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96|回复: 4

“笔墨对话”于明诠刘新德书法工作室交流展座谈会纪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8 17: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墨对话”于明诠刘新德书法工作室交流展座谈会纪要
时间:2006年8月25日上午11:00时
地点:四川省诗书画院

主持人:戴  跃(四川书协秘书长)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上午好,“笔墨对话”于明诠刘新德书法工作室交流展座谈会现在开始。我来介绍一下于明诠工作室成员:孟庆星、苏晓敏、陈靖、仇志红。刘新德工作室成员:冯跃国、刘志刚、何鸣、杨昭鸿、王洁、周敬。请刘新德先讲一讲。

转自书法江湖.
杨昭鸿 周敬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7: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墨对话”于明诠刘新德书法工作室交流展座谈会纪要

刘新德(中国书协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协副主席):
欢迎各位朋友、各位老师的光临,今天很高兴与明诠兄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我所就职的四川省诗书画院,除了进行书画创作、研究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为社会培养书画创作人才。授课方式实行书画家教学工作室制,即每个书画家自己就是一个工作室。至今开办了5届研修班,有很多学员在国家级展览中多次获奖,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较好影响。这次交流展是我去年工作室的6位学生。于明诠先生是山东艺术学院书法教授,他在此展前言中说:些年来我们除了学书法,也教书法。的确如此,省诗书画院的教学有别于学院,教学上要自由一些,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师傅带学生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书法本体的学习和创作,学员都有各自的工作,不是脱产学习,每周上课一次,一年内学员要想在各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是有难度的。学院除了要求学生学习书法以外,还学习哲学、文学、文字学等文化科目,所以两个工作室在教学上有所不同。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主要是取经,把学院教学的优点、好的理念吸收过来,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这次展览我们准备的还不够充分,我们的学员投入的精力,所下的功夫还不够,我希望我们在移师济南展出时有所提高。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没有笨的学生,只有笨的老师”,当老师压力很大,生怕误人子弟,带学生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才能出成绩,否则不会有什么收获。我自身也需要学习和提高,这次我们应该向于老师及其学生好好学习。我就简单的谈这些。

于明诠(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书协副主席):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朋友的捧场,我们这次展览不够成熟,我与新德在去年底商定办这次展览,我有以下几个想法:1、四川是天府之地,新人倍出,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我们心向往之,四川近百年出现了不少大师级的书法家,如赵熙、谢无量、刘孟伉、郭沫若、张大千等。近二十年来,四川书法在何应辉老师及省书协的领导下在全国书坛独树一帜,整个四川书法都向着高雅的方向发展,让人非常佩服、敬仰。我们将作品展出请各位老师、同道批评。何老师到山东考察碑刻期间,曾到山东艺术学院讲学,我们聘何老师为山东艺术学院特聘教授,这次展览也是来向老师汇报学生成绩的。山东艺术学院2004年将油画、国画、雕塑合并成一个美术学院,以工作室教学并成立书法工作室,现有三个年级的本科学生60人,2004年开始招收书法研究生,孟庆星在书法创作和文史研究上成绩突出,陈靖是2005年我校艺术硕士研究生,其创作成果也比较突出。我与新德都是学书法、教书法,我们都感觉教学相长,即辛苦又快乐,学院主要搞科研,在书法创作上相对不是太强调,我们进行交流有很多学术问题都可以进行深入探讨。非常高兴能举办这次展览,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7: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墨对话”于明诠刘新德书法工作室交流展座谈会纪要

