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书法在线 门户 新闻 查看内容

刘正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

2018-4-18 10:58| 发布者: 书法在线| 查看: 502| 评论: 5|原作者: 书法在线

摘要: 4月10日,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分别前往中央党校,为学工人员讲解艺术修养和书法审美,奉献了一场精彩的精神文化的盛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书法在线 2018-4-18 10:45

篆书的结构美我们怎么看呢?这一句话叫“篆贵婉而通”,这句话是唐代著名书法家、理论家孙过庭说的。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婉转、圆转的意思。通就是它的笔划没有任何停滞。所以你看篆书线条都是圆转的,而中间没有阻塞,没有停顿,就是这种书体的基本的审美规范。

隶书审美规范:隶欲精而密

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隶书,隶书跟标准的印刷体有点不一样,它在形成标准艺术之前,这种带着篆的字体的书法,我们把它称为古隶。这种东西在历代书法研究不太注意这个演变过程中的书体,所以我们现在如果欣赏书法作品,就要注意它就是写的体式变化过程中间的书法。山东曲阜的《礼器碑》,这种书体就是我们从东汉以来将近两千年的时间标准的写法。但是这个写法是铭石书,它是印刷体,不是平常人民写的书法。

《出师颂》,前两年故宫博物院花了三个亿把它拍下来收藏的,这就是手写的隶书,带草写体的隶书。就是隶书以章草。

所以隶书的审美规范是什么呢?所以孙过庭说的“隶欲精而密”,什么叫“精”字呢,精就是它的点画有规范性。“密”呢,所有的字都是很紧凑,精,每个点画都是蚕头雁尾都是很标准的,笔画排的很茂密。这就是隶书所要求的审美规范。

章草的审美规范:章务简而便

9.jpg

章草就是隶书时代的草书。当时流行这个书体是汉章帝,以他的名字命名,所以叫章草。实际也就是我们写奏章、文章的书体。这种书体孙过庭也给它确定了审美规范,这种书体怎么好呢?叫做“章务简而便”,什么叫简便呢?“简”就是极大的压缩它的笔画多少,所以叫简。“便”就是它是顺着你笔锋的走向把它书写出来,没有特别的左右冲折,左右笔触拔捻,它就是简而便,给人一个流美的感觉,这是对章草的要求。

隶(楷)书审美规范:隶欲精而密

书法从隶书最后演变成楷书,楷书产生在东汉末年,从钟繇发展了一百五十年到了王羲之,王羲之就是楷书的集大成者。从此王羲之就兼收了书体演变的历史,所以我们今天称为书圣,这是原因之一。他之后书体再也没有发生变化了。篆、隶、楷,篆书有大篆、小篆,隶书有古隶、精隶,楷书结束了书体的演变。王羲之称为书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他创造了用“永字八法”,确定了楷书的八种笔划。就像我们音乐里面八度音阶和七度音阶,演变成千千万万的笔墨的状态。


10.jpg

11.jpg

12.jpg

这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这是怀素的《自叙帖》,他们都是唐代的作品,一个是楷书,一个是草书。像怀素这样的草书与刚才看的章草就不太一样,这就是纯艺术表现的书法作品了。

隶书在王羲之的时代称为今隶,隶书和楷书的审美要求是什么呢?我就把它对隶书的要求演绎到楷书的中间,也是“隶务精而密”,“精”就是它的点画很精致,“密”就是它处理笔画的时候像柳公权,密,和中间的协调对称,比例都是非常精密的。所以唐楷是我们写楷书的一个典范,它非常精密。如果楷书写的松松垮垮的,当然就不符合审美要求。

草书审美规范:草贵流而畅

书体演进到楷书之后,为了方便一般的书写,形成了行书和草书。这就是我给大家看的书体演变中间的经典之作,这是王羲之的《圣教序》,这是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这是苏东坡的行书《江上帖》,这个是米芾的《家中帖》。行草就是行书中间也有草书的写法,称为行草。

草书的审美规范是什么呢?孙过庭说了“草贵流而畅”,什么审美觉得草书好呢?必须有熟练的草书书写方法,才能实现它的流畅。草书就不是像章草或者是其他行书,它要求流畅,这是一般性的要求。但也是一个终极要求,如果你的草书没有流畅的感觉,这个草书的品格就不高。


