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24|回复: 10

耿介耳:刘正成 在文化史的坐标中【书法导报3月19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9 10: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正成:在文化史的坐标中
耿介耳

书法导报 3月19日第19版






30年间,刘正成由文学而书法。

似乎命运也昭示,刘正成起于文学,归于书学,而且,两者如此紧密地凝结在一起,恰成为刘正成的文化基因。

在《刘正成历史小说集》中可以看到,他的笔触从来都是集中在那些影响中国文化进程的历代著名文学艺术家身上,庄子、怀素、吴道子、苏东坡、徐渭、孔尚任……并且,这些人物也深刻地融入并影响了刘正成的一生。他甚至说,《地狱变相图》中所写的天地人神的炼狱图景,仿佛成为预言,都在他日后的生涯中一一验证。

刘正成以文学才华显世立身,而以书法成就为天下广闻。在他的文学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刻,一个偶然的机遇,让心怀瀚海的刘正成最终选择了出川进京,并且,他的职业生涯从此由文学跨入了书法。从表面上看,刘正成放弃了文学,停止了他日益成熟的历史小说写作,但文学却像种子一样已经深植于他的文化沃野,那片隐隐的生命的绿色成为他的书学天地的一幕不可或缺的背景,文学的强健根系,转而为他的书法成就注入了不竭的养料。

刘正成痴迷于文学的结果,一则使其立身,一则使其立根。立身仅仅解决了他的生存环境的转换,而立根之说意味着,文学贯穿了刘正成的一生,滋养了他的心性,启迪了他的灵悟,焕发了他的风神,完满了他的诗化人生。文学成为刘正成艺术世界的起点,也最终使得刘正成构筑了一个广袤无际的文化新世界。

文学的存在或潜在,成为当代书坛中的刘正成身份识别的符码。也基于这样的起点,转身踏入书坛的刘正成,并不曾片刻离开文学,他一直在用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书写着他的文学人生,追寻着、体验着魂魄与之的庄子、东坡的心路。他把文学精神融于个体的行为,一寓于书,高标书法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用自我的生命体察,汇入时代精神的洪流,完成时代文化新创造的担负。这是刘正成迥然不同于一般当代书法家的标志。

刘正成的书法创作,迄今30余年,大略前十年完成创作蕴积,从艺术精神内在理路而论,其后的20年,刘正成相继完成了从行为书写、生命书写到文化书写的跨越。

启蒙期的刘正成,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李灏,一位言论触及时忌被贬为锅炉工的知识分子。李灏先生给予自己这个得意门生的丰厚滋养,成为刘正成所摄取的受用一生的文化元气。“先器识而后文艺”,李灏先生给弟子拓开了新世界。

作为作家的刘正成,是把文学植入书法;而作为书法家的刘正成,则是以书法展现人生。在刘正成的观念中,文学与书法的胶着状态,处处体现的都是作者个体的人的意义。

书法不是简单的视觉虚饰,而是个体精神的再造。刘正成入手书法,正是从个体的行为体验开始的。

我现在很注意书法与自己行为意识的结合,比如说,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我在报纸杂志、网络上看到了什么于我心灵有触动,我都会用毛笔记下来。我现在的创作主要是把行为和艺术结合在一起。这颇有点追随古人、追随苏东坡的味道,就是我的作品你可以“看”,也可以“读”的。

——刘正成与石开谈

他试图把艺术与生活连接起来,在完全抽象的书法创作中,他想寓以个体的行为,使作品注入书写者的模式、书写者的思想、书写者的行为特点。

继承与创新,从来都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当下”面临的一场观念博弈。每每在时势遽变的风潮中,这样的论争便越加激烈,偏执与狂飙常不能免。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书法,如中国社会一样云诡波谲,新观念、新方式、新风格翻新不绝。在时代的潮头,刘正成总是一个坚定的激进主义的护持者。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毫不动摇的经典主义书法的守护人和传承人。在这个文化艺术通俗化时代,刘正成坚信,继承传统不仅是一种观念选择,而更是一种行为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刘正成传承着中国古文人的精神内核。

