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27|回复: 2

刘正成|21世纪的书法与东亚和平的悖论(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演讲全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6 16: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世纪的书法与东亚和平的悖论
刘正成
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
2018.3.15


1.jpg


前不久在首尔的艺术殿堂发表讲演,发表时间很匆忙,10分钟讲完了。我觉得没有讲清楚,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增加一倍的时间,谢谢金炳基先生翻译。

2.jpg

3.jpg

讲今天的东亚书法,我首先回顾五百年前中国书法发生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挂轴书法的出现对传统书法的改变。

一、挂轴书法对传统书法的改变

传统书法的审美特征:它书写诗文但不是文学,因为文学文本只是它的载体;它具有抽象美但不是抽象艺术,因为它有文字;它具有视觉美但不是视觉艺术,因为它与我的所有目见的自然形态都不同。

但500年前即中国明代中、晚期,传统书法出现了巨大改变,这个改变是由挂轴书法的出现引起的,书法从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卷、札式书写,改变为单纯用于审美的纯艺术书写。纯艺术书写的挂轴书法逐步成为书法创作的主流形态,引起了创作技法、创作心理、审美功能的改变。因作品幅面的扩大,让笔法变粗、墨法变淡、章法变乱,极大地改变了书法作品视觉审美形态。

1、传统文人书法创作与审美模式

4.jpg

我们先看一下挂轴书法出现以前的传统书法的创作模式和审美模式。这就是王羲之的《姨母帖》,传统的拿在手上把玩的手札。这手札是拿在手上看,不断这样展开的,没有挂在墙上的。扇面,从王羲之到明代挂轴出现的时间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书法主要是这种形态。

5.jpg

这是韩国李晃(1501-1570)的行书诗稿,和中国是一样

6.jpg

韩国金长生(1548-1631)的信札

7.jpg

日本的空海(774-835)《风信帖》。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16: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8.jpg

古人看这个手札是怎么看的呢?这是《北齐校书图》,你看拿在手上看的。就是说一边读这个文章、读这个诗,一边进行审美欣赏。

9.jpg

这个是吴昌硕画的《灯下观书图》,张大千画的《苏小小观书图》,古人就是这样欣赏书法的。这是屏风《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以前没有挂轴,就是屏风。这个建筑和我们今天韩国的古典建筑很相近的。我在南宋《《南宁女孝经图》》上发现一个书法的屏风。

2、民居建筑改变与挂轴书法流行

什么时候发生改变呢?明代中晚期,民居建筑发生了改变,所以挂轴书法流行起来了。明代的房子升高了,然后出现什么呢?通屏,就是这个原来挂屏风的地方换成固定的通屏了。所以以前放屏风的地方成为一个固定的通屏了,这是通屏。这种建筑,我不知道现在韩国有没有,但是在中国的苏州、安徽一带有很多这种古代建筑。就是通屏。

明代自永乐以来苏州地区造砖业的发达,民居建筑的土木结构技术提高,高堂大屋在民间实现了普及。厅堂升高后,原先用于分隔厅堂内空间的屏风便相对显得矮小了,于是长条形的中堂、条幅经过裱褙后,直接挂在固定通顶屏门上了。


10.jpg

这是明代的一个绘画明代谢环(1377-1452)所画《杏园雅集图》这是观赏挂轴的,出现挂轴了,他们觉得很奇怪,这样欣赏挂轴。这是明代挂轴刚刚出现的时候的真实场景。现在认为北宋吴琚有一张挂轴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但是这上面有疑问,这上面有一个装裱的边,而这边没有,所以我认为这不是挂轴,是一个屏风上面裁下来的一块。这个吴琚是米芾的学生,所以实际上北宋、南宋是没有挂轴的。

11.jpg

在明代中晚期出现了挂轴。这是祝允明的小条幅《摸鱼儿诗轴》,这个挂轴只有111.2cm,就是刚刚出现的时候。

12.jpg

到文征明那个时期就有了高堂大轴了,《进春朝贺诗轴》348.4cm。文震亨,文征明的孙子,他的《长物志》在书法单条中说,文震亨(1585年—1645)在所著《长物志卷五-书画十-单条》:

