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高伟6461

@[推荐]杭州高伟书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21: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1)执笔的方法与姿势
分析起来,执笔法不外单钩、双钩两大类。“五指执笔法”便是双钩的一种。不管哪一种执笔法,都要以方便灵巧为原则,正如宋人苏轼所揭示的:“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喜好选择执笔法,书写时还要根据书写的字体、字的大小、尺幅等变换相应的书写姿势与执笔法。
图三
执笔,现在大家普遍采用的执笔方法“五指执笔法”,大约产生生于北宋。即用大拇指的指面着力贴于笔管的内侧,指面稍向上斜,食指弯曲,第一节指现斜俯贴于笔管外侧,这样,笔管被大拇指和食指把握住。中指弯曲出钩,处在食指的下面,指面紧贴笔管外侧,将笔管钩上,无名指弯曲用指背结合处挡上笔管的内侧,小指弯曲垫在无名指的下面。这样,五指各有分工,各尽其力,笔拿着稳,直,不会斜,并且可松可紧。其实传统中还有“拨镫法”、“两指法”、“三指法”等等,名目繁多。这些执笔的使用方法可以因人而异,书法家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及生理机能作自我调节。历史上的执笔方法因为家具和人们起居习惯的变化是有变化的,详细情况可以参阅本人所写的《浅谈魏晋书法的文化生态——王羲之《兰亭序》的用笔、用纸、坐姿、执笔分析》一文。[2]
写字还应该讲究姿势,分为坐姿和立姿两种,这是因为坐姿正确,有利于书写,否则,会写不好字,坐着写字,应该坐直,放松自然,不可僵板,头微俯,目光俯视纸面,距离约40厘米左右,执笔应该稍偏向右方,以便看清书写的笔画。站着写字,两脚分开,右脚稍向前一点,左手可按纸,不可歪站。
据说林散之擅用“两指法”,写出的线条内蕴丰富,说明执笔只要为人习惯并能让人体察用笔的奥秘,都是可行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五指执笔法”较为适宜,因为它能充分发挥五指的作用。就我个人的体验与观察,“五指执笔法”的基本方法大多能为人掌握并理解,但转指捻管(尤其是快速运笔中)却不为一般人所知,不能发挥运用。在执笔与用笔之间还有一个秘则——姿势虽正,执笔样子好看,未必实用。大多数人认为执笔要正、直,其实只有在欲写未写时笔可以是正的,一旦落笔,笔始终不应该为正,就如一个舞蹈运动员或自由体操运动员,只有在开始或结束时可能有一个立正的姿势,作为一种对观众的礼仪。而一进入角色,则一般不再有立正的姿势。笔之用也正在这“变化”之中。执与用的过渡,在于指及腕、肘、肩乃至全身的协调与转换,以适应重力(提按)与速度(快慢)之间的微妙转接。死守执笔法的姿态,未必能真正用活你手上的这杆毛笔。
对古人的执笔与用笔的解读,可以从古人的书论与作品中体察。《东坡题跋》曾云:“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羲之从后取献之笔而不能,东坡理解这是羲之从小孩对执笔的认真这一角度加以褒扬的,而非以为笔牢便是懂笔法了。这一点也可说明执笔当不宜死守,以能随意用之而不失法度者为上。古人也有总结指实掌虚者,指实非指把笔捏死,实际应是把笔玩于股掌之间,以能随心所欲。笔者用指亦虚,但人亦不能轻取,自以为各指用笔的关口收放有自。指实则易死,不能转指捻管则在快速中线条微妙处无从体现。指虚而不松懈。松懈则各指作用未能发挥到位。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7: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一张我刚收藏的
宁波进士洪家滋的书法对联
本人因为撰写《鼎甲鸿迹——中国状元书画集》《中国书法的形式与内容》二书时,涉及明清的进士书法,因此经常留意杭州市场上清代书画的收藏。因为有心,时常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下面介绍一下自己的收获。
洪家滋,浙江鄞县人,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第二甲进士,字务臣,号莳圃,选庶吉士,官编修,官户部主事,书法出二王。洪家滋在早年的宁波商帮中很有影响。现在发现的文物有宁波钟包村包玉刚祖居后新屋的《恭录后新屋记》,这是由8块屏风组成,每扇高115厘米、宽46厘米,全文共605个字,阳刻,颜体字迹极为秀美,鄞县洪家滋撰文,嗣孙包振钧拜识,董天览敬书,刻于民国十三年(1924)。上面记载的正是包玉刚的太祖父包奎祉的诚信故事。在宁波天一阁珍藏的包氏宗谱中曾提到,包家有个“诚信传家”的故事一直被后人所推崇。
  清朝光绪年间,镇海钟包村有个读书人叫包奎祉,他就是包玉刚的先祖,幼时家贫,以缝衣为生。包奎祉潜心读书,数次去参加科考,都没有中,后来做起了丝绸生意。,
  因为家里穷,包奎祉做的是小本生意,一年赚不了多少钱。有一年,他路过天台,看到天色已晚,就和挑夫到一家客栈住宿,客栈里大多是赶路的生意人,第二天没等天亮,大家就吵吵嚷嚷起床赶路,包奎祉也和挑夫一大早出了门。
  等他晚上再次投宿其他客栈时,发现包被人家换了,里面自个的旧衣服全都不见了,变成了绸缎衣裳,衣服间还夹着一张5000两银子的汇票,以及200两白花花的银子。
  一开始,包奎祉还以为是挑夫拿错了东西,可后来一比较,被换掉的包跟自己的布包真的很相像,一想,可能是人家拿错了东西。
包奎祉匆匆往原先的客栈赶,店主说,失主曾回来找东西,现在已经走远了。包奎祉不甘心,一直在那里等了3天,依旧没有等到失主的消息,他只好在客栈的墙上写下了认领地址。
一年过去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原先的失主竟然又住到了这家客栈,看到了那则认领的消息。
  失主很快赶到镇海,包奎祉一分不少地奉还原物。
  失主是福建的一位大商人,专做木材生意,他留下200两银子作为答谢,包奎祉婉言谢绝。木材商人深受感动,邀请包奎祉一起做生意,3年后,包奎祉开始独立经营木材生意,致富后在家乡造了后新屋和包氏宗祠。
   洪家滋的书法难得一见,因为有缘,从一位收藏的朋友处得到了一件真迹。这是一副品相较好对联,一看就是开门之作,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这副作品朋友得之于十年之前,一直秘不外宣,偶然说起,他让我看了一下。因为这位朋友以前和我有过书画上的往来,现在因为手头周转紧张,愿意转让,但是开的价格不菲,我一时难以下决心。但是一想到这件作品很有文史价值,这东西到了我手中,也许更能发挥他的价值,经过一个多月的犹豫,于是就咬咬牙就买下了。据朋友讲,有一个慈溪的老板也看中这副字,每次来都问起,但是因为价格的问题一直没有拿。
gaowei 0551.jpg
gaowei 0601.jpg
gaowei 0611.jpg
gaowei 068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12: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

