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21|回复: 0

书法网民的修炼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0 09: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法网民的修炼问题

                             书法网民的修炼问题
                                    陈崇勇

    有关“书法网络如何健康发展”,可以探讨的话题有很多,而我只想从“书法网民”该如何修炼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粗浅感受。
                                     一
    如果把现实世界比作大陆的话,网络世界就像一个浩瀚的信息海洋,我们则像一些穿梭在大陆与海洋之间的两栖动物。我们之所以选择书法网络这块海域,首先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与之毗邻书法陆地上。
我们的祖辈也曾生活在书法陆地上,这里洒满了他们辛勤劳作的汗水,他们留下丰富的遗产成了我们临摹的榜样,他们也为我们树立了许多无法跨越的高峰。渐渐地,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些却都转化成一些沉重的包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还有那些先行者,他们占据着高位,颐指气使……
    长期的压抑使我们匍匐在地。
    到了世纪之交,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一种叫着网络的虚拟生存方式让我们如鱼得水。我们的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鼠标不停地滚动,频频点击,像狗鼻一样嗅着每一丝让我们兴奋的刺激。我们的手指在键盘上上下翻飞,随着回车键的最后一次敲击,一篇篇或长或短,饱含着激情,或者口水的文字倾泄到网上。
    书法网络成为我们显示实力,展示风采,乃至于参加战斗的地方;
    书法陆地则成为我们休养、栖息,舔拭伤口,以及养精蓄锐的地方。
    又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二者之间的“度”该如何把握?
    我们毕竟不是鱼,不能将自己的积蓄挥霍一空,成为一堆语言泡沫,终日飘浮在书法网络之中。
    碑帖、毛笔、宣纸,阅读、书写、创作,还有展厅,在这些现实的时空中穿行,我们就可能像大地之子,只要脚踏实地,大地母亲的力量就会源源不断地从脚后跟上传递到我们的躯体。
    道理大家都很明白。
    最后劝自己一句,网还是要上,但更要抓紧时间,多读书、多写字!
                                  二
    既然是网络,它就有虚幻的一面,许多网友都披着马甲。
    但可以肯定,每一付马甲的背后,都有一张渴望交流的面孔,都有一颗跳动的心。
    不能因为披着马甲,戴着面具,就忘乎所以,将人性中“恶”的一面肆意地抖露出来。
    记得近十年前,我初玩电脑时,在一次人机对弈后,就有过这样的感受:与电脑下围棋和人下围棋不同,可以悔棋,并且没有心理负担,一步棋我觉得下得不妥,可以重来;一个局部我觉得下亏了,可以重试;一盘棋下到我觉得形势不妙,可以重新开始。电脑不会生气,也不会反抗,更不会拂袖而去。和电脑下棋我可以常胜,这似乎满足了我那一种可怜复可笑的好胜心。其实,和电脑下棋也必须给自己定一些规矩,有一个自我约束的机制,这已经涉及到使用电脑的道德问题。
    那时,我玩的这一套电脑还没有上网,现在真的上网了,虽然是面对屏幕,通过网络与一个个隐藏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网友进行了交流,同样也存在着自我约束的问题,更何况自己还在某些网站里充当版主之类的角色,可以实施置顶、加亮、删除之类的措施。这时,该如何把握好“张扬个体的生命意识”与“做好自我约束”之间的“度”的问题,又摆在了我的面前!
    因此,我认为,如何建立健康向上的“书法网络人格”?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并展开探讨的问题。
    说到自我约束机制,传统文化中本不缺乏。像基督教、佛教等宗教都有很严苛且完备的戒律,但它们未必会很适合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而且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艺术形式,她对自我约束机制的选择,也存在着匹配的问题。儒与道,是两种流淌在中国传统文人骨子里的精神力量,真儒像颜真卿的楷书,规矩、庄严、大气;真道像张旭的草书,飞舞、豪放、自然,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对、相抗,而又相互补充乃至相互转换的关系,这正好可以作为书法网络如何把握好“张扬个体的生命意识”与“做好自我约束”之间的“度”的一个绝佳参照。
    网络小社会,也可以当作一个个人修炼的道场。让我们再一次回归传统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18 17:58 , Processed in 0.1346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