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997|回复: 20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7 15: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4/29 10:55am 第 8 次编辑]

目录
在书法大潮中的思考——自序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前言
《中国书法全集》序言
开拓和构建书法理论的人文学范式——《第五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集》序言
书法需要美学的介入——《1976—1990年中国书法美学论文精选》序
《学界名家书法谈》序
《王铎论集》序
最激动人心的是追求——《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前言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千百万人的实践——《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序言
成功和荣誉属于所有参与者——《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序言
我们的目的是创造与发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序言
世纪之交的展示与思考——《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序
一次令人欣慰的生命追求——《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大展作品集》序言
竞争是艺术发展的推动力——《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作品集》序
提升素质  提高品质——《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作品集》序言
艺术思维空间的空前拓展——《当代大写意篆刻集》序言
代表性书家是当代书法的焦点——《当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展览作品集》序言
技法的积累与消解·访欧随想——《当代书家语录》序言
略论隶书与当代隶书创作——《全国隶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序言
《二十世纪已故著名书法家遗作展作品集》序言
传统文化是联系我们的纽带——《第三次中日友好书法展作品集》序言
韩玉涛的“风骚之意”——《书法美学》序
八方斋自述——《刘正成书法集》序
《孙伯翔书法集》序
樱花雪落覆绿水  风筝飞去衔白云——《赵雁君书法作品集》序
《舒炯书法艺术》序言
《蜀道心情——刘正成、刘正兴书画合集》序
信峰吾友印象——《高信峰书法集》序
一枝扶桑东来的艺术之花——《高田香坡书法展图录》序
三晋风流话树苌——《田树苌书法集》序
大井锦亭先生书法印象记——《大井锦亭先生书法北京展作品集》序言
两难命题的困惑与追求——《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刘正成》自序
蛟龙得云雨  鹰隼出风尘——《黄君实先生书法集》代序
两种社团体制下的书法展示——中日书法展作品管窥
青眼高歌望吾子  四海八荒同一云——《香港甲子书学会展览作品集》序言
我的爱好、兴趣与偏见——答《书法家》编辑部问
北京应该成为全国书界的典范——在首都中青年书法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新古典主义”的创作倾向——在《书苑撷英》征稿评比座谈会上的发言
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的郭子绪——在郭子绪书法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
博、约与气、韵——在王丹书法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
略谈金石气与书卷气的创作倾向——在曾来德书法研讨会上的发言
历史与实践要求我们建立书法批评学科——在《书法报》’90书法批评研讨会上的发言
辽宁、河南、江苏创作倾向的分野——在辽宁中青年书法家二十九人作品展览座谈会上的发言
书法批评界尚缺乏经典作品观念——在“邵岩书法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一个文化的节日——笔谈赵孟頫国际书法学术研讨会
必须提高书法艺术的文化品位——在古文字学家书法座谈会上的发言
书法应该成为一个艺术学科——在美学家书法座谈会上的发言
不同的立场与观点使真理丰富起来——在美术史论家书法座谈会上的发言
判断真伪与判断美丑是密不可分的——在古书画鉴定家书法座谈会上的发言
书法需要文学的介入——在文学家书法座谈会上的发言
必须用现代学术“破译”书法——笔谈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
为奠定当代书法艺术学科而努力——笔谈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的论文评选
不能简单否定当代人的成果与建树——在当代中国书法创作评审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把握主流  提倡探索——在六届中青展评审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蓬溪——一个当代书法的抽样性群体——在蓬溪中青年书法发稿座谈会上的发言
要用历史的眼光切入当代篆刻批评——在当代篆刻创作与批评现状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书法全集》编撰中的四个难题——在《中国书法全集》与当代著名学者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书法史是世界艺术史的一部分——在《中国书法全集》部分分卷主编座谈会上的发言