——忠义死节的杭州探花冯培元小楷书法收藏记

杭州高伟

冯培元是杭州科举史上的骄傲,他三十岁中探花,三十八岁就慷慨赴死,他的生命如琼花之绽开,香飘人间。他的一生可以用“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来概括。

真正是时也?命也?他的业绩早已永驻史册,正所谓求仁得仁,一生活得心安理得,临走时走得从容、静穆。印度诗人泰戈尔认为一个人应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即活着,就要灿烂、奔放,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而不要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面临死亡,面对生命向着自然返归,要静穆、恬然地让生命完成,而不要感到悲哀和畏惧。总而言之,就是一切都平静自然地进行。冯培元的一生就是如此!

因为去世得早,其书画作品存世非常稀少,鲜为人知。我能看到的就只有二件,但是我非常地幸运,在无意之中得到了冯培元的一副小楷精品,大概是探花郎在天之灵的庇佑吧!

冯培元(1815——1853)字因伯,号小亭。浙江杭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5)甲辰探花,授编修、历官光禄寺卿。性善画梅。咸丰间累官侍讲学士,督学湖北。培元幼孤,家贫,母何贤明苦节,抚之成立,及至湖北,将迎养,闻岳州陷,驰书止母行,母报曰“如果有变,见危授命,大节不可夺,其遵吾教!”太平军攻武昌,偕在城内文武同登城坚守,城破,三年正月十七日投井尽节,年38岁,文宗待予优恤,赠侍郎,建专祠,予骑都尉世职,谥文介。两子学瀚,学澧皆赐举人。

一年前,我在撰写《鼎甲鸿迹——中国状元书画集》《中国书法的形式与内容》二书时,孰悉了冯的生平,因为此二书中涉及诸多明清的进士书法图片,因此也经常留意杭州收藏市场上的明清代书画的流通的情况。因为有心,这机会就意想不到的来到了。

我有一个搞书画生意的金华朋友,他知道我在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就主动给我看了二件作品,一件是清代陈嗣曾的小楷孙过庭的《书谱》,另一幅就是冯培元写的《汉书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中一段,内容是西汉的路温舒的《上汉宣帝书》,内容言及皇帝要尚德缓刑。更为可贵的是虽然作品的外包装很残破,但是书法的内芯完工整如新,这大概是上天怜悯探花郎的忠义,后人也很为珍惜,不让他的手迹毁于一旦吧!

