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书法在线

(正在直播)[中国书法在线十周年松竹讲坛纪念会1]颁发学术奖,李学勤、曹宝麟演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1: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点,想说一下书信的格式,因为书信的格式在中国古代称为平阙制。书信以前表示敬意的时候需要抬头,这个平阙制在请柬里已经出现,真正到比较完善的地步是在宋代。像我们看到王羲之的字里头,平阙制不是太遵守的,表示敬意的话有时候并不提行。当然,过头的地方,到明朝的时候,比如像皇帝,要提到六格以上的,你要刻书的话,把上栏挖上去一块,这当然很过分,在清朝至少要提好几格的,所谓抬头。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1: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看苏迈的《别纸帖》,一共两三行,就已经往上提了,造成这封信大量的空白。
    在刘正成先生编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里头,毛万宝是这么赏析的,他觉得这个里头是章法问题。寥寥20余个字或伸或缩,一任自然,他觉得有一个可以对比的就是“马一角”,因为礼节所决定的在书信的格式里面必须要提格,并不是出于疏密的关系,就说明他完全不理解,不知道有平阙,什么叫平?平就是上面齐平,阙就是缺一块,所谓空一个,也是表敬的意思。但是,空一格相对来讲从敬意的程度上面讲要低一等级。提行的话,当然是比较严重的一个做法。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1: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邦达先生也不太了解,我怀疑他的《古书画鉴赏要录》很可能是他的学生参加编写的。因为徐先生作为从旧时代过来的人,去世时一百出头,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民国度过的,应该对这种格式并不陌生,但是他最后也没有太多的审查这个学生的编写。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1: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没考虑到主次帖,他把关系都搞乱了。
    大家看第一行写完马上提行了,很显然是写对方,就是说对方是在“危途”,很显然就是蜀道。突然间从蜀道走路,很显然是到四川做官。尊履如何?就是说你的旅途是不是很平安?到第五行的时候,想齐同之,就是说同时在危途上面,这个同当然是指对方,所以也要提行。到第七行的地方,恐非使者示尔。最后两行,有以见教,很显然就是说你有很多事情可以指示我,或者是我不太了解,你能够给我指导,很显然,他本人到四川去做知州的长平官,当时成都的长平官分管四川,很显然在上面他有一个上司。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2: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苏轼的《归安丘园帖》,对于庄灯而言,他下野以后就回到苏州。这本帖是我比较早期编的米芾两卷的时候所考证的一个东西,当时在苏普杂志上面,我写了一个考证以后,曾经有一个美国的学者研究米芾,叫石漫。他写了一篇商榷文章,因为我原先说里面提到西声这个人叫黎錞,按照年份算起来,黎錞是70多岁,这个石漫写的文章,他认为英勇应该是年轻人。后来,我在编修订本的时候,就把我原先的文章和后来的思考合在一起,因为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又不愿意把原先错误的结论抹掉,我还是把原先的文章登在上去,后面写了篇后记。这个叫西声的人,因为我们知道,古人名和字有相互关系,西声就是指乐器,錞也是乐器。这两个人名字和字号不相同,这个黎錞出现在这里面,有一句话很有名,一种违好物。黎錞的年轻大概比米芾小6、7岁,所以称为英勇的话应该是符合这个称呼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2: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70多岁的黎錞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平阙的关系,因为大家看这个地方,庆侍处在换行的位置,说明你是在侍奉父母,70多岁如果还有父母要侍奉的话,本身说不太过去,再用平阙制的眼光审视原先的看法肯定是错误的。所以,最后把这个反思写在一个后记里面。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2: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点,11个文本里面,都不能掉以轻心,每个字都要写在里面,无非是线索的问题,如果有线索的话,必须要跟踪追下去,所谓蛛丝马迹。最后是考到水落石出难以。这是欧阳修的一句话,吾生不以全幅纸作封皮,古人写信都是写在封皮上,一撕就撕掉了。当然也有这本帖,苏轼的《度海帖》,这本帖采下来以后,收信的人觉得这是个名人,觉得有收藏价值的话,就把封皮采下来了,最后把它裱在一起。所以,我们还能看到。古人的收信人是写在后面,不像我们前面还要写一个某某先生,原先的书信格式是不出现前面收信人的名字,到后面才有,或者说在封皮上才有,所以这很显然是裁上去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2: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孟頫的前面这段也是,这也是封皮上面的一段东西,被接到前面了,刚才是接在后面,赵孟頫这个也是被收藏了,因为书法太精彩了。这个后面大家看,后面还出现中峰和上吾侍者,大部分是被撕掉了。这个是文彦博的帖,这本帖我是这么考虑的,里面提到内翰,在里面出现的第一个关键词,内翰就是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奄弃盛年,就是说他在盛年时候突然去世。久忝之契,这个地方空了一块,表示敬意,就是说我和他有很紧密的关系。况乎,天性,这个地方提行,说明是父子的关系,所以这封信是内翰父亲的信。就是说前年我也失去了一个,但是因为佛教的关系,我把这个事情看得比较淡,请你也这样,希望你能听愚者之言。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基本上我能够确定一个官员是内翰,官做的不太小,翰林学士,又是在盛年的时候去世。尽管范围比较小,但是我刚才说了,文彦博90多岁才死掉,出将入相70多年,后来我就查了很多人,也许第一个想到会不会是王方,就是王安石的儿子,后来一想不对,尽管他死得早,但是也没当过内翰,何况在变法上面比他父亲还要激进,文彦博又是旧党,所以绝对不会。又想到郑勰,但是他的父亲比他死得早,所以也不对。最后想到沈构,书法家沈辽的哥哥,也可以说是沈括的侄儿,他是40岁的时候在翰林学士职位上面死掉的。他的父亲叫沈扶,当时沈扶在苏州任官,所以这样的话,就基本上可以考定为是治平四年。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2: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沈括记载他侄儿有一个还怪的传奇,有一个僧人已经给沈构讲过了,你40岁要死掉的,他作为科学家也相信这些东西,把这就写在《梦溪笔谈》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4-26 02:52 , Processed in 0.28467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