成果估计·自身建设·学科规划——在’95国际书法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时代呼唤着大师与精品的出现——在绍兴中青年书法家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淄博书法的风格取向——在淄博中青年书法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应该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在镇江书法精品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边缘与突破——答’96全国新概念篆刻邀请展组织者问
专才与通才——就“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评选答记者问
发挥理论的优势  促进创作的发展——在安徽省中青年书法作品选拔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渐变之新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主流——在关于七届中青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学科建设是当务之急——在’97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座谈会上的发言
渐进——一种合乎艺术发展逻辑的状态——在全国七届中青展作品评审座谈会上的发言
当代书法学术研究之我见——在全国青年理论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学院派书法的核心——用理论设计创作——在’98北京学院派书法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二十世纪书法大展的学术意义——在二十世纪书法概论与前景座谈会上的发言
考古学应该关注美的创造过程——在殷墟发掘七十周年学术纪念会上的发言
风格就是对自己的某种重复——在’98蜀风书法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刻字——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艺术——在全国第二届刻字艺术理论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应该建立刻字艺术学科来深化刻字理论建设——在全国第二届刻字艺术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略论王友谊
《中国书法》年展的探索标的——在’99《中国书法》年展评审预备会议上的发言
评委会必须有合适的人材结构——在’99《中国书法》年展评审总结座谈会上的发言
现在重要的问题是追求共性——在北京西城区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览座谈会上的发言
融入西方后的回归——在熊秉明艺术(书法)座谈会上的发言
大力提倡探讨研究之风——在’99《中国书法》年展评委作品审核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追求:风格价值与人文价值——在’99《中国书法》年展河南巡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获奖论文的学科特点——在第五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评审座谈会上的发言
发挥优势,克服弱势,推动当代书法的创作——在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四大改革措施座谈会上的发言
艺术发展既需要个性也需要流派——在北京八人篆刻展暨全国名家篆刻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不随波逐流,但要力争上游——在’99《中国书法》年展(上海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艺术风格学对考古类型学的参与——在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50周年暨“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当代书法的一个倾向——精品化——在八届中青展评审座谈会上的发言

56_22.jpg
发表于 2003-4-19 17: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二

[这个贴子最后由唐朝轶在 2003/04/19 05:04pm 第 1 次编辑]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前言
人类自身的发展,已进入信息时代。一切文化,当然包括艺术,要在区域性封闭环境中发展,已不可能了。要么,吸收外来文化影响而革新面目;要么,束之高阁,偶尔为少数人玩味,最终完成其自身历史使命而让位于它。然而,也有一个例外,它在东方,显得那样孤高而灿然。这就是书法——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上罕有的、可以炫耀于人的国宝家珍!
书法艺术,诞生于何时,现在还不能说得很清楚,它又将延续于何时,也未可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人类发展到产生汉语、汉字以后,书法便获得其生命的基础。汉字会消亡吗?当代科学家们作了断然的否定。由于汉字自身的优势,它在未来世界,将会受到更为广泛的注意和使用。这一点得到肯定以后,就是说书法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稳固的,其生命尽可以延续。
生命,是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诞生了。这就是生命史、生命的历程。书法,世世代代活在使用、书写汉字的中国人中间,对这一漫长的生命历程,应该怎样去了解它、认识它呢?
