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141|回复: 2

王岳川著《中国书法文化精神》目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20 22: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闻正在 2003/05/20 11:32pm 第 1 次编辑]


     王岳川著《中国书法文化精神》目录
     王岳川 著


韩国汉城新星出版社2002年版
序  一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岳川教授在当代学术界是一位富有独特造诣的学者。他在文艺本体论研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研究、文艺美学与文化研究、西方文化思潮研究等方面都有研究,并且总是面对学术的难点与疑点问题,深入致思,独成己见。他的许多著述思维跨度很大,又兼有充分的思想深度,我每次读来,都感为之一新。他提出的许多学术问题,例如文艺研究中的本体论意义,现代性与当代文化价值建设,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的跨文化对话,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21世纪中国文化命运等,都是当代学术的前沿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他阐发的见解,在当代中国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学术思考和研究对话中,王岳川教授在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领域也倾注了大量精力,并为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著有《书法艺术美学》(合著)、《中国书法(英汉对照)》,主编了洋洋二百万言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这方面的文化推进和意义创新,值得申说。
在当代书法的文化定位这个书法发展的基本问题上,王岳川教授强调书法的原创性和寻找国际审美共识,坚持认为中国书法需要具备一种大师气象和国际眼光。在他看来,21世纪中国书法艺术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真正的原创型书法家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书法大师。当代中国书法最大的课题在于寻找一种国际性的“审美共识”——把结构张力、笔墨情趣以及幅式变化这些语言从本民族传统的审美空间扩散到更大的现代文化空间中去,形成一种国际性书法审美形式通感或基本共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借鉴西方一些现代艺术的形式通约,融入我们的本土文化内容,使之充实而具备现代形式美感。在这个过程中,内容将更多变成意境,形式将更多变成语言,最终达成新内容与新形式的完善结合,变成国际性的、具有审美共识性的书法美。王岳川指出,从本土主义出发后,应该提出世界主义的书法。就是说书法不仅仅是东方化的审美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的审美需要。
坚持民间书法和学者书法立场,使中国书法不成为一种过分匠气的技术,而是“技进乎道”,“宏于道”。这是王岳川教授一贯的见解。他认为,当代书家应该从碑帖以外的空间寻求新的资源,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书法和新发掘出的书法资料中去寻找——运用碑学、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写经、民间墓志等很多新东西来融入个人的书法创作。“现代书法”的探索例如将绘画和书法整合起来,使书法更具抽象形态,也将丰富我们的书法感觉。当代书家不应只满足于技术性的创新或拓展,而应该使自己“学者化”。书法不仅仅是技术,它更是一种“道”,最高的书法境界是哲学。只有具备了超越天地人之间的思想境界,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学术文化精神的书法家。
王岳川教授关于当代书法的见识,基于他在“文化研究”领域所作的思考。近年来他提出了“文化输出”的见解,可谓相当精辟。他认为,近代以来东方权力中心逐渐消退,中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之国,而是成为一种“东方主义”式的边缘文化,在相当长时间里,“文化输入”成了主潮,这不能不是一种文化险情。如果中国全盘西化,甚至连汉字都要拉丁化的话,中国文化的传承弘扬将成为一种空话。如今,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保存我们经典文化,为西方提供一种“另类文化”或“他者文化”,而应该扬弃传统,力求创新,强壮主体,在新的国际文化格局中提供一种差异性的文化认同。当今世界一流学者在东西方文化问题上,基本上是求差异而不是求相同。从中国文化的本源出发,将西方文化作为一种映衬参照,以新的文化创造形成不同文化间的互动,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时代课题。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国,保持自己文化的个性,当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以后,经过“拿来主义”之后整合的中国新文化,就有可能逐渐实现自己的文化“输出主义”!这种文化上的国际视野和书法发展上的全球化视野,对于宏扬中国书法的文化价值,抵制文化误解,对抗有意误读,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文化见识。
