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76|回复: 7

《艺术》杂志专题介绍徐寒教授书画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31 11: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227
1_116226425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11: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杂志专题介绍徐寒教授书画作品

18228
2_116226426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11: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杂志专题介绍徐寒教授书画作品

18229
3_116226428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11: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杂志专题介绍徐寒教授书画作品

18230
4_116226430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11: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杂志专题介绍徐寒教授书画作品

18231
5_11622643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11: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杂志专题介绍徐寒教授书画作品

18232
6_116226432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11: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杂志专题介绍徐寒教授书画作品

18233
7_116226433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11: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杂志专题介绍徐寒教授书画作品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6/10/31 11:21am 第 2 次编辑]

                       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
                                                        ——王国维
                                      烛照清影
                             ——读徐寒先生书画作品有感
                                                        张俊东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思想、哲学思想的有形化和载体化。
   一件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带有艺术家生命痕迹的心性的一种自然流露。所以当一个艺术家想用作品来批准自己一生的时候,艺术家就变得非常苛刻,把人生的历练和境界提升既当作人生、又当作艺术作品的最后旨归来追求,要求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人生、人格要达到极至的高度统一(虽然这种高度的统一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允许自己理想中的艺术境界沾染半点尘埃。所以,每每面对徐寒先生的文人画和书法艺术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一个人的生命结构、思想结构与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的风格和气象有什么样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特别是中国画和书法艺术里,我们一直以来所认为最为基本的笔法、技法功夫在一个人艺术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还在作品里有多少程度的体现,如何去体现……因为徐寒先生虽然在20多年前的首届大学生书法大赛中获过优秀奖,但毕竟和当时在大赛中取得名次、现在已经在从事书法艺术专业的曹宝麟、华人德等这些当代书坛的重量级人物不一样。在获过奖之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徐寒先生从事过很多种职业,但几乎和书画艺术没有沾过边,目前,徐寒老师在北京大学也是一名优秀的经济学专家,而非书画艺术专业。这就有一个问题,作为很少有大量的时间临帖、创作的人,为什么他的书法艺术作品,特别是文人画呈现给我们的却是境界如此之高的这样一种格调和气息,而每天都进行临帖、进行创作的人的作品反而不精彩,格调不高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个人的学养使然、境界使然。有的艺术家是以笔法、技法把握和驾驭书画,而徐寒先生是以学养、文气寓书,将人生的学养、思想、智慧、感悟以及情绪的喜怒哀乐一寓于书,每一张作品都是不一样的,都有一种情感在里面,都有一种思考在里面,在每一张作品里都有徐寒先生的影子和鲜活的生命痕迹在里面,而不像很多的艺术家人与作品是分离的。在徐寒先生的书画作品、包括诗词中,我最喜欢先生的就是先生画的风竹,每次读到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有一股清逸之气扑面而来。浓密处,元气淋漓,似乎有大片的翠绿和竹叶上的雨珠滴落下来;疏朗处,清风吹来,秀竹劲挺飒飒有声。