首先必须强调,书法作为一个艺术机体来说,它的所有已生的细胞,即使在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以后,都是不死的。它作为一个精神现象和艺术现象,是永生的。这一根艺术长链上的任何一环,都是不死的,就像珍珠一样,都在熠熠生光。这就是我们数千年辉煌灿烂的书法艺术史。《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所展示、罗列的这几千件书法、篆刻作品,就是几千年书法艺术生命历程的结晶。
当然,把书法比作珍珠,是不尽合适的。珍珠大约只有大小之别,而书法的“珍珠”,除了大小之别外,它的形态、它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信息,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人心”,却是千奇百怪,千变万化的!汉代的哲人扬雄说过:“书,心画也。”每一粒书法的“珍珠”,就是一幅具有无穷想象力的心灵的图书。
作为一种连续生命载体的现代人,能不能理解,或者完全理解古代人,能不能欣赏古代艺术家的心灵图画和他们所创造的全部审美价值呢?这一点,在理论上是肯定的,在实践中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相对了解书法这种艺术形式、掌握它的艺术“密码”,从而把握、增强艺术感觉,然后最大限度地接收书法作品美的信息。为了创造这个条件,我们编纂了这部《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这是不是就铸成了一把钥匙,用它,能够打开书法艺术的神秘殿堂,以窥其堂奥?这当然是我们的愿望。
中国书法,浩如烟海。其深不可测,其高不可攀,其价不可沽。有幸得识一二珠玑,已成最大享受。于是,便有米芾的“宝晋斋”,有乾隆皇帝的“三希堂”。要能合盘托出,其难有二:难于全,难于精。
千百年来,不可计数的书法珍品,或毁于战火,或散落海外,或蚀泐密室,研习书法者以不能窥其全貌为憾事。为了民族的文化建设,宋太宗时代编纂了《淳化阁帖》,清高宗时代编纂了《三希堂法帖》。虽然为后人爱若至宝,囿于历史,究竟难以言全。为了追循先人的足迹,为了树立我们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纪念碑,我们已断然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编纂《中国书法全集》。作为这项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而困难的一步,我们努力完成了这部《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在实现“全”以前,我们追求了“大”。我们借用民间的有限物质手段和现代高超的印刷术,以故宫、台北“故宫”、上海、辽宁、南京等大博物院的藏品为主体,搜集国内各博物馆,尤其是40年来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然后又及于日本和欧美。上迄商周,下至近现代已故书家书作,要能做到不漏掉典范作品和优秀书家,以求其全,以求其大,又何其难尔!《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在这方面尽了最大的努力,仅就其所收作品的时代范围与广度、刊载作品图版的件数,尚可聊以自慰。在这里,请允许我衷心地感谢为这部辞典搜集资料而不辞辛劳的台湾省和日本的朋友。
4000件作品,是不是能概括出几千年书法艺术全部生命历程呢?我们从100件中选出10件,从1000件中选出100件,我们确实是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不是就证明我们做到了“精”呢?问题当然不会这样简单。没有署名的作品,如甲骨、如金文、如碑刻,我们是从历史的和艺术的各个方位去作总体性把握与选择;署名的作品,我们是从书家整体创作风格与作品时序的多角度去比较与取舍。我们当然也有“厚今薄古”的倾向,那就是近、现代部分时间不过100年,却选出了上百位书家的数百件作品。也许,他就曾经生活在您的身边,有那么几件作品挑选得并不尽如人意,但是,这无损于历史的光彩。恰恰相反,当您感觉历史就是这样亲切、如此紧密地与我们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难道不更热爱它吗?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的体会时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但愿读者能喜爱我们向您介绍的书作和书家,并祝愿你从中获得一把属于自己的“钥匙”。把握艺术的终结目的是情感,认识应该是第二位的。