何应辉(中国书协副主席、四川书协主席):
首先我代表四川省诗书画院,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向于明诠及其学生表示欢迎,他们带来的作品值得我们大家交流学习。
这次展览我看重的不是于、刘两人及其学员书法作品的比较,办此次展览的主要意义在于书法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于、刘两人都是教书法的,相聚在一起进行对话,将两种不同教育方法进行比较。四川省诗书画院的教学,时间很短,只有一年。在这一年中,老师只能根据学生的现状来有针对性地解决其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一年之中,老师也会讲到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但学书法要更传统,更系统还是在课外解决。学院的书法教学就不一样,其长处在于系统性,规范化,再加之时间长,有很多文化课的学习,这是学院教学的长处。我们画院这种短期进修的方法,要更好地吸收学院的教学方法,当然,学院教学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传统,学习传统,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学院的学员在四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就是要深入研究传统,进行创作。规范的教学,系统的内容,更多的是针对传统的。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如何教,首先涉及到教师如何认识这个问题,这恰恰是当前书法界的一个大问题。这些年书法创作的最大的核心争论,无非就是如何看待传统的问题。流行书风的一些主张,在保守传统的一些人看来,是一个新的创作方式,由此而发生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如何看待传统的问题。如何能将传统的本质精神抓到手,这是整个书法界都面临的问题,这也正是学院教学和四川省诗书画院教学的一个根本问题。
于明诠的书法教学和作品看得出他对传统精神的把握,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和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关注。他对其不同学员的引导发展少有雷同,这很可贵,这当然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从根本上关系到老师和学生如何去认识传统和书法的本质。过去陈子庄先生在教学中嘲笑一些老师把学生都带到与自己一样的路子上来,你是学生就得跟老师学,到最后大家都差不多,走到一条胡同中走不出去,到最后就只有相互责怪了。现在学院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学生跟老师学,另一个更聪明的办法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去挖掘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熔炼自己的风格,这条路子更艰难,见效也更慢。当前的书法创作受到功利主义的引导,而功利主义的根本就是当今举办的一系列展览,从社会角度看,展览具有大规模地推动书法创作的作用,但又确有其自身的弊端。有的老师让学生学得像自己,就为了参展,获奖,有成绩,这在短期内就容易办到。但从长远的角度,应从第二条路子出发。结合于、刘的创作和教学,他们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路子上发展,从老师到学生的作品看得出对传统挖掘的深度和涉及的广度。我们所吸纳综合的东西越多,造成的基础就更宽更厚。
于明诠的书法主要以北魏为基调,这么多年来,他将民间的东西融化得更雅、更精,文气很够,刘新德主要是受四川书风的影响。我们应从如何教学的角度向于学习,在学院学习中,整个的文化铺垫至关重要,这也是一年制的教学很难办到的,但老师要引以重视,首先就是自己要深入研究并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深入传统,从中有所选择提炼,这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对传统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把握,如何切入选择提炼,书法就如一棵树,根在沃土里越密布越牢固,这样以后的发展就更大。反过来说,画院的这种短期进修也有生动活泼的地方和亮点,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具体作品作出具体的指导,针对性更强。学院教学对我们省诗书画院的教学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假如说学院教学就以二王为主,老师也要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学员也要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和切入点,这很重要。陈子庄先生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正确的,如果要学得像老师,那很简单,老师也不需要去备课。老师要对传统的方方面面都要有所研究,才能讲得出所以然来。
我希望山东艺术学院在教学中迥异于其它好的地方要加以发扬,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这对整个书法的推动将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学员在老师的教学中知道怎样学,以后就可以自己教自己,不断地从传统中得到发展,这是我们书法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7: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墨对话”于明诠刘新德书法工作室交流展座谈会纪要

