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63|回复: 2

赵熙等致林思进书信略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4 09: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熙等致林思进书信略考



四川省图书馆藏有吴虞、杨庶堪、黄宾虹、周善培、谢无量、张元济、赵熙、冒广生致林思进信函九通,鲜见于文献,其内容皆为私人交往信息,涉及社会现实、人际关系、交游酬赠、家庭琐事等,反映林思进的交游情况,且多有岁月痕迹可寻,弥补了历史记载所欠缺的细微之处。


林思进(1873—1953),字山腴,别号清寂翁,成都华阳人。近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日本考察教育,越二年回国,授内阁中书。民国元年自请出任四川省立图书馆馆长,即四川省图书馆首任馆长,1918年后历任成都府中学堂监督、华阳中学校长,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等。林思进一生著述颇丰,有《清寂堂集》《清寂堂日记》《中国文学概要》《华阳县志》等。

四川省图书馆所藏吴虞、杨庶堪、黄宾虹、周善培、谢无量、张元济、赵熙、冒广生致林思进书信九通,书者均为民国时期政治、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相互之间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这些书信鲜见于文献,其内容皆为私人交往信息,涉及社会现实、人际关系、交游酬赠、家庭琐事等,反映林思进的交游情况,且多有岁月痕迹可寻,弥补了历史记载所欠缺的细微之处,今整理汇辑并略加考释,以资学人。


1.jpg
林思进行书四条屏部分


吴虞函
2.jpg
吴虞致林思进函  1913年  (笺纸底纹:癸丑冬仲商务印书馆摹)


高等学校为胡雨岚所创建,地在城南,傍临菜圃,有垂柳数十株飘拂墙外。栖鸦流水,风景萧然。暇时偶过,感赋此诗:“落日城南忆旧游,浮生万事海中沤。谁知陶侃亲栽柳,阅尽兴亡一代愁。荒城寂寞少人行,城上栖乌叫数声。为诵庾郎《枯树赋》,西风摇落不胜情。”山腴先生吟正。弟虞藁。——吴虞

林思进题:吴又陵,新繁人。少年时与邓守遐、王圣游、曾阖君并为文字琢磨之友,每得一诗一文,必写以相示,予所存殆盈箧笥。顾又陵性愎而狭,喜逐时名,后来无人不与之绝,此数笺为后数年偶然往还录示者,近十年更疏远不通闻问矣。

此函写于1913年,系吴虞偶过高等学校,感赋一诗,录示林思进。吴虞(1872—1949),字又陵,四川新繁人,近代著名学者。吴虞1891年入成都尊经书院,师从吴之英,1905年赴日本求学,回国后任成都府中学堂教习,1920年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后任教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

1902年初,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改革浪潮中,四川总督奎俊仿照京师大学堂成例,上书清廷并经光绪皇帝朱批,将四川中西学堂与锦江、尊经两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通省大学堂,十二月改称“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民国后改为高等学校),胡峻(字雨岚)任首任总理(校长)。辛亥革命后,由于蔡元培的学制改革,高等学校停办。吴虞所见,正是当时停办后的景象。后又几经嬗递,于1931年并入四川大学。高等学校上承文翁之教,下启现代蜀学,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为后期的四川大学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影响。

吴虞因反孔非儒,与父亲绝交并打官司,为时俗不容,四川教育总会会长徐炯等以“有辱圣贤,端正风化”为名将其逐出教育界,致吴虞1911年至1918年间未能担任教职。林思进“曾有公函致蜀中诸人”,对吴虞被逐出教育界事深表同情。函中吴虞借《枯树赋》感伤人事维艰、人生多难的境遇。

吴虞、林思进1905年同赴日本求学,1926年吴虞任教成大,其间又与林思进共事。二人原本交谊深厚,后却疏远,原因主要在吴虞。赖高翔于1925年秋考入“国立成都大学”,在他的《忆林山腴先生》文中,有二人交恶的记录:“吴先生无论在讲堂上,或者私人见面,总是要讲讽林山腴……”吴虞有在日记里将别人的“坏事”记录的习惯,与他同在成大国文系教书的同事,鲜有没被记录在档的,蒙文通、李劼人、林思进、庞石帚等人,吴虞的日记里都有他们教书如何不行、如何没有学问的记录。唐振常《张元济与蔡元培》一文中提到:“有一类日记即使是实录,然而由于日记主人记录时的心态膨胀难免时或过甚其词,其事便不足全信(《吴虞日记》有时即有此弊)。”“性愎而狭,喜逐时名,后来无人不与之绝”,林思进的评价不留情面,赖高翔、唐振常对吴虞的评价几相印证。函中吴虞以弟自称,相较信函内容的殷勤与林思进题记的不屑,不能不替吴虞感到悲哀!