鉴者,镜也。睿智的柏拉图曾经如此生动比喻过:你只要有了一面镜子,你就可以制造出人、树木、房屋,制造出一个世界。这当然是一个幻觉世界,但是这个幻觉世界是属于你自己,如同你和你的影子、你的感觉、你的意念、你的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一滴水珠,便是一个太阳。每一个人,便是一个审美主体。世界是七彩斑斓的,产生在这个世界上的艺术,更是令人目眩神迷。而每一个审美主体的观照,便是艺术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世界的创造者。艺术在你的观照下,才得以存在,并产生出它的物质和精神的能量、魅力,并在与你的融合中,成为一个至小无内、至大无外、至刚至柔、惊天地、泣鬼神的真正的艺术世界。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倘若能够成为一面“镜子”的话,那么,这面硕大的镜子,是由古今几百面较小的“镜子”所组成。我们在每一个作品和书家辞条中,都尽可能以“集评”的方式罗列出古代书家、理论家、鉴赏家们的品评,这些珍贵的品评便是他们的艺术感觉、艺术洞察力和在他们心灵中完成的艺术形象与艺术世界。而当今的270余位“赏析”撰稿者,则更是竭尽所能地用各自的审美视角、文化涵养、文章体裁、语言风格来描绘其心灵感召,勾画出那样各不同的艺术感应的世界,足可以引人发笑、催人下泪、迫人企待、令人深思。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想作一种示范,帮助对书法艺术具有热切渴望了解的读者作一种心灵的沟通。这里,绝无好为人师之意。自古的传统,便有“借鉴”二字。当然,借用并不是借代,你最终需要的是你自己。作为一个组织者,我为这几百位辞条撰稿者的奉献所感动,为常年工作的十几位编审、几十位编委、许多无名的编辑、编务、校对、出版、发行的同道们的奉献所感动。一切奉献都是崇高的、美的。
人的一切努力和成果都是有限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初版问世的时候,它肯定不会使您,甚至使我们编纂者自己得到完全的满足。想起那些现在尚未发现、现在已经发现而已不能及时弥补的缺陷和失误,就令我们自己悔恨不已。但是,这一切均不能阻止我们及早地把它奉献给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我觉得,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今天这样多的书法爱好者、学习者和书法家,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今天这样多的关注和传播。也许有一种急迫的需要在催促着我们的劳动。但是,我们相信,它是可以和读者一起去最后纠正它、完善它,并成熟起来。我们衷心感谢一切关心它、帮助它、纠正它、批评它的读者。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的问世,不是要把历史的大门关上,作一个封闭式的总结。恰恰相反,它在竭力打开一扇艺术的大门,向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敞开自己的胸怀。书法——这一绵延了数千年的艺术生命,必将会在开放时代的信息撞击中发展、茁壮,创造出一个个崭新的、连结着过去的和未来的珍珠般的生命环节。对于书法艺术的前程,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到乐观。
谢谢读者。
1989年8月于八方斋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刘正成主编,1989年10月大地出版社出版。)

发表于 2003-4-19 17: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二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4/25 10:05am 第 4 次编辑]

《中国书法全集》序言
人类的发展,有了精神创造。这种精神创造,首先用来改造自然,同时用来改造自己。于是,改造人类自己的活动——艺术诞生了。
有人说,书法是线的艺术。那么,当人在画出第一条线时,不是用来从事改造自然的劳动,线的艺术便诞生了。这线的艺术,便是人类为改造自身的精神创造的产品。线的艺术先于文字,但当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所创造的、始于象形的文字出现以后,线的艺术获得了最为成功的发展,这就是书法。书法靠一种不断约束自己,并创造自己的规范,把人类自己富有思维与理智的精神创造活动,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同时,又在不断创造前此没有的“自己”,即创造的理想境界——意境。
书法的技术是如此玄妙莫测,有时候,一点一画,使你终身追求而不得。而书法的意境,即它所包容的精神、意识、情感的艺术创造部分,绚丽非凡,魅力无穷,一点一画,会使你顶礼膜拜,陶醉终生!