提升书法的文化品位,张扬书法艺术的文化意识,成为王岳川教授的积极主张。他认为,不要把传统变成文本,而要变成一种精神,从我们每个人身上流过去。他坚持书法是一种学术文化,应有哲学思想贯穿其中,才能达到艺术创新。真正有学术建树和知识推进的书法家在注重笔墨功夫和韵味(书法性)的同时,应加强学术文化层面(学术性)的研修提升。书法作为中国思想中最精微的部分,能够承载21世纪的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对于学界经常提及的书法反思,他认为有四个重要方面:总结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以及文化精神遗产;更新观念,对当代实验性书法的正负面效应加以批评总结;清理当代顶尖级人物的书法理论与艺术实践;将这些成果整合成新的文化成果和艺术形式,并策划组织英文水平好的专家,将中国书法界的代表著述译成外文在西方出版发行,输出中国现代形态书法实践的思想,使世界真正了解当代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文化会不会被同质化、一体化?面对这个尖锐问题,王岳川回答道,全球化不是同质化、也不是全球一体化,而是差异化、对话化、多元化。现代化不等于西化,西化不等于美国化,美国化不等于基督教化。在21世纪,东方文化将会在原本以西方话语为中心的文化结构中提出某些修正,形成一种调整,促成互动与对话。在当代文化的多元对话中,中国书法提出的一些新的艺术范式、新的智性范畴,可以作为整个国际文化新的资源和艺术创造新的动力,这也是真正意义的续接中国文化传统。在全球化的理论播撒、理论旅行中,中国不应该成为被动的纳受者。中国同样应该在全球化文化互动中从事理论播撒和输出新理论,形成理论旅行,一种对等的互动的“旅行”,使本土文化艺术和理论反思能够真实地发生和生成在这片厚土之中,完成从一个世纪的拿来主义之后的文化输出主义。在艺术对象、艺术接受方式、艺术传播机制、艺术价值功能都产生转变的时代,真正的艺术前沿践行者,当通过自己的笔歌墨唱,为新世纪中国艺术实践和理论的自我创新和输出,提供坚实的文化观念和价值重建地基。就视觉文化的范畴而言,中国书法的非意识形态性和抽象性,使得西方有可能最多地、最大面积地接受。在中国书法普及了二十年以后,应推出一大批书法大师,只有中国书法的国际地位提高了,才可能对日本、韩国、东南亚形成更多的影响,才可能从发现东方文化的精髓到推出一个新的理念——中国书法文化的输出。在新世纪,书法不仅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
在当代书法文化批评方面,王岳川教授近年来发表了多篇讲话和访谈,其触及问题的深度,发人深思。他认为,衡量一位艺术家最好的尺度,就是看他在当下日盛的流行文化或者泡沫文化前的反思性深度,以及对历史的深切了解所达到的文化哲学的悟性。只有庸俗的评论家,才会不负责任地对一切新潮的东西加以低能地叫好,才会无原则地从事短期行为的平面性文化泡沫活动。在现代性的境遇中,艺术家的“真”与“伪”之别在于其是怂恿价值平面化,还是追问思想的深度。当代真正的艺术家总是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思想传达笔墨意象,对艺术的深度意义进行视觉化的阐释。另一方面,通过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改写,提供个体存在的价值呈述。只有这两方面的合力,方能使作品产生视觉冲击力和思想震撼性,填补平面化时代的体验空白和思想空白,为这个时代和读者对个体存在处境和人类命运思考营构起一方有意义深度和视觉力度的文化空间。
在王岳川看来,当代书法创作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为谁写”,“怎样写”和“写什么”。他认为书法不能“赶潮”,那会造成一个时代的书法群体在羊肠小道上的拥挤和类型化。当代书法需要学术精神资源,只有当学术进入到当代书法的思想和神经之中,民间立场与经典力度,个人色彩与精神境界,市场实现与价值提升,才有一个新的基础或平台。在这个新的基础或平台上所形成的不同书法精神文化进路,是书家个体自己的选择并对选择负责,在多元时代不仅需要,实属正常。
王岳川教授在学理层面的书法之识,显示了他宽阔的眼界和厚实的学养。他提出重视有价值的书法跨国化的文化交流,使书法和书法研究不再沉醉在本土昔日的辉煌中,而是参与到今日国际性的新话语权力运作关系网络中,进行全新的自我度量和自我定位,这对我们在思维上超越原有的书法价值估量,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他的学术思考基于文化的总体发展性和变革性,使得他能够站在超越书法技法的高度,看到书法调适文化差异、弥合文化对抗的文化力量,从而获得了中国书法文化输出的超迈意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王岳川教授具有一种学术前沿意识,一种文化多元开放意识以及人文科学与书法的多学科整合的务实进取精神。
除了书法理论批评以外,王岳川从小习字不辍,遍临名帖。上大学期间曾经获得四川省大学生书法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书法优秀奖,国家教委书法比赛一等奖等。在执教北京大学期间,长期从事书法创作和书法教学工作,以思集识,以识带笔,形成了他学者型的书风。
王岳川教授早年专攻颜楷,用笔取势筋骨厚重,追求恢宏磅礴的大美。其后转向二王行草,用笔行中带草,方圆并施,又补之以学术浑厚之气,不激不厉,颇富文人韵意。再后取苏之酣畅意态和米之风樯阵马,结体稳中富险而兴随笔划,章法错落起伏而又真率自然。自九十年代,他全力攻草,潜心怀素王铎,融入自家性格,使得书法既有文人情怀的温润,又有专家炼达的风骨。其草书善以线条切割空间,形成奇险结构。运笔时锋酣墨饱,一气呵成。清劲飞扬的用笔,使字体间架上下呼应,左右顾盼,笔断意连处更显出活泼飞舞的动势,整体上具有淡泊萧闲、冲气为和的境界,将古典草书的逸趣转为一种今日文人的逸情;其楷书则具颜真卿的凛然正气和率真神韵,显示出旷达的胸臆和从容的心性。
王岳川教授的书法美学追求是线条运行所造之境。依我浅识,书法以线条为生命,气韵生动的线条是最富于美学意味的语言。在王岳川教授的作品中,那些经过思想和感觉过滤的线条,以其纯净的运行轨迹不仅述诸视觉,也述诸精神。那变化丰富、莫测端倪的线条集合,其势、其意、其味、其情难以穷尽。在线条的舒展中,可见书家心手合一的纯度已化为一片天机的律动,让人通过这种指腕使转所留下的轨迹,反观书家的心路历程,体验书家的心灵世界。按王岳川的理想,中国书法在新世纪当做跨文化的前锋使者。这个使者的本真性质,应该就是披染了文化情怀和具备视觉感性的线条。书法艺术那忘怀骋情的线之脉动,实在是心之脉动,是书家自在自为的“我之境”。这种最直观而又最内在的视觉艺术形式,当成为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对话的桥梁。