吴虞性格的形成,与其生活背景、家庭矛盾、个人际遇有关。但他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批判封建孔学的斗争中是有积极作用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甚巨。胡适盛赞他为“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我们至今还能从他的文章中得到启发。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吴虞的积极作用,对他做出客观的评价,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杨庶堪函

3.jpg

4.jpg

5.jpg

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10: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7.jpg
杨庶堪致林思进函  1926年7月21日  (印章:庶堪白笺)

山腴老兄执事:不见遽弥年载,思慕维劳,想同之也。清卫当复如何?道履胜常,以为遐颂。端忧多暇,辄赋一诗。欲免钞胥之劳,印成如别纸。旧时诗侣如公,思一就正平骘,可否?和、芸二老及苍、重两兄亦各分致一篇,蘄其教鉴。时事益无可为力,滞留都中,特少佳趣。年来所遭,尤复可骇。兹篇所纪,其一事也。乡情胡似者,愈于畴昔否?唯不遗而垂教之。岂胜企愿。专颂撰祺。弟庶堪再拜。七月廿一日。——杨庶堪

林思进题:邠斋书廿页计四十张。

此函写于1926年7月21日。函中杨庶堪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与问候,告知自己近况,并请林思进评点自己的诗作。杨庶堪(1881—1942),字沧白,晚号邠斋,四川巴县人。历任四川省长、大元帅府秘书长、广东省长等,是孙中山亲密战友。著有《天隐阁诗集》《邠斋文存》等。

光绪三十一年,林思进、杨庶堪同游日本,考察教育事业,二人终身交契深厚。1924年6月,因受蒋介石、戴季陶排挤,杨庶堪辞去广东省长职后居上海。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杨庶堪深受打击,悲伤过度病倒在床;事过两月,“五卅惨案”当晚,独子杨洵突遭绑架,经段祺瑞及亲友资助才凑齐赎金救回。时段祺瑞促北上,杨庶堪于7月28日离开上海赴北京,就任北京临时执政府司法总长职。8月20日,好友廖仲恺被刺身亡,国民党下此毒手,使其悲痛、失望至极!任上,杨庶堪因反对“金佛郎案”,与段祺瑞关系恶化,加之浙奉、滇黔战争爆发,杨庶堪深感段祺瑞政府腐朽无能,不能救中国,自己亦无能为力,遂于11月辞去司法总长职。一年之中,经历如此多变故,函中“年来所遭,尤复可骇”之叹,指此种种。

黄宾虹函一

8.jpg
黄宾虹致林思进函一  1933年1月25日  除夕  (笺纸底纹:石芝阁抚禊帖)

山腴先生大鉴:顷荷损书,承佳肴名酒之贶,雪夜得不岑寂。况雅什芬芳,尤为感谢无已。复颂冬绥。黄宾虹顿首。——黄宾虹

黄宾虹函二

9.jpg
黄宾虹致林思进函二  1933年9月至1934年4月期间  (笺纸底纹:石芝阁抚禊帖)

山腴先生左右:顷承枉教,感荷感荷。丐题家凤六公《潭渡村图》画册,轶事详拙撰杂著中,坿鉴存,画册得于广州市肆。游蜀小诗,并求郢削,尤感。钱竹汀字轴请留玩。专候装绥。黄宾虹顿首。——黄宾虹