最为关键的还不在于这些构图上的一竹一叶的实景,而在于景和“景外之景”、象和“象外之象”的高度统一,在这形象之中,似乎有生命的节奏和韵律在展开,在往来。于是画作就有了生命,就能非常容易深入到欣赏者的内心世界,让欣赏者看到是风竹而感受到的是人生的境遇、境界和生命的意义。另外,徐寒先生的画作每一张的构图都极其精彩,在文人画当中也是比较简约和留白比较大的,当然这种留白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在当时的创作中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但有的时候这种留白大的程度已经达到了一种再前进一点就要“过”的程度,甚至已经给人了一种有惊无险的“惊恐”的感觉。就如欣赏柴科夫斯基的一些交响乐的时候,突然的乐音压低,压低,再压低,直到没有任何的声响,时间还停留的那么长,以至于让人感到非常的紧张、心跳加快,或是怀疑出了什么问题而产生了害怕的感觉,把一个欣赏者所有的感官和思想都极大的调动起来了,简直精绝。这交响乐中的乐音的压低、再压低而且很长时间的无声不就是书画艺术中的大块的留白么?再加之徐寒先生在画作中的即兴题画诗,无论是诗的意境,还是书法本身的清透,都是那样的文气十足,把大量的留白造成的视觉冲击给予化解,真可谓是制造矛盾、又化解矛盾的高手。不是具备一定艺术才华和艺术气魄的人,不可能达此境界。当然,这样的感觉和欣赏同样是给知己者的,在画作的外在形式除了大的留白,依然是闲庭信步,不激不厉,随意而从容。
   徐寒先生书画作品所呈现的清逸之气与当下很多书画家刻意勉强追求文人画、文人书法所表现出的那种“浓烈”的散淡不太一样,而是从一个艺术家心底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一种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后的绵延悠长和意味无穷。所以我很喜欢用“溢”这个字、“分泌”这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感觉。我觉得形容一个艺术家文气的流露非常到位,只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自然而然的“溢”出;分泌也是这样,是人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绝不可以强力而为。所以三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讲:“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气是人与天地相应、相通的媒介,不是每个人的艺术作品中都有真气往来的。我觉得一件艺术作品如果能够达到抒发艺术家的情感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最高的境界还是要有一种气韵的东西,也就是谢赫所言的“气韵生动”。这是艺术家生命力量的一种体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就使我们得出一种结论,当代的文人画创作正在走向一种“平面化的简单”。当前,文人画的创作很受重视和关注,一大批画家趋之若鹜,但大多都是违背文人画创作艺术规律的。文人画的创作不是谁都可以进行的,必须要有深厚的人文学养、人生境界做基础,否则,虽然可以学得到文人画外在形式上的简约、随意和散淡,而文人画的真正人文精神和在人生境界上的超迈是这些外在形式远远达不到的。于是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统一就成了艺术家一生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的书画艺术家要有非常好的生命状态,经常能够反思心灵,静照心象。因为中国的哲学就是要通过生命本身去体悟自然、体悟天地,经常能够感受到自己成为天地的一部分,自己的心与天地之心相通。如何去悟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但我觉得的最为常见的就是要让自己的心空起来,澄明起来,静寂起来。也就是唐代画家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霎那。澄明、静照就是要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事物暂时绝缘。记得很多年前,曾经写过“点燃一盏蜡烛,可否照亮自己”的小诗,最近又读到宗白华先生的文字:“我的《流云小诗》,多半是在这样的心情中写出的。往往在半夜的黑影里爬起来,扶着床栏寻找火柴,在烛光摇晃中写下那些现在人不感兴趣而我自己却借以慰藉寂寞的诗句”。宗先生为什么要深夜里爬起来,在摇晃的烛光中写下一些文字,徐寒先生为什么要痴情于梅兰竹菊,用生命之热情去体悟风竹和奇石,都是因为内心有烛照的光明与精神的涌动。不是艺术家非要在烛光中才能写东西,而是艺术家需要在内心里有一种精神之烛的照耀。烛照和中国传统的窗、帘子等都是一样的,都是艺术家在关照世界、品味人生,特别是反思自己内心、回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隔”与“不隔”的方式,也正因了这烛照,才使人的心灵和世界有了光明,人类才有了精神的回归和探寻。也正如徐寒先生所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书法家、艺术家本身是一群失去精神家园的人,也可以说是一群寻找精神家园的人。世界存在权威,但是不应该、也不能存在知识分子或艺术家的权威。因为一旦被视为权威,便是反知识、反艺术的了。所以真正的艺术家,应当远离权贵,远离俗众,而永远处在流浪的途中。”
   徐寒先生的文人书法和文人画所体现出的那种清气,若远若近,若即若离,很像一首诗的意境:“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半丝云彩…….”
                                              2005年6月10日夜于北京六铺炕寓所
文字文字文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6 08:30 , Processed in 0.1499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