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35|回复: 1

[转帖]商承祚家族四代文脉追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3 23: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承祚家族四代文脉追踪
2002-09-02 09:04        

  三代承风,方称世家。商廷焕、商衍鎏、商承祚、商志馥和商志,商家的文脉传了四代,是近代中国少有的文化世家。商家更因为出了末代探花商衍鎏和一代国学大师商承祚而声名大振。商家家风如何?家学渊源在哪里?能不能传到第五代?请随记者走近文化世家访谈———
                
  末代探花郎一家双翰林
                 
  初见商志,68岁的老人正在省博物馆里观看父亲商承祚捐赠的文物。看到儿时的玩具石湾公仔而今摆在戒备森严的展柜里,挂上“国家二级文物”的牌子,老人并不感到异样。
                 
  商承祚育有一女二子,大儿子商志馥是图书馆专家,小儿子商志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退休后,商志着力整理父亲和祖父的遗作,谈起商家这个文化世家,商志有说不完的话题。
                 
  记:以前好像有过传说,说商家是满人?
                 
  商:我们祖上是康熙二十二年从辽宁铁岭过来的,是广州驻防的八旗军,但不是满洲人。
                 
  记:中国人说三代才能出一贵族,像您祖父商衍鎏是清代最后一科探花,当时商家经济应该非常富裕?
                 
  商:迁到广州后商家一直都在军队服务,没多少文化。我的高祖做到骁旗校,团级干部。曾祖之后商家才开始有人读书。曾祖商廷焕师从广东大儒陈,但是功名不高,举人出身,是个诗人。曾祖父中举后开了私塾,学生不多生意不好,50岁时就死了。祖父和伯祖两人都是以教书为生,很穷,一边教书一边考秀才、举人。伯祖1903年中了进士,祖父第二年中了探花,这一年是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记:一家相继中了两个进士,当时在广东很轰动吧?
                 
  商:现在当院士都不如当年中科举轰动。祖父和伯祖中进士都到翰林院工作,一家双翰林,在广东实在了不起。当时番禺水口营听闻商家中了两个进士,于是来广州联宗认亲,大家都姓商嘛。水口营还特地为兄弟二人立碑“钦点探花及第”,现在这探花石碑还在水口营村呢。
                 
  投身古文字 冷门变热门                 
                 
  国学大师商承祚教授于1991年驾鹤西去。上个月中山大学举行了纪念商承祚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个世纪80年代,商承祚是中大出名的学问大师,大家都尊称他为“商老”。在儿子商志眼中,父亲是个治学严谨为人严肃的学者,在与记者交谈中,商志经常以“商老”来称呼自己的父亲,以至于我以为,是在与一位学者回忆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
                 
  记:您父亲走上古文字学的道路跟家学有关吗?
                 
  商:关系不大。祖父总是说:要强国必须要学外语,请了英文教师给小孩补习英语。商老的哥哥商承祖外语很好,后来是南京大学的外语系主任。可是商老一见外语书本,头脑就发胀,数月几无所得。他对着古物倒是可以茶饭不思地研究,他将早餐钱都省下来到小摊上买文物,兄弟们都笑他。
                 
  记:末代探花却要让儿子学外语,当时您祖父是不是对商老的决定很失望?
                 
  商:商老把学古文字的想法告诉祖父时,祖父微微地叹了口气说,“你学这行是找不到饭吃的,只能做个名士。名士也要生活啊。你既决意走此路,是你的志愿,我有什么话说呢?”但是祖父还是将商老推荐到著名古文字学家罗振玉门下。罗振玉一生只收了两个学生,商老是关门弟子。21岁时,他的《殷墟文学类编》震惊学界,王国维为此书作序。
                 
  记:21岁就成名,而且接到南京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讲师的聘书,您祖父认为的“找不到饭吃”不成立。
                 
  商:甲骨文研究现在是冷门之学,可是在上世纪20年代,甲骨文却是大学里的热门课程。22岁,商老被北京师范大学聘为教授,25岁又到中山大学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30年他重返北京,为各名校争聘,既不愁饭吃,又不愁失业。祖父也没想到,商老竟然捧上铁饭碗了。
                 
  记:好像您祖父商衍鎏曾经是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但是您父亲反而跟政治离得比较远?
                 
