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60|回复: 6

孙人杰:泼墨挥毫心未老——李灏先生及其书法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8 09: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书法在线 于 2015-10-8 15:29 编辑

泼墨挥毫心未老
——李灏先生及其书法艺术
文/孙人杰


QQ图片20151008152203.png



李灏先生1930年农历6月初4出生于四川华阳。

6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成都市西城区过街楼玻管生产组、同仁路84号汽车水泵厂翻砂车间、二道桥星火制药厂工作(后为菊乐公司兼并)。1978年夏病逝。

先生终生未娶、孑然一身。以厂为家,栖身于生产组简陋的房屋里,家具仅一床,一木箱,环堵萧然,出不闭户。去世后,过去熟悉他的人们已慢慢地把他淡忘了。

然而,生活所具有的丰富性、多样性,生命个体所具有的特质,却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改变,它会在某个时空交汇点上,因缘会时,发出绚丽的闪光。1979年后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一个新的盛世充满了蓬勃生机,百废复始,万象更新。

1989年10月,北京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该书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刘正成先生任主编,国内数百位专家、作者撰写。这是一部有史以来最广泛、最丰富地汇集了有关中国书法及书法家资料的辞典。在1491页上,李灏辞条一栏写着:“李灏小传(1930——1978)号中善,四川华阳人。工书、师法谢无量。通经史,有哲学著作《浮沉篇》。善诗。惜埋名一生,穷愁而逝。好启迪后贤,蜀中书坛仍有遗响。”同页,配刊李先生《论书札》作品一幅,“《论书札》简介。现代李灏书。纸本。行书。语一则。凡六行、共四十三字。北京八方斋主藏。赏析。此帖得意于谢无量,得形于阁帖款字。点画精美、意态萧散。有‘细碎玲珑,金花遍地’之境界。李灏力倡北碑,尊崇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之主张。然在书法实践中,并不舍弃帖之温雅。曾评蜀中二大家云:‘谢无量写帖,写得朴;张大千写碑,写得稚,可谓善取。’观此帖,既有北碑刚健金石之气,一点一画,斩金切铁,无一含糊畏缩之笔;然而又兼得书卷之气,行气布白,自然天成,篱落有致,决无弄姿作态之嫌,笔生草草,浑金璞玉。帖中论书之语,并颇有心传。”《论书札》释文如下:“南北朝之善书者,陶贞白可誉为仙,郑道昭乃尊’为圣,学仙难于羽化,法圣易入佳境,是故云峰石刻之可贵也。”

通过全文转录的辞条,可以得知李灏先生是一位享誉蜀中的才华横溢的书法家。

李灏先生在生活中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街道小厂工人。但由于他自幼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却常以儒者自居,穷儒自况。

50代,他变卖房屋,办过幼儿园。因在文字改革时,对简化汉字方案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受到不公正对待。据说是在吴玉章先生的干预下,他才没有被定为“右派”,但却也难以摆脱生活厄难的降临。他随当年的上山运动到汶川铁矿工作,60年代初回到成都,没有正式工作。那时,街道上的居民婆婆母母们办起了各种各样的街道工业,名曰“生产组”。一个玻璃生产组急于聘请一位师傅,李灏先生由人推荐。他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一本有关工艺学,第二天就到生产组就职,当起了上手师傅,开始了他在街道工业工作的生涯。

先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是异常的清贫,常有衣食之虑。但在精神上却保持着儒者的本色。交往的朋友中有许多饱学之士,无论其终身敬重的孟凌云先生,还是省文史馆的张镜侯、王孝禹先生、书画家蒋仁庵、杨治民等先生,常聚在一起谈经论道,研讨艺事或诗词唱和。曾得先生书示七律数首,今存其三,录此可见一斑。一日先生偕友人游人民公园以诗志兴:“叠石为屏土作山,碧波似鉴映红栏。金风摇曳丝丝柳,暮霭轻敷缕缕烟。天际传声过候雁,林间遗响透寒蝉。悲秋固是诗人最,不著余怀任自然。”孟凌云先生和诗:“良朋相聚话巴山,皎洁秋光入画栏。得句惊人添兴彩,诗成纸上起云烟。雪车冰柱云中鹤,夏去秋来雨后蝉。寄语英贤休自误,但安然处便安然。”雪庵先生和诗:“磊落胸怀气若山,兴来相引一凭栏。神清最宜临秋水,意快浑忘起暮烟。顾影池中生瘦月,寻声林下绝寒蝉。相逢已是醇醪醉,煎茶当酒亦陶然。”这几首诗虽然是平常唱和,却反映出在斯文扫地的“文革”中,几位文化人的生活、精神状态。