宋元古画断无此式,盖今时俗制,而人绝好之。斋中悬挂,俗气逼人眉睫,即果真迹,亦当减价。
就是宋元断无此式。

3、挂轴作品引起书法创作与审美模式的改变

挂轴出现以后就引起了创作和审美的改变。首先改变笔法、墨法、章法,这三大创作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笔法变糙。古代笔法很精致,明代的笔法很粗糙。因为这个时候所使用的毛笔是羊毫,不像狼毫很硬,所以很粗糙,这是羊毫。你看这个狼毫就没有这个问题,很顺。

墨法变淡。这是唐代的《五牛图》,你看这个纸没有浓淡的,这个淡的地方是慢慢皴擦出来的。它用了皮纸,你看所以宋代用墨就如童子之睛。徐渭的画有浓淡,这个就是因为泾县用青檀皮做的宣纸。这个纸就下笔见淡墨。这个时候看字像看画一样,不能全部浓黑,就必须有淡的调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书法家写字旁边都要放一缸水,沾的水这样写。古人写字旁边就没有水缸了。

章法变淡。原来是竖行,横平竖直,很整齐一行一行的章法。《王铎书赠王屋年兄轴》这个大概是有三丈的大字。这个作品就是有一丈,这个章法就变化了,它不是竖的,是弯弯曲曲的。它摇来摇去的,这一行原来是直的,这一个就不能直了,摇来摇去了。这个章法就是拓而为大。

作品幅式的变化引起审美模式的变化。书法作品传统的审美方式是阅读把玩式,厅堂中的挂轴变成绘画作品视觉扫描+阅读把玩的审美模式,前者的要点在笔墨与神采的意境把玩,后者的要点在章法与形质的视觉刺激,我把这一个变化称作“书法作品的美术化倾向”,并成为影响至今的书法审美的主流。

我们要学二王的字怎么办呢?王铎一生就是想把这个字从小变大,他努力琢磨,变大就很困难。所以有作品幅式变化引起审美模式变化。以前是阅读把玩,就是顺着这个字读下来。看这个作品的时候,他就不一定去读了。首先看这部分,就是扫描式的阅读,就是像看画一样。所以章法就变得非常重要。


13.jpg

文人的居室里面很小,就要看小的挂轴对联。现在大展览了。一个展览会很多件作品,观众为什么来看你那件作品呢?就是你的视觉形式很吸引人。所以视觉的刺激力,这个章法变得很重要。所以看展览的人很少去阅读它了,就是远观它大概的形态。没有人去读它,这就像看画一样,扫描式的阅读。这个变化以后,一直影响到今天这五百年时间。

14.jpg

阅读审美向扫描审美的转换。书法作品传统的审美方式是阅读把玩式,厅堂中的挂轴变成绘画作品视觉扫描+阅读把玩的审美模式,前者的要点在笔墨与神采的意境把玩,后者的要点在章法与形质的视觉刺激,我把这一个变化称作“书法作品的美术化倾向”,并成为影响至今的书法审美的主流。

4、近古书法发展的三个转折

所以我们要看古代作品的时候,一定要看是王羲之的信札,还是王勃的条幅,你在学习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大小的关系。就在五百年从挂轴还是发生了三个变化,


15.jpg


这是第一个改变,就是挂轴出现的时候,文人写字不是写自己的诗文的,是为了别人的装饰。他写这个字不是拿来告诉你一封信,而是让你去审美的,叫纯艺术书写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16: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16.jpg


第二个转折点就是清代道光时期金石学的兴起与碑派书风成为主流,在王铎傅山之后一百多年开始,碑学的潮流开始了。因为要写大字,就在山上就寻找这个摩崖。这种山上的字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以前不认为它是书法。就是阮元、翁方纲看了说这是书法作品,可以去学习的。受金石学的影响,书法家开始写篆书、写北魏的楷书。宋元明这三代的书法家很少有人写篆隶书的,很少有人写。