张景岳(中国书协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四川书协副主席):
我们学习书法是在整个大环境中相互切磋的结果,没有彼此的比异交流是很难成功的,看了展览感受很深。于明诠、刘新德都出生于山东,深受齐鲁文化的滋润,新德到了四川,得到了蜀山蜀水的滋养,他们在整个中国书法这个大环境下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多差别,于明诠在山东固有文化环境熏陶下所带出的学员,以刘新德在深受蜀文化渗润下所带出的学员,其价值取向、风格定位有所差别,通过看了于明诠及学员作品我觉得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关注:1、明显的学员张力。于明诠从民间与经典结合中走出来,这是现今书法的大势,这其实是过去碑帖结合的一种深化和延续,过去的碑帖结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经典与民间的结合增加了书法的活力,特别是民间书法所带来的全新感受,将这些感受在与经典相结合产生的东西就比以往继承下来的东西更加鲜活了,如果在加以个性的处理和时代的特色就会更不一样,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使我们学习书法的道路更加宽阔。于明诠教学员是从诗经、古诗、乐府等等从民间采风来的东西让它经典化,经过反复的锤炼、淘汰让它成为一个千古之不朽,这点从传统上理解之透彻,是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分不开,因此在思维上都更加深邃,在思路上更加宽广,中国儒、释、道三家精髓与现代思维相结合,其内涵更宽阔,2、就是注重修养。他要求学生要读的书必需读完,这不仅仅是停留在单纯的书法技法上,是将书法最终落实到创作上,于教授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要求学生具有开悟的能力,而开悟没有深厚的学养和见识是不行的,不断的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一种外力加以刺激则有可能引起开悟,书法当中开悟十分重要,于教授要求学生将该读的书全部读完,并时常提醒加以点拨,学员的记录非常精彩和有用。3、要求学生思维不能单一。学员学习创作多种多样,这是他将中国的传统儒、释、道三家文化及哲学传授给学生,有这种观念后,学生才能产生出非常活跃的思维方式,其在创作中的用心思维之清晰值得观注,如再往深度挖掘则很有可能成才,于教授自身的这三个特点在学员当中都有体现,因此学生在道路的选择是不同的,这说明他的这种开放心态是不容易的,当前有种以己教法,认为这是传统,其实这是一种伪传统,这种是低劣的,即使教者书法水平高,但以自己的风格去衡量书法艺术,这不利于书法的健康发展,于明诠工作室的工作思路无不法它,这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思维方式很有关系,这是很符合当前艺术多元化发展的,相信其工作室出来的成果是会很好的。以刘新德工作室相比,刘更多的象传统的方式,这种传统方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是很有科学性的地方,比如中央美院都运用学习传统的方法、用经典的作品来带学生,如学习中国画的学生必需临摹《万壑松风图》等,从局部到整体,最后用技法从新构图创作,这种方法是几千年得以验证的方法,刘新德继续了这种方法,为学员确立了很多范本,让学员进行临摹,着重在技巧上进行探索,因此学生在技巧积累上比较好,比如刘志刚、杨昭鸿作品的水平已经达到了比较好的程度,这与川文化的影响分不开的,川文化更具包容性,从中产生出极具地方之雄强,又具南方之精细,刘志刚在精细面上得以体现。两位山东汉子各居两地,但深受川鲁文化的渗透,于教授在作品上更具灵秀的一面,刘新德也在追求豁达。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7: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墨对话”于明诠刘新德书法工作室交流展座谈会纪要

文永生(四川书协理事、绵阳书协副主席):
这种活动是我第一次参加,由工作室之间的交流非常新颖,两位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都有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老师教出的学生怎样,这是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分不开的。跨省的交流影响就更大了。于老师教学更具学院性质,刘老师教学更具民间性质,次此展览就是学院对民间的对话。于老师学员对书法本体的理解和认识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对传统的理解下了很大的功夫。创作者与理论家不同,书法需要将自己的理论观点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同是极为重要的。他的学员大都出生70年代,是新兴的力量,他们起点高,信息交流快,进步也快。刘老师工作室民间性较浓,其学员作品的深度要差一些,学员都来自社会各界而自由结合的,与于老师学员不同,其学员经过考核。书法重在投入付出,程度不高不是根本原因。看得出两个工作室的学员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希望两个工作室的学员进行交流与碰撞,取长补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收获。

