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韩好古

2012《中国书法》年展·当代中青年60名家提名展”作品杂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7 14: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十二分到位,这些书家如果看到了立马对症下药不就真的成大师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9: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16.白 砥
白砥的名气太大了,名气大的似乎让人无法下手去说,趁着圣诞夜狂欢之际,胡乱狂言几句。说实在的,白砥的书名有被虚名所掩的感觉,白砥、薛养贤、曾翔以及这次参展的王金泉,在书法创作上都走上了异化的道路,用花架子掩饰书法创作基本功的不足、用怪异的手法来掩盖作品的格调的不高、用标新立异的作品形式来博取人们的视野是目前书法创作中的几大毒瘤,白砥等人的中毒之深,在他们的书法创作中可见一斑,以这次的两幅作品为例,白砥在创作中似乎在寻求一种古人的气息和独特的精神风貌,但事实恰恰相反,两幅扇面中第一幅突兀的龙字和第二幅扇面中凸现的印章,却将这两幅作品的格调降到了低俗,看第一幅扇面中为了平衡章法而写的与书写主题不搭调的左边的落款,就可以看出一幅书法作品在格调上要有很大的提高是多么的困难,再看第二幅扇面上突兀的印章,则可看出白砥的表现欲望是多么的强烈,请问,历代流传下来的书画作品中,除了乾隆老儿经常在经眼的作品上方盖一方“乾隆预览之宝”外,谁还会这么做?书法作品中文化底蕴的肤浅和表现欲望的低俗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白砥曾说“我于学习、教学不喜“偏食”,汉碑、南北朝碑、二王、旭、颜、宋四家等皆力取之,于创作则力揉之”。其实这样的创作风格从王宠、八大山人、弘一那里多多取经是很有裨益的,所谓“不专攻一家,不能入作者阃奥;不泛滥诸帖,不能辨自己妍媸”是也。愿其在创作上的“力揉”能够取得成功。
6..jpg
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20: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17.薛养贤
薛养贤是陕西书坛最近这些年名气比较突出的一位,他的字,或许正如徐渭说的那样是“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的缘故吧,种地的我是一点也看不出他的字好在什么地方的,做作的运笔、松垮的结构、粗头乱服的章法等等,假设这不是薛养贤的作品而是一个书法爱好者的作品发在网上让大家品评,大家会怎样说呢?记得在电视剧“金婚”里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是“你把舌头捋直了再说”,在书法上能不能把笔锋也捋直了再去写字呢?故作沧桑、随意改变字形结构、力不从心的雄浑苍劲,呜呼,一直在于右任的碑体行草里汲取营养的薛养贤,难道这就是学于右任书法所得到的结果?“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薛养贤“用笔不知禽纵,故字中无笔,终落狐禅耳”。
7..jpg
7.jpg
71.jpg
72.jpg
73.jpg
7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20: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18.王金泉
王金泉是目前安徽书坛的中坚力量之一,他的字还是写的不错的,尤其是部分小字行草,写的还真有那么点具有古意的感觉,但是这次参展的这幅作品的水平却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放着自己拿手的行草书不写,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呢?“此展邀稿,初拟皆以行草书交稿,然忖度良久,如此未免单调,故择以隶书充数。”看了王金泉的创作手记,我们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奥妙了,他自己都说了“充数”吗,我们又能见到多么高雅的作品呢?王金泉又说“此次所展楹联,亦属用心之作,内容简古,下笔不激不厉,以颜公笔意书明清形体,有宽博之感,整篇颇具饱满之效,大起大落,于虚实用功为佳,高下浅深,自然无拘,当属近期佳构”,前后矛盾的个中观点,余实不敢苟同,是孤芳自赏还是沾沾自喜呢?但愿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吧!
总结一句,白砥、曾翔、薛养贤、还有这次的王金泉等在书法创作中常追求一种稚和拙的感觉,此类追求和谢无量、徐生翁的创作风格有点类似,但谢无量和徐生翁都是异常成功的,不同的是这些老人们写字“只是为了写字,是为了心灵的需要,而没有写字以外的目的:用不着取悦别人,用不着迎合市场,用不着追逐时风”,这一点,恐怕这些选手这辈子是不能做到了。
8.jpg
81.jpg
82.jpg
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20: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19.李强
如果没记错的话,李强、尹海龙都是黑龙江走出来的优秀选手,说句开玩笑的话,李强的头发可以和刘欢的相媲美,扯远了,就此打住回来再说李强的字,李强的字,这些年除了继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玩弄小花样外,实在是没有多大进步,“我喜欢关注各种门类艺术的有棱角有个性的东西,创作也是由着性子来的,认识到哪就做到哪,注重个人感受,即自己的低吟浅唱,书写画画刻印先让自己愉快,当然别人欣赏更好,不欣赏就当自己聊以自慰。”看了李强的创作手记,我们就知道“由着性子来的”后果了,书而无法,何来书法?猛然间想起了山谷的那句话,“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20: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文永生
看这幅对联,觉得文永生的字和李文岗的字有点像,里面透露了学何绍基的影子,再看后面这个行草条幅,又觉得文永生的字更多的是学刘云泉和郭子绪的,学当代所谓的名家、拾取别人的牙祭、“希望自己的作品更多地带上自己的色彩”(文永生语)是当代书法创作和展览的几大风向标,文永生可以说深受其害,还是易经里的那句老话,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此所谓“今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丑恶处,乃其可慨然者”也!
10.....jpg
10...jpg
10..jpg
1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21: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做个广告,有需要玉米种子或者出售玉米的请联系哦!
000.jpg
001.jpg
002.jpg
003.jpg
0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22: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21.于明诠
这是一个在章法上欲和乾隆皇帝弘历平起平坐的书法家,看那枚喧宾夺主的印章就可以看出这点了,虽然这是创作的印屏,但是追求以己为大的创作思想却在这里暴漏无疑,当年中青年展览的三连冠,在这些年风光无限的同时,在书法创作上却一直处于停滞不前亦或倒退的状况,如果说当年中青年展览的书法作品给人以一种新意博得了评委的赏识的话,最近这几年于明诠的书法创作则沦落到了“形而下”的怪圈,“书法之要,先别乎古今。今不逮古者,古人用质而今人用妍,古人务虚而今人务满。质所以违时,妍所以趋俗。虚所以专精,满所以自画也。”躺在曾经的获奖经历上而在创作中没有进步是当代书坛的普遍现象,于明诠亦不例外,悲哉!
1..jpg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22: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22.张继
这是一个在隶书上扭扭捏捏、喜欢自我作古的书法家,看这幅对联中“长”、“排”、“龙”三字在书写时没有变化的机械化的横画排列,可以看出他在书法创作的基本功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欠缺的,“设使强而至于“古穆”,则墨猪、木算子等流弊百出。又熟得熟失耶?”
2.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22: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23.何来胜
如果没记错,何来胜是浙江的写隶书的。从何来胜的作品来看,他学张迁碑、衡方碑、祀三公山碑的影子很明显,同时又多了几分伊秉绶、青山农、黄苗子、沈定庵等人的影子,这两幅作品曾看了N多遍,感觉上除了章法散漫、墨色单调、行书款字较差外,其他方面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好的地方。“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伊秉绶的大气磅礴、青山农的沉着痛快、黄苗子的天真烂漫到哪里去了呢?不解。
3.jpg
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10-24 22:21 , Processed in 0.1851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