2002年5月《岷峨行》书展,成为这个时期诠释刘正成行为书写的一个代表。

因为他的文人心性,他的书写行为意识的起点,便带着分明的文化追寻取向。他念念难忘的是“李白出川,方有《蜀道难》之叹;杜甫入川,才有《秋兴八首》遣怀;东坡冲出夔门,方有《赤壁二赋》的奇思;放翁逆流入蜀,才有《剑南诗稿》的异闻”。在离开成都17年后的这次回乡书展,刘正成一人的出入往还,兴发了对先哲们出入巴蜀放歌咏怀的幽情,也引发了他对书写行为由行旅到情感、从思想到文化进阶跨越的追问和祈望。

山水的跨越,不仅是境遇的跨越,也是一种情感的跨越、心性的跨越、思想的跨越和文化的跨越。书法能实现某种跨越吗? 

——刘正成《峨眉独语》

刘正成玄解了书法与生活、生命的关联,这是他对书法行为意识的深沉考量,在混沌的字里行间,似有道不尽的意味。20年事业畅达的刘正成在《峨眉独语》这篇短短600字的序言中,洋溢着难以掩饰的风发意气,自然,当时当事者对于生命一寓于书的文化沉思,尚从纸上得来。

4个月后,言之不尽的《峨眉独语》短序成为开启他真正的生命体察的转捩点。

之后,刘正成用十年的时间,重走他所热爱的文化圣哲们的生命之路。心魂萦绕在渺远的历史的天际,他与困谪黄州而自得的苏东坡对话,与秋风茅屋忧天下的杜子美对话,从广袤的燕赵大地,到人物一新的齐国故里,他看山观海,访佛问道。一个当代艺术家的生命常常与那些历经波顿的先哲们的灵魂相契,他得到了庙堂之上从未有过的感遇。他和自然的切近,也从未这样激起内心的大波澜、大感动。于是,生命中的可喜可愕、勃然不释,都在他的书法之中得到了释放和显现。刘正成在精神的苦难中收获欣悦。

《江山寻绎》展览是刘正成生命的启豁。

我们翻看刘正成《江山寻绎》作品集中一幅幅充满着跌宕起伏人生体验的作品时,深深感受到在刘正成的生活里,艺术、事功、思想与其人生的苦乐体验已经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所体现的正是“作者知、情、意的全方位投入,是作者生命的质量”。

——于明诠《刘正成与当代书坛》

生活的重创,激起的是创造的冲动。在生活中吸取激情,是刘正成融入并光大传统精神的蹊径。哲学家叶秀山说:“传统是一条河流。”刘正成则把传统比喻为一条连接古今的生命链条,他想在这条传统的链条上扣上一个新环节,让自己的艺术融入传统的河流而得到一个生命延续(刘正成与张培元谈)。

刘正成曾引用画家杨飞云的“文化共识的审美判断”阐述书法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认为“如果今天的书法作品,不能引起文化共识的判断,那么这种作品它的人文价值的选择就成了问题”。(见刘氏《书法艺术概论》)

书法的文化归属,超越个体的生命体验,是艺术精神的升华与跃进,是汉文化映射下的人类珍稀的情感符号。

是冥冥中生命的引导,还是内在精神的着意安排,刘正成把自己的文化书写选择在了世人普遍冷落,但确为中华文明的渊薮热地——甘肃。刘正成自北京“江山寻绎展”后把个人的第二次规模性书展“陇上鸿泥”放在了这里。

    中国绘画向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故绘事的灵感焕发,常常赖于与自然风物的晤对通感,取诸形质,传诸笔端。而与书法所依托的汉字,充满了玄机妙悟。因为它的结构特质在取象与非象之间,后人学书大抵以师古人名迹为法。亘古至今,以一己行旅,周游山水广漠,而其旨归书法者,所闻即稀;而心神贯注于书法,以学者的视域,创作家的心怀,知识人的担当,在长风狂沙间,跋涉于华夏文化的命脉,做一次如此深度的书法采风者,唯刘正成一人而已。

十余年中,刘正成数度往来甘肃,他热切地寻求并体察中华文明长河的源头,他溯源而上,在历史的冰川上徐徐漫步,他亟欲以自己的赤诚去化解更多的文化冰点,继而他要将自己的灵魂汇入源头的涓滴细流,奔向充满祈愿和向往的大海。