愈有民族性,便愈有世界性。书法艺术的世界性,便存在于创造和运用它的我们先民们遥远的艺术创造史,以及这种艺术创造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它并非能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理解,但它不是不可理解。理解了我们的民族,便可能理解它。当然,理解了它,便可能理解我们的民族,我们民族的精神、意识、情感与心灵,我们民族如此惊人的创造能力与技艺,理解到人类在改造自身时的那么多美好的追求。线的艺术——书法,在这一点上,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直接、最单纯、最高的人的真实。
因为它是真实的,所以它美好而崇高。张芝、王羲之、怀素、颜真卿,这些“草圣”、“书圣”,他们的只字片纸,为什么今天竟价值连城,万金不易?就因为他们在表达人的心灵与情感上,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
人类发展到今天,改造自然的力量和成就出现了奇迹。工业化、原子能、电脑、太空技术、遗传工程……这眼花缭乱的一切,几乎使人类遗忘了自己,遗忘了最需要创造和建设的那个部分——人的精神和情感现象——人之所以能君临万物,能创造这个世界上属于最崇高、最美好的那个部分。因此,皈依艺术的热潮兴起来了。亿万中国人,甚至于所有汉文化圈的人,在拿起笔来作一种创造的时候,便同时想到为了“自己”的那种因素——书法艺术,并热烈地投入其中,去实现、创造更为美好的“自己”。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并非到今天才出现了“书法热”。先民们刚刚创造了文字,便纷纷它“书”在祭祀、占卜的龟甲、牛骨上,“书”在一切器皿、工具上,“书”在山石上。他们为能创造“自己”而激动振奋、惊喜异常。在创造和普及了纸和毛笔的那个时代——汉代, 书法出现了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热潮。第二个热潮,是在从外饰的辉煌走入内心的玄想的东晋。从唐代以来,几乎每一个时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民百姓,甚至企图逃离人世的僧侣,多少人奋身投入其中,以至终其一生,造成一个又一个新的热潮;多少美妙绝伦的“心灵图画”应运而生,令我们为“自己”而惊叹不已。金石与纸俱会销毁,人们运用物质手段不断翻录下来,流传永远。唐太宗的宫廷,最先开展大规模的响拓摹制工作,复制二王书迹。宋太宗则开展了更为大规模的复制工作,即刻拓《淳化阁帖》。民间亦风起云从,上行下效,丛帖蔓生。清高宗弘历运用强大的国力,编辑、刻拓了更为浩大的《三希堂法帖》,流传于今300年而不废。邻邦日本,在本世纪运用现代印刷术,编辑出版了好几套卷帙浩繁的《中国书道全集》。这对我们是一种帮助,亦是一种激励。今天,当我们已经有了能力来自己动手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延误时机?
王羲之云:“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任何个体的生命,在天地运行中,只是一瞬。但是,历史的大创造,又往往在一瞬之中完成。我们在一瞬中存在,又在一瞬中创造和完成。存在、创造当然与一定条件相联系。目前,我们的国家尚未达到十分富裕的阶段,所以,我们不得不采用民间的手段,聚集民间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继续我们的前人乐此不疲的工作,延续书法艺术这条生命链。为了历史,也为了明天。于是,便有了这部《中国书法全集》。尽管这个创造如此匆忙、很不理想、很为有限,我还是要感谢将自己可贵的“一瞬”投入这这个创造性劳动的所有人。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艺术创造劳动,留存于今者,亦浩如烟海。这部《全集》,虽浩浩百卷,亦只是其中一瞬。而每一件入选作品,又只是书家的一瞬。然而,我们的全部研究、编纂工作,即从这“一瞬”出发。翻开这部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不管是《断代卷》,还是《名家卷》,都是以作品和书家研究为中心。绪论、评传、考释、年表等等,都围绕这个中心而设计和完成。因为我们还有一个现实的目的,即为热爱书法、研习书法、创作书法的爱好者和书法家服务。艺术作品,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开始和归宿。因此,我们选择了这种方法。我们的目的是有限的,但它为我们提供延续和再创造的空间是无限的。
希望您喜欢它,批评它。
1991年9月1日于八方斋
  (《中国书法全集》,刘正成主编,当代数十位中青年书法学者任分卷主编,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计划总卷数为108卷,从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现已出版40余卷。)

