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13|回复: 1

中 国 书 法 史 漫 话 (先秦、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 1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 国 书 法 史 漫 话 (先秦、汉)
    如果要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史或中国文人史,我们可以留心中国书法史。书法艺术是中国最高艺术形式之一。
开 幕 原始符号
    走进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厅,我们崇敬我们的祖先对世界文明的创造,对中国文化的奠基,推动和发展。
    这里展出了一尊一九五九年山东省大汶河畔莒县出土的灰陶尊。陶尊高约一米,直径约四十厘米。表面刻有日,月,山的简易图形。刻线简明直朴。线内填有红色颜料(见图1)。它属于大汶口晚期即大约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
    唐兰【《关于江西吴域文化遗址的初步探索》,《文物》七五,七】以及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七三,二】认为是早期文字。邵望平【《 远古文明的火花-陶尊上的文字》,《文物》七八,九】认为是图象。
    唐氏释为炅字的原形( ),于氏释为旦字的原形( )。邵氏则认为此器具有神圣的意义,将图象理解为祭祀的意思。
    对三氏之说进行怎样的判断有不同的角度。这里我们要用艺术家的眼力去理解它。图形,包括整器的审美意义才是我们研究的问题。
    站在此器面前,我们感到自己的渺小。粗旷的刻线内涂有丹红,日,月,山的图形大气磅礴,凸耸自然。神秘和神圣震颤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惊讶古人的勇气和坦荡气概。
    他们的手写下的是大自然的精神。他们的手托出的是我们民族的魂灵。中华民族一开始就用大写意的方式揭开了中国艺术的帏幔。
第一章  商代文字
    商代文字有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甲骨上面的铭文。其中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系统文字。约公元前一千三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一百年左右。以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最多。
    商代文字烂漫多样,总的说来是以象形为基础,有指事,会意,形声,假借造字方法。有明显的构造规律,且向表形,标音,假借系统发展。
    商代文字大多有一个先写后刻的过程。但也有墨写或丹写在骨片,玉片,陶片上的,亦有先刻再填以丹红的。
    学习商代书法要以罕见的商代墨迹为主。起伏变化的笔迹,错落交叉的线条,或浓或淡的墨色或丹色。已经完全艺术化了。商代墨迹对于中国书法的贡献如日之中天。它对于笔迹的求索已经超越了“象形“。向着线条的变幻和空间的分割的方向前进。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浪漫气质。正是这种与西方文明异同的感情,使中华民族对于线条的领悟和把握,对于空间的分割和确定。一蹴而就。
    “笔迹者,界也“。一道墨线,界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喷礴曙光。我们为这种基调喝彩。
第二章  商周金文
    商周金文的强烈艺术个性,成就之大。是先秦书法史上最隆重的一章。且犹以商,西周为辉煌。
    金文不同于甲骨文。它的发展秉承和吸收了当时墨迹的优良传统。通过运“刀“如笔,在模范上用提,按,顿,挫等手法写出自己的线条。它虽是铸造而来,但却较为忠实的表现出了笔,墨所具有的形态和情致。线条流利圆转,具有起伏变化。而且不光有点,线,同时也有面的构成。甲骨文的笔画因刀刻的缘故,笔画直且起伏很小,转折处没有圆转,是以方为折的。从甲骨文和金文里选出一些相同的象形字进行比较。(见图2)不难看出金文在形态上,以及描绘的复杂程度上都超过了甲骨文。甲骨文更具有抽象性。可以断言:在甲骨文泛滥时期有一种更原始的系统文字(准金文)在流行。但可能由于工艺所限,这种文字在商代金文上没有留下痕迹,我们期待有新的考古发现的出现。
    以上可以看出:金文发展的源泉是先于甲骨文的原始文字。它强调的是:结构的自由和开张;线条的质感和丰腴;态势的起伏和欲动。
    请看:散氏盘,毛公鼎,静簋,令簋,虢季子白盘。
第三章  六国文字
    “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重鼎被埋在地下,一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来临了。
    此时的书法突然活跃起来了。象这一时期的理论风云一样,多样和表现。亦象这一时期的人们的心态一样。多样和躁动。
    文字已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被以士为主的各层人士所掌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笔已形成,简,帛的应用都为文字的广泛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字应用在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被第一次打破了。群雄争霸,各占一方。为士的进取提供了机会。文字成为表现形式之一不可避免。
    纷杂的书法流派夹杂着地域的风情全部汇集到了风云战场。
    帛书是此时最能代表的书法。它是当时的手写书体 ,继承了商周手体恢宏气象,又溶入了自己时代的风格。起笔坚定,行笔迅速。字形方而内部开展,书风谨严又不失潇洒。是写的很快的速写体。体势似草隶,当是篆书的行草书。联想以前我们发现的一些商、周遗物上的草写,我们现在可以知道草书的概念和范围有多么广大了。
第四章  石鼓文
