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版 说 明 徐文兵 家父徐叶翎最早认识朱復戡先生是由陈寿荣先生介绍。文革后期去青岛出差的途中,在泰安县招待所南一间低矮的南屋里,拜会了隐居泰山之侧的艺术大师,畅谈三昼夜,父亲提出欲拜师之事。朱老说:“拜师可以,必须把从前学的忘掉,按我的路子写。”从此家父跟随朱老开始了全新的求艺之路。那时父亲被开除公职,在兖州县工艺美术厂干临时工,一家四口挤在兖州城内一间是十平米的借居的西屋里。一个寒冷的深夜,我从梦中惊醒,灰暗的灯光下,父亲还在一个老式书柜上工作,案边参阅的是一本贴满朱老书法照片的册页,这些照片是朱老作品供青岛外贸出口前拍摄的。美术厂实行计件工资,一大部分要上交生产队,完不成一定数量的作品,一家的生活就成问题。我半撑起身子看着破旧的墙上,父亲刚创作的墨迹未干的书法作品,朦胧中顿觉父亲的书法风格在朱老指导下已与从前有很大不同。这是我儿时对父亲师从朱老学习记忆最深的一件事,虽然回想起来略显苦涩。 朱復戡先生(一九00—一九八九)早年留学法国马赛尔方登勃罗艺术系,作为近代最伟大的金石书画家之一已为世人所知晓。 李刚田先生说:朱復戡先生是杰出的金石书画家,他具有艺术大师的气质和修养,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实现了碑帖的完美结合,继承传统再加弘扬发展。 张业发先生说:朱復戡先生的艺术不仅是属于山东的,也是属于中国的、属于世界的。 张传凯先生说:朱復戡先生以炽热情怀从事研究与创作,一生只把心思扑在书法上,不懈地向艺术峰巅攀登,用自己卓绝的艺术成就在当代书法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王荣生先生说:朱復戡先生所书诏版金文是我看到的第一位大手笔。 范正红先生说:朱復戡先生篆刻标新于上古而独出机杼,无疑是二十世纪开宗立派的大家。 徐 超先生说:朱復戡先生有非常雄厚的汉字文化修养、语言文学修养,《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连首带尾腹中纳”,这是他成为大师级艺术家的先决条件。 郑训佐先生说:朱復戡艺术馆是历史性的文化宝库,一代宗师朱老的艺术源于他的秉性、他的天才,亦来源于后天的不懈努力。 张金梁先生说:朱復戡先生以其超人的天赋与功力,作篆有别于吴昌硕率意,亦不同清道人用笔抖颤做作,而是以工整严谨、浑穆刚劲、简洁大方的面貌独树一帜,被世人推为开拓创新型大师,颇为中肯。 郑培亮先生说:朱復戡先生与碑派书家康有为、吴昌硕等过从甚密,入手即从金石碑刻开始是很自然的。同时又以其敏锐的艺术视角和高屋建瓴的历史把握能力,避开了碑派发展的种种弊端,自觉走上了碑帖结合的道路。他是一位以金石家的审美观去从事书法创作的,他的作品洋溢着浓厚的金石气息。因他对上古文字极为精熟,对商周文化情有独钟,下笔便是上古三代的气息,绝无半点现代人东施效颦的媚骨。 但是作为杰出的书法教育家人们对朱老了解的并不多,周恩来总理生前曾提及,现在研究钟鼎文的很少,会写又能识的全国只有二三人,其中一人在山东,指的就是朱復戡先生。来楚生、黄若舟、孙育孺都曾拜师朱老门下,张大千、邓散木亦慕其盛名欲拜其为师,后因朱复戡年龄太轻而作罢。我尝见一幅朱老为父亲批改的书法作业,三十多字的作品几乎每一字都用铅笔修改,对书法的距离收放、笔画梯形、主笔宾笔、实笔虚笔、顺势贯气、形似节奏等作了详细讲解,谆谆教诲,如亲临大师课堂。对书法研习朱老认为:书法可以速成,不必先写多年楷书打基础,十年寒窗太笨;学书者心手不一要先练手,心手相应则练脑,练脑重于练手,故不必每日临池,要多研究多读帖,兴致所至则写之,否则不写;书法作品主要看其艺术效果,而不在于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故弄玄虚的办法未必能写出好作品,要多买字帖,少买论书法的书,多读帖临帖,少看论书法的书等等。现在我们已很难遇到这样好的老师,只有通过更多的读书读帖掌握规律,解决书法学习中的问题。 朱老的草书独树一帜,遒劲雄放,朴茂奇宕,以篆如草,字字追求来历。朱老曾指出《怀素自序帖》中的错讹有七十六处之多。《修补草诀歌》是朱老集数十年的心得,既是技法论又是法书范本,是对旧本《草诀歌》的发展与充实,堪称世人不能企及的创举;《草书千字文》借鉴秦诏版,以笔画繁简作自然穿插,布局紧凑,进退得体,代表性朱老草书的最高成就。斯人已逝,斯文永存,重新整理的这册集子,可谓既具实用性,又具学术性、观赏性,是书法爱好者学习研究的较佳范本。此书的编成得到诸多师友和家人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王茂清 于 2009-9-15 06:07 发表 大开眼界,欣赏大作::gif88::gif
原帖由 闻正 于 2009-9-21 10:31 发表 朱老说:拜师可以,必须把从前学的忘掉,按我的路子写。 ::gif80::gif
原帖由 闻正 于 2009-9-22 14:16 发表 按我的路子写。这句令实在我惊讶,可以看看你父亲的书法么?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
GMT+8, 2025-5-14 01:00 , Processed in 0.6126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