发表于 2003-4-19 17: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二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4/25 10:10am 第 3 次编辑]

开拓和构建书法理论的人文学范式
——《第五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集》序言
《第五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集》的编辑工作即将完成,论文目录的编排仍然按学科分类方法操作,即: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批评及其他。当然,关于书法学的学科分类,在这次论文评审座谈会上发生了争议,而争议主要集中在书法理论这个三级学科的确立上。这个学科的确立是否理想,可以各抒己见,但大家有一个共识,这个三级学科的研究是较书法史、书法批评等更显薄弱的环节。这倒不是说,书法史和书法批评等其他学科已经做得很理想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和现实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的意见是,书法理论的好文章太少。太少的原因当然很多,比如说,有人认为这一学科的分类太简单,太含糊,太少;有的认为现阶段的书法研究中书法史与书法理论界限纠缠不清;有的认为作这方面研究的人不多。而我在讨论会中认为,这个学科的弱势即在于特定的现代学术思想转换过程中,没有抓住其学科规定性的核心使然。
在我已发表的个人的三级学科分类方案中,我把“书法理论”划入“书法艺术学”,这倒并不是说在书法史学和书法批评学中不探讨“艺术”问题,或者能离开“艺术”而独立存在。我只是想突出“艺术”这个范畴在书法理论中的核心位置。这个核心问题的明确、解决或部分地解决,是艺术价值判断的前提、基础和实践意义之所在。有评论家认为,用社会学介入,可以建立艺术社会学;用教育学介入,可以建立艺术教育学;用心理学介入,可以建立艺术心理学,等等,这样,就可以扩大书法理论学科的规模和总量。而我的浅见却认为恰恰相反,在进入书法艺术学的运用阶段前,首先必须“纯化”关于“艺术”的学科方向。
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消解”和“重构”的世纪。“艺术”,在这个世纪里,遭遇了前此任何世纪都难以比拟的“复杂”的局面。一切经典的关于“艺术”的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的哲学,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口号和旗帜。作为艺术——美学的形而上思维的现代哲学,以其以“哲学”的“消解”而造成真理观的多元主义、价值观的相对主义和历史观的非决定主义,并使得一切的“根据”、“标准”和“尺度”都失去了绝对的意义。因此,有人说,人们在多元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选择”中,却难以确认选择的“标准”,从而造成了“没有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焦虑”,也就是当代哲学——美学所面对的“信仰的危机”、“形上的迷失”和“意义的失落”。因而,当代哲学——美学为自己提出了“重建哲学——美学”的使命。那么,书法艺术学,隶属于当代哲学——美学中的那一部分,则面临着更多一层的尴尬:我们尚未“消解”一切传统的经典的书法美学观念,又赶上即将着手“重构”的新世纪浪潮。我们的路该怎么走呢?我们至今还未有一部“纯理论”的书法艺术学——即使我们已有同志在构建“书法学”。而我们“书法理论”的现状正是书法学学科建设的最大障碍。
毕竟,“文以时为大”。作为时代的学术——书法艺术学必须接受时代学术发展全局的制约与影响。当我们的古典书论尚未接受形而上学理性“洗礼”的时候,我们必须赶上“重构”的步伐。也许,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我们“落后”了的一步,正是某种幸运——换句话说,我们在这20年中,正苦恼于以“形式”与“内容”这种二元特征的美学范式来整理、诠释、建构书法艺术理论而不得要领时,我们有可能获得人文学范式的垂青。何况,传统书法理论这种以人的“品藻”——审美感性归纳的特征,正是与科学范式相对立的。西方传统哲学是一种“本体超越”的哲学,即一种由现象具体事物超越到抽象永恒本质。而现代哲学的方向则由“本体论”转向“境界论”。“境界论”是一种由当前在场的东西超越到其背后未出场的东西,哲学由此进入到以人的历史性和诗性存在为根源的人文学范式。哲学的中心由抽象的理性回归到人,而以人的创作和审美为中心的艺术学的核心便不言自明。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这正是批判它的自然主义倾向和抽象性,看不到人的感性活动”、“实践”,而不是否定人本身的存在在哲学上的重要性。