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16|回复: 0

刘正成|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6 09: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刘正成

mmexport1509931252318.jpg



每每来到八闽大地的山海之间,我就要想起中国近古历史上的两位完人,一位是黄道周,一位是林则徐。所谓『完人』就四个字:道德文章。所谓『道德』,就是用生命行动去拥抱人类的崇高精神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的词语。面临民族危亡关头,黄道周不太会打仗却带兵赴死,林则徐会打仗并且打胜了还被发配冲军!所谓『文章』,则指其传世的文艺之作。黄道周、林则徐二人又以书法广泛传于后世,足以当此『道德文章』四字,这也就是悲剧的美学。最近先后应两位著名画廊策展人屠文祥、陈震先生之邀来厦门办两个小型书法展,当我濡墨吮毫之际便进入了这个主题,书写他们的诗,评他们的书法与书论。

马克思曾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八闽大地让我心动的风景人物还很多,杰出者还有不能越过的书法家蔡襄和朱熹,他们的业绩和诗文也不由自主地跃入我的笔端。我在预展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即谈到了此展览作品的这个选材特点。林则徐也有一个著名的对联『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也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诗意表达。

就北宋四家的蔡襄来说,他生于蒲田,造福于桑梓,是闽人应该永远记忆的乡贤。蔡襄先知福州,然后转任福建路转运使,开发出了当年就名震海内的武夷山北苑龙凤茶,他奉宋仁宗之命撰写《茶录》,并写了《北苑十咏》,用诗歌为北苑茶做广告。想一想,蔡襄给我们不仅留下了物质文明遗产,让武夷山成千上万茶农至今吃着祖宗给的饭,还能读到这样抒写地方风物的好诗,让我们继承着这一份精神文明遗产,又是何等福份。蔡襄还两次知泉州,先后写了《漳南十首》,和《漳南十咏》,将闽南十景纳入诗思,又是为我们今天的旅游开发打了一个大大的广告。我问闽南朋友,你们知不知道蔡襄写的『齐云阁』、『白云亭』、『满月池亭』、『龙台』等名胜在什么地方?可惜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我想,在被这些诗文感动之余,把它们书写出来,闽南的朋友们庶几去继承这样价逾千金万金的非物质文明遗产,甚至开发旅游资源,重建历史文化名迹,又何乐而不为之!

再说闽人儒学大宗师兼书法家朱熹,生于尤溪县,曾为官泉州同安县即今厦门市,后曾任漳州知府,在武夷山主持建阳书院,除短暂任职浙东、江西等地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均生活、讲学、著述和终老于闽中。我从《四库全书》查录和书写朱熹的《武夷棹歌十首》时,回想我二十年前与首届全国楹联展的评委们曾在武夷九曲漂泛竹筏的故事。当时,我对此漪丽美景却写不出一首诗。而朱熹的《武夷棹歌十首》,他将九曲的风景一处一处生动写来,传神之笔让江山增色,也让我辈汗颜!试想将此十诗的每一曲镌刻在石崖或石碑上,今人游览江山吟诵古人诗句,无异于画龙点晴别开生面!

当然闽中书法家尚多,如张瑞图、伊秉绶等,均是一等一的大家,每每令我神往而未及书写。歌德有句名言:『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这次展览匆忙,假以时日,我将再度优游于闽中,吮吸锻炼山水之灵气,唱和些古人诗文,以记今日之盛况可也。为补此憾,我补充了一些自家诗文的大件作品,与闽中各界同好交流,以倡古人有翰有墨之传统。
厦门不仅是清末『五口通商』率先接近现代社会之区,改革开放以来又是排头兵。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大好局面下,素来看重精神文明建设的闽南人掀起了一股『书法热』。前几天在我的微书法作品预展的黄道周书画论坛上,厦门书协前主席陈秀卿女士演讲时提到我参与厦门书坛的两件事:一件是一九九三年左右在鼓浪屿召开的全国刻字理论研讨会,同时举办的一个刻字展至今仍是鼓浪屿的一个景点;另一件就是二〇〇〇年在厦门举办的《中国书法》年展,在这里展示了当代一百名优秀书法家的力作,影响仍在。是的,上世九十年代,我在中国书协主持日常业务工作时,漳州地区是我抓的一个重点,从一九九五年福州首届全国楹联展开始,从这个地区走出了柯云瀚、李木教、沈惠文、黄坤生、林仲文等一大批名家,成为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的骨干力量。不久前,我应厦门书协主席刘堆来先生之邀,为八闽书法展的书法创作作了一次作品点评和学术演讲,深感厦门书协数以百计的实力派书家在崛起,前景喜人!可以说,这次我在厦门画廊要办的两个小型展览,是一个回旧地、会旧友的活动,与朋友们近距离接触和交流,听取大家对我近期书法创作的批评,以期我获得进取的参考意见,庶几,这就是我的额外收获了。

在这些作品问世之前,我还有一个题外的话题,即如何把高雅的、以展厅巨幅陈列为主轴的书法文化与人民群众居室文化生活衔接起来?自明代中晚期挂轴书法首倡于苏州地区并迅速成为书坛主流以来,五百年间书法从手中把玩的翰札、手卷走向墙面悬挂的作品,小作品退居后台,以至在嘉道时期赵之谦遗信中说自己的翰札并非书法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名家,把大型展厅的作品创作作为主要目标。现在每年来北京中国美术馆办个人展者,作品尺幅动辄八尺一丈,极少像《兰亭序》、《寒食帖》这种小尺幅作品,更别说《快雪时晴帖》、《中秋帖》这种翰札式作品了,即使有也是十张八张小纸拼成一件作品装裱的小尺幅作品。而且你大我更大,甚至将一面巨大的展墙设计成一件作品,论尺幅则有成百上千平尺吧?要想让『昔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何难哉!我两年前曾在宁波办了一个『微书法』展,效果还不错,这次就复制这个模式,办这样两个中小型展览。我希望当代书法审美模式的多元化,除了大型展览会的大空间、多人群的书作品审美,也应该继承五百年以前的古人传统,独处一室,面对一纸,品茗幽赏,静静地寻得一番审美趣味如何?

且代为小序。
           
丁酉季秋月吉日于泥龟梦蝶堂上
mmexport1509931255197.jpg
mmexport150993126148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17:00 , Processed in 0.1311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