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664|回复: 77

【全集名家】高文龙书法网络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 14: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集名家】
高文龙书法网络展



_DSC0111.jpg

高文龙。


1956年3月5日生。别署晏居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81年12月参加由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获三等奖。1982年2月,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同年,在北京交通大学任教,同时开设书法课程,在全国工科院校中开设书法课程属于较早的院校之一。2002年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协办的全国证券界首届书法展览,获金奖。

主要著作有:刘正成主编、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任副主编。另有“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编纂札记”,“王铎官历考”,“王铎的隶书”等论文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4: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摹,也是创作

文/霍用灵

高文龙先生很早就在工科院校里从事书法教育。书法教育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及临摹古典碑帖。学习书法的起点在这里,学习书法的毕生追求也在这里。今天,肯花大力气潜心学古的人并不多,看着高文龙先生的临作,使我高兴、使我兴奋。对传统的把握与理解,从事书法的笔墨功夫、韵致精神,都在高文龙先生的临书之中,具体而微的表现出来。有人可能要说,临书,只是基本功的锻炼。其实,严格的讲,临书就是创作,而且,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创作。初学阶段,当然只是基本技能的训练,随着临习经历的加深,随着学习阅历的积累,即使是临书,也必然会带进临写者自己的书写习惯与理解,这就是创作。临书,从学习的初始阶段起步,是每一位学习书法的人的必由之路,但是,将临书升华为带有创作意义的境界,却不是每一位临书者都能达到的境界。

纵观高文龙先生的书法临作,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高文龙的书法之路,走的是一条堂堂正正的遵循传统的道路。一般而言,书法学习的路数,分为碑学与帖学两大门类。尤其在今天,承接晚清余续,书法学碑之风,还相当盛行。就帖学而言,总是以赵董一流为多,形成了学帖必然纤巧、软弱的流行病。这种情况,相当普遍。真正学习二王、追踪魏晋,能有些许成效者,实不多见。不是说人们不去学习二王、魏晋,历朝历代,包括今天,学二王者当然大有人在,问题是,时代悬隔,去二王益远,如何把握二王的风神,就成为了学习二王的关键。如宋代的黄庭坚说:“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相反,将学习二王与学习赵董混为一谈,不加分辨,是学帖的大忌。谁能从这里走出来,谁就能立足于书法学习与创作的高境界。看高文龙先生的临作,他的学习二王,却能够力避赵董的纤巧与流媚,这是最为难得的。这里发布的有关二王法书的临习,都可以看到这一共同特征。一般而言,人们在追求形似的同时,必然流于纤巧,有时为了避开纤巧,往往流入狂怪粗率一路。既不狂怪、粗率,又不纤巧软弱,是书法临摹与创作的难点所在。仔细研读高文龙先生的这些临习之作,必然会对学习书法、鉴赏书法、理解书法,提供一份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参照。


这种所谓的不纤巧,就是古雅,这是学习魏晋的高境界。这种古雅的气息从何而来呢?我想,来源只能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把握,再就是学习书法的方法要得当,路子走得要正,要深究古雅与平庸的区别所在,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浏览式的学习。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说,人雅,作书才能雅,如此说来,又是修养学识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传世的二王书法资料中,由东晋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文化环境所决定,在王羲之笔下,多种书体水乳交融般的融合在一起。从王羲之的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不是截然分开的。叫做时代风格也好,叫做二王的风格也好,叫做文字发展的阶段性也好,总之,它为我们如何学习二王,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说,楷行草这三种书体,必须并驾齐驱,缺一不可。今天,说到学习二王,往往都是就某一种书体取法二王,或者是行书取法二王,草书则取法唐宋以后等等。这种将二王书体割裂开来的做法,虽然有各取所需的便利,但对于整体把握二王精神,无疑又造成一种莫名的缺失。事实上,主观愿望上的各取所需,是不可能的,学习二王,何曾可以手到拈来?进一步说,除了二王的楷行草这三种书体以外,对于隶书、敦煌写经、魏晋残纸、汉简、所有这些二王书法源头的资料,都要予以研究学习,这才是学习二王的正确途径。