  商:祖父对父亲走上学术道路还有个要求:不要做官,宦海浮沉,一朝天子一朝臣,风险多,一时不慎,还会影响品德。当时年青人很容易做官,特别像商老这样年少出名的学者。但是他一辈子都不问政治。
                 
  记:陈寅恪提倡的“自由之学术,独立之精神”,好像是文化世家的特点?
                 
  商:商老研究的古代文学跟政治没多大关系,他很少讲话,性格清高。陈寅恪也是这样。
                 
  家有瑰宝 献于国家
                 
  商老是书法大家,晚年很少写字赠人。1980年前后,中大中文系许多学生想磨老先生赠幅字,商老总是拖,因为他写字很认真、很累。而向当时同是中文系二老的容庚求字则相对容易一些,于是一些学生心里嘀咕:商老怎么这么小气?
                 
  商老逝世后,许多人才知道,商家三代人在几十年里向各地博物馆捐赠文物1200多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超过60%,分文未取。
  记:我听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商老到文德路去,后面经常跟着一帮人看他鉴定文物。
                 
  商:没这事。当年文物并不值钱,上世纪80年代文物才炒起来的。那时候到文德路买古董的人较少,偶尔碰上商老或容老,让二老帮着鉴赏,也是有的。大家那时候还不知道文物的珍贵呢,哪同现在追星一样?。
                 
  记:你们家有几千件文物,当时文物有没有特别的防盗措施?
                 
  商:就随便放在家里。为了防潮,就买了两只阳江漆皮箱,不透气,放点樟脑丸,就成了。那时没人盗啊,文物不值钱。
                 
  记:“文革”期间这些文物怎么逃过去的?
                 
  商:红卫兵抄家,把我们家的东西都装在一个大箱里,贴上封条放到广寒宫(注:现为中大女研究生宿舍)的阁楼上,一搁几年他们都忘了。“文革”后退还给我们,一件没少。
                 
  记:那些一、二级文物当时值多少钱?
                 
  商:有些值100多,大多值几十块钱。当时商老的工资高,但是到了晚年,他有两样东西买不起了。第一他买不起书了,第二不能买文物了,都太贵了。他晚年基本不收东西了。他说好多东西已经炒买炒卖,不正常了。像1952年商老花160块钱买的猴王砚,当初他让省博物馆收藏,省博物馆说没钱,商老说,我先买下来,你们什么时候有钱就来拿回去。隔了一年省博物馆用160元赎回去了,商老还给了他们发票。这件东西现在值几十万了。而且买不到了。
                 
  记:他当时想过这些东西会很值钱吗?
                 
  商:他没有想到。他就是喜欢,买来玩玩,陶冶性情。在文物不受重视的年代,他是“藏宝于家”。后来他看到国家逐渐重视传世文物了,就把几十年收的宝贝都捐了出来。他常说藏宝于国,施惠于民,文物才真正派上用途。
                 
  世家不再 文脉失传
                 
  商承祚和陈寅恪做过几年邻居,都住中大南区1号的小红楼。他们是不同的学术圈子,所以交往不多。同陈寅恪的3个女儿没能继承父业一样,商承祚的孙子辈学的多是理科。新式教育给学生们提供了太多选择的可能性,这是以四书五经为中心的科举时代所无法想象的;而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兴起,使得这些青年人身上所薰染的世家书香难以抵御时代潮流的冲洗,他们走的是父辈未走的新路。
                 
  记:商衍鎏先生和商承祚先生都是90岁高龄去世的,商家是不是有什么长寿秘诀?
                 
  商:商老的养生之道就是商家的祖训:四恶勿沾,勤俭守正,读书为善,穷达安命。商老这一辈子真是按照商家祖训生活,无欲无求,自得其乐,所以极少生病。商老年过85,仍然手灵腰直,步平足稳。他习惯一个人走路,自己喜欢到南门外商店一转,不要人陪同。每次乘车,喜欢自己上下,最忌有人搀扶。
                 
  记:您跟商老研究同一个领域,有没有得到父亲的提携?
                 