先生在生产组的劳作是繁重的体力活。但工余之暇,却手不释卷,以读书为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先生的又一儒者本色。在“文革”时期学习书法是没有功利观念的,教授书法,也不像今天要收学费。刘正成先生在《舒炯书法艺术》一书序言中写道:“我们学习书法的那些年月里,那些对艺术宗教般的情感,太浓重了,那是充满绝望和希望的年代给我们的馈赠,值得重温……”刘正成、苏小波、郑家林、舒炯和笔者,各因机缘,得从李灏先生学习书法。

先生的儒者本色还表现在对儒法两家的扬弃上。当年举国上下“评法反儒”,“批判当代大儒”的政治指向路人皆知。先生对此愤愤然,曾对人言道法家“惨礉少恩”,用以治国是一个灾难。传统的文化争论可以回归到学术领域去继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先生的“社会关怀”却反映出一个传统文化人的理性与良知。

先生的书法兼取碑帖之长。隶书、楷书、行书可谓精妙。先生的书法,中锋行笔,爽健利落,既有翰札书卷气之风流蕴藉,又兼北碑金石味之刚健婀娜,满纸清气,一派高贵、傲岸的凛凛风神。先生是把他对生命的体验与对真善美的追求溶入了他的书法之中。故其书法翘出众家,自成高格。先生所追求的是尽善尽美,所推崇的是“元沙含金,璞石抱玉”,“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他的书法美学观也体现出儒家的中庸。

先生教学,善于因材施教。既重书法之“技”,更重书法之“艺”。“大匠授人以规矩而不授人以巧”,在闲谈中,常常海阔天空,引经据典,感物抒怀,随机生发。“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龙藏寺若金花遍地,细碎玲珑”。“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齐于断割”。“书之道,易也。著于像显。近取诸身,远取诸象,一入法式,凡天地风云山川之状,鸟兽虫鱼花木之形皆所体会。贵在自然而无矫造强作之迹,笔兼方园,墨呈五彩,神全气畅,势正机活,庶几近矣”。“临摹靠伏案之功,拟法凭博识之效”……。教学就在这类闲谈中进行,对听者来说当时或不甚了了,久之既悟,则获益良多。

先生博闻强记,作书示范,诗文俱随手写来,从不假书。常作跋语,或考释书法源流,或讲授文字“六书”沿革,或讲解诗意,或引伸发挥,妙语迭出,启人心智。如“书法源于六书之旨,故知某从某,俾得其确当也。然魏晋刻石多与‘六书’不符者,盖欲美字之形而忽其字之义。子鹤先生日:‘字宜诠义,非照临其文,不必拘形存字之美,夺字之源,是谓能法’。”“世传羲之法帖大抵为宋元人摹本。如《快雪适晴》,几似南宫手笔,惟唐人双钩本,稍呈璞懋之气,但较以《兰亭》及唐僧集字,则又嫌轻盈不类矣。”先生论诗,生重意向,如讲析王之涣登鹳雀楼五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此启示“学书亦如登临,立足愈高,则眼界愈阔”。长期的口传手授,不但使我辈八法精进,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性情。他的几位学生皆为书法界俊彦之士。刘正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主编。郑家林是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少年宫艺术部负责人。舒炯也是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青年书协主席。苏小波为区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业余亦活跃于书法界。他们为培养书法人材和繁荣书法艺术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李灏先生去世二十周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先生英年早逝,许多精辟书论未及整理,散见于其书法作品中,现将收集所得附录数则,以纪念先生。