为了证实我的看法,有几件作品,我想特别提示一下。比如说,这里发布的作品,有些本来是阁帖,可是高文龙先生在书写时,并没有完全去临写,而是明显经过了改造。或者是将草书写为行楷,或者是部分写作行楷。这种写法,与其叫做临书,莫如直接叫做创作更恰当。还有的作品,在临写阁帖的草书之后,再用行楷体式书写一遍释文,看得出来,作者是在努力追求二王一路楷书的韵致,力求与所临的草书,在风韵上保持一致。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地方,正好透露出作者将多种书体尽力融汇贯通的用心,这是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不能忽略的。


以二王为原点,旁涉唐宋诸家,这是我在审视高文龙先生临书的过程中,获得的又一个概念。这种说法,似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泛泛而谈,的确如此,如果深究一下,情形却大为不同。在高文龙先生的临作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于唐宋诸家的临习,笔墨开放,自由洒脱,这里有颜真卿、怀素、有苏东坡、黄山谷。以二王为原点,旁涉唐宋诸家,就不是由唐宋某一家上溯二王。前者是顺流而下,后者是溯流而上,一个轻松自在,举目之处,风光无限,一个寻寻觅觅,往往莫知踪迹。对于理解二王,沈尹默有内擫外拓之说,从鉴赏的角度,确有这个区分,从学习的角度,便很难把握这二者的区别,况且,历史长河,源源不断,内擫,是相对王羲之的保留古法而言,外拓,则可以看做是王献之的创新所在。那么,在我们今天,从学习书法的角度,是不是这个外拓的概念,也必须予以延伸呢?回答是肯定的。高文龙先生的临习唐宋诸家,也包括对王铎草书的临习,就是这个外拓概念的延伸。


认识一个人的书法,最好的视角就是看这个人的临作。这是一个人书法的根基所在、书风书韵的追求所在。离开这点谈创造,总有些漂浮不定的感觉,总有些捕风捉影的嫌疑。在今天,这样的临作,不是看得多,而是太少了,其中缘由似不必在此深究,然而,对于临写,不屑动笔的人似乎还大量存在。高文龙先生因为从事多年书法教学的缘故,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书法临作,从认识、了解一个人的书法观念、学书经历、学书追求,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当然,它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完整的韵味独特的书法艺术作品。谈过了临作,对于创作,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从临习的旁涉博取到创作的水到渠成,这中间,的确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文龙先生在创作中,表现形式最多的恐怕是亦真亦草的行草体式,在鉴赏它的时候,如何寻绎它的源头,我们或许已经有了答案了。



【全集名家】
高文龙书法网络展



四尺祖咏诗.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4: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文龙书法作品中的书卷气


文/霍用灵


何谓书卷气?我们可以先列举一下先贤对这一概念的诠释:

苏轼论书谓:“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黄山谷谓:“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常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又云:“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苏轼的君子小人之喻,是状书法风貌。夫唯君子,举手投足,中规入矩,且爽然有一种风神。这是较早的与后来的书卷气概念较为一致的书法品评标准。黄山谷强调的是作书要以圣哲之学为根底,否则,徒使笔墨,终不能脱俗。与俗气相对立的,被黄山谷所称道的,就是后来的书卷气概念。

明项穆《书法雅言》“心相篇”谓:“盖闻德行根心,睟盎生色,得心应手,书亦云然。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项穆是说,人的品德、性情,必然要从笔墨中表现出来。这里,项穆用邪正予以区别。所谓正者,完全得自品行与学识,这也与后来的书卷气概念,颇相一致。

刘熙载在其《艺概》中谓:“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筍气,皆士之弃也。”

所谓士,就是读书人,而所谓气,就是在字里行间表现出的风貌、韵致。士气,就是读书人在字中所表现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风貌。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就刘熙载所列举的这诸多风貌与习气一一探究,但是,从他的这些用词中,可以明显感觉得到,这里列举的诸多之气,皆是读书人所应该摒弃的,我们可以统称之为俗气。书卷气,隐含一种耿介不俗的品格,是书法品评中的高境界。

