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53|回复: 2

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12 20: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廖名春
  
    1993年3月,湖北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大批秦代竹简,其中有《易》占简394支,约4000馀字,整理者认为“文字形体最古,接近楚简文字,应为战国末年的抄本”[ii]。在荆州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一文披露概况後,王明钦、连劭名、李家浩、李零、王宁、邢文诸君发表了一系列论作[iii]。2000年8月在北京达园宾馆召开的“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荆州博物馆王明钦又作了《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的报告,详细介绍了王家台15号秦墓《易》占简的情况。王葆玹、柯鹤立也有论作讨论。本文拟在以上诸君工作的基础上,就其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
  

首先是《易》占简的定名。
荆州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一文认为:“就已知部分来看,它是一部过去从未见过的‘易占’。”[iv]同馆的王明钦在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的《一剑集》中刊有《试论〈归藏〉的几个问题》一文,尽管笔者现在仍未见到此文,但从题目看,王明钦已经认定这些《易》占简属於《归藏》[v],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几乎就在同时,连劭名也得出相同的结论,他在经过详细论证後指出:“我们推测,象《归藏郑母经》、《归藏启筮》等文献都是後人利用《归藏》筮法而重新编制的筮书,江陵王家台秦简所出易占竹简也当属於这一类的古籍。”[vi]李家浩更直接说:“我们认为秦简‘易占’就是‘三易’之一的《归藏》。”[vii]王宁也说:“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所出土的《易占》即是《归藏》之《郑母经》等篇所引据的易占类古书。”[viii]这一意见,现在已被基本接受了,应该说是正确的。
    《归藏》一书,《周礼》[ix]、《山海经》[x]、桓谭《新论》[xi]、王充《论衡》[xii]曾论及,杜子春、郑玄也曾见过[xiii],而《汉书·艺文志》未载。《隋书·经籍志》说:“《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贯於《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xiv]朱彝尊曰:“《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若《三坟书》以《归藏》易为气坟,其爻卦大象曰:‘天气归,地气藏,木气生,风气动,火气长,水气育,山气止,金气杀。’各为之传,则较传注所引大不伦矣。”[xv]案:朱说是。秦简《易占》与《三坟书》之《归藏》易全不相涉,可知《三坟书》之《归藏》易不可信。与马国翰所辑看,《归藏初经》六十四卦卦名多见於秦简《易占》,《齐母经》内容不见,《本蓍》篇也不见,《启筮》篇有两条与简文同,《逸文》则有六条同,而《郑母经》则每条都见於简文。马氏所谓“逸文”,凡传记所引无篇名可考者,皆附於下[xvi]。因此,出於《郑母经》的可能性很大。在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五中,引《归藏》不见篇名者有“二十五事”,多数与简文同。《启筮》篇至少有一条与简文同。而《郑母经》四条,皆见於简文。《初经》、《齐母经》、《本蓍》篇内容则不见。秦简《易占》见於《归藏》篇名者,全在《郑母经》和《启筮》篇。从其体例看,《郑母经》与简文最为接近。《启筮》篇与简文同者,体例与《郑母经》亦同;与简文異者,体例与《郑母经》亦異[xvii]。疑《启筮》篇与《郑母经》体例相同的几条,本为《郑母经》的文字,後人误引。因此,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的《郑母经》。