2002年9月于北京

序  二
李鹏翥
(澳门日报总编辑,澳门笔会会长)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于十月下旬抵澳举行书法展览,这是值得澳门书坛高兴的好消息。加之,他的大著《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即将在韩国出版,更是值得祝贺。
面对一位学养深厚,对文化、艺术、美学作过深广研究的正当英年蹈厉的知名学者,对书法篆刻又有着非凡的造诣,理论和实践都相得益彰,并非一般以写字为务的书法家,而是洋溢着书卷气、蕴藏着深刻学术文化精神的学者书法家,深感阐释的困难。
初次识荆是在去年“第四届澳门文学奖”评判发奖的时候,岳川兄不辞劳苦,应邀远道而来参与小说组的评判工作,支持澳门的文学活动。接谈之下,知道他对中国文学、文化、艺术和西方文学、文化、艺术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湛深研究,著作等身,已完成的著译达二十多种、学术论文二百多篇,还主编了二百余万字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卷轶浩繁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六十卷),《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丛书》(九卷本)。出色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名家如林的北大学府中脱颖而出,三十七岁即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待遇。四十一岁被列为中文系博土生导师,曾到日本金泽大学任客座教授两年。
岳川兄不仅对书法艺术和美学有深入的研究,还身体力行,在笔墨实践中下过艰苦卓绝的工夫。五岁稚龄,即在书香之家熏陶下执笔临池,学生时代已经获得四川省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优秀奖,研究生时代获国家教委书法绘画艺术展一等奖。我是以认识岳川兄的行草书开始,并且屡从《中国书法》杂志上读到他有关书法艺术的论述,尤其是他跟季羡林、饶宗颐、梁披云、金开诚等大学问家和书学研究家的对话,对他透视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的深层关系,以及如何令中国书法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共同欣赏和掌握的真知灼见,佩服无既。
近年来,颇有些人将中国书法与国际接轨,具体化而变成套用西方的抽象画或东洋墨象派,弄得非驴非马,似画非画,字不成字,很难获得公众的认同。也有些人将书写工具东偃西仰,信手涂抹,走的尽是“狂、野、怪、俗”的一路,剑拔弩张,虚火升腾,美其名曰“现代书法”,也令有识之士所不敢苟同。
岳川兄追求的是发挥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笔墨,体现深厚的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写出具有浩然大气而又浑厚通脱的书法作品,呈现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他很强调书法家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透过线条墨象、笔势墨法、创造出生动的气韵,抒发作者心灵的律动,达到心手双释的艺术的自由境界。
中国书法是一门非常独特的艺术。它以汉字结构为基础,透过汉字表达的语言概念进而结合笔法墨法去创造意境,表现书法家独特的个性风格。我国现代的一位美学大师大诗人宗白华先生,对中国书法对中国书法作过精辟的研究,指出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宗先生认为中国书法通于画意、文学、音乐、舞蹈和建筑,“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在二十一世纪中如何发扬中国书法艺术精神,表现新的时代气息,一定不能脱离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否则只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欣赏岳川兄的书法作品,深深感到他紧紧抓住了这个特点,因而其优美潇洒,其推陈出新,其似无法而实有法,其有意与无意之间创造的气象,引起了我们内心强烈的感动和共鸣。