    六国以前是吉金汪洋大观的时代。到了秦襄公时期却出来了十个鼓形的刻石。唐代韦应物,韩愈,宋代苏轼,明代董其昌都目睹过它并尽情地讴歌过它。各自留下一首《石鼓歌》长诗。“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我们在石鼓文中看不到一丝乱世之气,有的只是秦王朝的威武霸悍之气。“ 吾车既工,吾马既同”。秦始皇的兵俑们冲下西北黄土坡时是否就是唱着这样的歌。
    在文人眼中,是那古奥的字形,精彩的诗歌还是那十个叫人惊诧莫名鼓石?它充满了美的意义。没有任何人把它视为小篆而慢待。凡见过它的人都极力地鼓吹它,诗人们用了大胆奇丽的思想对它进行思考。
    石鼓文是规范的。力求装饰,追求平行,均匀,对称之美。有人说它是理性作品,但在我看来它在字里隐含着什么。不然诗人们那来的那么多的激情和瑰丽的语言。
    是什么?漂移和不可测。
第五章  秦代篆书
    秦篆同大篆比较我们真要为始皇帝的开国雄风悲伤了。他爱好的怎么是这样的文字。纤细和矜饬。真是奇怪。希望越大,失望亦越大。唐皇帝却是开明既让柳公权做太子少师,却也可张旭,怀素等满壁狂书。
    秦篆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对汉字进行规范整理,使汉字走向易识,易用的正途。为中国的统一做了最重要的贡献。
    已经是刻板的均匀。小心翼翼的行笔。
    专制制度必亡。
    诏版又是奇怪。出于谁手?如此恣肆而放纵。错落和倾斜,大小间杂。老皇帝刚死,就有人在国家的度量衡上做手脚了。如果这字是李斯所书的就大有意义了。清代馆阁家们及你们的子孙,你们见过你们祖师的烂漫吗?如果不是李斯所书,是谁所书?三千儒被坑之后还有这样的犟种。
    诏版情趣盎然。刻石无法与它相比。
第六章  隶书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郦道元说:“隶出自古,非始于秦”。山水有灵,郦道元语不错。
    我们在六国文字墨迹中已经看到隶书的端睨了。但是隶书到了汉代在刻石上的反映却开辟了一个新的美境。可以讲是日月老人对书法的锺爱。它神奇的大手在钟鼎和刻石上一抹。一种自然朴素却亦有神仙造化的风格出现了。我们谓之:金石气。
    天地有情,金石有形。汉人有了中国书法理论发端。
    请听: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也。
此言没有丝毫谦虚,晦涩。开宗明义。
    在笔画和结构上。强调力量和动感。
    请听:
          竦企鸟峙,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画点势尽,力收之。
    《五凤刻石》,《莱子侯刻石》的神情太浓烈了。似干柴烈火。骤风暴雨。奠定了隶书的大致方向。
    从此,情势和形势便在中国书法史中有了理论的照耀迅猛而奔流。
第七章  东汉隶书
    东汉隶书精品众多。各有风情。如《大吉买山地记》《礼器碑》《石门颂》《曹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每一次看到这些隶书精品,我们都会产生对隶书的新认识和新理解。这需要强烈审美鉴赏能力。
    空旷疏朗的结构,纵横恣意的笔画。字体上的开放和自由,大小的错落和尽性,行间的轻松与跳动,全体的和谐与变化。都构成了隶书自己的情态。其神理一如西汉隶书。可贵处又是在隶书成熟之后绝不满足,将风格进行多样探索,在强调势的同时融入意的意义。书法从功用到表现。笔画中的或纵或勒,行间或蓄或放,节奏变化力求心散怀抱的抒情运动。无非努力要将中国文化注入其字间。形成厚势。
    仔细体察隶书精微细致的变化和尽情尽意的一波吧。
    看看而今隶书的创作。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学习, 学习, 再学习。
第八章  汉代简牍
    感谢谁呢,我们有幸看到这样的作品。极具现代意义,荒疏大雅的精典--汉代简牍。
    依靠语言注解现代作品的难度是巨大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但是靠形象就较为简单容易了。简牍的创作者显然已不是皇家重臣了。塞外戍边的军吏,忙碌的工匠,往来的商人才是真正的创作者。
    简牍的狭窄没有束缚作者创造力。皇家法度早被沙漠的大风吹尽,作者不经意中信笔飞动,自由地表现了书者的个性。西北简牍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中原文明。却更具有西域民族的浪漫和霸气。现代--的意义是将优秀传统和时代的上升精神相结合。绝无小家子的造作和嚎叫的呻吟。
    材料的宝贵和限制,迫使书者将字体压扁。但书者却在狭窄的空间里将字体的横纵之势最充分地表现出来。偶有可能作者的竖划便一冲而下,宣泄对自由空间的渴望。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苏轼语。
第九章  汉代篆书
    懂得一点篆刻艺术的人,一定会注意汉代篆书的。这里主要是指汉碑篆额书体,因为它的成就最大。
    《张迁》《华山》《尹宙》等碑的篆额有着独特美学意义。与秦篆风格大相径庭。汉篆的装饰性与表现性是第一位的。第一感是汉篆有着笔的运动和起伏。第二感是结体上汉篆继承了金文,帛书,诏版等优秀传统。没有沿袭秦篆的小家气。第三感是汉篆的发展与隶书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可以说汉篆是继承传统,又有极大创新的最成功的典型。可惜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使他成了短命。
    汉篆的装饰性使汉篆最广泛地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瓦当,货币,印章。我们把印章上的汉篆称为摹印篆。其特点孙光祖《六书缘起》说得最好:“曲者以直,斜者以正,圆者以方,参差者以均整,其文则篆而非隶,其体则隶而非篆,其点画则篆隶相融,浑穆端凝,一朝之创制也。”
    学习汉篆对于篆刻的创造和书法的创新有着重大意义。
发表于 2006-9-10 06: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 国 书 法 史 漫 话 (先秦、汉)

34708
DSCF0015_115784196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8 11:45 , Processed in 0.1270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