浮世喧嚣,刘正成的选择是私人化的,因为他的行为古今所仅见;物欲横流,刘正成的超越是泛艺术的,因为他的着意在接续文明。在刘正成的眼底,始终萦怀的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大世界,他关注“艺术家要有对人类和人文价值的深切关怀,否则会把书法变成工艺技术、亚艺术,降低书法的文化价值”。清晰地考量着在这个标尺下的书法家的尺度。他说:“创作是人的生命与文化价值水到渠成的载体”“宏观上,要思考怎样成为一个时代伟大的书法家,成为历史文化的支点”。(刘正成与张培元谈)

一个书法家,从2012年11月10日开始,历时半年之多,跨越50个(次)县、市,完成总行程万余公里的采风创作,是中国书法史的奇迹。

第一次,一个人,把书法文化置于文明史的恢弘天幕上。

    陇上采风,激发了刘正成空前的创作热情,这批丰硕的成果,不独是刘正成艺术生涯的收获,亦为中国书史的时代性成就。从作品的形制、内容,到书写的方式与文化指向,都具有独立而丰赡的学术意义,而“陇上鸿泥”书展本身,对当代书法展览的文化空间和价值传播的深刻启迪,或可为书展史上的标志性节点。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10: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人事代谢与往来古今纳入并定位于一个时空坐标系的时候,许多意味便别有意义。

书法的传播与研习,因长期限于拓本、印刷的桎梏,难以广泛。至北宋始有刻帖,遂使法书流播,便捷而廓远。绵绵千余年来,刻帖从初始的官刻到随之而兴起的大量私刻本,渐次成为保存并传承书法传统的主要方式,成为中国书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规模和影响论,宋之《淳化阁帖》与清之《三希堂法帖》为最巨。二者之为,均为一代天子文臣举国倾力而出之。

1990年6月,刘正成开始筹划《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翌年,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陆续出版,至2013年,刊70卷。

淳化而后700年至乾隆,所赖“上有所好”,得成两部泽惠其后的大型法书汇集。又200余年,始有现代学术意义之《中国书法全集》。

这个空前浩大的学术工程,既无皇命可托,又无资财所依,刘正成独行天下,孜孜矻矻二十余年,卖字出书,虽百折而不回,其受命于天乎!这部旷世巨著,完全依循着一个私人团队的运筹。流程上,绝类古代名士的私家刻帖,但其包容万古、探赜辑佚之功,楷则后人。从书学史和出版史的角度看,这可作为对刘正成和他的《中国书法全集》基本的价值估价。

《中国书法全集》抛开了单纯以大家名迹为主导的图录罗列,摈弃了意识形态主导的政治谱系的简单陈述,而是按照现代考古学的历史文化谱系来确立格局,以现代艺术史观和美学理论作内容导引,从纵向中国传统治学考察,这是对乾嘉学风之严谨和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博大的承袭,并超越;从横向中西文化融通而言,这是在借鉴日本实证主义治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世界东方学的反思,并回馈。

中国的书学研究虽由来既久,但帖学之外,真正的将碑版金石学纳入书法大系,发轫于宋,至乾嘉一跃,晚清再振。分而并立,碑帖遂成书史两大体系,又合构中国书史新格局。

乾嘉以来那些不自觉、非系统的碑、史互证研究方式,是史学方法的进步,但远未产生代际影响。进入20世纪,西学东渐,王国维受欧洲学者兼重运用考古材料和“审查史料”的深刻启示,以此与中国传统历史考证学的优良方法相结合,遂有“二重证据法”的突破。

陈寅恪曾经概括二重证据法在20世纪初的发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在随后的学术实践中,学人们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发展出诸如黄现璠、饶宗颐、许舒宪等各说“三重证据法”。

对于书学史的有效借鉴,刘正成在王国维思想的基础上,无疑更多地依从了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即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资料和古文字资料,即有文字的考古资料、无文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无论是《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架构,还是个案的学术研究,刘正成恪守以最新的考古成果为参照,按空间的层位学和类型学的交叉分析来研究书学新问题。《中国书法全集》从整体上把作品研究作为中心,刘正成严苛地坚持既定学理标准,坚持采用了次序和层位方法论,先做考释,然后做书家书论、年表,最后撰述评传、概论。

