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抱一斋主

《抱一斋书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3-5-12 20: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28pm 第 1 次编辑]

16、第三种人
   当世书坛,流派纷然,或问余为何流何派,仆以“第三种人”对。所以有此语者,以“非此即彼”之哲学为非也。

   17、定慧之说
   康南海《书镜》:“吾谓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书镜、缀法》)。予不识佛法,故不明康氏之言,吾友汪雷作《禅与书法》云:“佛教有三大法门:(一)戒,(二)定,(三)慧。”以为“戒”为守戒,从戒生律,乃有律宗;次为 “定”,即禅也,为古“瑜伽”所传之法,定其心使不外骛也;次为“慧”,知识也,助定者也。汪兄之言,以为禅兼“定”、“慧”。“慧”以助“定”,故云“慧定”。予读是篇,乃明定慧之义。

   
 楼主| 发表于 2003-5-12 20: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29pm 第 1 次编辑]



   18、阴阳交济
   北海张其凤先生,于仆无师之名而有师之实。先生书论兼善,专力刘墉研究之余,创为“两面神训练创作模式”,《书法报》壬午岁十月廿五日,西历二OO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兰亭副刊载先生文,言及是事。予因以考《周易》,参旧说,创为“阴阳交济”之论:
   《周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且《易》之《系辞》又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是以阴与阳者,相反者相成,交相用,兼相济。
   吾国美论,以为美之类型有二:一为“阳刚之美”,西人所谓崇高者也,一为“阴柔之美”,西人所谓优美者也,此二者,以其相反,适以相成。桐城姚鼐之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甚确,考之书论,则有《芥舟学画编》之“笔之刚德”与“笔之柔德”之说:“挟风雨雷霆之势,具神工鬼斧之奇,语其坚则千夫不易,论其锐则七札可穿……如剑销土花,中含坚实,鼎包翠碧,外耀光华,此尽笔之刚德也。柔可绕指,轻若兜罗,欲断欲连,似轻而重……似惊蛇之入春草,翩翩有态,俨舞燕之掠平地,天外之游丝,未足喻其逸,舞窗外之飞絮不得比其轻……此尽笔之柔德者也。”
      吾意书之佳妙,须合刚柔二德,以阴济阳,以阳济阴,已尽笔之刚德者,须济之以柔,已尽笔之柔德者,亦须济之以刚,软者硬之,硬者软之,入法太浅则学古,入法太深则解缚,平则求险,险则思平,分阴分阳,迭用柔刚,交相为用,或能有成。癸未三月二十日,兆彬记。
 楼主| 发表于 2003-5-12 20: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30pm 第 1 次编辑]

19、生糙主义
   尝睹乡间书手标榜自然者,略无艺术意识,不究笔法,不避粗陋,信手作书,以为自得,予以之为艺术上之生糙主义,彼人之所谓自然者,粗陋也。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以艺术品为人为之物,以“艺术”为“不自然”之事,仆甚赞同,往者予读陈振濂先生之言论,亦主此说。书兼技道,乃书家合目的之创造,故云“效果自然”可也,云“自然书写”则非矣!且效果之自然,亦技进于道之结果,自然之效果,源于不自然之积累,是以知学院派“粘帖”一说,虽过于造作,仍有其合理之因素。

   
 楼主| 发表于 2003-5-12 20: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30pm 第 1 次编辑]



   20、不学之过
   古人论书,言质、知、力,以为三者不可偏废。质者,天资;识者,学养;力者,功夫。予尝见三五书人,资质甚高,学养甚深,只不于工夫一事用心,心虽灵而手不敏,故其书饶性灵而疏技法,复蹈方仲永之旧辙。
   仆以为天资者父母之给,非一己所能为者,为吾辈计,当于学养工夫用心,必使技道两进、心手相应,方能以手中笔墨,写胸中山水,心中之境界,须手中之技能表达之。二三子所以饶性灵而疏技法者,不学之过也。《书断》云:“夫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固不可恃才耀识,以为率尔可知也,且知之不易,得之有难,千又余年,数人而已。”三复斯言,可以为书矣。
   规律从来潜隐于现象之间,故技中有道,道由技显。吾人欲得此道,须精研古人,朝临暮写,又须存思,留意于物,如文与可观蛇斗然,得个悟入之处,既得其意,并得其法,方能使心中已得之意象,转瞬化为手下之物事,凝定纸上,垂之将来,愚见非学无以得此。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此言可为警策。