  商:他的学问太广,我学不来。他在每一个范围里都有一定的地位,文学字、收藏学、文物鉴定学、考古学。他写一些字我要查字典才懂。他不会主动教我,学术上问他他才教。不是他给的不够多,是我自己的学问不行。他更多的是言传身教,从小事要求我。帮他包本书寄出去,他要求棱角要齐要包得好好的。生活习惯上他要求我:东西从哪里拿来,要放回哪里去。
                 
  记:您觉得学问赶不上父亲主要是什么原因?
                 
  商:他那一代家学渊源,环境也安定。我们这代人运动太多,太累太辛苦,没办法从家学里面好好吸取点东西。还有我的天资比不上他。商老在同代人里是绝顶聪明,学什么像什么。1927年来广州,本来一直他在北方,不会讲广州话,结果他一年就把广州话讲得地地道道的。我小时候在山东呆过,现在口音还有山东音。商老他治学严肃,也勤奋。聪明加勤奋,所以能成为学问大师。
                 
  记:商家作为广东少有的文化世家,你认为世家的形成主要有什么因素?
                 
  商:一是有家学渊源,注重言教身教。二是学问世家必须是迁移流动的,在流动中不断吸取当地文化的精华,而且开阔了视野,所以学问越做越大。我祖父虽然是清朝探花,却到过日本和德国长住。我父亲在南京、天津、北京、重庆、广州多处执教。三是易子而教,把儿子送给别人教。商老的老师主要是罗振玉,真正从我祖父得来的东西不多。四是广交朋友,知识圈的朋友。商老在北京的时候,一帮朋友经常逛琉璃厂,互相鉴定,一起提高。他晚上在灯下苦读,其它时候就是跟朋友互赠诗文,进行学术探讨。
                 
  记:作为一个文化世家,商家的第五代没有延续文脉,您觉得遗憾吗?
                 
  商:商家第五代很少读大学的。本来他们一直在家受到世家家风的熏陶,高一高二的时候突然一个环境的变化,学农民去劳动了,脱离家族环境,一搞多少年啊,所以都把这个家学渊源给丢了。“文革”对世家文脉的延续是有一定影响。第四代不能成材,关键是历史影响。文化世家的文化土壤已经消失了,家学看来是很难继承了,家风还可以延续。
                 
  商老轶事
                 
  “强行”题字
                 
  位于中山大学大钟楼下面的“教材科”三个大字歪歪扭扭的,商老每次散步经过总觉得很不舒服。有一天他在家用一张纸条写好了“教材科”三个字,拿到教材科要求撤换下旧的,并且讲“堂堂高等学府,用这样难看的字有损学校名誉”。商老的字在1980年代是千金难求的,现在主动送上门来,工作人员自然大喜过望赶快遵命。从此中大教材科一直沿用商老的题字。
                 
  创作“流行歌”
                 
  有一次,商老与友人在广东迎宾馆聚会,老友频频举杯祝老同志“长命百岁”,惟独商老马上放下酒杯,曰:“不对!这里有年近百岁的老人,难道你只准许他再活一两岁么?应把‘长命百岁’改为‘健康长寿’。”商老编了一支歌:“九十可算老,八十不稀奇,七十难统计,六十小弟弟(注:指会行走的),五十、四十爬满地,三十、二十睡在摇篮里。”这支“年龄歌”在当时颇为流行,不少老同志评曰:“能振奋暮年之心。”
                 
  医治驼背
                 
  商老年至耄耋,却很少生病,但由于长年伏案工作,背有些驼。他发觉后,为了矫治驼背,走路之时就昂首挺胸,还手持文明棍,棍从不沾地,以示不老、不驼背。不明内情的人见了,说:“哟,商老扬头望天,骄傲了!”他却不以为然,经常一身唐装一根文明棍,昂然走过中大校园,是为中大一景。
编辑:袁敏

作者:吴真 新闻来源: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发表于 2004-1-27 12: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商承祚家族四代文脉追踪

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3 19:16 , Processed in 0.1255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