13.jpg

结构为什么放在前面来说这个问题呢?启功先生有一个看法,他说书体演进的结论是:结字为先。我们写书法先要掌握极致,他说“乃知结字所关,尤甚于用笔也,结字为先,是对初学的人为宜。”我为什么先讲结构呢?启功先生说初学书法的人首先是要掌握结构,今天我们搞书法,哪怕你做硬笔书法,你把结构写好了,你这个字基本就站起来了。

刚才我讲了几种书体的结构,而每一种书体又是有写法的,大家知道结构之美有这么多名目,不同的名目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结构美。


14.jpg

字体结构美举例:左右结构

我们字有左中右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各种结构,我讲的是左右结构。

第一组叫做左低右高,一个字要设置是左右两个部首组成的,但是这个组成的时候,为什么要把右边的写的高,左边的写的低呢?大家要注意,你不能把左右结构写成,像这个字就不能写成平的,必须把右边写高,左边写低。为什么?我也讲不出道理,必须通过你艺术的感觉,视觉的审美无法进行量化。

但是这种就是左边要高,右边要低。所以我给大家看的结构,提醒大家要注意这种微妙变化之处。这就是结构视觉给你形成审美的一种习惯。

    字体结构六美
  一、端正平稳之美:中
  二、均衡对称之美:帝
  三、疏密匀称之美:張
  四、迎让避就之美:额
  五、主次分明之美:山
  六、形态变幻之美:之

举例来说,王羲之的《兰亭序》中间有23之字,没有一个之字是相同的。王羲之为什么叫书圣呢,这个是初稿,初稿是没有经过设计的。如果王羲之曾经写了初稿,回去抄了一遍,抄了很多遍都不行,还是这个好。这个里面他没有想到我要把23个之字写的不一样,他就是自然的非理性的表达这种美,非常自然。你到网上看看《兰亭序》23个之字是没有一个相同的。


15.jpg

这就是刚才讲的形态变幻之美,同样一个字的结构,但是形态变幻很复杂。我们看一个好的作品的时候,细节的欣赏你要注意。为了引起兴趣,你就回去看看《兰亭序》,看看行书,找一找,这23个字是哪些不同。

2、用笔与用笔之变

视觉审美的第二个问题,用笔与用笔之变。什么叫用笔呢?就是我们怎么写这个点画。

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有一个结论叫做“用笔千古不易”,他这个结论和启功先生恰恰是相反的。相反我认为它在某一个环境下又是相同的。用笔千古不易实际上是书法用笔的终极结论,不是初学者的结论。我觉得初学者的结论,启功先生那个是对的。终极的审美是赵孟頫他讲的对。为什么呢?他做了一个《兰亭十三跋》,这个十三跋就是他得到一本《兰亭》的客帖,他就在福州坐船到北京上班的路程当中,大概要走两个多月,每天在上面看帖,做了十三个跋。后来这个册子就烧掉了,剩下那个残本,但是中间找了这几个字。“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千古不易”怎么理解呢?就是我们的关注点始终是用笔最重要,就是同样一个点,你怎么写它是最重要的。结构经常在发生变化,而用笔的关注点这一点,大家要注意,我们要寻找书法的美,除了书法的结构以外,就要看它的点画是怎么书写的。但是“千古不易”我也讲到笔法的变化,赵孟頫写的就是这种行楷书。我们刚才讲了书法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每一种书体其实有不同的笔法,所以所谓千古不变是发展中的变化,这个一定要看到,比较正确的理解赵孟頫这句话。变是变的什么呢?在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随着书体的演变,作品幅面大小的演变,特别是文人书法使用毛笔的改变,笔法因之而改变。

(1) 篆书:中锋用笔与圆形结字

篆书是中锋用笔,圆形结字。圆形,篆贵婉而通,这个笔法就是这个要求。用笔是中锋的,就是笔在峰的中间。结构是圆的,就是婉转的圆。这一笔要怎么写,要保持中峰的时候,起笔的时候要调一下,无往不回,就是要把笔锋调到笔法的中间。到这儿要收这个笔的时候又回峰。