林思进题:宾虹,徽州人,画山水有盛名,入蜀缔交,复相晤沪上。

据《黄宾虹年谱》的记载,函一书于1933年1月25日除夕,黄宾虹函中对林思进的款待表达感激之情。是日,林思进馈以家制菜肴,并赋诗《除夕为宾虹馈岁》,故黄宾虹有“况雅什芬芳,尤为感谢无已”之言。函二提到“游蜀小诗”,指黄宾虹游蜀期间诗作结集而成的《蜀游杂咏》,于1934年4月印成。此函写作时间应在游蜀之后至1934年4月间。函中黄宾虹请林思进为《潭渡村图》题跋并修改游蜀诗集,并赠送钱大昕书法作品以谢。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后以号行。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著名画家。1932年秋,黄宾虹应四川艺术专科学校之请赴川讲学,9月15日从上海出发,一路游历。入川,遇蜀地军阀内战,道路阻滞,11月6日方到达成都。12月22日冬至日,受邀与方旭、龚道耕等在林思进“霜柑阁”作“劫余岁寒雅集”;1933年1月,林思进雪中送茅台酒为销客愁,25日除夕,林思进又馈家制菜肴;前笺曰“佳殽名酒之贶”,即所指。《黄宾虹年谱》另有“一月三十日,林思进招与蜀友集饮”的记录。可见林思进的殷勤。有关黄宾虹游蜀,林思进《清寂堂集》有“黄宾虹来成都已逾旬,乱后始得相晤。长至日,招同方鹤叟、龚向农、李亚衡、培甫昆弟、祝屺怀、庞石帚、沈渻庵诸君子集饮。宾虹即席作《霜柑阁岁寒雅集图》,以纪良会。百年之后,览斯图者,安知其为兵火余生也”“雪中送茅台酒与宾虹”“除夕为宾虹馈岁”“正月初五,招同曾奂如、陈孟孚、尹仲锡、龚相农、向仙乔、李崇宣(固基)、尹尧卿(朝桢)集饮,即席作,赠宾虹”等,记录了此间交游情况。1933年夏,黄宾虹在段虚谷等陪同下离开四川,于9月24日返沪。黄宾虹入蜀一年,尽观蜀中山水,遍交蜀中名流,得诗百余首,画近二百幅,收获颇丰。

1930年,黄宾虹客广州,于广州市肆得先族祖黄凤六公的《潭渡村图》。后函请林思进所题即此图。1934年9月,林思进避兵出峡,至苏州小住,经上海,勾留旬日,常作诗酒文会,并承题《潭渡村图》,后有《凤六山人(黄吕)〈潭渡村图〉,为宾虹题》之作。

周善培函

10.jpg
周善培致林思进函 1934年11月11日

山腴先生执事:初七日(星期二)午后六时敬治蔬筍,乞枉一谈,世兄并希同过。民宪船已到,修治恐需六七日,并报,敬颂旅安。善培顿首。十月初五日。——周善培

林思进题:周孝怀观察,浙江诸暨人。本生于蜀,宦蜀有政声,以劝业道摄提法使,国变始去蜀,甲戌晤于海上。

此函为周善培设宴款待林思进的邀请函。1934年9月,林思进避兵至苏州小住,11月经上海返蜀,周善培设宴以待。此次相见,林思进有诗《重至海上,晤周孝怀(善培),谈辛亥成都事,感赠》,并题“予在海上,去留君为计之至审。”周善培(1875—1958),号孝怀,浙江诸暨人。其父周震,字位东,游幕入川,后署营山知县。1890年,赵熙受师友推荐,就营山县署专馆教周善培,周善培与向楚、江庸被誉为“赵门三杰”。锡良任四川总督时,被委为警察局总办,成都警政为之一新。后任商务、劝工两局总办,创办劝业场、发电厂、自来水厂、新式剧院等,并把西方国家商品博览会引进国门,开辟了中国近代商品博览会之先河,并倡导成立了川江轮船公司。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四川及成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1912年离川赴沪,后任民生公司常务董事。“民宪”轮即民生公司的船只。

谢无量函

11.jpg
谢无量致林思进函 1935年9月22日

山腴老兄先生有道:蜀中别后,忽二百日,人事多,久阙笺奏。顷不幸有母之丧,欲求大贤赐题数语,缀于赴告之耑,此未能免俗,然君子或亦矜而许之也。并希于三四日内见寄,则衔感无已。兼欲得癸叔先生数语,亦恳代求并寄。新丧悲恸,不能远及,伫盼还邮。敬颂道履。弟无量泣叩。九月廿二日。先母唐氏殁于九月廿一日,年七十有五。又及。——谢无量