对於《归藏》易《齐母经》、《郑母经》的得名,马国翰曾有讨论:“齐母不知何义。按《归藏》以?为首,?者物之母也。郭璞《山海经》注又引有郑母。疑十二辟卦以十二分野配之,未审是否。”[xviii]这是说,“齐”、“郑”当为地名。但地名後为何称“母”?与《归藏》又有什麽联繫?马国翰不能回答。笔者认为:“郑”当读为“奠”。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奠,古文以为郑字。”郭店简《性自命出》第27简“郑卫之乐”,“郑”字就写作“奠”。金文也是如此。《金文编》卷五载《郑伯筍父鬲》、《郑虢仲鼎》等“郑”皆写作“奠”。而“奠”与“尊”通用。《仪礼·士丧礼》:“脯醢醴酒,幂奠用功布。”郑玄注:“古文奠为尊。”朱珔《说文叚 借义证》引此云:“惠(栋)云:‘古尊字作奠,与尊相似,故譌。’则非借字。”但“奠”又通“帝”。《周礼·春官·瞽矇》:“世奠繫。”郑玄注:“故书奠或为帝。”《周礼·春官·小史》:“奠繫世。”郑玄注:“故书奠为帝。杜子春云:‘帝当为奠。’书帝亦或为奠。”由此可知,“郑母”即“奠母”,“奠母”即“尊母”、“帝母”,即以母为尊,以母为主。孔颖达曰:“孔子曰:‘吾得《坤乾》焉。’殷易以坤为首,故先坤後乾。”贾公彦曰:“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而藏於其中。”又曰:“殷以十二月为正,地统,故以坤为首。”[xix]《归藏》又号为《坤乾》,在卦序上先坤後乾,以坤为首,而“奠母” 这一名称正体现了《归藏》卦序“尊母”、“帝母”,即以母为尊、以母为主思想。其称“经”而不称“篇”,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王家台秦简《归藏》有两种竹简,一种竹简宽而薄,一种竹简窄而厚。王明钦《概述》据此认定有两种抄本。这是可信的。据介绍,这两种秦简《归藏》出现卦名76个,其中重复者23个,不同者53个。这53个卦名,与《周易》同者居多,不同者也有一些。研究这些異文,对於认识《周易》卦名的本义,瞭解传本《归藏》的卦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本《周易》卦名豫,阜阳汉简本[xx]、汉石经残字、王弼本等皆作“豫”。帛书《易经》本作“馀”,帛书易传《繫辞》、《衷》作“余”[xxi],上海博物馆所购楚简《周易》作“?”[xxii]。宋李过《西溪易说》所载《归藏》卦名“兼”下有“分”[xxiii]。明董斯张曰:不知当《周易》何卦也[xxiv]?清黄宗炎曰:“分当属睽。”[xxv]朱彝尊曰:“《归藏》六十四卦其名或異,然亦皆依反对为序,以谦作兼,而分次之,则分为豫也。”[xxvi]秦简《归藏》“豫”则作“介”。王明钦认为:“秦简《归藏》的‘介’和传本《归藏》的‘分’……是由於形近讹误所致。‘介’字形作A,‘分’字形作B,在书写随意的竹简文字中,很容易混淆。实际上简本和传本应是一致的。”[xxvii]这是正确的。但“介”与“分”何者为是呢?还值得继续探讨。笔者认为:传本“分”当係“介”字之误。《尔雅·释诂上》:“介,大也。”《易·晋》:“受茲介福,于其王母。”王弼注:“受茲大福。”《文选·张衡〈思玄赋〉》:“遇九皋之介鸟兮,怨素意之不逞。”旧注:“介,大也。”上海简本“C”,帛书易传作“余”,帛书易经本作“馀”。“C”字亦见於《栾书缶》。郭店楚简“余”字6见,有4例即作“?”,如《成之闻之》第33、36简,《尊德义》第23简[xxviii]。“C”为“余”之繁文。《说文·食部》:“馀,饶也。从食,余声。”“余”从“馀”得声,故可与“馀”通用。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第14简“又余於下”、“又余於上”两“余”字,皆为“馀”字之借。“馀”、“豫”音义皆近,故可通用。“余”从“馀”声,“豫”从“予”声。《礼记·曲礼》下:“予一人。”郑玄注:“予,余古今字。”《史记·龟策列传》“豫且”,《庄子·外物》作“余且”。“馀”有饶、多义,而“豫”《说文》以为“象之大者”,当有大义。两字义当相近[xxix]。“介”有大训,与“馀”、“豫”同义。如作“分”,“馀”、“豫”的異文就不好解释。由是可知,秦简《归藏》作“介”是正确的,传本《归藏》作“分”确是形近而误。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探讨《周易》豫卦卦名的本义。孔颖达《正义》:“谓之豫者,取逸豫之义,以和顺而动,动不违众,众皆悦豫,故谓之豫也。”程颐《易传》:“豫者,安和悦乐之义。”朱熹《本义》:“豫,和乐也。”是皆训豫为乐。案,卦名豫当训为大而不当训为乐。第一,从秦简《归藏》来看,“豫”义为大,与“介”是义同通用,如训为乐,则秦简《归藏》卦名“介”(实际也包括传本《归藏》卦名“分”)无从解释。第二,豫训为大符合《说文》“象之大者”之说。第三,豫与谦为反对卦,其义当与泰否、损益等同,一正一反。豫训为大即骄傲自大,与谦卦谦虚之义正相对,如训为乐,相反之义则不明显。第四,《杂卦》是以两卦对举见义的形式揭示《周易》六十四卦卦德的专论,其主要的解释方法是“以異相明”,即通过揭示两卦的对立关係来凸显其各自的意义。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乾》卦和《坤》卦阴阳相错,卦画相对,其德性“刚”与“柔”也相反;《比》和《师》卦卦画相综,互相反对,其德性“乐”和“忧”也相反;《临》卦和《观》卦卦画为覆,其义也相反,一是与人,一是营求。其解说《谦》、《豫》之义也是如此:“《谦》轻而《豫》怠也。”“轻”就是自贱,就是小。《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史记·平准书》:“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裴駰《集解》:“瓉曰:‘轻亦贱也。’”《说文·心部》:“怠,慢也。”“慢,不畏也。”《广韵·谏韵》:“慢,倨也。”《周易·繫辞传上》:“上慢下暴。”孔颖达疏:“小人居上位必骄慢,而在下必暴虐。”由此可知《杂卦》“《谦》轻而《豫》怠”是说《谦》卦之义为自贱、谦虚而《豫》卦之义为傲慢、自大。以豫为大与《杂卦》之说正合。