16.jpg

在我们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中锋很重要,它就是我们最初的篆书所形成的笔画。我们怎么样写中锋,其实很简单。这也是中锋写法的示意图,回一下,你不注意看它的旋转,把中锋笔锋调到笔画的中间,能写出拐弯的。就是捏到手里的笔杆在微微的调整,把那个峰调到笔画的中间就写中峰,如果你不调,拐弯的就不圆了,就会写出侧峰。

17.jpg

这就是篆书的基本笔法,中锋圆转,篆书的书写就用圆转成了保持中锋的书写。我们要临帖,如果你喜欢篆书,掌握这种笔法,这个叫绞转。怎么把笔轻轻的绞下,把笔锋朝中间,字就写的比较婉转、圆润。

(2)隶书:侧锋用笔与方形结字

篆书到了第二个阶段,出现了有两三种笔法。这就是蚕头雁尾。就是像蚕的头,因为它是经过收笔之后写出来的。这个要挑起来,用侧锋来写出尖角。所以这个字发展到这个时候就有侧锋了,侧锋并不是败笔,是在圆转中情况下发展的第二种、第三种书法。我们不能说写字不能用侧锋,侧锋是书法发展第二个阶段。就是篆书中锋,隶书有侧锋。

这种笔法是什么原因呢?笔锋于点画侧面的笔法才是侧锋,这样侧锋才能写出这种尖角出来。所以我们现在隶书中间翘起来的雁尾就是侧锋写出来的。所以非常神秘的笔法其实就是很简单的物理学的运动原理。
引用 书法在线 2018-4-18 10:49

18.jpg


我就举个例子,看笔法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同一种笔法要混化。每一个混化在每一个不同的字里面形态是不一样的。这个是齐头的横,这个横开始是上翘下方横。同样是横笔,两种写法。这个横是粗腰横,这个横是细腰横。为什么呢?一定和其他笔画的搭配中间,正好这个是最标准的搭配。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同一种笔法有不同的写法和不同的形态,这就是我们研究笔法审美的深入的各种境界。

所以我要纠正以前老师教的观念,他说万毫齐力笔在中行,就意味中锋才是唯一的真理。其实不然,没有侧锋,便没有书法艺术的辉煌表现,没有蚕头雁尾就没有隶书。方块字的形成是文字与书法双重努力的结果。刚才我们看的这种隶书,我们现在文字为什么叫做汉字呢?就是汉代形成了方块字,所以我们现在还叫汉字,不是汉族的字,是汉代那个时候形成了方块字。方块字就便于排列整合,便于阅读。在这之前字的排列是不整齐的,四面八方,摇摇晃晃,朝四面八方写的。到了汉代之后形成了方块字,方块字后来我们成了合字印刷,到了今天使用我们还叫汉字。所以就是汉代从篆书到隶书,到字变成了以方形为主。这个方形不仅规定了内部的结构,也规定了别的字的结构。

(3)行楷书:“永”字八法示意图

行楷书的八种笔法,刚才大家讲隶书,叫做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就像八个音阶,侧、勒、策、掠、趯、啄、磔、努,这八种笔法就像八个音阶一样,演变成书法艺术千奇百怪的形态。行楷书的八法与隶书的比较看一下,当然是隶书的笔法比篆书的笔法更复杂了。


19.jpg

20.jpg

行楷书的笔法比较,中锋和侧锋的比较,这个草书以侧锋为主,这个楷书以中锋为主。楷书出锋的时候用侧锋。上面是行书,左右是楷书,当字的对比,这两个字就不同了。这个用侧锋特别多,这个用中锋比较多,虽然是同一个字,因为书体不一样,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提按就是按下去,再提起来。提按就是笔杆上下运动,垂直运动。所有的字也是在这种水平运动或垂直运动中间完成的。

把笔法的理论讲完了,但是怎么指挥,什么样的水平旋转,什么样的垂直运动,那就需要你长期的训练。这个训练就是手和脑的训练,就是你想着什么,它能表现出来。甚至它表现的时候,你都还没有想出来,它已经表现了。有一种笔法是通过我们大脑指挥的,有一种笔法是通过我们感觉的,非理性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称为非理性的美。

用笔之变、风格审美就有古质和今姸之说,中锋绞转审美称之遒劲,侧锋体验是姿媚。一个是骨,行姿稳重,姿媚就表现的很多。

结论:书法艺术技法成熟的三大历史阶段


21.jpg

书法艺术技法成熟的三大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篆书。第二阶段发展到隶书,隶书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了楷书。古楷到今楷又经过了一百五十年的王羲之的完成,就是这么一个发展的历程。