林思进题:无量书惟简牍尤隽妙,前曾装褫一册,此零幅,亦不忍弃耶。

函中谢无量告知林思进先母去世事,欲得林思进与周岸登挽联以祭。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后易名沉,字无量,四川乐至县人。十五岁时拜父亲朋友汤寿潜为师,1901年,考入张元济主持招考的南洋公学特班,师从中文系主任蔡元培。四川存古学堂首任监督、《翻译世界》创始人、《京报》《民权报》主笔。历任东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谢无量学识渊博,有《中国大文学史》等著作28种。舒大刚评价其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诗人、非凡的书法家、顶级的学者、成功的宣传家、优秀的教育家”。查《谢无量年谱》中无母亲去世记录。邓穆卿《名流谢无量》文中:1935年,华北吃紧,时谢无量尚滞留北京,遂与熊克武之弟哲帆乘机飞抵西安。好友邵力子(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偕机要秘书吴念存至机场迎接,并慷慨解囊,使困窘之中的谢无量得以返川。另,林思进《无量航空归蜀,行将南返,送以两诗》题有“君壬子(1912年)出蜀,去年(1934年)海上得晤,扶摇今偶然”。结合函中内容“蜀中别后,忽两百日……”,此函写作时间为1935年9月22日。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15: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元济函

12.jpg

13.jpg
张元济致林思进函  1936年12月16日  (用笺朱丝栏外有“涵芬楼制”印记)

山腴先生大鉴:一昨归自武林,展诵立冬日手教,知前呈新印先世遗著已荷垂览。伏念先文忠公学问气节,足为世范。自与紫阳持论不合,等身著作湮没以至于今。即此二书亦在若存若亡之际。元济不揣愚昧,妄抒管蠡,稍尽显扬之责。乃蒙奖借,并为阐所未发之意,展诵再四,不胜感悚之至。肃覆,祗颂著祺,伏乞垂察。弟张元济顿首。十二月十六日。——张元济

林思进题:张菊生侍郎,浙江海盐人,清亡不仕,最称高节。

函中谈及张元济影印出版先祖张九成著作《横浦文集》《中庸说》《孟子传》事。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十八年进士。商务印书馆董事长,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等。林思进富藏书,兼擅目录、版本、校勘之学,并刊刻过其父林毓麟所著《澹秋集》、自著《清寂堂诗录》《清寂文乙录》及刘师培《左盦诗》等,与张元济亦为同道。1936年6月13日,张元济游乐山,访赵熙于乌尤寺,与赵熙、林思进、陈衍、庞石帚等人雅集于此,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函中“先世遗著”指《横浦文集》,著者张九成(1092—1159),张元济始祖,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宋绍兴二年状元,南宋理学大儒。朱熹、张九成在学术观点上有严重分歧,朱熹曾言:“洪适在会稽尽取张子韶经解板行,此祸甚酷,不在洪水夷狄猛兽之下,令人寒心。”随着朱熹学术权威地位的确立与稳固,张九成学术思想自然遭到压制,其著作多遭毁弃,尚存经解也多残缺不全。幸得张元济影印出版,得以显扬流传。

1936年8月10日,张元济致林思进的书信中有“弟昔年尝印先文忠公《横浦文集》,谨呈青览”。9月19日函中又有“知先呈《横浦文集》已邀青览……近又印成《中庸说》《孟子传》两种,虽属残编,皆为孤本”。《中庸说》《孟子传》亦为张九成著作,此函应为张元济寄出此二书时所写。《张元济全集》收入张元济致林思进书信四函,分别是1936年8月10日、9月19日、10月24日、12月16日,二人交往之密,由此可见一斑。

赵熙函


14.jpg

15.jpg
赵熙致林思进函 1939年9月28日 (笺纸底纹:西溪、香宋翁写,“香宋长寿”白文印;印章:“尧生”朱文印)

山公:奉教喜极!不佞深望公游峨眉,峨眉亦未必即险,然报国寺目标太大,私心颇悒悒,幸公子几谏而止。贤哉,公子也!果玲书未言及石帚,岂石帚亦暂缓游峨耶?前贺公稼孙之庆及茶韵诗,今补录坿呈。若夫新示茶韵两作(前押华字用礼典,尤通集第一),真工绝矣!足征心境之怡然也!敝处因嘉、泸先后惨劫,百鸟惊弓,闻弦虚坠。虽不佞之顽梗,亦逃死于野塘桑竹之间,而汔无事,正不知此后何如耳?上月酷暑,所谓秋老虎也,因之冬水大歉,惟望泞雨救之。近来新印弢老诗,公已见否?诚夐出于时流。夏中又得见《陋轩全集》,皆多年臆测而不定者,披诵间亦一乐也!寒家今年小小负债(数百金耳),殆十余年所无。非忧贫也,忧老而贫也。公嗤之否?率颂道祺!煕再拜。中秋翊日。——赵熙

