藏文皇数帖,其间有‘好谦自牧,上畏天,下畏群臣’等语,不惟字画可喜,其用心可为后世矜式。”(《玉海》卷三十四)
    又,赵构曾有《临王羲之〈乡里帖〉》(时间不详。草书,五行,帖首有赵构御笔题签“晋王羲之《乡里帖》”七字),后有楷书自跋五行云:“唐太宗评王羲之书如蛇蠖,若此等者皆是。盖羲之为悟法书鹅颈之间,故转折如蛇蠖相似,萦纡委曲,不止笔法,抑有腕法存焉。”(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三《历代帝王帖•高宗皇帝御书》著录)
以上凡18条,虽无一例见诸传本《翰墨志》,但它们与《翰墨志》一卷中的书法观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崇尚“钟、张”、“羲、献”,推许米芾,重视笔法精神。但其中也表现出与《翰墨志》诸论多重视对书法艺术“本体”的阐述的重点不同的核心思想——前期作为帝王而主国政的赵构异常重视书法的教化功能。而这一较为鲜明的前后差异,正是与他身份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联。
    综上所考,传本《翰墨志》一卷,凡24则,决非赵构非一时一地之作,论述的对象也各有侧重,因此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是相对的。我们认为,《翰墨志》诸则应该都是赵构在退处德寿宫以后的言论,因此其中除少数言论是赵构对自己书法生涯的总结外,大多数反映了赵构晚年的书学观。传世《翰墨志》一卷当是“完本”,而非《四库全书》所说的是“殆经明人删节,已非完书”。
17002
附图2-1  上博藏《鸭头丸帖》卷后题赞墨迹     附图2-2  上图藏本《乐毅论》刻本后
                      (有署款)                    所摹刻的题赞文辞 (无款字)
CEB4C3FCC3FB2_113611114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18: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方爱龙

注释:
①参见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下册《附录•中国书法年(简编)》“南宋•绍兴十九年”条下纪事。惜笔者未能详其所据。
②“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戴礼记•保傅》)“成童,舞象,学御射。”(《礼记•内则》,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③本文所指的三种主要版本仅是通常所见版本和《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所著录者。据《中国丛书综录补正》(欧海清编撰、蒋孝达校订,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可知:“宋咸淳刊本”是刻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细黑口,左右双边,北京图书馆藏有宋本;据是刻而出者,传世主要有“明钞本(北京图书馆藏)”、“民国十六年至十九年(1927—1930)武进陶氏涉园据宋咸淳景刊本”、“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本”、“1981年北京中国书店用陶湘原版重印本”等四种。“明华氏本” 即弘治十四年(1501)无锡华珵刊本,传世主要是“明坊间据弘治无锡华珵刊本翻刻本”等,是刻亦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无鱼尾。“明重辑本”即“(明)陈仁锡重辑”者,通常所见者 是“明读书坊刊本”,是刻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另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郑氏宗文堂刊本”,是刻半页十四行,行二十八字,白口……。又据罗伟国、胡平编《古籍版本题记索引》(上海书店出版)可知,传世历代书录中曾著录的《百川学海》有“宋刊本”、“南宋刊本”、“元刊本”、“明华氏翻宋刊本”、“明仿宋本”、“明刊本”、“方扶南批校明刊本”等不同版本者。
④据笔者对所见几种版本的版式与文字所作的校勘,发现其中有出入者均以“宋咸淳本”者为雅正。“宋咸淳本”乃为刊定本朝“中兴之主”高宗皇帝“御制”文字者,当不容有误。
⑤详拙作《赵构书法评传》一文,见《中国书法全集•赵构、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即之》卷。
主要参考文献:
[1] 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下同)。
[2] 宋•熊克《中兴小纪》:《丛书集成》初编本。
[3]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4]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5] 元•脱脱等《宋史》:《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第一版)。
[6] 清•厉鹗等《南宋杂事诗》(虞万里点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7] 宋•赵构《翰墨志》:《百川学海》民国十六年武进陶氏据宋咸淳本景刊,缺卷据明弘治华氏覆宋本摹补,十九年依宋本目次编印,1981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刊印线装本;明弘治年间无锡华氏刊本,民国十年上海博古斋景印线装本;明□□重辑,明刊本。又,《说郛三种》之明刊本、涵芬楼本,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钦定四库全书》本。又,明詹景凤编纂《王氏书苑补益》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七一》(大陆版),齐鲁书社,1995年9月第一版。又,《丛书集成》初编本。
[8] 宋•周必大《益公题跋》:《丛书集成》初编本。
[9] 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钦定四库全书》本,又《丛书集成》初编本。
[10]宋•董史《皇宋书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11]宋•桑世昌《兰亭考》:《丛书集成》初编本。
[12]宋•俞松《兰亭续考》:《丛书集成》初编本。
[13]宋•王应麟《玉海》:明国子监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递修(二百卷)本。
[14]宋•曾宏父《石刻铺叙》:《丛书集成》初编本。
[15]明•陶宗仪《书史会要》:《钦定四库全书》本。
[16]梁披云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第二版。
[17]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大地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
[18]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全十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
[19]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20]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2-1984年再版。
[21]日本•神田喜一郎等《书道全集》第十一卷《宋Ⅱ》:(台北)大陆书店,1990年1月再版。
[22]日本•中田勇次郎《中国书道全集》第六卷《宋Ⅱ》:(日本)平凡社,1987年10月版。
[23]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18册):文物出版社。
[24]任平、方爱龙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赵构、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即之》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25]清•永  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北京第一版。
[26]清•永  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宣统庚戌年(1910)存古斋重印本。
主要参考文献:
[1]宋•赵构《翰墨志》:
①《百川学海》三种:(A)民国十六年武进陶氏据宋咸淳本景刊,中国书店,1981年刊本;
                    (B)明弘治年间无锡华氏刊本,民国十年上海博古斋景印线装本;
                    (C)[明]□□重辑,明刊本。
②《说郛》本两种:(A)明刊本,(B)涵芬楼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影印。
③《钦定四库全书》本。
④[明]詹景凤编纂《王氏书苑补益》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七一》(大陆版),齐鲁书社,1995年9月第一版。
⑤《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下均同)。
⑥《历代书法论文选》本: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等选编、点校,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⑦《中国书画全书》本:见第二册,卢辅圣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2]清•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6月北京第一版。
[3]清•永瑢等编纂《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宣统庚戌年(1910)存古斋重印本。
[4]清•永瑢等编纂《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民国(浙江)省城“经韵楼藏板”本。
[5]余嘉锡著《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980年5月第一版。
[6]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中华书局,1964年第一版。
[7]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宣统三年(1911)刊本。
[8]罗伟国、胡平编《古籍版本题记索引》:上海书店,1991年6月第一版。
[9]王重民撰《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
[10]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新一版。
[11]欧海清编撰,蒋孝达校订《中国丛书综录补正》: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8月第一版。
[12]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13] 宋•熊克《中兴小纪》:《丛书集成》初编本。
[14]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15]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16] 元•脱脱等《宋史》:《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第一版)。
[17] 清•厉鹗等《南宋杂事诗》(虞万里点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8] 宋•周必大《益公题跋》:《丛书集成》初编本。
[19] 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钦定四库全书》本,又《丛书集成》初编本。
[20]宋•董史《皇宋书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21]宋•桑世昌《兰亭考》:《丛书集成》初编本。
[22]宋•俞松《兰亭续考》:《丛书集成》初编本。
[23]宋•王应麟《玉海》:明国子监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递修(二百卷)本。
[24]宋•曾宏父《石刻铺叙》:《丛书集成》初编本。
[25]明•陶宗仪《书史会要》:《钦定四库全书》本。
[26]梁披云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第二版。
[27]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大地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
[28]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全十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
[29]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2-1984年再版。
[30]日本•神田喜一郎等《书道全集》第十一卷《宋Ⅱ》:(台北)大陆书店,1990年1月再版。
[31]日本•中田勇次郎《中国书道全集》第六卷《宋Ⅱ》:(日本)平凡社,1987年10月版。
[32]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一——二十三册):文物出版社。
[33]任平、方爱龙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赵构、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即之卷》:荣宝斋,2000年5月第一版。
发表于 2009-8-8 16: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感情故事--幸福的日子