3、章法与作品幅式

第三个问题是字和字怎么组合起来,这就叫章法。我怎么把这一组字摆到纸上去,这就是章,就是书法审美的第三个要素。

(1) 文人书法前的作品形态

不同幅度的作品有不同的章法布摆,就像我们写文章中间有争论文,有抒情文,有小说,有散文,不同的文体,就是我们书法中间的章法,叫做文章之法。


22.jpg

我们现在看到的字是写在纸上,但是在中国书法将近一万年的历史,写在纸上的历史最多只有两千年。之前不是写在平面上的,就是岩画,写到符上,五千年左右的山西临汾上面的桃符上面的,这是大禹时代的。这是山东大汶口的一个陶祯,这个都是写在顶部的。这都是在非平面空间里面写的。这个写到《散氏盘》,这个《史墙盘》上面的文字,它不是一个平面。

石鼓文是周宣王记录他的历史功绩和行为的刻出来的文字。但是这个东西怎么成了一个窝呢?这是周宣王他的东西在宝鸡的地方,农民就把它开发成一个舂粮食的队窝。原来是作为一个柱础一样,上面放着柱子的。后来发现之后,现在在故宫博物院里面的仓库里面放着,叫做石骨。


23.jpg

竹简上的相对简单,字中间有间隔距离,左右就不管了。开始出现平面空间,就是在狭窄的空间书写。这是帛书,写在一种纤维上的作品,这个作品大了,逐渐形成我们用纸来书写的平面空间了。这个是山体石经,当时东汉末年学者们用字的规范,就刻了山体石经。

(2) 文人书法把玩作品形态

从王羲之开始,就是公元300年到500年,就是距离现在1700年左右,出现了文人书法,就是用纸张书写的时代。而王羲之为什么叫书圣呢?以前的书写作品写在什么地方,没有留名字的,因为这个人不重要,他是记录这个事情的。而王羲之开创文人书法出现了,距离今天1700年的文人书法。这个文人书法什么特点呢?有创作主体的表现,这个作品跟作者有关系了,是这个人写的一封信,写的一首诗,或者写的文章,表达他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在他同时代,南北朝出现了文学的自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学要表达自己了,不是去仅仅歌颂别人什么东西,要表现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就是文人书法形成了。


24.jpg

25.jpg

26.jpg

这个是宋徽宗写的弓扇。这个就是不同的幅面,字的组合就不一样了。这种章法根本的空间关系是什么呢?拿在手上来看,观赏的。所以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文人书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审美的。这种审美是近距离的书写,写的比较小,它的章法就是古典的章法。
  
(3) 明代以前书法的居室陈列


27.jpg
引用 书法在线 2018-4-18 10:52

28.jpg

书法最后作为装饰作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不是古代的铆工顶啊,碑啊,而是手上来看,形成了文人书法,写在纸上的。我找了一下,我在《清明上河图》中间左上角最左端,找到一个房子里面有一个屏风,上面写着书法。偶尔找到的,当时写字是挂在屏风上的。我在台北故宫院参观南宋展览的时候,发现这个书法侧页中间也有一个屏风,上面有书法。最早的书法是在这个时候,我刚才看宋代的时候,开始把它作为军事陈列里面的作品。

(4)明代民居建筑改变与挂轴书法流行

真正形成现在这种作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是五百年前明代的苏州地区形成的,挂轴书法。我们今天考虑书法的作品章法基本就是挂轴书法。什么叫挂轴书法呢?刚才看的是屏风,怎么又发展成挂着呢?苏州在中期以后,房子修高了,王朝制度废了,临壁修高了。原来这个地方是放屏风的地方,升高了之后,屏风就没有这么高,就把屏风固定在建筑上面。这个叫通屏,通屏上面就不是屏风了,上面挂着中堂、条幅、对联。这是距离现在五百年之前才有的,所以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都没有谁写一个条幅、对联。


29.jpg

这个也是通屏,这个是在苏州曲园。两边是通出来的。家里来了客人之后,一般是男主人来接待,女眷是不出来接待的,但是她可以通过旁边观一下前面的人。特别是介绍对象的时候,后面的女儿就出来偷偷的看一下前面,介绍的新郎怎么样。这是通屏的建筑,苏州的典型。所以这个正殿就是挂中堂条幅的地方。