唐以前,人们还是多着眼于书体、字体的革新与演变,书卷气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宋以后,文人学士,心摹手追前贤风规,若使书法合辙,离不开雅正一途,不偏离雅正一途,必须以读书养气为第一要务,于是书卷气的概念便逐渐清晰起来。这是几千年来,在书法学习、鉴赏、品评之中的自然趋向。当然,自古以来,书卷气虽为书法的高境界,但也不是唯一的标准。这些概念错综纷繁,就不是我的这篇小文章所能言尽的了。

具有书卷气的书法作品,一般而言,都有哪些特征呢?首先是书法作品的传统意味比较浓厚,点画、结构,在中规入矩之外,还要有韵致。中规入矩,要求具有一定的功力,有韵致,要求书写者具有一定的学识。二者缺一不可。左道旁门,标新立异,任书写者下笔如何熟练,也绝不会有什么书卷气显现出来。书卷气,是在书写者本着一定的法度自然书写的过程中,将自己对于书法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精神气质自然带进作品中来的一种显现。是文人读书养气在书写过程中得到的一种升华。书卷气的得来,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像临帖一样就可以临摹得到的,是书写者修养气质的综合反映,它属于字外功夫的范畴。

具有这些特质的书卷气的书法作品,在今天并不多,尤其是在艺术观念多元化的今天,书卷气几乎被人们淡忘了。书法作品,动辄以书大字为能事,至于有没有书卷气,倒不那么重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更有甚者,漫无边际地曲解书卷气、生搬硬套书卷气的概念,把一个堂堂大雅的书卷气的品格,搞得面目全非,雅俗不分。不仅很难看到具有书卷气的作品,就是讨论、辨清书卷气的概念,似乎也让人费力又伤神。

高文龙先生的书法作品,表现出来的书卷气,纯正而浑厚。就作品的形式而言,长卷作品,适宜书写篇幅较长的诗文,同时又是文人案头把玩的主要形式,因之,有无书卷气,常常是欣赏者衡量长卷作品优劣的标志之一。高文龙的长卷作品,无不具有这些书卷气的概念。若这里登载的“曹植诗行书卷”、“干将莫邪行书卷”,“杜甫北征诗卷”等,自始至终,用笔毫不懈怠,不疾不徐,从容淡定,笔笔有来历,且笔笔有自己,也没有简单地重复前人。行书之中,掺杂以草书,甚或楷书,这是自魏晋以来即有的风规。通篇和谐,济济一堂,有如谦谦君子。从这些字的风貌上看,显然出于二王家法。

册页作品,在字的面貌上,比起长卷来,变化稍多一些。但是醇厚典雅的风味,依然弥漫于字里行间。抄写世说新语的几件册页,与其文辞内容相适应,书风书韵,纯乎二王气派,从单字上看,心摹手追二王,局部可谓惟妙惟肖,纵有不尽如意者,也爽爽有一种风神,读者可以在浏览这些作品时,细细体味。

四尺或六尺的行书草书,极尽自然挥洒之能事,不能确指究竟属于哪家哪派,个人风貌相对突出一些。然而醇厚典雅的书卷气息,仍然能够确切地感受到。
 
书法作品的书卷气,是一种境界,是书法之中非常有价值的审美内容之一,也是今天的书坛相对缺少的书法风貌。

【全集名家】
高文龙书法网络展
全图X.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4: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集名家】
高文龙书法网络展

全图2.jpg
1干1X.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4: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集名家】
高文龙书法网络展

2干2X.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4: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集名家】
高文龙书法网络展

3干3X.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4: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集名家】
高文龙书法网络展

4干4X.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4: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集名家】
高文龙书法网络展

5干5X.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4: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集名家】
高文龙书法网络展
6干6X.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7-2 14: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集名家】
高文龙书法网络展

7干7X.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1 07:16 , Processed in 0.3053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