这位朋友叫出了一个很高的价格,要价7000元,当然为了让我下决心,他让我拍了照片,给带回家好好研究一下。

书法写得很精美,一气呵成,虽然是典型的馆阁书体,但写得充满了了才情,特别是体体的大小变化和字的结体上,并非庸人所说的状如算子,而是严整中充满了变化,书法线条挺劲,但刚中带柔,充分展示中和优雅的品味,体现作者的的品味和个性。

于是我就先做了一点功课,把这二幅作品的来龙去脉去脉作了一些研究。

据我的考证,此二书法最早半年前由苏州东北街园外苑古玩市场B-9-104室苏州朗润轩黄舰处流出,而且当时这二幅作品卖出的价格是五千元。并且可以肯定这作品本来应该是四条屏,前二幅大概是状元和探花的。

我从杭州的这位朋友处得到,据他所说是从上海的朋友那里得来,可见已经几经转手了,价格也层层加了码。也许到了我手里也不是最后的归宿,它的最好的去处应该是杭州历史博物馆或浙江省博物馆,或者是武汉的博物馆,因为它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和艺术价值的文物,至少我从冯探花的作品中,看到了他英勇就义、慷慨就节的精神基础与文化基因。

我当时下决心出高价买下这二件作品,主要是想好好保护好这二件东西。

经历了一百六十年的风雨战火,多少文物毁灭了,现在自己有能力做点好事,先把它收藏起来,保管好,把它的价值发掘出来,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正是我的初衷。

作品中的庚戌年应该是1850年春,是他考取探花五年之后,就义前三年所作。历史上号砺卿的人很多,有可能的有二人。一是王汝金,二是徐基德。而以王汝金的可能更大一些。

王汝金(1811——?),字砺卿,号醉墨,钱塘人。监生,官掘港场盐大使。有《味谏果斋诗集》存世。他是清代的一个收藏家,家富有,和诸多书画家有交往。徐世昌的《晚晴簃诗汇》载有其诗。

新得汪氏故居偶赋

扃钥何为者,幽居拟陆浑。烟霞藏道气,风雪炼诗魂。苍翠山排闼,澄鲜水抱门。蘼芜如可采,惆怅赋王孙。

徐基德,字砺卿,上海人,清代后期上海的篆刻家和书法家,同时又是上海正蒙书院的创办人之一,有《砺卿印草》(钤印一册)《望杏花馆印草》 清同治6年(1867)留世,他是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晚年自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的学生,而刘熙载与冯培元是同榜进士。光绪四年戊寅(1878)徐基德曾和融斋龙门书院同窗好友沈成浩、张焕纶、范本礼、叶茂春、朱树滋及其弟张焕符等人筹资创办上海正蒙书院。(见《民国上海县续志》,邵友濂《梅溪书院记》,沈恩孚《张焕纶先生传略》)

冯培元书写的内容是节录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中一段。

内容是西汉的路温舒上书汉宣帝,言宜尚德缓刑的内容节选。文辞为:

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巨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

附《路温舒传》的内容如下:

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繇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巨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偷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

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对,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罢归故官。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温舒从祖父受历数天文,以为汉厄三七之间,上封事以豫戒。成帝时,谷永亦言如此。及王莽篡位,欲章代汉之符,著其语焉。温舒子及孙皆至牧守大官。

赞曰:春秋鲁臧孙达以礼谏君,君子以为有后。贾山自下劘上,邹阳、枚乘游于危国,然卒免刑戮者,以其言正也。路温舒辞顺而意笃,遂为世家,宜哉!

   陈嗣曾的生平事迹不详,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半年前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个档案的残片,说他曾在这段时间(十九世纪中叶)当过京师监狱的典狱长,后来因为有几个逃犯越狱而被刑部处死的事。但是当时没有下载图片,目前网上已找不到这个档案的图片了。

   其书法受当时的王文治的影响,整体气息和品味和冯培元的相比稍差一些,显得稍有匠气。当然这是两张书法放在一起比较时的感觉,如果单独看时,陈的书法还是很不错的,我觉得现在的全国书法理事写出的东西未必就比他好。书写内容为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躯。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

附《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六》

冯培元,字因伯,浙江仁和人。道光二十四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入直南书房。咸丰元年,改直上书房,授惇郡王奕脤读。二年,大考二等,擢侍讲。寻督湖北学政。数月中,连擢侍讲学士、光禄寺卿。

时粤匪已犯长沙,人情汹惧。培元幼孤,家贫,母何贤明苦节,抚之成立。及至湖北,将迎养。闻岳州陷,驰书止母行。母报曰:“如果有变,见危授命,大节不可夺。其遵吾教!”培元奉书,涕泣自矢。贼至攻城,培元偕在城文武登陴同守。城陷,投井死。三年正月,贼去,向荣率兵入城,有以告者,始出而殓之,尸如生。事闻,文宗以武昌之陷,阖城文武殉难,恤典特优,赠侍郎,建专祠,予骑都尉世职,谥文介。后两子学瀚、学澧皆赐举人。