30.jpg

这是一幅明代的绘画叫《杏园雅集图》,就是观赏挂轴的画。因为挂轴是一个新兴的事务,成为文人雅士拿来看。

这是祝允明的时代,就是挂轴,但是挂轴比较小,也就是三尺、四尺小的挂轴。到文征明,这就是丈二的调幅。因为什么呢?纸张变大了,文征明的孙子写了一本书叫《长物志》,今天我们所有搞古董的人都要买这本书。其中谈到书画的条幅,说“宋元古画断无此式,盖今时俗制,而人绝好之。”突然大家都喜欢了,当时知识分子看不起,我们交流的文士,怎么拿来像画家一样的挂在墙上呢。 “即果真迹,亦当减价。”即使真的你的价钱卖不起来,这就是当时的形态,挂轴。

(5)不同幅式挂轴作品章法

挂轴我简单讲一下它的章法。古典作品的章法是什么呢?横平竖直,便于阅读,因为要从上到下的阅读。纸变大了,这是泾县大宣纸,有一个三丈大的纸,前不久请我去看,我没有时间。大家看一下,这种纸明代之前是没有的,明代之前比较小,要么是唐代的的怀素自叙,那个长卷都是20、30多张纸结起来的。那时候的纸一般宽度都是50公分,高度是30多公分。到这个时候明代才有大纸。

这是王铎的,大家注意一下,刚才这个章法和前面有什么,王铎写了一个丈二条幅,这件作品是张铁林收藏的,《书赠王屋年兄轴》,这么大,丈二以上的。这儿一大挂不直了。大家看,前面是横平竖直,到这个地方怎么办呢?章法变乱了,一行一行的字,宽度不一样,摇来摇去的,大大小小的错落。这就是大的幅面情况下,要实现视觉的变化节奏,不能再写横平竖直了。因为这个时候阅读是次要了,因为我看这个作品已经像看画一样。当我手上看的时候,肯定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读这个诗,然后再寻找美。这个是先看章法,看它的视觉构成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们在临帖,但是我们要拿作品到单位展览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几个字怎么摆在纸上,和你临帖时候是不一样的。

简而言之,章法变乱,怎么跟古代不一样,就是因为它新的章法变化不一样这是王铎的一个高山大竹,因为房子很高,一丈二大,这里面的字变的更乱。这个中间落竹香山桌的“香”字,如果不是放在这个地方,你根本认不出是个香字。洛阳龙门大家也去过,龙门那边过去就是白香山,那个香山。这个地方称之为一个掌墨,笔用下去之后,墨侵开了,把一个字点画的看不清楚了。如果在王羲之时代,在苏东坡时代,这个就是废纸,怎么能这样写,你点画都不清楚。所以我们今天看作品,看点画不清楚,先不要否定它,要看它这个笔画在整个结构当中起什么作用。

这张作品前几年还拍了五千多万,从日本拿回来的,为什么大家对写的清清楚楚的不欣赏,而这个写的模模糊糊的,有轻有重,长在一块的,反而要追捧它呢。就是因为大的视觉关系,需要适应大的幅面。你在寻找它的时候就疏有密,有轻有重。所以我们欣赏美的时候,王羲之、颜真卿的时代,苏东坡的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作品幅字不一样了,字的章法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要适应这个变化。所以我们不能刻舟求剑,要看到这种东西在书写当中的变化,是根据空间的发展变化。

我们还要说这个作品摆在什么地方也很重要,第一章法很重要,第二在居室里面,近距离书写,近距离欣赏可以。摆在这里,我摆个三年五年觉得很舒适。但是大家看现在作品是很多作品摆到一块了,别人的作品干扰你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件作品。现在很多作品摆的时候你就要考虑,你这个作品为什么人家为什么要看你的。比如这张作品在评展的时候肯定不是平均分配时间来看的。比如这个展厅转半个小时,一件作品平均的时间是30秒。但是有的作品我5秒都没看就换过去了,这个看的多就看了半分钟。为什么要多看你呢?因为它的视觉形式吸引你看它。这在我们书法创作叫做视觉的冲击力。刚才王铎就是创造了视觉的冲击力,这个作品很奇怪,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形态。