   
 楼主| 发表于 2003-5-12 20: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31pm 第 1 次编辑]

21、结构消解
   结构之消解,为“现代书法派”出新意、求变态之主干道,自此以还,汉字为书法最小单元之思想遂演为点、线为书法最小单元之思想,结构之重要性遂降至次要之地位,彼人乃解散固有汉字之结构,摇晃之,动摇之,断其筋,折其骨,析之离之,粘之贴之,造无数新形象,徐冰《析世鉴》为其代表,首在解构,其次则移其手足,左者右之,右者左之,上者下之,下者上之,创为不可识记之符号,此符号者,虽形象备具而无汉字之意义,然其形象足以感人之心、动人之情;彼人更以汉字之点画,替代西文之字母,创为符号体系,至若此种符号之读音,则亦不能明矣!此非书法,文字创制之实验耳!此新造之文字,可以为书乎?则仆亦不能知也!未敢妄言,存疑可也。

  
 楼主| 发表于 2003-5-12 20: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31pm 第 1 次编辑]

22、书之四境
   古之书品,庾子慎《书品》列三品九等:曰上、中、下三品,上品则上之上、上之中、上之下三等,中品则中之上、中之中、中之下三等,下品则下之上、下之中、下之下三等;张怀guan《书断》列三品:一曰神品、二曰妙品、三曰能品;康南海《书镜》列神、妙、高、精、逸、能六品,神品之外诸品,又有上下之别,妙品列妙品上、妙品下二等,其余仿此,总十一品。以上诸品,各有其准,然细则细矣,其弊则在过繁。予乃参王国维、朱光潜氏境界之说,折衷之,以为疵、稳、醇、化四境焉!
   一、疵境也者,初学之境界也。人为笔使,不得自由,结字无法,优劣相参,此疵
境也。若此境界,虽则低劣,仍为初学必经之阶段,度过此关,方能向较高阶段写去。为初学计:勤写、多思、常问,人人可过此关。过得此关,即入稳境。
   二、稳境也者,法在掌握,酷肖古人,虽已升堂,尚未入室,故临摹有功,创造无力。
书者至此,已去俗病,然精彩云缺,神采绝无。此时当闭关静修,养吾心性,兼取众体,采诸阴阳,柔者济之以刚,刚者济之以柔,阴阳相推,迭用柔刚,如若略具天资,积学累功,或可达于醇境。若此境界,亦人人可得,以其尚属工匠之事,不得谓之艺术也。
   三、醇境也者,凝炼典雅,极尽人工之能事,或肥或瘠,或正或斜,皆有风采,光辉四射。或浓或淡,或干或湿,顾盼连属,举止洒落,或气势雄浑,或姿态秀美,有足多者。包世臣康有为所谓能品,多属此境。颜之《多宝塔》、碑之《张玄》,境界虽高,不脱人工,或在醇、化之间。
   四、化境也者,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其出则在于“法”,原其境界,则已入“无法“之域,是故神明变化,其显可知,至其隐者,则不得而知矣。若此境界,艺事已成,胸襟已成,学养已成,且艺术、人生、胸襟、学养融铸一体,可写悲欢离合,风云之色,哲学宗教,尽入环中。包世臣、康有为所谓“神品”,或即云此。羲之《兰亭》、颠张草体、醉素自叙,均达此域。方之诗文,则诗之李白,小说《红楼》,俱及此境。若此者,天将成之,神将辅之,非人力可为也。


发表于 2003-5-12 21: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好文章!
老眼昏花,随手挑了几则一读,精采。
黄惇先生讲笔法线条说,颇合我心。
文言干净,利落,少咬文嚼字之嫌,读来痛快。
大可辑集出版。有时间我再来读。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09: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抱一斋主在 2003/05/13 12:01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刘正成2003/05/12 09:51pm 发表的内容:
好文章!
老眼昏花,随手挑了几则一读,精采。
黄惇先生讲笔法线条说,颇合我心。
文言干净,利落,少咬文嚼字之嫌,读来痛快。
...
谢刘先生。本欲开创“书话”体裁,为书论开一新方法,可惜,这类文章普通读者不大关注,遗憾。精彩的在后面,请指点。