今本《周易》卦名蛊,帛书《易经》作“箇”,秦简《归藏》一作“亦”,一作“夜”。古音“亦”、“夜”均为铎部喻母,“蛊”为鱼部见母,韵部相近,“亦”、“夜”当为“蛊”之借字。“箇”从固得声,“固”为鱼部见母。《一切经音义》引《字林》云:“蛊音固。”所以,“箇”也是“蛊”字之借。宋李过《西溪易说》所载《归藏》卦名有“夜”[xxx]。明董斯张曰:不知当《周易》何卦也[xxxi]?清黄宗炎以为:“夜当属明夷。”[xxxii]朱彝尊以为:“规、夜二名,不审当何卦,非夬 、姤 ,则噬嗑、贲当之也。”[xxxiii]马国翰以为:“夜有姤 遇取女义,疑……夜当属姤 也。”[xxxiv]于省吾认为:“《归藏》已有明夷,黄说非也。《西溪易说》引《归藏》无豫卦,夜卦即豫卦。”[xxxv]由上可知,秦简的介卦即豫卦,从秦简的卦画看,夜卦为《周易》的蛊卦无疑。黄、马、于说皆误,没有秦简《归藏》的出土,这一疑案是难以解决的。
今本《周易》卦名夬 ,秦简《归藏》作D。疑D即罽之省文。《尔雅·释言》:“氂 ,罽也。”《说文·网部》:“罽,鱼网也。从网,?声。?,籀文锐。”“罽”古音为月部见母,与“夬 ”同。《释名·释言语》:“夬 ,決也。有所破坏決裂之於终始也。”決通缺。《说文·缶部》:“缺,器破也。”《小尔雅·广诂》:“缺,隙也。”卦象厄上六象器物有缺口,故名为“夬 ”。因此,“罽”当是“夬 ”之借字。宋李过《西溪易说》所载《归藏》卦名有“规”[xxxvi]。明董斯张曰:不知当《周易》何卦也[xxxvii]?清黄宗炎以为:“规”当属“节”[xxxviii]。朱彝尊疑为夬 [xxxix]。马国翰认为:“古者书契取诸夬 ,於规义近……规当属夬 。”[xl]于省吾认为:“规夬 並见母字,音近字通。《埤雅·释鸟》‘子规’,《离骚》作‘鹈鴂’,扬子云《反离骚》作‘鷤E’,《广雅》作‘鶗鴂’,一名杜鹃。鴂?鹃亦见母字。”[xli]王明钦也以为规即夬 [xlii]。笔者颇疑规相当於《周易》的随卦。一是传本《归藏》卦名不见随。二是在李过《西溪易说》所引中,规居夜前,从秦简已知“夜”相当於蛊,在《周易》中,蛊与随对,秦简《归藏》居夜前的规就应该相当於随,而不当是夬 。三是规、随义近可通。《说文·辵部》:“随,从也。”而规有摹仿、效法义。《文选·张衡〈东京赋〉》:“规遵王度,动中得趣。”李善注引薛综曰:“规,摹也。”韩愈《进学解》:“上规姚姒,浑浑无涯。”摹仿、效法也是从。故传本《归藏》以规代随。由此看,朱彝尊、于省吾以马徒为随也是靠不住的[xliii]。
今本《周易》卦名颐,帛书《易经》、传本《归藏》同,秦简《归藏》作“亦”。古音“颐”为之部喻母,“亦”为铎部喻母。《诗经·鄘风·蝃蝀》、《小雅·巷伯》之鱼合韵[xliv],可知两部音近。《隶释》十二《督邮斑碑》:“啧意五业。”洪适释:“啧当读为颐。”《周易·繫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释文》:“颐,京作啧。”《集解》、《左传·定公四年》《正义》引颐作啧。而从“责”之字与从“亦”之字多通。如《说文》:“迹,或作蹟。”《尔雅·释兽》:“其跡躔。”《释文》:“跡又作蹟。”《左传·哀公元年》:“复禹之绩。”《释文》:“绩,一本作迹。”《国语·齐语》:“远绩以成名。”《管子·小匡》绩作迹。《後汉书·邓晨传》:“晨发积射士千人。”李善注:“积与迹同,古字通用。”而颐卦的卦形为戻,颐义为口腮,颐卦的卦形象口腮形状。故《噬嗑·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因此,今本《周易》的“颐”当为本字,而秦简《归藏》“亦”当为音近相借。

--------------------------------------------------------------------------------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文物》1995年1期。
[ii]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2000年8月。
[iii] 详见文末参考文献。
[iv]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文物》1995年1期,41页。
[v] 李零说:“此文以古书引用《归藏》(有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等收辑本)与王家台秦简《易占》比较,指出简文应即《归藏》。”见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6期,24页。
[vi] 连劭名:《江陵王家台秦简与〈归藏〉》,《江汉考古》1996年4期,1996年12月,68页。李零说:“此文与上文发表时间相近(从见书时间看要早於前者)。”见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6期,25页。
[vii] 李家浩:《王家台秦简“易占”为《归藏》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1期,47、48页。