纵览岳川兄是次展出的六十六件书法作品和两件国画作品,可以看出他在传统中下过坚实的工夫。书法方面,篆、隶、楷、行、草诸体俱备,形式有对联、中堂、条幅、横披、匾额、斗方、扇面、手卷、笺札,各适其适。篆书对联:“好凤人如意,春山月有光”,饱含石鼓意蕴,吸收了邓石如、吴昌硕篆书的精粹,用笔结体,运转有如草篆,纵横阖闢,矫变骀宕,打破严正拘谨的距鑊。隶书对联:“敦雅其人如佩玮,温恭之性是兰棠”,出入张迁、史晨、乙瑛诸汉碑,烂漫多姿,大方自然,行笔布白亦渗入汉简的活泼笔意,令人感到其篆隶与行草的遒劲纵恣风格异常一致,体现了作者建立的统一的审美情趣。
岳川兄早年习书,自颜真卿入手,故能筋健骨立,体势舒和,雄深浑厚,挺然奇伟。楷书对联:“大川新雨广泽物,高岳飞云邃来仙”,固然是颜氏家法;行书对联:“至人之道通天地,君子其识达古今”在颜体中更融入苏轼的藏巧于拙,气象雍裕。而在行草书中,亦往往透出鲁公的胎息。作者在书法探索时期曾遍临名帖,辗转于二王(羲之、献之)之间,获益最多;复从怀素、苏轼、米芾、王铎诸大家身上,取精用宏,更于敦煌写经、墓志碑铭、简牍甲骨等众多书法资料中吸取营养,卒能在用笔、结体、章法方面形成自己笔力遒美、姿态万千、局势堂皇、气韵超逸的面目。
岳川兄书艺的成功并非悻致。一九八一年的一幅小楷横披写苏轼《赤壁赋》、楷法精严,淳厚温润,一笔不懈,精神饱满,应是得力于晋唐《黄庭经》《灵飞经》的临习。从这幅作者的少作和辛巳(二00一年)岁末临王羲之《兰亭序》中堂,都可以令我们想见岳川兄池水墨黑,退笔成冢,在书法艺术熔铸过程中费过的心血。
最能表现岳川兄的情性与工夫者,窃以为是他的行书和草书。此次展出的精品很多,大多字势雄逸、英气绝伦、丰润妍美、墨采飞动。写苏轼《水调歌头》的四米长卷,用笔骏快,沉着飞翥,其聚散,伸缩、回环、拓展,意断还连,变化万方。写杜甫《春夜喜雨》的五尺条幅,作者笔势一泻千里,顿挫萦回,节奏跳跃,充份表现了千多年前诗人雀跃兴奋的心情。岳川兄善于运用空间切割、计白当黑的效果,配合其骨肉和畅的运笔,势巧形密的布白,藤萝婀娜,振荡摇曳,嵚崎历落,慑人心魄。二米高一米宽的巨幅写《天地》二字,点划承启利落而风神跃动,舒朗挺劲,体格开张,颇有挥斥八极之势,使书法从学者文人的案头股掌之间走到深广展场的宽敞巨壁之上,具庙堂之伟而有天地之气,取得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二米二的行书对联:“会意不在远,拳石便有千里势;得趣何须多,只语宛然万古心”,从容空闲,优游流美,曲折变幻,妙趣无穷。“八千里路云和月”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两帧直幅,前者飘逸,后者豪宕,风格各异,字数不多,但顾盼揖让,诡异飞动,元气淋漓,神明焕发。
岳川兄工书擅画,通晓音律,且还精于篆刻。据知他从汉印入手,颇受明清文人印和闻一多、齐白石、邓散木的影响,为酬应学者文人,二十多年来刻过逾千印章,都是“分手脱相赠”,成为海内外知音人士的珍藏,自己未存印拓,以致此次展览未收篆刻作品。书法之外,仅给我们一帧工笔重彩《神游》,一帧写意彩葡萄《硕果》,让我们对其绘画鼎尝一脔,稍解饥馋。其实他早年在四川求学时期,从游画坛宿儒苏葆桢先生多年,看以上二帧的用笔敷彩,绝非率意点染的文人戏笔。
这次展览是在岳川兄繁忙的教学和研究中挤出时间前来以艺会友的。同时,他将出版新著《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对当代文化与书法的关系和中国书法的未来走向作了精深研究,将他的书艺和书论立体式呈现出来,令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他的造诣,领会中国书法如何在新的时代文化精神中作出新的贡献。
是为序。
                                                   二00二年十月于澳门

