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18|回复: 7

中国书法艺术之形象欣赏妙趣无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9 07: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钱江五月 于 2014-7-30 14:27 编辑

中国书法艺术之形象欣赏妙趣无穷
解读春晓.JPG

       书法是一种线条的艺术。通过线条的组合变化,文字字体笔画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各种不同的形象。

      晋代著名书法家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少时的启蒙老师。她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 卫夫人对七种基本笔画的描述形象生动: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

      西晋草书大家索靖用“银钩”、“惊鸾”来描述草书的生动形象。他在《草书势》里说:“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意思是说,大凡草书的形状,像银钩那样遒劲柔美,像受惊的飞鸟那样灵动飘逸,又像禽鸟舒展羽翼将要起飞那样的姿态,又像禽鸟将飞而未动那种态势。把草书既刚又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描绘得多么形象逼真。欧阳询在《用笔论》中讲到点画的标准时,有如下形象的比喻:直画要像铁一样刚劲,曲画要像银一样柔媚,壮则高耸而峻立,醇则柔美而清劲。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这是苏轼对这三种书体的形象概括,并已成为书法界共识。而且,楷书书体风格的不同,呈现的形象也不同:颜体雄厚、端庄、大气,如伟岸丰美之形象;欧体清秀、雅致、俏丽,如端庄秀美之形象;柳体瘦挺、劲媚、俊秀,如气盛俊美之形象。

      总之,中国书法艺术具有形象性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是文字发展过程中,人们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审美观,如对称美、平衡美、参差美等赋予字体笔画的造型美,舞蹈、体育等赋予字体笔画的运动美,音乐诗歌所赋予字体笔画的韵律美,以及万物生机所赋予字体笔画的自然美等等,来创造字体笔画的形象美。

      比如,我们可以把书法作品《春晓》中的某一点看作“高峰坠石”(“不”字的右点之形),也可以把某一笔看是飞鸟(“花”字的第一笔之形),甚至我们还可以把某些字体笔画看破作人之形象(广播体操的动作):“春”体侧运动,“觉”体转运动,“处”全身运动时的下蹲动作,“夜”的第一连笔为伸展运动或跳跃运动……

      有人说,“春”、“觉”都有体侧姿势和体转姿势的形象,还有人说“觉”字有扩胸运动第三节拍类似拉弓的动作。其实,他们说得都对,因为书法艺术形象是多样的、丰富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观众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体验也就不同,形成的审美形象也不同,所以,只要你从这些字体笔画中联想到了生活实践中的某些形象,那么,只要你想到什么,它就是什么。

      再如,作品中的“声”字。“声”的繁写是由“声、殳、耳”三个部首组成。因为繁写的“声”是上下结构,上部由“声、殳”两部首组成,下部只有“耳”一部首。在书写时,“声”向左下伸展,“殳”向右伸展。因“声”笔画多而粗,“殳”笔画少而细,所以“耳”部重心略向右偏,以平衡整个字体。如此结体,所呈现的是三人杂技造型形象:“声”斜冲仰视之人,“殳”斜卧俯视之人,“耳”擎柱而撑之人。细细看来,维妙维肖。当然它是书法,不是绘画,所以它所呈现的形象不是实描,不是一眼就觉察到,而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一种神形,是通过细细品味得到的,书法艺术的美就美在这特有的“神形”,绘画是不能替代的。

      诗《春晓》描绘春天的自然清新、平易悠远的意境,而这幅书法主要以舒展、清新、轻快的字体笔画来创作,实现诗的内容和书法的形象成为一体,给人以舒适惬意之感受。所以,在观赏《春晓》书法作品时,吟诗品书法是同一种形象、同一种思想、同一种情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其感情是递进的。相反,吟诗自然清新,品书法却因笔画锋利而满腔怒吼,这样的牛头不对马嘴的情感你要得么?这样的书法我们只能当作记录传递语言信息的文字,无艺术可言。

      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形象有些朋友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从这幅作品中根本看不出有这样的形象,是一派胡言。其实,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一个人站在一楼,面前有一面一楼高的白墙,墙外有一个菜园和盛开的紫薇花;另一个人站在二楼。二楼的人对一楼的人说,我们的前面有一个菜园和盛开的紫薇花,非常美;站在一楼的人说,胡说,前面是白白的,什么都没有。其实这两个人都没说错,只是因为他们所站位置不同,只要站到对方的位置,一切都明白了。

      所以,对于中国书法艺术,我总是对自己说,学书法不只是认得几个字,然后整天的写,还要学一点美术,学一点音乐,懂一点建筑美,懂一点韵律美,看一点文学,看一点舞蹈等等,即使浅尝辄止也比不碰要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书法艺术无止境。(施政明)