附致网友书信一、二要点,以明作书话之考虑:
    1、现在用文言写作,涉及当世书论时,成词、术语、著作名、原文引用处甚难,需要很好消化和考虑,我之所以不用纯正的文言,而是采用梁任公“新文体”的原因,就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折衷办法,不得已,书话可能会分“文言部分”和“白文部分”写作(尚在考虑)。  
    2、用文言绝对是费力不讨好的,许多人不愿意看,但是文言的辞彩声色的确非常迷人,真正读书的人,应该是不在乎文体,更多的是注意内容,所以,能用文言的,还是尽量采用文言。虽然寂寞,倒也值得。
    3、书话用文言,实际上沿用了诗话、词话的写法,书话形式自由、可长可短、可深可浅,可记事(史也),可议论(论也),只能算是一种。其实,古人用过的“赋”体,“诗”体,以及其它,都可以试试的。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09: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32pm 第 1 次编辑]

23、余波绮丽
   于右任尝作“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一对,其意颇多争议。诗无达估,然亦不可无估,予强为考之。
   愚见:余波对前辈,今人也,以其绍前辈之余绪,故曰“余波”,飞腾,龙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庄子、天运》篇:“龙乘云气而养乎阴阳”,韩非子《难势》篇引慎子曰:“飞龙乘云”,盖栖于田,游于渊,飞于天,皆龙之本能也,龙飞于天,腾升之象。故“前辈飞腾入”当如是解:书苑之中,前辈如龙,飞腾而入,气象阔大。
   “绮丽为”,倒装句,“为绮丽”也,李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责建安以后之诗也,其责之者何?竞为绮丽,而风骨绝无也,故曰“不足珍”以鄙弃之。故“余波绮丽为”当如是解:后之绍古人者,乃竞为绮丽。孙过庭《书谱》亦云:“古质而今妍”,于老此对,当即此意:恶今书之妍,而乐古书之质,先质而后文之意也。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09: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32pm 第 1 次编辑]

24、如枢不转
   张怀guan《六体书论》:“执笔亦有法: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纸,势有余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其故何也?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腾跃顿挫,生气在焉;笔居半则掌实,如枢不转,掣岂自由?转运旋回,乃成棱角。笔既死矣,宁望字之生动?”
      愚见:此指运法也。“枢”字最妙,“枢”者,门臼也,《易·系辞》:“枢机之发”,注:“制动之主。”释文:“门臼也。”《汉书·五行志》:“视门枢下当有白发。”《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故“枢”者,主制动之机关也,清·阮元《畴人传》:“半弦弧不满圜半径者,以矢为枢,以半弦弧规之,成浑圜之小规。”《管子·水地》:“其枢在水。”注:“主运转者也。”
   以是,可见古人所谓“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者,以其便于“运指”也。郑杓《衍极》:“夫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则八体废。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上,法兼肘腕。”此其证也。
    运指之法,包世臣犹用之焉,康南海乃非议之。康氏《书镜、执笔》:“包慎伯之《论书》,精细之至,为后世开山。然以其要归于运指,谓大指能揭管则锋自开,引欧、苏之说以为证,乃谓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其说粗谬可笑,盖慎伯好讲墨法,又好言万毫齐力,不得其故,而思借助于指。不知握笔既紧,腕平掌竖,欲斜切于案,以腕运笔。”至沈尹默氏,著《书法论》,更云执笔为指之职司,运笔为腕之职司,“指执须死,腕运须活”。以康、沈之地位影响而非议运指,此法几亡,幸赖一二识者,运指之法乃断续存焉!
    马叙伦《石屋余沈》云:“尹默作书无论巨细皆悬腕肘,然指末运,故变化少”,又云:“余终以指亦运转,而副毫环转铺张,笔心在中,蔡伯喈所谓‘奇怪生焉’者,必由此出也”。此即孙晓云先生所谓“旋笔走毫”者也。窃以为古人“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笔在指端”之要求,正为掌虚运动也。掌虚运动,故适意腾跃顿挫,生气在焉!转运旋回,乃成棱角,棱角存焉,字则生动。笔居半则掌实,如枢不转,笔既死矣,宁望字之生动?
    然指运之易于靡弱,人多言之。吾意执运之法,当以郑杓《衍极》之言最为洞见:“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上,法兼肘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18 08:20 , Processed in 0.14671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