1.羲之书简大小兼施,运笔神捷,故其善也在气,其彰也在力。今人善气则失于狂,彰力又病其粗。故逸少书奇贵也。
2.鲁公祭侄文稿,用墨最美善,其湿能见毫,枯则透纸。凡学用墨,宜多参悟。
3.赵孟頫急就章乃临古帖,虽存章草之形,然顿捺乏力,去汉简远矣。蔡襄所书,气韵兼善,惜识之者鲜。又倪云林亦精此法,然传世亦少。
4.王铎晚明书家,其草远法张芝,更出新意。具平原之雄强,兼景度之劲丽。有清三百年及今尚无一人能过者。或日于右任亦精草书,余以为可随行三字谢之。
5.美人董氏,龙藏寺,上承六朝之雄强,下资唐宋以规范,质懋而庄,文丽而稚,隋书中之精良者。二碑当在苏孝慈之上奚疑哉。
6.二爨、郑长猷诸以古朴、石门、焦山以飘逸,二张以质妍、始平公、杨大眼以形健,学书当玩其风格,突出精神,庶其不差。
7.南碑中二爨故优,然妙处在饶东汉风趣。余谓先学张寿、白石神君二碑,待领悟笔意之后,再临龙颜、宝子,则笔有由致矣。
8.曹全碑平直显现。工过则近于俗,法重乃损其丽,故不以全力专注可也。余谓学隶,当以郙阁、校官入手,先得其璞厚,次以武梁祠题字、石门参其峭瘦,礼器、乙瑛益其工整,娄寿、张寿之拙巧,夏承之奇雄,白石神君之方朗,六经刻石之庄重,致于曹侯小子之劲遒,皆极汉之神韵,各具其风而又皆曹景完所未逮也。今人只知史晨、孔宙、景君、华岳为必学己属陋识矣。至于衡方、刘熊、鲁君等将何择而是耶?
9.凡学古人书,初摹其意,次仿其形,意明形似,则快意而疾书之。亦可稍加己意,务求天然,以去拘板之态。久之由熟返生,是为脱化,虽拙实巧矣。
10.石门铭飘然有出世之姿。书学颇难,苟若少病,当记其诀。约曰:紧裹毫,长走笔,疾而不徐,细而有力。或日,既非草,何以贵速。曰:正以其流畅无拘,气机天纵也。
11.无论汉魏六朝之字,总以流畅清晰为上,所谓法贵天然、式重璞懋是也。今见初学者往往一笔数折,藏锋匿画,以为无痕,顿颤漫施,自矜奇古。至于功亏手坏,终不自悟者多矣。
12.所谓千丝迥露,万毫齐力,乃运转毫锋之妙,否则紊丝乱发,何有所取。
13.色薄而透纸者笔力雄健,墨重而见毫者入锋有法,皆以疾劲之功,切忌轻抹也。
14.古人誉书精绝、精妙,何谓也?先生曰:绝者空古人,非新创格何由致达,妙者开来世,虽偶然之笔,亦可为式。俗人无知,绝妙漫用。惟《书谱》称钟张绝、二王妙,乃允当。
15.行草之贵在乎气机。然则机发于心,故在笔先,俯仰向背之势,拱揖曲伸之姿,莫不因之也。气泄于毫,著纸乃彰,上行下承,若线贯珠,似断还连,虽间不滞,至于气机活畅,笔纵天然,庶乎入法矣。
16.用墨之法,向无定准,究其大要,不外丰啬荣枯之著于纸。丰乃肥厚,啬为瘦峭,荣言润湿,枯即千薄。各因其势,互为消长,如字之大小兼施,四体杂用,惟以自然,不以强造。颜鲁公之稿草用墨,活泼无丝毫矫作之痕,而字兼真行草三体,亦极合度,可作规矩。

附记:笔者稿成之后,欣闻河北美术出版今年出版的作为国家重点图书工程《中国美术全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书法卷中又收入了李灏先生作品,记于此供读者查阅。

后记:《泼墨挥毫心未老》一文是我一九九八年写的,发表在政协成都市青羊区委员会《少城文史资料上。距今已十余年了。二O一二年在荣宝斋出版社又出版了《李灏书法遗作选》一书。收入先生遗作91件。
《泼墨挥毫心未老》一文述先生平生行迹,但因《少城文史资料》一书印刷量少,又限于政协内部交流,知道的人不多。同时《李灏书法遗作选》又难免有遗珠这憾。故借《大蜀》重刊,再选先生佳作数件,以飨读者。幸甚幸甚!
发表于 2015-10-8 11: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
 楼主| 发表于 2015-10-8 15: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灏先生书法艺术
QQ图片20151008152610.png
 楼主| 发表于 2015-10-8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灏先生书法艺术
QQ图片20151008152550.png
 楼主| 发表于 2015-10-8 15: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灏先生书法艺术
QQ图片20151008152540.png
 楼主| 发表于 2015-10-8 15: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灏先生书法艺术
QQ图片2015100815260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0-8 15: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灏先生书法艺术
QQ图片2015100815252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6-16 21:19 , Processed in 0.1675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