这个审美的方式发生变化了,开始看的颜真卿、苏东坡的作品,是先阅读,再把玩。而现在的作品是扫描式的审美,不需要从头读到尾。先欣赏它的视觉结构关系以后,才去读那个诗。记住,深层次的审美。所以视觉成了第一要素了。阅读式的审美到扫描式的审美,是我们对书法观赏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二、精神层面的审美

让我们从书法的视觉层面,再往里面深入进去,精神层面审美。

1、自然的意像与超验的意相

精神层面审美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刚才提到孙过庭的《书谱》,它就是让你看了字之后,有自然环境的意象去联想它,他的《书谱》我举了一段话,把这个话演变成一个例子给大家看。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31.jpg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用,非力运之能成。”

就是自然的形态让书法家联想了,这是他的话。他这段话我找了几个例子来示范给大家看,不是准确,但是这样去欣赏,让你有联想。

什么叫“悬针垂露之异”,这个针就是针尖的,这三笔竖笔不是一样的。这个竖笔,这个尖字,是悬出来的尖。中间这笔就不是悬针了,它是垂露。垂露是什么意思?就是松针下面滴下一点水。同样三个笔画你要注意,它是悬针还是垂露。该悬针的时候不能用垂露,该垂露的时候不能用悬针。悬针和垂露就是他对自然形态的联想。

32.jpg

“奔雷坠石之奇”,奔雷就像怀素的字,笔式变化就像天空的闪电一样,非常诡异的笔画。“奔雷坠石之奇”,你看这个石头悬着的掉下来了。下字,欧阳询写的这个下字的这一点,是不是给人一种悬崖坠石给人的心理感受。这叫“奔雷坠石之奇”,孙过庭讲的,我用书法给你们演一遍,你能不能产生这样的自然联想,就是你审美感觉力的考验。

“鸿飞兽骇之资”,你看这个字,飞鸿,奔跑的时候,这上面的字,就像飞鸿在奔走一样。你看着让你产生自然联想。这个鸿飞兽骇,这个驯鹿被豹子追的时候那种奔跑的动作,兽骇,害怕,吓跑,给你的这种感觉。这个字和字的点画、组成,有鸿飞兽骇之姿。你看苏东坡的字就有这种精,组合起来互相揖让的感觉。

这是“鸾舞蛇惊之态”,这是个鸾,是凤凰。这个草书是怀素的,就有这种游转,空中游转的感觉。这是蛇惊,你看这个变化有没有蛇惊的感觉。它非常敏感,线条的组合让你联想到就像一个蛇,草中惊蛇奔走的味道。所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引起你自然的联想。

“绝岸颓峰之势”,这个决岸是什么呢,岸到这儿的时候突然下去了,吹之不下流水。就像黄庭坚的字一样,就像瀑布一样下来。“绝岸颓峰之势”,颓峰,就是往下颓,绝岸,这是俯眺下来的感觉。这个字给人的感觉就是上面稳定,这是稳定的山,这是水,这是稳定的工泉,下面像群起的流水一样下来。“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米芾这个字很纤细一样,就像天空中有一个星月一样飘过去,很轻柔,轻逸,超然的笔法,用一种可拟来写,给人一种“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

2、拟人品格与康有为书品

康有为他提出以人的人品来比喻书法。开始书法用古籍学和今古奇学来比喻书法的点画。康有为他对书法怎么欣赏呢?他就称为品,用神品、妙品、精品、礼品,他把书法的作品跟人的外形产生了联想,根据这个印象来比喻书法。比如他说《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这个字就非常沉着的镌刻在碑石上,在云南的《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

《石门铭》这个字就是“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这个字就写的不稳定,不像那个端冕垂裳一样,而是像在天空中飘的一样,给人的审美联想。

《吊比干文》是“若阳朔之山,以瘦峭甲天下。”这个字点画的瘦,比喻成阳朔的山水。

他说《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他这个碑石的字就写的比较秀气,不像《爨龙颜》这么孤傲,不像《石门铭》的飞逸,而这个写的秀丽,就像西湖之水,而不像阳朔之山。虽然都是山水之盛,但是一个瘦峭而甲天下,一个以秀美名寰中,这个书法风格给我们人的感情的联想。

