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半醒堂主

易发生作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3-7-15 20: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发生作品

易发生作品11
99_177_1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7-15 20: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发生作品

易发生作品12
99_177_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7-15 20: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发生作品

易发生作品13
99_177_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7-15 20: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发生作品

老祖宗的遗产
——中华民族住宅的文化美
我以为中国现在最美的民用住宅,不是都市的高楼大厦,而是中国民族式的民宅。
都市的高楼大厦固然非常美,但在世界上能找出许多许多。这个国家,那个国家,大都市,小城镇,一码的全是用水泥包着钢筋,方方正正地往上垒,一个模样或大同小异。真是王太太进城,找不到那家是她的门。而古香古色的中华民族民用住宅,在地球上很少很少,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点,一个村子有一个村子的说法,一栋房屋有一栋房屋的做法,它朴实,赋予众多民俗民风的传奇色彩和文化内涵,愈嚼愈香。
几年前,我去皖南采风,公路两旁绿茵茵的原野中,风格独特的民宅建筑,一群一群的在我们眼中一晃而过,引起同车朋友的阵阵喝彩。
走进黟县西递村,白墙黑瓦的民宅给人强烈的振奋感、神秘感、让我心动不已。飞檐起拱的造型,骑马墙上仰的曲线;亮铿铿的石板小道;狭长宁静的小巷,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
在村中住了五六天时间,每天背着照相机三脚架八九个小时穿梭在120多间民宅之间的大大小小巷道之中,左顾右盼,欣赏先人创造的神韵,找角度拍照先人留下的美的奇迹。对于一个花甲年龄的人而言,没有感到腰酸背痛,脚软无力,因为又古又奇的西递村如古鼎一般发出诱人的古文明韵味,让人陶醉、让人兴奋、让人乐此不疲。
西递村,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那时官府在此设立邮传机构,快马传递军情公文,由于此地处于徽州府之西,故被称为:“西递铺”。由于历史上移民等原因,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西递村。
徽州的西递村十五世纪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徽商集聚地,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造就了西递人的文化氛围,他们把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期盼,人生的经历等等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涵盖许多经商的信息,巧妙地融进住宅的一砖一瓦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特殊的审美情趣。
这里的墙壁斑驳脱落,墙脚生长着苔藓,墙面几乎看不到一点白石灰粉刷的痕迹,给又窄又弯,很少见到阳光的巷道带来光明,这里的住宅外墙很高,窗户也很高,而且特别小,基本采用天井采光通风,这里良苦用心的男人考虑长年累月在外经商时家里妻室儿女的安全而设计的;外墙的拐角处很多做成圆型,房主既要避免挑担子的行人撞坏墙角发生纠分,也预示和气生财的良好愿望;徽商在历史上有贾而好儒的美称,非常注重子女教育,认真读书走仕途之路,历史记载从清雍十三年(1735)至道光六年(1826)年,西递村胡氏进入仕途实授官职115人,考中举人14人,秀才320人,在建房格局中,家家都有书房,户户便有读书郎;书房一般设在住宅最高屋,十步见方,寓意十年寒窗苦读;还有为读书优则树立的状元楼;为贞节烈女砌的贞节牌楼……,这是建房的选址,围绕住宅的小小水沟,无不烙上西递人处事为人经典。
西递人在建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制造人文精神,刻意追求贾儒之道的精髓,表现在大片大片的民宅之中。住宅自然成为文化的载体。
近几年,常见电视新闻报道某某地方恢复或修或重建某某古民宅,某朝代一条街等。不论出自什么目的,看到这些恢复的或修复的中华民族民宅总感到一股亲切感,总算见到了唯中华民族独有的特征性的风格建筑,尤其是修复如初或修复如旧的村落,在哪里闻到了浓郁郁的泥土芬香。
住宅是人类不可少的遮风防晒御寒的物质世界,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只凭建筑的价位排定它的座位,也许对古民宅是一种伤害,它特殊的建筑文化,建筑美学,及民俗民风的含意才是它生存的真正价值。
我想,宠大的交响乐团是优秀的,但我国民族音乐中一把二原独奏,无疑也是优秀的,优秀不在于物质价位多少,也不在人员的众寡,他应该是一种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力量。
虽然西递村当属联合国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但我们知道,西递村的建筑是无法抗拒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等经典理论的检验,总有一天,西递村也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我们目前做的是如何延长它的生命,而不是透支它的躯体。
人类所谓历史,是已经做过的,现在正在做的和未来等待我们去做的,过去的当属历史文物,是无法更改的,它只有一次,就像一个演员让他演一个去世的伟大历史人物一样,虽然他演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并且也得到了社会的首肯,但是他永远是一个有自己姓名的演员。
父辈们留下来的民宅,如果我们只把它当作一种物质的财产,当然会随心所欲的处置它,或变卖,或大刀阔斧的改造,甚至于推翻重来,如果我们把它当作珍贵的精神财富,毫无疑问,我们会守卫它,关爱它。据以为荣。
一个朋友告诉我,“遗产”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父亲留下来的……”。
发表于 2003-7-16 10: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发生作品

精彩!
发表于 2003-7-18 13: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发生作品

好,开眼。
发表于 2003-8-11 20: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发生作品

很有韵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7-7 11:30 , Processed in 0.3071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