目  录
序  一                                  范迪安
序  二                                  李鹏翥
第一编  书法艺术源流论
绪论:中国文化与中国书法
第一章  书体源流及其艺术特征
一  甲骨文:中国书法艺术的滥觞
二  金文:中国书法审美的成熟
三  篆书:中国书法精神的自觉
四  隶书:书法雄强气势的拓展
五  楷书:书法大气磅礴的境界
六  行书:流丽婀娜与端庄刚健
七  草书:精神之舞的精神迹化
第二章  书法艺术的基本法度
一  笔法:方圆折转的精微
二  字法:节奏虚实的和谐
三  章法:分行布白的规则
四  墨法:浓淡枯润的韵律
第三章  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
一  线条飞动:中国书法的本质特征
二  笔墨意象:中国书法的精神迹化
三  无言独化:中国书法的气韵境界
四  目击道存:书法精神的本质直观
第二编  书法发生拓展论
第四章  秦汉书法尚气论
一  秦刻石和李斯小篆
二  汉代书法众体创新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书法尚韵论
一  钟繇书法转型的意义
二  王羲之众体皆精的书法境界
三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
四  南帖北碑艺术论
第六章  隋唐书法尚法论
一  承上启下
二  楷书尚法
三  草书变法
四  行书立法
第七章  宋元书法尚意论
一  宋代书法
二  元代书法
第八章  明清书法尚趣论
一  明代书法
二  清代书法
第三编  书法文化美学论
第九章  书法与文学美
一  文学之气与书法之神
二  文学体验与书法感兴
三  文学之言与书法之线
第十章  书法与绘画美
一  书画异同与书画互补
二  以线达情之书与以形传神之画
三  书法与绘画的神采气韵
四  绘画之妙的文化意蕴
第十一章  书法与印章美
一  中国印文化的发展
二  明清文人印章诸流派
三  印章形式美特性
四  诗书画印合一的审美境界
第四编  书法文化对话论
第十二章  与学者艺术家的对话
一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
二  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当代书法
三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书法前景
四  由中向西与由西向东的文化进路
五  全球化趋势下的书法意义
第十三章  与当代前沿书家的文化对话
一  学者书法的当代魅力
二  书法本土立场与书法外交
三  先锋书法与前卫美术的意象
四  先锋书法的境遇与问题
五  中国形象与中国书法文化输出
第十四章  全球化中的中国书法精神
一  中国书法输出与中国文化的未来
二  当代中国的流行书风的文化问题
三  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精神
四  文人书法的艺术追求
五  拓展中国书法文化精神
第十五章  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
一   中国如何面对全球化问题
二  为什么说要"发现东方"
三  中国文化输出的战略意义
四  从文化拿来到文化输出的问题
后记


王岳川教授简介
王岳川  北大教授、博导.。1955生,四川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93年以来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日本金泽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美学会高校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书院研究员,首都师大等六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主要著作:《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大出版社1992年版,台湾淑馨出版社1993年版,《艺术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书法艺术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思·言·道》北大出版社1997年版,《文化话语与意义踪迹》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北大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镜像:九十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目击道存:九十年代文化研究散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本体反思与文化批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全球化与中国》,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书法文化精神》,(韩国新星出版社2002年版),《文艺本体论》(韩国新星出版社2002年版),《发现东方——岳川讲演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文艺理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发表论文200余篇。
主编著作:《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文艺现象学》(译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牟宗三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宗白华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60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2000年版;《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丛书》(9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文艺美学研究》(上下卷),韩国新星出版社2003年版。
主要奖项有:1990年获“北京大学青年科研奖”,1992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993年获北京大学“第四届科研成果二等奖”,1993年获中华美学会“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奖”,1994年获“北京大学朱光潜美学与西方文学奖”,1995年获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1997年获“北京大学中国文化特别奖”,2000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2001年获得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2002年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冰心摄影文学理论贡献奖”。

90_38.jpg
发表于 2003-5-23 21: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岳川著《中国书法文化精神》目录

盼望早日看到
发表于 2003-5-25 10: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岳川著《中国书法文化精神》目录

希望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5-12 13:38 , Processed in 0.3912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