17.jpg


上世末至本世纪初三十年间的破体书风流行,其引发的锲机在1900年前后的甲骨出土与其后的秦汉简牍的发现,其主要视觉特征是打破晋唐以来篆、隶、楷、行、草的经典书体模式,而是诸体杂糅你中有我我中有的后经典书体模式。这个就是破体,它不是标准的隶书,不是标准的破体。邓石如的篆书、金膺显的篆书,金膺显先生的篆书就写了甲骨文。许多书法家学汉简,楚简,像篆书,又像隶书。所以我叫它破体书,破体书是现在中国包括韩国在内所有书法的共同特点,就是没有一个人再写标准书体了,都写破体。

二、群众性书法活动兴起与文化边缘化

1、文言文转变成口语化的白话文

18.jpg


自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科举制度被取消,开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受到西方书面语言的口语化影响,使传统社会的文、言分离的书面语言文言文,转变成口语化的白话文,尤其是1950年代中的简化字推行,实现了全民的文化大普及。

又由于1960年未群众性抄写“大字报”和毛泽东诗词活动,使群众性的书法艺术普及到城市、农村、机关、工厂,取消了文人书法的门坎。

传统文化重新获得民众的回归,成千上万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能读《重诗三百首》的民众,非常热情地投入了一波一波的“书法热”这种群众性书法艺术活动中。其参与人数是与古代科举制度时代不可想像的巨大,同时造成书法的文化稀释现象,几乎演变成一种泛艺术的民俗文化,让书法失去的历来的精英文化地位。


19.jpg


2、书法家协会成立与书法边缘化

自1980年代书法复兴以来,成立各级了书法家协会,实际上让书法艺术行业化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地位的边缘化了,失去了书法家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各界中原有的精英地位。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这样的书法家不仅是书坛的主流,同时又是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主流。而当今的著名书法家仅仅是书坛的主流,而非社会、政治、文化的主流。


3、抄写唐诗宋词的书法泛艺术化倾向

像郭沫若、沙孟海、林散之这样诗书并茂的书法的“最后的贵族”消失以后,以抄写唐诗宋词为务的当代书法家仅仅成了书法从业人员,让书法艺术放弃了文献性的人文诉求,而仅仅成为有“墨”无“翰”的技艺展示,书法名家批量生产。虽然电脑录入彻底改变了文字书写的传统,但并让人失去书法书写的快感追求,书法参与人群的数量反而在增加,却无法挽救书法艺术质量的下降,书法难以避免娱乐化的命运,这成了一个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悖论。

4、续写书法新篇章是重要的发展命题

当代中国如何在群众性的书法艺术活动中,与传统文化良性对接,继承书法作为民族精英文化的基因,充实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续写书法艺术史的新篇章,让书法艺术人才从高原走向高峰,是我们时代重要的文化艺术发展命题。

举个例子。六届兰亭奖是中国最高的奖,就有数百名书法家出现。但实际上他们的文化领域是不能跟郭沫若、沈尹墨,他们在边缘化的。


20.jpg


古人写自己的诗词,现在的书法家就写唐诗宋词。你看书法家都抄同一首诗,都是抄写的。这是我们最著名的中国书法家,中国书协副主席,这些都是抄唐诗宋词。所以怎么样发展书法的文化,我们达到了高原,但是没有高峰,为什么呢?就是大家抄唐诗宋词,只是技巧达到一定高度,而文化没走向一定高峰。所以中国的状态可能在韩国、日本、态度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三、书法交流是促进东亚和平的正能量

东亚的汉字使用与书写具有两千年以上密切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从实用和审美的两个范畴均具有许多共同点。书法艺术是一种审美理想的表达,它能促进人的心灵表达的共振。21世纪东亚书法虽然已具有各自国家的特点,但其共性仍然具有文化担当的特殊意义,这个特殊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观察:

1、东亚书法传统的共性

21.jpg


一个方面,保持传统语言文化的同一性,是对书法艺术价值观的认同。在最近几百年的历史中,韩国、日本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已经发生了变化,韩国出现了表音的韩文书法,日本形成了以汉字部首改造的假名书法,但汉字书法却始终是书法艺术创作的主流形态。韩国书法所遵从的书圣金正喜的经典书法模式,日本书法作为书圣所遵从的“三笔”与“三迹”的经典书法模式,与中国书圣王羲之的晋唐经典书法模式,是东亚书法价值观共同的来源和基础。但是,随着近代西学东渐,东亚对西方艺术价值观的学习、汲收,尤其是西方十九世纪以来抽象艺术对东亚艺术的影响,中、韩、日三国均面临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继承与发扬,从而维护和显彰其文化的历史独特性。因此,促进东亚书法的交流,是维护东亚各国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极措施。