刘正成把《中国书法全集》构筑为一个延展和开放的系统,他调集参与各分卷撰述的专家群,集中各自优势对应地解决相关分卷的中心问题。丛文俊的古文字学功底,华人德的文献学造诣,朱关田的考据深度,楚默的文学取向,王镛、何应辉的艺术分析等,都无不给各自的选题锦上添花。书法与文字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等多学科之间的融通,使书法形态与流变模式、个体风格与时代风貌、历史考察与艺术判断都得以完整而丰富的陈述,实现他的运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灌注新观念的预期。其治学视域之宏远开阔,学术独立性之决意坚守,问题研究之取精用弘与探微知著,引带书学的一代新风。

在全球视野中,《中国书法全集》的出现,则是为东方学研究的中国书学别立新帜。

这是20世纪书学研究的时代标志。

刘正成清晰地查勘并辨识历史。学者王岳川评价他是“站在民间立场上重新书写历史,重新把那些被阉割、被掩盖、被诋毁,甚至是定型的历史恢复过来”。长期意识形态化的学术藩篱下,伪问题常常隔离、遮蔽着历史探寻者的眼睛。重回“民间立场”,不仅意味着找寻失落的历史碎片,更重要的是可以消解迷乱无序的观念魔障,打通开掘原问题的穴道。民间立场是对庙堂风神的完满,对书史脉络的弥合,对书学体系的丰富。这个自足而开放的中国书法系统,是中国学者向世界进行横向的、直接的文化对话的前提,也是补充世界东方学内容、吸引东方学目光的前提。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10: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世界汉学的书史研究,承继了西方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从选题依据、写作方法、个案分析和方法转化诸方面;从以文献为主的通史性介绍,到引入风格理论的视觉分析和断代研究,再发展到结合相关情境进行的书家作品的个案探讨,以至转向更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的综合研究,都对中国自身的书法史研究多有促动。

世界影响着中国,中国如何影响世界?刘正成强烈地意识到,中国书学国际化的意义既在于海外学界的长期努力,更在于中国书学学人的积极回应和原创贡献。海外书学与中国本土书学的深度对话,才能开掘并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书学人向世界的开放,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中国书学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中国书法全集》便是对东方学的一次积极回应,它扩充了东方学的中国艺术内容,对最具东方思维特征的书法艺术,做了一次令世界惊叹的描述。

2011年,国际著名美术史家、鉴赏大家傅申不远万里参加了“江山寻绎”展,并特别为刘正成及其《中国书法全集》颁发“书法学术文化奖”。作为置身世界语境中的知名学人,此中寓有深意。

当一个人在做一件大事情的时候,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当后人拿到文本的时候才知道,恨不与作者同时!(王岳川谈)

刘正成不乏史家的视野,更具卓然史识。《中国书法全集》汇聚当代代表性书家和学者的群力,所营造的远非集锦缀玉的整合,足称建立在弘大而缜密的书史观念上的书学研究的划时代完璧,是为世界文化的献礼。



刘正成具有天赋的理论思辨力,敏于问题捕捉,善于逻辑推演,有着难得的学者素养。

尤为一提的是,刘正成的学术精进不同于一般的学院学者,他的弘大和宽博的书学思想,及其孜孜矻矻矢志不渝的探索,始终贯穿于中国当代的书法演进运动中。

通观书史的全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线,察看这些阶段中有意味的关节点。从源流传承来看,魏晋一变,明清一变,当代又一变。

魏晋诸朝,创作主体的自觉与艺术观念觉醒,使书法进入经典帖学时代,经唐代森严法度的熔铸,又历宋朝书法的文人化浸染,遂成延续千年不衰的书学主流系统,承袭并强化着精英文化的身份意识。明清以降,对传统的颠覆性反思,及书法的职业化,引发书法新变局,碑学运动揭竿而起,山鸣谷应,成就一个与帖学分立而治的碑学系统。

而当代书法史的断代特征,源于近世考古学的发展,甲骨文、秦汉简牍书法的新发现影响了当代的书写方式和书写风格,甲骨简牍的取法成为最具时代精神的书法风貌。

从艺术接受来看,从卜骨、青铜到竹帛、短纸,书法的题材由通神到达人,由功利到怡情,由商周至秦汉,经隶变,书法为之一新;由魏晋唐宋流转至晚明,纸张的扩大与屋宇的悬挂方式,改变了书法书写和欣赏的方式,书风又为之大变。