[viii] 王宁:《秦墓“易占”与〈归藏〉之关係》,《考古与文物》2000年1期,55页。
[ix]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x] 《山海经》曰:“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玉海》引,今本无)
[xi] 《新论·正经》:“《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
[xii] 《论衡·谢短》:“《易》有三家,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伏羲所作,文王所造,《連山》乎?《歸藏》,《周易》也?”
[xiii] 《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郑玄注:“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又《周礼·春官·大卜》注曰:“《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於中。”又注引“杜子春云:‘《归藏》’黄帝易。”
[xiv] 《隋书》第四册,91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
[xv] 朱彝尊:《经义考》卷三,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
[xvi] 详见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13-20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影印本。
[xvii] 详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192-19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10月。
[xviii]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17页。
[xix]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20、21页。
[xx] 见胡平生:《〈阜阳汉简·周易〉概述》,《简帛研究》第3辑256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xxi] 见廖名春:《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xxii] 见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周易研究》2000年3期,22页。
[xxiii] 李过:《西溪易说·原序》,19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部易类。
[xxiv] 转引自朱彝尊:《经义考》卷三,28页。
[xxv] 黄宗炎:《周易寻门馀论》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部易类。
[xxvi] 朱彝尊:《经义考》卷三,30页。
[xxvii]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15页。
[xxviii] 参见张光裕主编:《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1月。
[xxix] 说可参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周易研究》2000年3期,22页。
[xxx] 李过:《西溪易说·原序》,19页。
[xxxi] 转引自朱彝尊:《经义考》卷三,28页。
[xxxii] 黄宗炎:《周易寻门馀论》卷下。
[xxxiii] 朱彝尊:《经义考》卷三,30页。
[xxxiv]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15页。
[xxxv] 于省吾:《双剑誃易经新证》卷二,《双剑誃群经新证双剑誃诸子新证》,22页,上海书店,1999。
[xxxvi] 李过:《西溪易说·原序》,19页。
[xxxvii] 转引自朱彝尊:《经义考》卷三,28页。
[xxxviii] 黄宗炎:《周易寻门馀论》卷下。
[xxxix] 朱彝尊:《经义考》卷三,30页。
[xl]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15页。
[xli] 于省吾:《双剑誃易经新证》卷二,《双剑誃群经新证双剑誃诸子新证》,39页。
[xlii]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13页。
[xliii] 见于省吾:《双剑誃易经新证》卷二,《双剑誃群经新证双剑誃诸子新证》,24、25页。
