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70|回复: 3

西北汉简说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18 09: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北汉简说略
                                 大众日报
      我国书法艺术真正留下来的最早的墨迹当推书帛、书简。在此之前虽然有殷墟甲骨文、周代的钟鼎文、秦代的诏版铭文等,但都属于刻在骨甲和铸在铜器或制在陶器上的文字,墨迹是难以看到的。即使是晋唐以来的手迹,为数也是极少的,真正发现汉代墨迹,是20世纪初(1907)在敦煌一带出土了汉代木简《流沙坠简》。此后,193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出土的汉代木简约一万枚,集为《居延汉简》甲编。1959年在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竹木简共469枚,集为《武威汉简》出版。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医药简共92枚,集为《武威汉代医简》出版。1972年到1976年,在甘肃北部额济纳河流域又发现了大量汉代木简,共计两万枚,是我国历来发现汉简最多的一次。因为这些汉简大都发现在西北的甘肃、新疆一带,故称之为西北汉简。
       历代的书法艺术,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匠和无名的书家留下来的。《武威汉代医简》是东汉医家的手迹;《武威汉简》是出于社会下层的职业抄书人之手;《居延汉简》是汉代守卫在居延边防一带的中下层士吏和士卒所写。这些汉简的用笔自由奔放,结体富于变化,确实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生命力。
       《居延汉简》中的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用笔草率急就,自由奔放,无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浑然一体;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古朴,风韵飘逸。书体中篆、隶、行、草皆孕育成形,百花争艳,各具特色,形成了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尤其简书中的书体,一般都是民间实用和流行的体式,与士大夫的“庙堂”字是有区别的。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由于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草率急就。在《居延汉简》的书体中表现尤为明显,他自然生趣,落落大方,粗犷朴实,折锋用笔,变化流速而不拘束。
       在结体上,简书从秦隶的取纵势一变而为取横势,正面取势,在单行简书中还可以看出偏左取势,以让位于波画。简书在章法布局方面,每一简虽也有行数限制,但不受界格所囿,可以变化布局。在西汉的简书上尤为明显,有纵行而无横行。到了东汉的简书,则纵横成行,排列严整。墨法上讲究质朴而豪放的气势,章法布局生动活泼,规整中又出现不规整,这也是简书中的一大创新,此种笔法一直沿用到后来的草书和行书中。
《居延汉简》的字体属于章草的范畴,用笔承袭隶的笔法,草率急就,即是隶书的速写。还有的草书,笔画更为随意自然,字形可大可小,已脱去隶书笔法,比章草更为精练,字体新颖。
       从出土的汉简来看,草书的出现可以早到西汉时期,这时不仅有章草,而且已有今草的用笔和字形,虽不成熟,但可以说是开创了今草的先河,简书作了旁证。由前一种书体转化到后一种书体,总是有一个过渡阶段,而且新字体总是孕育在旧字体之中。处在汉代这样一个书体大变革时期,必然会出现各种形体的字,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看来,书体的演化不是直线前进的。这就是书体演变“源”和“流”的关系。
       汉简尤其对东汉分书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敦煌和居延出土的很多简书,与东汉时期的《礼器碑》结体用笔皆相似。纯用毫端,形成了纤而能厚的流派。说明纤劲的书风早在西汉民间就已广泛使用和流传,到了东汉的《礼器碑》进一步得到提高而更加完美,形成了东汉重要流派之一。西汉末年的《武威汉简》瘦劲宽博,笔画劲健,使转流美,飒爽多姿,与东汉时《礼器碑》相类似。东汉时桓帝延熹元年的《甘谷汉简》笔画飘逸秀丽,摇曳多姿,近似《曹全碑》的风格。总之,我们从简书中可以看到笔画纵横飞动,结构自然浑成,有厚重质感的各类风格的书体,发展成为东汉工整精细,厚重古朴,奇纵恣肆的各类碑刻书体,并为后来的楷、草书体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脉络和轨迹。                  黎泉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9: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北汉简说略

http://sos100.51.net/feng/images/photo/big/hy9.jpg
居延风光1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09: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北汉简说略

http://sos100.51.net/feng/images/photo/big/hy13.jpg

居延风光2

风光图片来源:高东风系列摄影作品集之二《金色的胡杨》、刘克军摄影作品之《故乡之恋》
 楼主| 发表于 2003-5-18 10: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北汉简说略

                     居延烽燧遺址和居延漢簡  
  
  居延因居延澤而得名,居延澤為漢代弱水(今額濟納河)下游終端湖,是匈奴語的譯音。居延烽隧遺址分布干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金塔縣境內,為漢代張掖郡居延、肩水兩都尉所轄邊塞上的烽隧、城障遺址。邊塞遺跡自東北斜向西南,全長約為250公里。始建于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廢棄于西晉初年。這里地當河西綠洲向北伸出的前沿,弱水今額濟納河,在甘肅境內稱黑河,由南向北,注人居延澤,歷史上為匈奴等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它南臨河西,北達漠北,從陰山通向天山的居延古道橫貫居延綠洲,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西漢霍去病取河西,李陵擊匈奴,元代成吉思汗攻河西,均經由此道。
  