自题画梅   冯培元

东风吹暖到南枝,残腊初回日渐迟。晚节自能留岁暮,清名久已畏人知。崦西山远花成海,湖上春寒鹤守祠。茗碗炉香新位置,手搴残萼插军持。
gaowei 031.jpg
gaowei 027.jpg
gaowei 03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07: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陈嗣曾的小楷作品

                                          杭州高伟

   陈嗣曾的生平事迹不详,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半年前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个档案的残片,说他曾在这段时间(十九世纪中叶)当过京师监狱的典狱长,后来因为有几个逃犯越狱而被刑部处死的事。但是当时没有下载图片,目前网上已找不到这个档案的图片了。

   其书法受当时的王文治的影响,整体气息和品味和冯培元的相比稍差一些,显得稍有匠气。当然这是两张书法放在一起比较时的感觉,如果单独看时,陈的书法还是很不错的,我觉得现在的全国书法理事写出的东西未必就比他好。书写内容为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躯。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


如有人知道陈嗣曾的资料请与我联系:13857150003,0571——85367525
gaowei 033.jpg
gaowei 03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20: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时节话家史(一)

今天是清明节,放假在家,因为昨晚凌晨才睡,醒来时已九点多了,打开电视,刚好陕西台在转播 庚寅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五个主持人在侃侃而谈,就看了一会儿。

主持人赵正永宣布陕西省省长袁纯清恭读祭文

庚寅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文

惟公元二零一零年四月五日,岁次庚寅,节届清明,惠风和畅,万象更新。炎黄子孙,聚首于桥山之阳,谨以鲜花时果,恭祭我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辞曰:

大哉我祖,肇启鸿蒙,修德振武,韶德懿行。兴文字,创法度,丽九天而垂象;教稼穑,工算数,昭万世以腾文。大勋缨垂旷典,华盖络结祥云。下拯黎庶,上符昊命;恺乐九垓,泽被八纮。

承香火之连绵,历百朝而代嬗。融百族于后土,壮新华以集贤。六十年自强不息,国运新天。保增长万众同心,再克时艰;倡公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西部开发,赓续新篇;两岸三通,同胞欢颜;自主外交,和谐为先。转变方式,布局谋篇,开中华振兴新元;缵承远祖,奋发踔厉,建神州福祚绵延。

桥山凝翠,沮水流觞。衷情拳拳,雅意洋洋。告慰吾祖,永兹瑞康。

伏惟尚飨!

第六项是儿童朗诵“中华和谐赋”

中华和谐赋

岁次庚寅,节届清明。百卉争荣,万象更新。中华儿女,肃穆诚敬,击鼓献赋,祈福于桥陵。

伏惟我祖,肇启文明。仰观宇宙,俯察品种。功德五千载,和谐铸传统。天人之和,敬畏自然之神明;群己之和,维系社会之稳定;民族之和,促进邦国之振兴;宗教之和,弘扬世界之安宁。煌煌天地人,彪炳日月星。呵护生态,珍惜环境。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民尽其才,物适其用。望今日禹甸,又沐春风。金鸡唱晓,百鸟和鸣。木欣欣以放歌,泉涓涓而欢腾。淑气盎然,雅韵恢弘。昂首奋进,锦绣前程。

沮水泱泱,襟江河以朝宗;桥山苍苍,领山岳以包容。击鼓以吟诵兮,和声悠长。鉴往以知来兮,走向辉煌。千秋始祖,永祐万邦!

这二篇文章写得文质兼美,很有感染力,我想将来是可以作为范文推荐给学生的,想知道作者是谁,就上网查了一下,知道原来是事先全国征集评审出来的,可惜的是省长读得太差,缺乏美感,倒是儿童们的表现很让人难忘。

最后一项节目是乐舞告祭,特别是驭龙升天的一瞬间,这个场面令人难忘。

清明节文化最主要的特质是用来反思和追忆的,也是用来感恩和交流的。

今年清明我没有外出,单位放假三天,第一天我和妻子去了杭州图书馆,看了一天书,拍了许多书画资料。第二天送女儿去培训班学习,中间去了杭州的二百大和颐高数码城。晚上到家已九点多了,在电脑里写了一篇书法的考证文章,睡时已经是一点了。第三天,我想应该在博客上写点什么,就先有了上面这一节。

更多见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33128907_0_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23: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伟庚寅试笔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23: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伟庚寅试笔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23: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伟庚寅试笔
gaoweisf 05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0: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伟庚寅试笔
gaoweiqyp 720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22: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高伟对联书法
新写的三幅
IMG_4004.JPG
IMG_4003.JPG
[attachimg]247759[/attachimg
IMG_400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6-13 23:10 , Processed in 0.2152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