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36|回复: 1

【悦读】陈平原谈读书:读书这么好的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1 16: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悦读】

陈平原谈读书:读书这么好的事



读书的乐趣

在重视学历的现代社会,读书与职业之 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大学里,只讲修心 养性固然不行,可都变成纯粹的职业训 练,也未免太可惜了。理想的状态是,不 只习得精湛的“专业技能”,更养成高远 的“学术志向”与醇厚的“读书趣味”。

读书必须求解,但如何求解,有三种可能 性:好读书,不求甚解——那是名士读 书;好读书且求甚解——那是学者读书; 不读书,好求甚解——这叫豪杰读书。后 面这句,是对于晚清“豪杰译作”的戏拟。 自由发挥,随意曲解,虽说别具一格,却 不是“读书”的正路。

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必须跟下 面一句连起来,才有意义:“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这里关注的是心境。所 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何 解说?为自家功名读书,为父母期待读 书,或者为祖国富强而读书,都有点令人 担忧。为读书而读书——据叶圣陶称,郑 振铎谈及书籍,有句口头禅“喜欢得弗得 了”(《<西谛书话>序》)——那才叫真 爱书,真爱读书。读书这一行为自身,就 有意义,不待“黄金屋”或“颜如玉”来当药 引。将读书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或 者像龚自珍自嘲的那样“著书都为稻粱 谋”,那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古之学者,读书有得,憋不住了,只好著 述;今之学者,则是为著述而读书。今日 中国,学术评价制度日渐刻板,学美 国,“不出版,就死亡”。于是,大家见 面,不问读了什么好书,只问出了什么新 书,还有申请到什么课题。真不知道如果 不报课题,还读不读书。我的感觉是,这 种为著述而读书的习惯,很容易使阅读失 去乐趣。

作为学者,你整天手不释卷,如果只是为 了找资料写论文,也会走向另一极端,忘 记了读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自己也 有这样的教训。十几年前,为了撰写《千 古文人侠客梦》,我猛读了很多好的、坏 的武侠小说。读伤了,以致很长时间里, 一见到武侠小说就头疼。真希望有一天, 能完全卸下学者的盔甲,自由自在地读 书。我写过两本闲书《阅读日本》和《大 英博物馆日记》,那不是逞能,而是希望 自己能恢复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阅 读乐趣。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 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 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 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 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在《大英博物馆日 记》的后记中,我引了刘义庆《世说新 语》“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 事。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 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考试?何 必拿学位,何必非有著述不可?当然,如 此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读书”,是一种 理想境界,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虽不 能至,心向往之。

陶令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 很多读书人的共同体会;不仅“忘食”,还 可能忘了生死。刚才提到的《阅读史》 中,有一幅摄于1940年伦敦大轰炸期间 的照片(见本期微信封面图片),很感 人。坍塌的图书馆,靠墙的书架并没倒 下,瓦砾堆中,三个男子还在怡然自得地 阅读。这固然是对抗厄运,坚信未来,但 也不妨解读为:“阅读”已经成为必要的日 常生活,成为生命存在的标志。这本书 中,穿插了大量关于书籍以及阅读的历史 图像,很好看;遗憾的是,关于中国的, 只有一幅16世纪的版刻,描述秦始皇焚书情景。




 楼主| 发表于 2014-8-11 16: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的策略

读书,读什么书?读经典还是读时尚,读 硬的还是读软的,读雅的还是读俗的,专 家各有说法。除此之外,还牵涉到不同的 学科。我的建议是,读文学书。为什么? 因为没用。没听说谁靠读诗发了大财,或 者因为读小说当了大官。今人读书过于势 利,事事讲求实用,这不好。经济、法律 等专业书籍很重要,这不用说,世人都晓 得。我想说的是,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精 神探索的意义,同样不能忽略。当然,对 于志向远大者来说,文学太软弱了,无法 拯世济民;可那也不对,你想想鲁迅存在 的意义。

两年前,香港学者饶宗颐先生在北大演 讲,提到法国汉学家戴密微跟他说的两句 话:中国文学世界第一;研究中国,从文 学入手是最佳途径。公开发表时,这两句 话都被删去了,大概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误 解,以为是挟洋人以自重。可后面这句, 其实很在理。从文学入手研究中国,照样 可广大,可深邃。而且,我特别看重一 点:从文学研究入手,容易做到体贴入 微,有较好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所有这 些,都并非可有可无,不是装饰品,而是 直接影响你的学问境界与生活趣味。你看 外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的著作 中对于文学经典的引述与发挥,你就明 白,中国学者对于文学的阅读,普遍不是 太多,而是太少、太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确实应该发扬光 大,因此,建国学院,修清史,编儒藏, 我都没意见。我想提醒的是,今天谈“传 统”,有两个不同的含义,晚清以降与西 学对话、抗争、融合,并因此而形成的新 文化,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传统。 比如,谈文学,你只讲屈原、李白、杜 甫、关汉卿、曹雪芹,不讲鲁迅,行吗? 说到现代文学,因为是我的老本行,不免 多说两句。不是招生广告,而是有感而 发。尽管我也批评五四新文化人的某些举 措,但反对将文化大革命的疯狂归咎于五 四的反传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以及国际 地位的迅速提升,很多人开始头脑发热, 大谈“民族自信心”,听不得任何批评的声 音。回过头来,指责五四新文化人的反叛 与抗争,嘲笑鲁迅的偏激与孤独。我理解 这一思潮的变化,但警惕可能的“沉渣泛 起”。

说到读书的策略,我的意见很简单:第 一,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 剧等;第二,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 的现当代文学;第三,所有的阅读,都必 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才不 至于读死书,读书死。

古今中外,“劝学文”汗牛充栋,你我都听 了,效果如何?那么多人真心诚意地“取 经”,但真管用的很少。这里推荐章太炎 的思路,作为演讲的结语。章先生再三强 调,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 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太炎 先生自定年谱》“1910年”则有曰:“余学 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而在 1912年的《章太炎先生答问》中,又有 这么两段:“学问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 讲,讲不了许多。”“曲园先生,吾师也, 然非作八股,读书有不明白处,则问之。 ”合起来,就三句话:学问以自修为主; 不明白处则问之;将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 相勾连。借花献佛,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读书的诀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10-24 05:34 , Processed in 0.1357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