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68|回复: 0

[原创]谈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8 23: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    间:2004.9.28日晚7:30分
地    点:电子科技大学一教一楼国际学术报告厅
主 讲 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怡教授
主    题:谈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记录整理:飞马堂主
引子
一、佛教简介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禅宗
三、禅师话语举隅
四、几点体会
               引    子
1、“和而不同”—中华文化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
   ●出处:《论语子路篇》中有一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含义:多元的和谐的统一,多元而不无序,和谐而不杂乱,统一而不死板。
   ● 作用: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史伯语)“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语)
   
  以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例。
有三种模式:秦皇模式:焚书坑儒;
             汉武模式: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唐宗模式:和而不同,共同繁荣。
2、中国国内不同文化的融合
    以儒道的融合为例。
    从战国末年经秦汉至魏晋,约600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以《吕氏春秋》为代表,重在整理保存资料;
    ②第二阶段,以《淮南子》为代表,初步融合;
    ③第三阶段,以魏晋玄学为代表,深度融合。
3、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以和佛教文化的融合为例。
一、佛教简介
0、古印度简介:
    公元前3000多年,位于中亚的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印度的土著达罗毗荼族,建立了分为4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即僧侣、武士、农牧工商者、奴隶。前三者为肤色较白的雅利安人,最后者为肤色较黑的达萨人。 )的国家。并利用早期吠陀经典——《梨俱吠陀》的宗教神话观念形成了婆罗门教,其有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还认为4个等级是由“原人”(宇宙的本体)的不同办法变成的:婆罗门是口,刹帝利是两臂,吠舍是腿,首陀罗是脚。
1、创立过程:
    由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其原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出生于军事贵族种姓“刹帝利” 。父亲为该国的国王“净饭王”。其生下7天后母亲去世,由姨母养大。从小开始学习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经”,并习武。
  17岁娶妻,生有一子。后经常思考人生问题,认为人生充满了苦恼,于是开始寻求摆脱人生苦恼的方法。   
  29岁离家出走,向“沙门”学习修苦行,经6年,饿得骨瘦如柴,但仍未使人解脱苦恼,于是放弃。后在菩提树下苦思7天7夜,终于觉悟成佛。随后在鹿野苑宣讲佛法,称为“初转法轮”。从此开始四处传教说法45年。80岁时在河中沐浴后侧卧于绳床上安详离世。
    (附:印度佛教四圣地:
   兰毗尼园的阿育王石柱;菩提迦耶的大菩提塔;鹿野苑的转法轮塔;拘尸那拉城的涅槃塔。)
2、基本教义:
     ●四谛:苦、集、灭、道。
         苦:将人生之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盛阴(色、受、想、行、识);
         集:揭示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为“三毒”:贪(物质上的无止境追求)、嗔(心理上的不平衡)、痴(不明事理的妄想)。其后果是导致死后灵魂在“六道(天界、人间、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中轮回。
         灭:提出根绝人生苦恼的办法-“三学”:戒(诸恶莫作名为戒,用戒律防贪)、定(自净其意名为定,也称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谓之禅定。用禅定化嗔)、慧(诸善奉行名为慧,用智慧解痴);“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啖肉。八戒:另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著华鬘璎珞、不习歌舞伎乐。十戒:再加过午不食、不蓄金银财宝。)
           
       道:提出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正语、正业、正命属戒;正念、正定属定,正见、正思维、正精进属慧。最重要的是正见。
     ●缘起法:是佛教的根本思想,认为“诸法皆由因缘而起”。           
   
     ●十二因缘:无名-行-识-名色-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六识)-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名”和“行”为前世之因,
       “识”、“名色”、“六入”、“触”、“受”为  现世之果,
       “爱”、“取”、“有”为现世之因,
       “生”、“老死”为来世之果。
       即在三世中不断轮回。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三藏:经、律、论。
     ●三宝:佛、法、僧。      
   佛教的根本宗旨是: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莫以恶小而为之,积小恶会成大凶;
       莫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可成大德。)
  3、教派:
        释迦创立的佛教为原始佛教,其死后分裂成部派佛教(开始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后更多),二者均被“大乘教派”统称为“小乘教派” (“乘”的含义是“承载”或“道路”) ;
       大乘佛教兴起于公元一世纪的印度南部,陆续出现《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后逐渐形成两大教派:中观学派和唯识学派。前者由龙树及其弟子提婆创立,后者由弥勒、无著、世亲等创立。佛教于西汉衷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逐步形成了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教俱全的格局。
      主要有八宗: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唯识宗、三论宗、密宗。
      唐武宗灭法后,除净土宗和禅宗外,均逐渐衰落。
      净土宗为一般民众所信奉,禅宗主要为文人信奉。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禅宗
       禅宗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释迦牟尼的“拈花示众”: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向释迦牟尼献上一支金色菠萝花,请他向大众说法,但释迦登座后一言不发,仅将花向大众显示。众皆不解,唯有摩珂迦叶破颜微笑,释迦就将“正法眼藏”传给了迦叶。于是摩珂迦叶便成了禅宗西天第一祖。  
   