函中赵熙表达对老友林思进的思念之情,告之近况。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光绪十八年进士,蜀中“五老七贤”之一,工诗善书之传统大儒。赵熙、林思进并称“赵林”,在蜀中同领风骚。赵熙著述宏富,有《香宋诗钞》《香宋词》《荣县志》(总纂)等。

此函提及斗茶韵诗作。林思进有诗《得第三孙,名之曰稼,喜赋二诗》题:“初彦孙以丁卯生,此儿复己卯也……”林思进得稼孙在民国己卯年,即1939年。时年“江庸游成都,林思进招饮霜柑阁,胡宪赋‘茶’字韵诗,江叠韵为酬,林亦继和,诗传荣县,一时酬和者众,先后累四十余首,后辑为《斗茶集》”。“嘉(乐山古称嘉州)、泸(泸州简称)先后惨劫,百鸟惊弓,闻弦虚坠”,所指为1939年日机轰炸四川事。8月19日,日本侵略者出动了三十六架轰炸机,对乐山狂轰滥炸,乐山城三分之一被炸毁,死伤居民五千余人。9月11日又轰炸泸州,毁房七千六百余间,死伤三千余人,史学家称为“九一一惨案”。乐山、泸州地近荣县,对荣县民众震动甚大,《香宋先生年谱》1939年记有避难经历“以空袭故,暂居吴寓”。1938年,政府西迁重庆,全国政治、文化人士随之集于四川,来访较多,酬应较繁,加之避空袭辗转迁徙,或许是导致赵熙负债的原因。该函落款为“中秋翌日”,1939年中秋为9月27日,此函写作时间为9月28日。

冒广生函


16.jpg
冒广生致林思进函  1948年9月25日后  (印章:“鹤亭”朱文印)

陈(松山)江(杏村)二赵(君与芷深)与胡(漱唐)温(毅夫),朋旧今无一个存。欲钓垂丝成绝响(己卯秋,君得璠儿诗,远寄佳什,余赋垂丝钓词答之,病腕不能自书。君书来,谓已以长幅自书之张壁,去年以询君子荀龙,信然),待浇薄酒一招魂。旧题萧寺都如梦,废垒空梁岂有痕。寄语白头林内阁,也应恻恻共声吞(光宣间诗社中人,除山腴外,弢庵、太夷、琴南、石遗、漱唐、弱海、毅夫、瘿公亦无一存者,想同嘅也)。得尧生侍御赴,欲制挽词,而中怀甚恶,久久不能就。九月廿五夕,不寐成此。侍御已于是日卜葬矣!青山黄土,永无见期!写寄山腴内阁。疚斋冒广生。——冒广生

此函主要谈及赵熙去世事,怀念老友。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晚号水绘庵老人。江苏如皋人,近代文学家。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历官刑部郎中、农工商部郎中,入民国任财政部顾问等职。以诗、词闻名于世,有《小三吾亭集》等。

赵熙1908年进京,参加了陈衍等人轮流做东的社集,次年冒广生、林思进等亦加入。诗社规定每逢人日、花朝、上巳之类节日,选定名胜之地,各人携带吃食,即兴作诗、聚饮。下次集社汇交前集之诗,相互品评,交流心得以为趣,其盛况可想而知!陈田、江春霖、赵启霖、温肃、陈宝琛、郑孝胥、林纾、陈衍、胡思敬、潘之博、罗惇曧均为诗社中人,时皆已作古。加之赵熙新逝,回想旧时聚会盛况、往日情景永不再现,自是不胜唏嘘!据赵念君《香宋先生年谱》(续),赵熙于1948年8月25日去世,9月25日是赵熙下葬日,冒广生“不寐成此”,是专为挽赵熙而作。此函应是9月25日稍后写寄林思进。

以上九通信函内容各别,从不同角度弥补史乘之阙,对于围绕林思进的交游圈及相关个人生平的钩稽都颇有意义。囿于作者水平,及一些相关资料的缺失,其中尚有存疑之处,加之史料芜杂,采择去取未必周全,还望方家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1 07:48 , Processed in 0.2572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