厅堂悬挂是书法展示空间的一次革命。书法欣赏由私人间的雅集把玩,变为群体间的交流与品鉴,打通了社会阶层间的相对罅隙,并逐渐弥合书法精英身份与民间身份的鸿沟。晚明开始,“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雅与俗的界线变得模糊”(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刘正成曾概括其为书法的“美术化”与“通俗化”倾向的滥觞。

20世纪80—90年代,是开启20世纪后半叶书法史的关键20年。这个时期的中国书坛上,集聚了一批卓然自立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从旧体制瘀滞而生的文化反弹力,勃发了他们前所罕见的艺术创造力,时代激情鼓荡着古今中西交汇的新风,使中国书坛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激变。

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书法,经受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拷问,融汇着东方与西方的交相浸染。刘正成是这场书法运动的灵魂,更是事实上的谋划和运筹领袖。

该时期与晚明相比,经济生活和物质世界的状态、文化环境与选择态度的转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此时期,频频出现了王铎热、傅山热、现代书法热,出现了基于甲骨简牍影响下的新破体书法热等,都是一个激变时代的精神表征。

积20年书坛政务,刘正成事功无数。然要言之,刘正成所全力倡导并实施的当代书法展览和选拔模式,影响并创造了一个空前热烈、繁荣的书法时代,造就了无数书法英才。因为史无前例,自然居功厥伟,必将史不可没。

与晚明开始的厅堂悬挂相比,现代展览方式将书法推入更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它由私人空间的小众,开始走向社会不同阶层的大众,同一个空间内,同时将不同作者、不同风格、不同境界的书法作品一并陈列,意味着新空间产生的新的文化对话功能。审美状态的改变,驱动着新的书法形制和创作趋向的出现。传统的阅读式的多层次审美状态渐次被强调“视觉冲击力”为先导的粗率的形式审美所取代。“现代展厅作品的书法创作,显然必须具备空间环境变化与作品幅面变化的敏锐的视觉感知、视觉判断的素养与能力。”(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由此而对书法审美习惯的冲击,以及书法技法的相应变通与增益,都是在所必然的。

新的展览文化,催生了刘正成主导的一次历史性的书法运动,即以“中青展”为核心延展而来的中国书法的普选与展览模式。

“中青展”的运行模式,其惊世之处,不仅仅在于没有门槛限制的参评者第一次平等地面对“海选”,也在于参与评选的官方评委会,是在一个严格的学术标尺下产生的非体制设定的专家团。中国书协的一个理事,可能会成为主任评审团成员,而中国书协的常务理事在当时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评委而已。

较之前的群众书法大赛比较,“中青展”的持续,不仅拉动了一个时代的书法热潮,更空前推进了书学思想、艺术观念的更新,而在这股洪流中成长的大批中青年书家,为新世纪中国书法蕴藏了丰厚而宝贵的艺术资源。

艺术的创获,总与时代的文化精神相表里。中青展的出现,是时势的顺应,同时也是艺术的升华。这个时期的中国书法,鲜明展现着刘正成所概述的当代书法所赖以生存的三大源流(晋唐经典书法、汉魏碑刻书法、甲骨文和简牍书法)、四种结构的时代特征,其艺术成就及其历史的影响力,可待诸后世的考量。但是,广泛取法新出土资料而蔚成风气的破体书、裹挟着西方抽象艺术影响的现代书法、代表着抵御与坚持的新书法力量的“流行书风”,以及每一届展览所引发的的专题大讨论(初期有王铎的大字条幅,兴起了展厅大字竞争波浪,然后又有了三届“中青展”的小信札的风潮,到了五届“中青展”,又来了蔡梦霞、张羽翔等“广西现象”的现代书风影响),这些崭新成果,都已经成为20世纪后期中国书法鲜明的断代史特征。舍此,即无法通解中国当代书法史。

有学者描述:“在展览化机制之下的今天,书法创新意识从来没有如今天这么迫切。当颜、柳、欧、赵等单一书体内名家的楷模意义消解后,破体创新意义日益凸显出来,我们只有用兼善会通来替代专谨偏玩,会古通今,中国书法的发展才会永葆艺术活力。”(彭砺志《从定体到破体:书法创新理论与范式研究》)刘正成曾概述中青展之后持续形成的备受争议的一代书法风格的特征。