    此已显出禅宗的特点:四句箴言: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但今天讲禅宗,均指中国的禅宗,即佛教传入中国后经改造而形成的禅宗。其始祖为达摩。
     1、始祖达摩:
       本为西方第二十八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为宣传佛教,乘商船至南海。梁武帝好佛,曾讲经注经,建寺度僧,大量布施,还曾四次舍身同泰寺,得知此事后派人到南海将其接到金陵。但机缘不合。
      武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
      达摩说:“并无功德。”
      “何以无功德?”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如何是真功德?”
      “净志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廓然无圣。”
      “对朕者谁?”   “不识。”
      达摩便离去。
      到少林寺“面壁九年”,同时收弟子,开始了禅宗在中国的传播。后称其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弟子中有僧副、道育、昙林、慧可等,达摩回天竺前让弟子各言所得。僧副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摩说:“汝得吾皮。”
     昙林说:“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达摩说:“汝得吾肉。”
     道育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达摩说: “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只是向师父礼拜,依位而立,一言不发。
      达摩说:“汝得吾髓。”并对慧可说了一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2、二祖慧可:
        原名神光,博学多才,40多岁时得遇达摩,“一见悦之,奉以为师”,学禅六年,成为二祖。
   关于“慧可求法”的故事。
    3、三祖僧粲:
      撰有《信心铭》,去世时“立化”。
    4、四祖道信:
       七岁出家,12岁时从僧粲学禅十年,后在庐山大林寺住了十年,最后在湖北黄梅双峰山住了30多年,和弟子弘忍一起开创了“东山法门”。撰有《入道安心方便法门》,提倡农耕劳作。其除传弘忍外,还“旁出”一支,即由法融创立的牛头宗,其代表思想为:“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丧我忘情,无心为道。”。
    5、五祖弘忍:
        父亲早逝,七岁即侍奉道信,为人甚好,悟性亦高。门庭兴盛,有弟子千余,神秀为大弟子。
    6、六祖慧能:
      是中国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开山祖师。中国禅宗的经典是《坛经》。
   《坛经》的内容,分十章(品):
    行由品   般若品  疑问品  定慧品
    坐禅品   忏悔品  机缘品  顿渐品
    护法品   付嘱品
    ●慧能的早年:
   《坛经行由品》称,“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迁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习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于是便揭开了禅宗历史上著名的“神秀与慧能”的故事。
     ●慧能初见弘忍:祖问曰:“汝何方人,所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弘忍欲选六祖: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众人推神秀作。
     ●神秀左右为难:其为教授师,不作不行,作又怕作不好不得传衣法。最后于半夜三更在南廊壁上匿名写下一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第二天,弘忍见后,知是神秀所作,表面上未露声色,三更唤秀入室,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令再作。神秀数日行坐不乐。
    ●慧能偶闻作偈:复两日,慧能在碓坊闻一小童诵偈,方知此事。便即诵一偈,请人书于壁上: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众人见后称奇。弘忍恐人伤害,将偈擦去。次日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会意,三鼓入室。弘忍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传衣法。并亲自送至九江驿,让其南去。
     ●南逃途中:
     弘忍弟子发现衣法不见后,有数百人南追。至大庾岭,止有一人追及。此人为原四品将军陈惠明。慧能掷衣钵于石上,隐于草莽。
    惠明提掇不动,唤曰:“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乃出,为之说法。惠明礼辞而去。慧能后至曹溪,被恶人追逐,避难猎人队中,凡经十五载。
   ●出世说法:
      一日思维:“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至广州法性寺,值印空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众骇然。印空延至上座,慧能公开了身份,印空遂给他剃发、授戒。
   于是慧能在戒坛上进行了第一次说法。(此即《坛经》的由来)
   ●佛教史上的一次变革:
     强调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见性成佛;
   强调成佛主要靠自悟;
   强调“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强调顿悟,而不是渐悟;
   强调从实质上领会佛经,不要死记硬背。
   可总结为:“自性本清净,明心可见性;
               见性即成佛,成佛靠自悟。”
   慧能创立的禅宗称为南宗,也称曹溪禅。与此相对,神秀创立的禅称为北宗。
   ●南宗的演变:
      慧能有十大弟子:法海、志诚、法达、智常、志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坛经》即为法海记录整理而成,而神会则是南北二宗争论中使南宗获胜的功臣。
   曹溪禅经过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弘扬,形成了两大系统:南岳系和青原系。
   南岳系除怀让外,著名禅师有: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bò)希运、赵州从捻。
   青原系除青原行思外,著名禅师有:石头希迁、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岩头金豁、雪峰义存。
    后来,南岳系到百丈怀海时又分出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系又分出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家。于是进入五灯分传的鼎盛时期,五宗各有特点:沩仰谨严,曹洞细密、临济痛快、云门高古、法眼简明。《五灯会元》一书记述了很多南派各宗的公案故事。
    ●北宗的演变:         北宗的特点:
         强调“借教悟宗”,要求多读经书,由师父传承(南宗为“教外别传”);
