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12 21: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中国书法院奖
管峻入主中国书法院,多少有点难以服众。许多人议论他时,认为其年龄略显年轻,艺术水平难以技压群芳,和他的前任王镛先生各方面相比略显稚嫩。对于这样的评论,我觉得值得商榷,历史上徐悲鸿、刘海粟等等大家哪一位不是年少二十左右就在高校独当一面。看一个人的好坏关键看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繁荣了什么。
管峻年轻,有想法,有朝气,2014年创办了“中国书法院奖”,又是网络造势,又是媒体推荐,又是现场考核,又是高头大马的风光颁奖,可谓在中国书坛成功将市场营销和书法活动结合得完美。当大家都在为管俊叫好时,突然网络冒出一篇文章,矛头直指管峻营私舞弊,说他和他的小伙伴玩得很嗨,将中国书法奖奖金给瓜分,河南一书家在中国书法院奖获奖程序上存在问题。
网络好处就是言论自由,坏处就是真假难辨。当时有人告诉我此文可能是南京某大学博导操刀而写,看问题很尖锐。也有人评论说:举贤不避亲,中国书法高手就这些人,他们出现在获奖名单中很正常。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这件事我不能发表任何的个人观点。但我也一直疑惑,为什么有人将管峻都批评成那样了,管峻还能这样沉住气。反过来,我到佩服季涛状告故宫专家杨丹霞名誉权案中的季涛先生,他用法律武器维护了自己的名誉和尊严,而管峻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听任此消息满天飞,不说明、不解释、不起诉我觉得不是明智之选。真相离我们有多远,可能也就是一线的距离,但这一线为什么就没有人去点破它,期待管峻能为了自己,为了书法,为了中国书法院的荣誉而站出来点破。
再多说几句。不解释、不说明好像是这些年中国书法界的通病,从6届篆刻展开始,不管书法网络如何批评国展,批评事件,批评个人,中国书法界的领导无一人出来说明和解释,一句话就是: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巍然不动。如果有可能,建议文联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中国书法院成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样金口难开的局面会好点,开放、透明、程序公开才是中国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