洪厚甜(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委员、什邡文联主席):
各位老师、朋友大家好,四川书协有一种好风气,就是开放式的学习,积极对外交流,引进来走出去,在全国反响很好,这种方式给四川书协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与书协工作思路分不开,这次展览又是一次新的开拓,两个工作室进行笔墨对话交流,研究当代青年创作不能不研究于明诠、刘新德他们的创作思路及其教学,如何体现在学员身上,这是大家值得关注的,今天我们什邡来了许多书法爱好者,参观了此次展览,通过看展览我们感受不虚此行,两位老师都带来了最近创作成果,学员在创作上非常鲜活,陈靖的篆刻在古文字创作上很有特色,还有其它学员的创作各有侧重,老师注重了学员的个性差异,学院里的学员要把大量精力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刘新德工作室的学员可以全身心投入,每周学习一次,大量时间进行消化,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通过这次展览对我们每一位书法教学者及学员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何开鑫(四川书协理事、遂宁书协副主席):
今天展览很值得一看,可喜可贺,两位全国知名的青年书法家将自己和学员的作品相聚在一起进行笔墨对话,从老师创作思想在学员身上的延续很有意义,于先生以其书法创作及其理论研究并重,形成了于氏书风,从碑版上出来,在其学员的思路和笔墨上感到很新,各有自己的想法,于明诠注重学员的思维空间,让其发展,值得关注。以刘新德学员相比各有千秋,他的学员由个人爱好聚在一起学习,短短一年就有如此进步甚为可观,刘新德与于明诠均为山东人,其书艺风格各异,于明诠书法来自碑版民间,刘新德线条内练,章法开放,于明诠学员注重整体把握金文、篆书、隶书、民间书法、明清书法等都广泛吸收。老师带学生需要大量的体会和积累,于明诠由一个60年代出生的青年入主山东艺术学院并组织书法工作室,在书法学术上值得我们关注,再次祝贺此次活动取得成功。

郭 强(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四川书协副主席):
此次活动非常具有个性,书法展从个体展览、个体交流到团体展览以及上千人的大型展览,回归到现在的个体交流展,这是个应该回归的问题。此次展览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何在全国性的展览中搞好个人之间的感情、艺术、理论研究之间的交流对话,他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模式。上次四川举办的群体现状书法展也只是成都及四川各地的交流,而此次是跨省的,这是民间与学院之间的对话,它都取决于一个“对”字。过去的民间雅集,从兰亭雅集就开始树立了这种模式。这次跨省的个体性质的活动,以及下次的山东、陕西、四川篆刻联展,也是这种省际交流。但较之于这种个体性质的交流,它来得更直接更彻底。另一个价值取向就是刘新德、于明诠两位老师书法艺术的价值取向,两人一个在东部,一个在西部,而两人在学习书法上都注重意境,两人的书法意境无论如何表达都显得很纯粹。比如于明诠的大字、小字和刘新德的大字、小字都很纯粹,这不光靠技法做支撑,而更靠意境做支撑,靠积累支撑,靠地域环境支撑,两人都摆脱不了。而两人作品都没有在外部表现自己的个性,都注意线条质量,注意作品意境化的把握,书法最终不是技法再现,而是意境风格的再现。
艺术院校的学生大都只会写文章,不会写字,这是长期困绕书法高等教育的一个难题,此次于明诠带来的学生已经突破了这点,不仅是文章还是创作都很好,刘新德从民间的角度更注重创作。如何将这种民间与学院间的对话变成对抗,再由对抗变成对话,那么交流的层面就更高了。

王义军(四川书协理事):
首先祝贺此次展览取得的成功。通过看了这次展览,两个工作室都是一位老师带几个学生的性质,学员却能在各自的风格上拉得很开,学员的学法上有所取别,这和学员个体有关系,和老师的指导也是密不可分。老师的指导方法要善于去发现学员的不同兴趣和学员的长处。比如说同样是古文字,陈靖与仇志红在写法上就不一样,同样是立轴的行草书,杨昭鸿与刘志刚在取法上完全不同,风格拉得很开,这一点是相当难得的。我看到很多工作室,包括一些院校,即便是我曾经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学员也出现了风格趋同的现象,这一点两位工作室的老师做得非常好。刚才看展览,我也在和很多人交流看展的体会,有一点值得提倡,大家没有更多地去评价这两个工作室作品的高下优劣,而是去比较异同,比较各自的可取之处,发现各自的弊端,“笔墨对话”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展览能够达到彼此的提高。

孟庆星(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山东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感谢两个工作室的于老师、刘老师给我们提供这个学习机会,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山东艺术学院的教学与四川诗书画院的教学不同,正因为不同才进行对话,这两种方式在当代具有代表性,山东艺术学院作为正规的学历教育也存在着弊端,学历书法教育在有关培养当中,注重学员全面发展,而刘新德书法工作教学更加生动活泼,通过两种书法教育方式的对话,对书法的教育和创作研究上有所启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3 14:11 , Processed in 0.1409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