         强调要坐禅(南宗为参禅);
         强调渐悟(南宗为顿悟)。
         北宗的创立者为神秀,其主要著作有:《大乘无生方便门》、《大乘五方便北宗》、《观心论》、《大乘北宗论》等。弘忍秘密传法慧能后,神秀“涕辞而去”,退回荆州玉泉山,十多年后,弘忍去世,方公开传法,在北方影响很大。活了90多岁,得到朝廷礼遇,人称“两京法主,三帝国师”。
        其著名的传法弟子有嵩山的普寂和长安兰田的义福等。
     ●南北宗之争与南宗的取胜:
       神会,襄樊人,俗姓高。少年时学儒家五经,后学老庄。读《后汉书》知佛,遂出家。中年时到曹溪见慧能,成为其弟子。
    慧能去世后,奉敕住南阳龙兴寺。因北宗奉神秀为六祖、普寂为七祖,遂于唐开元22年在滑台大云寺举行无遮大会,讲述南宗,以“定宗旨,辨是非”,攻击北宗“传承是旁,法门是渐”。此会使南北二宗更加对立。后又在洛阳菏泽寺也开过类似的会,逐渐扩大了南宗的影响,但也受到了北宗借助政治力量的打击,两年内迁徙了四次。后因安史之乱中筹军饷有功,得到唐肃宗支持,才逐渐压倒北宗,终以南宗的胜利而告结。
三、禅师话语举隅
     1、青原惟信(唐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五灯会元》第十七卷
     2、憨山德清(明末):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诮之而己。”
     3、慧可向达摩求法:
    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曰:“将心来,与你安。”
    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曰:“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当下大悟。
         《景德传灯录》卷三               
     4、怀让开导马祖:
   开始时马祖很重视坐禅。
   怀让问他:“坐禅图甚?”
   马祖说:“图作佛。”
   怀让便拿一块砖磨起来。
   马祖便问:“磨砖作甚?”
   怀让说:“作镜。”
   马祖说:“磨砖岂得作镜?”
   怀让答:“坐禅岂得作佛?”
   5、云门棒打释迦牟尼:
   一天,云门曰:“有人说:‘世尊刚生下时,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我当时若看见,一棍把他打死,给狗吃,以图天下太平。 ”
   6、善慧大士(南北朝)偈: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7、五代时一比丘尼的证道诗:
          竟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却把桃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8、一首证道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关》
     9、永觉元贤(明朝):
  “人皆知释迦是出世底圣人,而不知正入世底圣人。不入世,不能出世也;
   人皆知孔子是入世底圣人,而不知正出世底圣人,不出世,不能入世也。”
   故朱光潜提倡:“用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
     10、一首禅诗:
              赏牡丹
                   文  益
     拥撬对芳丛   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   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   罄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   然后始知空
     11、两首唐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罄音
           终 南 别 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12、《菜根谭》选句               
             【明】洪应明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庸;
    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
    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
    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四、几点体会
     1、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
   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历来具有开放性,善于融合外来文化,决不闭关自守,因而也始终具有先进性。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其主要由儒、道、释三家组成。现正与西方文化融合。
    2、道家是中华文化的根,外来文化嫁接在道家这个根上才得以成活:
   如果将中华文化比作一颗大树,则释家为枝叶,儒家为干,道家为根。外来文化只有嫁接在道家这个根上才得以成活。佛教传入中国,是与道家思想合拍,才得以改造成禅宗。
    因此,今天应重新认识道家。同时,在融合外来文化时必须守住自己的根。            
    3、从佛学和禅学中能学到什么?
    ●禅是什么?
      禅是宗教,但又不是宗教,因为它没有神;
      禅不是哲学,但又是哲学,因为它充满了哲学的思维;
      禅不是艺术,但又是艺术,因为它让生活充满了情趣。
        幸有禅学启众生  乾坤添下几清新
        砍柴担水皆情趣  一似春风伴白云
    有人说,禅是一面镜,它能让你见到你的心;              
    有人说,禅是一盏灯,它能照亮你的人生;
    有人说,禅是一支花,它能给你的生活增添无穷情趣。
    禅的核心是让人自己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与现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什么?
    学超脱的胸襟:破执、破我、破妄、为善;
    学辨证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否定-肯定-否定,充满灵性,不落窠臼,是非逻辑思维,以破除二分的定见为主要特点。
    教育上可得到很多借鉴。如“转识成智”,不仅重视知识,更要重视向智慧的转化;如“化性成善”,改善德育教育;如“悟”,人人都有悟性,既要重视悟性,更要重视“开悟”。“开悟”是一种“高峰体验”,在人的发展和进步中有重要作用。
    宋孝宗《三教论》中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也可说“儒以修身,道以怡情,佛以养心。”               
     结    论:
     立定脚跟    开放心胸
     谦虚自信    和而不同   
     融合互补    共生共荣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将眼孔放开才可破大千世界
     要脚跟站定方能入不二法门)  
   中国文化的发展应作如是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8 16:57 , Processed in 0.1315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