他说《杨眼造像》“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就显得生气勃勃的,虽然不是成熟,但是给人气雄力健的感觉,就像一个少年偏将。他说《道略造像》“若束身老儒,节竦行清。”这个字就很拘束的,像老儒这样一种性格情态。

3、兼论其人生平

谈到精神层面,审美中间第一个谈了与自然的联想,第二个和人品的联想。第三个兼任齐人生平。苏东坡说“古之能书者,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大家知道什么叫工,什么叫贵。就是这个字,论字的时候还要论这个人,就是这个作品艺术的故事,这是审美当中很重要的一点。


33.jpg

34.jpg

我举例给大家看,比如黄道周,他写了一个小楷,这个小楷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就是他在抵抗清军,在福建抓住了押回南京,他在狱中不屈服,过了七天,写了这个绝笔,叫《后死吟》,准备为他死写的碑歌。你想这样一个人物或者这样一个故事,和我们一般抄的小楷来看,当然价值就不一样。你不联系这个人,不联系他的社会生活行为,这个字可能写的漂漂亮亮的,但是它不贵,就是它的价值观不高。

35.jpg

弘一法师写字技术表现他是简拔,但是他就是关心国家的一个僧人,僧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在国家最危亡的时候写了什么呢?“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和尚你与世无争,他教给我们什么呢,我们要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他把这个人生的关系处理的很好,你看到他这个,就想到这个人爱国之情,他把他的信仰和人生的价值融合在一体。这样的作品当然很贵了,既工且贵,所以弘一法师现在的作品炒作的很高,就跟他的人品有关系了。

三、文化层面上的审美

第三个部分我给大家讲文化层面的审美,这是最后一个方面。讲文化层面怎么看书法的美。

1、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熊秉明与杨振宁、吴冠中一块到法国去,他就在法国留下来当了法国巴黎大学中文系主任。他是东西方的融会贯通,他父亲叫熊庆来,物理学家。他的观点是,中国书法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一般来说文化的核心就是哲学,哲学是把这个文化最高度抽象总结出来的观念,叫做哲学。为什么书法又是这个哲学的核心呢?

引用 书法在线 2018-4-18 10:55

36.jpg

中国的哲学它是一个体认性的哲学,伦理性的哲学。以前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不把《论语》《老子》认为哲学,中国的哲学是什么呢,不是费尔巴哈、黑格尔他们体系性哲学。中国的哲学是得了一个哲学观念之后,重新让它回到人世间来,叫伦理性哲学。所以我们看《论语》,既有哲学的观念,但是又有人的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这是中国哲学。

熊秉明他说,书法代表中国人的哲学活动从思维世界回归到实际世界的第一季,它还代表摆脱其实际世界的最后一季,就是在理性和抽象之间的这个一字。数量上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写的一字不一样,这就是中国哲学文化核心的特点。书法就是为什么它有魅力呢,就是因为每个人写的一字不一样。今天、昨天、明天、后天写的一字统统不一样,这就是书法的魅力,这是书法美学的本质。所以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所以无法摧毁,因为人永远要让他的思想回到他的现实,他的要让他的行为具有抽象的哲学的意义。所以我们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不断的变乱,因为它有灵魂核心,所以它始终没法摧毁。

2、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三大行书的经典意义

晋、唐、宋是文人书法历史的形成期和高峰期,十六、七个世纪以来所传承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等艺术法则,更传承给我们书法艺术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充分体现在经过历史选择所确立的经典作品上,即: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东坡《寒食帖》。

(1)王羲之《兰亭序》与艺术自觉意识

37.jpg

《兰亭序》,我讲它结束了书体,用永字八法,有23个不同的资质。但是根本的文化意义是什么呢?王羲之生在东晋时代,他文化的自觉找到了个人和社会不同的区分,就是人要和社会怎么生存,怎么生活。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这个文化自觉就是人在社会当中怎么处理自己的社会行为,这就是《兰亭序》的主题。我可以做官,同时我也可以回家生活,这样的作品包含的不是这个字写的怎么好,这个人间的生平就感觉到它的艺术的故事,它的生命的文化力量。