窗前,雪花纷飞,漫舞的思绪追忆着往昔的美好时光……
     
这美好——是种莫名的情结,是心灵的碰撞,是暗自飘自我们心灵深处的幽幽之香……
     
他是我们书屋的顾客,经常的光顾,我们熟悉起来。
     
我们常谈论一些书刊的观感,有时我说不过他,就会搞些恶作剧,张冠李戴,闹得他哭笑不得,最后他只得一句:真是胡说八道,气得掉头就走。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则暗自发笑。下次来时,他仍就找话题问我,我却本性难移。时间长了,他只微微一笑了之。但这种情结却象淡淡的书香,默默地渗入到我们的心里,暗暗地滋润着我们心灵深处那青涩的心香……
     
那一次,也是在这样一个雪花依然纷飞的时节……
     
他带着一脸的微笑,披着满身的雪花来到书屋。不知从何时起,每次他的到来,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心跳;不知从何时起,他看到我,也总有一种莫名的矜持。这一次,看的出,他好象心事重重。
     
难道,他今天,……
     
我正胡思乱想,他突然慢慢地走过来,张开右手,递到我面前:送给你
   “
这是什么?我问,他似乎很紧张,只是默默地说:是我前天在紫皇城商城,买回来的一枚镀金玉饰品。但见那镀金饰品玉质细腻,光滑圆润,顿时让我的心也如天空般清澈开阔起来。
他抚摸着金色的饰品继续说道:人当如——莹莹凉剔透,天然去雕饰,脉脉蕴内敛,凛然透风骨。人当缘玉——从相识、相知,走到相依、相伴,在玉的佑护中,一生平安,一生幸福……
  我羞涩地低下头,紧紧地握住了那枚镀金玉饰品……
他情不自禁地将我拥入怀中,吻着我的长发……
此时,幸福的泪水已顺着我的脸颊潸然而下……
   
而后的几年中,我和他虽然经历了许多人生的变故,但我们的爱情,就如同这镀金的玉质饰品一样圣洁美好,朗月如初。
     
因为我们都坚守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信念,都深刻的懂得玉不雕,不成器的人生真谛。
     
如今我们已执子之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并相约到地老天荒,永不分离……
     
所以,每当雪花飘飞的季节,我就会不经意地想起,想起紫皇城,想起那一枚带给我一生幸福的镀金玉饰品……
发表于 2010-4-3 21: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发表于 2010-4-3 21: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gif88::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05:34 , Processed in 0.1686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