[xliv] 王力:《诗经韵读》,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楼主| 发表于 2003-5-12 20: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利用秦简《归藏》的材料,我们还可以探讨另外一些问题。
比如对所谓“F”和“奭”字的认识。干宝《周礼》注有“初奭”,朱震以“奭”为坤。《字彚 补·八部》:“F,《归藏易》坤字。”毛奇龄《易小帖》:“《归藏易》卦名有異字,以坤为F。”[ii]马国翰据《初经》补“F”为《归藏》首卦坤[iii]。王明钦《〈归藏〉与〈周易〉卦名、卦画比较表》因袭之[iv]。而秦简《归藏》501号简有云:“   G曰不仁昔者夏後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H共工队□江……”[v]从文例上看,王明钦以G为坤字是正确的。G上从大,中从目,下从分,但不知是何字。疑摹写有误。H字当为寅字。因此我颇怀疑“F”为H字,也就是寅字之讹体。而“奭”与“F”形近,F也当是寅字之讹。如此说能成立的话,“F”或“奭”就不应是卦名坤,而应是卦辞中的一个词。因为从王明钦《概述》一文所披露的秦简《归藏》54个卦名看,除乾卦外,其它53个卦名都是在卦画之後,“曰”字之前。这一条自然不能例外。所以,卦名应该是G,而不应该是H。以“F”或“奭”为坤卦的卦名,应该是错把卦辞当作了卦名。这种错误並非个别。如《路史·后纪五》说:“《归藏·初经》卦皆六位,‘初坤’、‘初乾’、‘初离’、‘初坎’、‘初兑’、‘初艮’、‘初震’、‘初巽’也。其卦又有‘明夷’、‘营惑’、‘耆老’、‘大明’之类。”李家浩指出:“据《归藏》卦辞文例,‘大明’、‘营(荧)惑’、‘耆老’与(6)的‘巫咸’、(9)的‘皋陶’相当,当是筮占的人名,而不是卦名。”[vi]这与把卦辞中的H字当成坤卦的卦名有类似之处。
王明钦《概述》一文将秦简《归藏》的乾卦称为“天目”,其根据是181号简:“   天目朝=不利为草賛=偁下□……”[vii]从已披露的秦简《归藏》54个卦名看,有53个卦名都是在卦画之後,“曰”字之前。只有乾卦卦名後无“曰”字,而代之以“目”。因此,笔者颇疑简文书写有误,“曰”、“目”形近,书手错将“曰”字写成了“目”字。如果这一推测能成立的话,那麽,《周易》的乾卦秦简《归藏》就是作“天”了。《周易·说卦传》:“乾为天。”将乾称为“天”是理所当然。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出土之後,学人们都注意到了帛书《易经》卦名与《归藏》的联繫[viii]。有人更强调“帛书《周易》的直接来源,一定不是今本《周易》”,而是《归藏》一类的先秦古《易》[ix]。其实,秦简《归藏》的卦名与今本《周易》同者更多於帛书《易经》。秦简《归藏》卦名与今本《周易》全同者有21个,它们是旅、丰、临、升、复、节、涣、损、咸、讼、师、比、履、同人、大过、困、井、大壮、兑、归妹、渐。此外小过误书为大过,否写作?,实质也是同於今本《周易》。这样,就达到了23个。而秦简《归藏》卦名与帛书《易经》全同者却只有15个,它们是旅、丰、小过、复、节、涣、损、讼、师、比、同人、困、井、归妹、渐。特别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临卦,帛书《易经》作林,传本《归藏》作林祸,而秦简《归藏》作临;咸,帛书《易经》作钦,传本《归藏》作钦,而秦简《归藏》作咸,全同今本。此外,升,帛书《易经》作登,传本《归藏》作称,而秦简《归藏》作升;否,帛书《易经》作妇,传本《归藏》作否,而秦简《归藏》作?;大壮,帛书《易经》作泰壮,帛书《易传》作大壮,而秦简《归藏》作大壮;兑,帛书《易经》作夺,传本《归藏》作兑,而秦简《归藏》作兑;离,帛书《易经》作罗,传本《归藏》离,而秦简《归藏》作丽[x]。事实证明,不是帛书《周易》,而是今本《周易》的卦名,距离秦简《归藏》更近。帛书《周易》卦名的異文,大多是假借而非本字。王引之曰:“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xi]如临卦,帛书《易经》作林,显然是借字,因为传本《归藏》作林祸,“祸”如果不误的话,“林祸”应该读作“临祸”,而秦简《归藏》作临,正印证了今本《周易》的正确。
值得注意的是,秦简《归藏》以—表示阳爻,J表示阴爻。坤卦由6个∧组成,临卦由4个J和两个—组成,观卦由两个—和4个J组成……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收购的楚简《周易》的卦画阴爻不作J而作K,但阳爻、卦名、卦爻辞却基本相同[xii]。阜阳汉简《周易》也是如此[xiii]。说明J或K如同马王堆帛书《易经》的L一样,只是阴爻的一种别写,而不是性质不同的数字。这与阜阳汉简《周易》、帛书《周易》经传、楚简《周易》、秦简《归藏》卦名的異文一样,它们一般都是假借。我们知道应该将卦名的假借读以本字,也就应该将J、K、L视为阴爻。此外,《周易》阳爻称九而阴爻称六,按照传统的说法,《归藏》阴爻当称八。如《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薨於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杜预注:“《周礼》‘太卜……掌三《易》’。然则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二《易》皆以七、八为占,故言遇艮之八。”