(2)颜真卿《祭侄稿》与社会担当精神

38.jpg

再看《祭侄稿》,如果你对书法不太了解,这个字写的乱七八糟,涂了这么多疤,为什么是天下第二行书呢?但是你要了解他的艺术是,颜真卿守的阵地,安史之乱的时候把那个城围了,最后攻破以后,把他哥哥杀掉,肢解了,他的侄儿全部杀了,割了很多刀。颜真卿最后回到洛阳的时候,他派人去找到他侄儿的一个头颅,他哥哥的尸体已经没有了,然后写了这篇祭文。他就写到当时他们怎么样抗击安史之乱。所以一代知识分子为了国家统一,怎么样献出生命的过程,怎么样临危不惧献身的过程,用他的书法表现出来了。

“贼臣不救”,当时副相不管他们。“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写了之后又把永垂不朽修改。你看这个激情澎湃的、悲愤的感觉。这样的情感和历史作品,而且保证一千多年传到今天,完全了心理过程的表达,这是最现代的艺术。

(3)苏东坡《寒食帖》与理想情操追求

《黄州寒食诗》表现的是苏东坡处于逆境中,皇帝不信任他,他也不能回家安全生活,把他流放在黄州,但他的理想没有坠落。他说“君门深九重”,就是皇帝不认识他毫无怨言。“坟墓在万里”,他回不到家里去养老。所以“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吹不起的目的就是那个死灰还要吹上天的,就是理想不坠青云之志。下面的字写的小,上面的字写的大,心潮澎湃,雨漏如渔舟,这个完美的过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所以这样的作品你就不能像我刚才说的哪一笔长哪一笔短来欣赏它,一定要联系它的生平,它的文化意义。

书法就是这样有精神境界,也记录了历史,记录了东晋、中唐和唐代的知识分子的历史的命运。所以这个作品怎么去理解它呢,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第一、第二、第三大行书,今天为什么这么高的地位,就是因为它不光是字写的好的原因,它负载了一个人,负载一段历史。

3、文化图腾:夏铸九鼎与乾隆三希

夏铸九鼎:56个民族的历史均由汉字书写


39.jpg

我们从夏代开始,夏铸九鼎,这个九鼎就是九州,每一个鼎代表一个州,这边就写了这个州的历史,它有它的图腾符号。那个时候在夏代,就是距离现在四千年左右的时间,那个使用一种文字,那时候三百种诸侯,几百个国家,语言不一样,文字不一样,但是铸在鼎上的就是这种汉字。所有的国王使用这种文字,承认这个文字的中主地位。一直这个历史延续到几千年,到了乾隆皇帝。

乾隆三希:文字与书法的双重魅力


40.jpg

乾隆皇帝有一个书法叫做《三希堂》。乾隆皇帝腹有天下,他唯一看重的就是三希,就是三个贴。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他说“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就是他深切的愿望,包括他审美的理想,都托于豪素,托于书法之中。

中国文字图腾的意义,中国文化五千年,甚至更早历史,这个民族始终是统一的国家,最大的功劳就是汉字和书法。汉字大家统一意识,比如说谦卑人入侵中国了,北魏用汉字写的魏书。元代入主中主以后,还是使用汉字,他们写的元史就用中国的汉字记录了原代的蒙古族的历史。前几天我听了腾格尔的歌,中间有一句话,他说请你们原谅,我不论用我的母语去叙述,但是你们接受我的悲伤和欢乐。意思就是说,这个文字虽然各民族他们在使用中统一了汉字,但是这个国家几千年,不管谁来占领这个地盘,这个民族的文化香火是不断的。这个文字是符号意义。

(4)左图右书国之瑰宝:传世书画文物价值连城

41.jpg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比喻,我们要说价值观。蒋介石1949年从我们中央银行国库运走了290万两黄金,国库都被他掏空了。连同故宫博物院24万件文物书画到台湾。他说国家在我这里,因为黄金就在我这里,我还有24万件的书画。今天我们用金币学的观念来看这个问题。290万两黄金,在我的儿童时代是90块钱一两,现在的比价换算,不到300亿人民币。但是这24万件书画文物值多少钱呢?3万亿,10万亿,也不止。可见书画不仅有文化价值,而且文化又是一个经济的价值。所以我们为什么现在要从事文化产业呢,就是因为文化它也是一种无值的价值。
引用 鸿石 2018-4-19 08:47
::gif34::gif

查看全部评论(5)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9 10:17 , Processed in 0.1690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