2、加强书法交流是东亚国家利益之间的缓冲剂

22.jpg


中韩、中日均有悠久的文化、宗教、艺术密切交流的历史,历代书法家所流传的友好交流的故事至今起着典范的作用。以空海为代表的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书法家作为遣唐使与中国唐代书法密切相关,以金正喜(1786~1856)为代表的韩国李朝时代的书法家,与以翁方纲、阮元为代表的中国清代乾隆时代的书法家亲密交往的历史,至今引以为中韩书法交流的史话。历史证明,无论东亚各国之间处于和平或冲突的政治环境下,书法艺术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中、韩、日书法艺术史的书写是完整延续的。在当今世界环境下,东亚国际环境处于十分敏感和不确定的状态,如何发挥书法艺术这个具有悠久的友好交流传统的正能量,让书法艺术交流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认知,确实是我们作为书法家的社会文化担当。

3、加强交流是书法的文化担当


东亚书法在传统上都是交流非常密切的,你看韩国、日本、越南的书法,古代的碑帖拓片。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共同点,要找共同点。这是当代书法,这是启功的,这是金膺显的,这些书法家,他们在世的时候,都是和平交流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要继续搞好书法交流。

古人书法交流,他是东亚国家之间的缓冲剂,有翁方纲和金秋史的交流。翁方纲送给金秋史的作品和金秋史送给邓传密的作品,空海,玄奘取经,空海又通过玄奘的学生那里学习梵文,学习书法。这是王羲之的《圣教序》,这是空海的《灌顶帖》,都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书法应该做加强交流,作为文化担当,作为我们和平的促进剂。我认为它是现在活跃书法市场,建立艺术生产的交流机制很重要。书法作品进入市场,从明代就很繁荣了,这是整理了明代书画市场的价格。这是一个在明代的时候,一个宋代拓本价值万金,价值很高的。

安国就是我们朝鲜族收藏家,他花了万金收藏这个。这个是以苏州的50亩良田换这个帖。赵孟頫的、文征明的都进入市场,所以当时有很多职业书法家,那么中国现在最大的荣宝斋。最近20年中国书法的市场开始形成了,和韩国不太一样的是中国当代书法家的作品都会进入市场。2014年的一次成交额达到一个拍卖公司5点多亿人民币。像这样的拍卖会,中国有10家大的拍卖公司。

赵孟頫的《心经》就是前不久拍的,1.9亿元成交。我们当代书法家,你看石开、李炳权这些书法家都会带网上拍卖作品,随时都在拍卖。试开60多岁,他在50多岁,他们的作品都拍卖了。所以我们政府下文件,希望用金融的政策支持书法的发展,而且表彰先进。
前些年中日韩希望建共同市场,我们希望先把书法的共同市场先建立起来。在韩国和日本,古代书家都能卖,当代书家我也希望把这个市场搞起来。我希望我们都能繁荣东亚的书法市场,扩大我们书法家的生产力。
     
当代书法市场的建立与活跃对艺术生产力提高起着催化作用。中国近古时期的明代苏州地区书画市场的兴起,是促进明代中晚期书法发展的最要社会经济基础,清代乾嘉时期扬州地区书画市场的兴盛,也是扬州八怪等职业书家生存的经济条件。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书画拍卖市场开放和活跃起来,为民间书画作品市场流通打了一剂强心针,当代书画作品的价格和成交量呈数十倍的增长,极大地提高了当代书画家艺术再生产能力。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对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和活跃书画市场不断给予政策导向,这种不断繁荣的文化生态对东亚书法发展应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日,中国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制定和完善惠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项目的金融支持政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作出贡献、建立功勋、享有声誉的杰出海内外人士按规定授予功勋荣誉或进行表彰奖励。”

东亚各国如何在发展书画市场方面交流经验,相互促进,繁荣相互沟通和同步的东亚书画市场经济,为当代书法交流蓄备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互动环境,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谢谢大家!


    ——结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7 18:51 , Processed in 0.1451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