一、以“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为代表,以竞争、展览、奖励为特征的社会运作模式;二、以30人左右的学科代头人建立起来的有连续性的权威评审机制;三、以晋唐经典、汉魏碑刻、商周甲骨文和秦汉简牍为三大传统来源为特色的创作新风;四、容纳“现代书法”的探索参照。从而酿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的书法热潮。

——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

史家风范的刘正成自然有着自负的条件,他说:

“中青展”20年了,就突然出现了这么一群“中青展”的评委,出现了一批获奖书家,今后在撰写这一段书法历史的时候,这一定会把它拿来为这个时代做注脚的,否则你提出来的材料、论据,它没有艺术史价值。

——刘正成《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在当时和日后,刘正成对主持的这场书法运动有着持续的深刻思考,风谲云诡的背后,常常唤起他内心深处对于文化延展的警醒。

他清醒地意识到,“中青展”对于中国书法的推进和启迪,或许会是长久的。但是,这种发展,冲击与破坏往往同在,创新与坚守常常纠结。新的展览机制带来了大众文化的民主参与,也失却了中国书法最深刻的文人取向与精英意识。他曾经警告:”当书法艺术陷入形式主义泥淖中时,这门传统的精英文化将褪变为带有时尚特征的剪窗花绣鞋底这样的民俗文化之中!”(《江山寻绎》序言)时代所拥有的求新求变的指向,成为书法创作者和评审委员的“集体无意识”,而其中夹持的浮躁与狂乱也是随处可见。

刘正成试图通过不同类型的书法展事和学术讨论,推进风云浩荡的新书法运动,并藉以纠偏扶正。

1998年到2000年,刘正成作为最重要的谋划者,筹展组织 “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 “巴黎中国现代书法大展”、“中国书法年展”、“千年书法大展”,意欲从时间轴线的宏观审视与当代反思中寻得切合点,在古今中外的多维参照中谋求当代书法的文化位置和持续的深度发展。

同时,刘正成为首的书坛意见领袖,以宽博的胸怀,容纳了被视为传统异端的现代书法艺术探索,这是中国书史的先例。

他是激进的改革者,但他又极其严苛地固守着书学的底线:汉字。他坚定地认为,除却汉字为基础的笔墨制作,即非书法。可以看出,刘正成的内里所奉行的,仍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儒者之道。这也正与刘正成书法运动”继承传统,标举新风” 的主旨(《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相谐和。

普世价值的追求,是循着文化大众化的理路进行的。但后续诸多活动的策划,是源于寻求书法核心精神的动因。传统精神的体认与时代发展的使命感,常常集结于刘正成一身。他深谙现代艺术的推展规律,也恪守着念兹在兹的传统神髓。这是刘正成书法运动的独特价值。

林语堂综论苏东坡之于中国文化时,无力以言语备述之,结语作“不可无一,难得有二”。揆度刘正成之于当代中国文化,大抵如是。


发表于 2014-3-20 09: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该有这样有价值的文章了,拜读过,敬仰!::gif34::gif
发表于 2014-3-20 12: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原有5万多字,此为浓缩版!
发表于 2014-3-20 19: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时兴时,是顶!
时下网络语,是超赞!
发表于 2014-3-20 22: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肯,公正之論.好文章!
发表于 2014-3-23 16: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佩。也只有正成。我师2人。一为秦永龙先生。拜访在605室。一为正成先生,他的路,谁知。门外汉---【逸梅后山房】春分后2日午后。深谢601位访客。谢谢您。
发表于 2014-4-18 17: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先生编的杂志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想法,引领时风,树立是时代学术的高标。看他组织的中青展,看出有远见,组织及领导能力超强,这些都为编辑《中国书法全集》奠定了坚实基础,刘先生的书法可谓天纵奇才,记得石开曾评论刘先生的字“清刚”,我记得这是董其昌评柳公权的风格,耿介,标拔,沉潜成就了今日的刘先生。
发表于 2014-6-6 22: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公对中国书法的系统性整理和研究,功不可抹,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必须有一席之地,是中国书法绕不开的一个结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10-24 06:47 , Processed in 0.2047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