 楼主| 发表于 2014-7-30 07: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朝时代南梁武帝萧衍着重以自然造型的形象比拟来探讨书法的美。他在《草书状》里形容草书的状貌形态时有这样的话:"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用失道的惊蛇比喻草书的疾势,用清澈的碧水比喻草书的涩势,这主要从运笔的方面来描述草书的美的内在意味。萧衍还以"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形容王羲之的"字势雄逸"。
 楼主| 发表于 2014-8-2 09: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姜夔的《续书谱》说的就比较具体一些。他说:“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意思是草书的形态,如人坐,如人卧,如人行走,如人站立,如人揖让谦逊,如人忿怒相争,如人乘坐舟船一样前倾后仰,如人骑马一样奔腾飞跃,如人唱歌跳舞一样欢乐,如人捶胸顿足那样悲哀。这些变化都是根据字的体态,不是随便拼凑而成的。
这就是说,古人对字体和笔画窥视到了形象,而且用语言表述出来。那么我们现代人是否能体悟到这一形象,并且创作出更丰富、更生动、更完美的字体笔画形象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8-4 07: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塞王昌龄.JPG

录王昌龄《出塞》一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这是一首边塞诗,意思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万里征战至今未归来。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度过阴山南下牧马。全诗主旨雄浑豁达,气势流畅,形成了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因此,在书法创作时采用刚劲的笔画、遵劲的风格来写,以体现诗文的主旨和意境。

 楼主| 发表于 2014-8-5 07: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形象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比如在书法《出塞》作品中,“远”字是一种奔驶的形象,它可是战场骑兵追杀的形象,也可以是大海中军舰、飞艇的形象,因为书法不是绘画,而是以字体笔画进行表现,所以它是一种“神似”,是通过想象或联想得到。它画面不是固定的,只要你想到什么,它就是什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书法所特有的魅力,绘画是不能及的!

远.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8-8 18: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
这幅书法的形象是秀丽。因为没有粗犷的笔画,没有重硬的按顿,所以少了遒劲,多了秀丽,少了豪放,多了柔美。笔画圆润流暢,不蔓不枝,如刚修剪的树枝,如荷池中刚开放的花朵儿,如沐浴后刚穿上新衣的美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字体笔画所体现的形象与“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所呈现的“清霜淡月”的意境相统一,形象、思想、情感有机融合。如果用粗笔重墨来写这幅对联,离意千里,难以共呜。


清霜醉枫叶.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8-10 08: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们把字体笔画看作人的形象,那么,“清”、“霜”、“醉”等字似乎是向右仰视的人的形象,“枫”字好似用右手遮在眼前瞭望,“隐”字如一前一后的两个行人。字体笔画以清丽为主,与对联的主题内容思想相统一。


醉.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07: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钱江五月 于 2014-8-12 07:54 编辑

      书法应根据主题思想来创作。“警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警容严整、纪律严明、雷厉风行、忠于人民、作风优良、乐于奉献。因此,在书写时采取以刚为主,多棱角少圆笔,尤其是在“警察”两字中分别设计了一笔如刀般的笔画(“警”字“言”部的第二笔和“察”字宝盖头下第二笔撇画)更能突出“警察”在人们心目中的勇敢除恶、保护人民、服务人民的英雄形象。而且“警”的上部、“察”的中部有“奔跑”之形态,寓意“警察”在社会服务中勤察勤为之意。整幅字用行楷书写,给人以威严、正直、坦诚的感觉,笔画遒劲刚健,凸现“警察”的内涵。通过笔画的变化和借代手法,表现“警察”的形象,展现书法的审美情趣。
      作品创作思路来源:毕加索说:“我讨厌抄袭自己。”一成不变地使用一种手法,轻车熟路地取巧讨好,意味着艺术生命的衰竭。
书法应该“提斯意志,发动精神”,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
      书法线条和造型是可视的,作用于人的视觉,就能唤起人们依据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产生联想。美国评论家库克说过的,凡是带有明显的横向线(即水平线),通常表现安闲、和平和宁静;斜线在一幅作品中通常会包含着运动;锯齿状通常包含着痛苦与紧张;圆线或弧线则较圆满而完美(库克《大师绘画技法浅析》)。吕凤子先生也说过:“根据我的经验,凡属表示愉快感情的线条,无论其状是方、圆、粗、细,其迹是燥、涩、浓、淡,总是一往流利,不作顿挫,转折也是不露圭角的。凡属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显示焦灼和忧郁感。有时纵笔如‘风趋电疾’,如兔起鹘落,纵笔挥斫,锋芒毕露,就构成表示种激情或热爱,或绝忿的线条。
警察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10-24 03:20 , Processed in 0.1814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