[xiv]李石说:“夏、商因之,皆以七、八为占,《连山》、《归藏》是也。後世浇薄,始用九、六为占。”罗泌曰:“《归藏》用八。”[xv]如果秦简《归藏》的∧是六,上海简《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的K、马王堆帛书《易经》的L是八的话,则与传世文献的记载截然相反,就当是《归藏》用六而《周易》用八了[xvi]。反之,如果视秦简《归藏》的J和上海简《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的K、马王堆帛书《易经》的L皆为阴爻的变通写法,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记载就可说通。两说的利弊优劣,应该是清楚的。  
参考文献
1.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文物》1995年1期。
2.         连劭名:《江陵王家台秦简与〈归藏〉》,《江汉考古》1996年4期,1996年12月。
3.         李家浩:《王家台秦简“易占”为《归藏》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1期。
4.         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6期。
5.         王明钦:《〈归藏〉与夏启的传说——兼论台与祭坛的关係及钧台的地望》,《华学》第3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11月。
6.         王宁:《秦墓“易占”与〈归藏〉之关係》,《考古与文物》2000年1期。
7.         邢文:《秦简〈归藏〉与〈周易〉用商》,《文物》2000年2期。
8.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2000年8月。
注释:

--------------------------------------------------------------------------------
朱彝尊:《经义考》卷三,27页。
[ii] 毛奇龄:《易小帖》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部易类。
[iii]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14页。
[iv]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13页。
[v]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9页。卦画中的阴爻?原皆作J,这里用宽式,下同。
[vi] 李家浩:《王家台秦简“易占”为〈藏〉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1期,52页。
[vii]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9、13页。
[viii] 于豪亮:《帛书〈周易〉》,《文物》1984年3期,15页。
[ix] 邢文:《秦简〈归藏〉与〈周易〉用商》,《文物》2000年2期,60页。
[x] 详见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13、14页。
[xi] 王引之:《经义述闻·序》,《经义述闻》,2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xii] 详见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周易研究》2000年3期。
[xiii] 详见胡平生:《〈阜阳汉简·周易〉概述》,《简帛研究》第3辑,255页。
[xiv]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三十,《十三经注疏》,194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xv]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14页。
[xvi] 这一点笔者受到了李学勤先生的启发。李先生认为“八”古文字作“M”而非“K”。这就字形上否定了“K”为数字的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03-5-12 20: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http://bamboosilk.org/Wssf/Liaomi1.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1 09:09 , Processed in 0.1618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