  漢代在長城沿線修筑障塞、烽隧,其中以居延地區的發現最為重要。在250公里的地段內,城障、烽燧,或排列成行,或密布成群,至少分布著城障遺址十余處,烽燧遺址一百數十處。居延烽隧線的排列,大體上呈X形,有人也稱為工字形。在金關以南,烽隧沿黑河兩岸排列,保護肩水都尉屯田區,在金關以北,直至布肯托尼,烽隧沿河排列,如一字形雁陣,綿延達100余公里。自布肯托尼以北,烽隧線再分為兩條,一條偏東走向,直至古居延澤南端的博羅松治﹔另一條直北到附近宗間阿瑪。在這兩條烽燧線構成的三角區內,城障和烽隧隨處可見。這樣密集的軍事設施,形成一個威懾邊遠的巨大防御體系,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各種軍事設施集大成之區。
  
  與軍事設施相適應,障塞、烽隧還有一套嚴密的管理體系。居延地區大群的烽隧由兩都尉分管,以查科爾帖為界,北部屬居延都尉,南部屬肩水都尉。都尉有都尉府,駐地稱障。如肩水都尉治所在大灣。大灣遺址范圍為 350米 X 250米,有外城、內城和障三個主要部分,內外城建筑形制相同,外城殘缺,內城面積為140米X190米,出土大批漢簡。障在內城內的西南部分,據出土文物,曾為宋、元時期改建。
  
  都尉以下設侯官、侯長和隧長。侯官治所也稱障,如居延都尉所屬的甲渠侯官治所破城子,由障、塢兩部分構成。障在西北部,是一個平面23.3米見方的小堡。障南為塢,塢平面略近方形(47.5米X45.5米),塢門外有類似瓮城的曲壁。塢四周3米以內的地帶埋有4排尖木樁,高33厘米,這就是史籍與漢簡中所說的“虎落”或“強落”。隧是燧長的治所,它是烽隧系統的骨干,即主要的望、巡邏、通訊系統。燧規模較小,如甲渠塞第四燧的烽台約8米見方,烽台南的塢,東西長21米,南北最寬處15.2米﹔最小的烽台,如瓦因托尼殮北第二亭的烽台,僅有6.5米見方。除上駐成卒,少則三四人,多則30余人不等。
  
  居延地區又以出土漢簡而聞名,居延漢簡是繼敦煌漢簡之后發現的最重要的漢代邊塞屯戍文書。在內容和數量上都大大超過了敦煌漢簡,為漢代歷史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居延漢簡第一次發現于1930年,由西北科學考察團采集,獲簡牘10 200枚左右,現存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二次發現于1972─1976年,由甘肅居延考古隊發掘,出簡較多的是破城子、甲渠第四燧和金關,其中以金關出土最多,達 11 577枚,總計獲簡續近2萬枚,現藏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居延漢簡絕大部分是漢代邊塞上的屯戍檔案,一小部分是書籍、歷譜和私人信件等。它的內容非常丰富,不僅記述了居延地區屯戍活動的興衰,而且保存了西漢中期到東漢初年的重要文獻資料,這些文書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科技、民族等領域。  
  
  此外,其他出土遺物也很多,有刀、劍、箭鏃等武器,有各種農具、工具及各類陶、木、漆、竹制作的生活用具,絲、麻、毛、革制成的衣物鞋襪殘片,還有谷物等。  
  
  居延地區如今保存較完整的古城遺址,是位干布肯托尼東北約52公里的黑城子。在額濟納旗駐地達蘭庫布的東南方,相距約30公里。黑城子初為西夏黑山威福軍司治所。黑城子東西長約440米,南北寬370多米﹔城牆全系夯土筑成,高10米多,頂寬約4米,基寬12米。該城雖經近千年風沙剝蝕,流沙堆積直達城垣頂部,但仍然不難看出它當年的雄偉風貌。在城的西北角保存有一座基本完好的土塔,上尖下圓,挺拔庄重,系西夏建筑。城外西南角,有一處穹隆式建筑,基本完好,為伊斯蘭清真寺。城內其他建筑已傾毀,但舊時城內的官署、街道、民居還依稀可辨。  
  
  黑城子遺址中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著名的西夏文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就是其中的一種古文書﹔還有西夏和元代的漢文文書300余冊和許多回鶻、突厥、西夏文的書籍和經卷。并發現了忽必烈時代的鈔票,被認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紙幣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7-1 21:11 , Processed in 0.2548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