可以说,我们传统的一切关于书法的观念,从审美感受的只言片语,到创作经验的一鳞半爪,均是“人的感性活动”与“实践”的真知。这正是我们“重构”现代艺术学的精髓所在。在我们刚刚接受现代西方哲学?美学思潮的熏染时,我们还曾为传统书法美学的寒碜而害臊。现在这一切,正是范式转换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哲学?美学背景下,我们的书法理论的“重构”,现代书法艺术理论的建立,既不必徒劳地去作某种“定性化”处理,同时又必须从两个学科方向——审美与创作去作梳理和观照。人是艺术的中心,但它又扮演两个不同角色:审美主体和创作主体。它们之间,差异性大于同一性,可能性大于必然性。我们的任务即在于从这两个不同的方向去构建我们的书法“艺术”观念。这不是一个“两极”问题,而是艺术思维的两个倾向,即形而上——审美,形而下——创作。
书法艺术的审美问题,并非要向经典哲学那样,寻找本体抽象真理,让书法的一切问题在这个范式里去对号入座。恰恰相反,现代哲学要求我们“思”即以“思想”为对象,去寻求书法艺术的某种“意义”,或者说“境界”。人是审美的主体,历史和现实的人对书法艺术的一切审美经验,都是我们“思想”的材料。于是,“批判”又是我们的使命。古圣先贤的一切审美经验,我们决不可小视,抱着虚无主义态度。恰恰相反,我们则要从中生发我们新的“思想”。这样,我们会突然发觉,古圣先贤这种“历史”和“实践的东西,变得如此重要,任何书家和论家对审美的“思想”都成了现代书法艺术学的宝贵财富,它比起那些教科书上僵硬教条更有用处,更符合“人”的思想实践。中国书法这一如此古老和“另类”的艺术,会突然活跃起来,发现它真正的生命。我们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理论家,完全可以极大地总结前人的经验,沿着他们开拓的“思”路,去构建现代艺术学的观念。王国维先生提出了诗的“境界说”,叶朗先生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找到“境界说”的思想源头。1999年魏玛国际论文争奖赛的第七名,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西川先生的论文标题《通过解放过去而解放未来》,为我们创建书法艺术学提出了一个极好的命题。我们不需要再去构建“体系”,我们要克服“定性化”的旧范式,我们要创造一个多种“可能性”共存的审美思维星空。这个星空,是真正把人的现实生命置于注目中心,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生命空间”。我们的先辈为什么把书法与生命如此紧密相连——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生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
——汉·蔡邕《笔论》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汉·崔瑗《草书势》

最早的书法审美理论就具有如此生命化的观念,正是“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的明证。也许可以认为,书法艺术学的建立,书法艺术审美思维的拓展,将为中国一切优秀传统艺术观念的“重构”作出开创性的贡献。
仍然以人为主体的创作问题,是书法艺术的“形而下”问题。与审美问题一样,如果我们不再拘泥地向抽象思维依附,向某种体系去对号入座的话,这一领域的“历史的”、“实践的”一切经验与成果,又成了生动活泼的源泉。
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唐·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见陆羽文)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宋·苏轼《论文》

唐、宋两代最伟大的书家的创作谈,亦是生命论。以人为主体的生命过程与创作过程如此紧密相携,水乳交融。
我国传统书论中的创作论与审美论均非自觉地构筑在人文学范式之上,然而两者又有着明确的分野,可以等价齐观。而今日之创作理论又是薄弱的书法理论中薄弱的环节。如果我们真正打开眼界,把人的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与书法家的创作联系起来,我们的创作理论就不是学院式的教程了。孙过庭云: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书谱序》)
王羲之的这种创作过程探索,大约有着心理学的倾向,但它确实使我们今天的创作论相形见绌。当代人的生命在向更为远大的宇宙空间伸展,人类在经历着更为跳跃和快速递进的心理过程,它同样使我们对艺术家创作隐秘探索的努力相形见绌。我们一方面对艺术的形式问题研究十分肤浅,另一方面,我们的创作研究又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书体”论几乎代替了创作论。“某人初学××体,既而又增之以××体、××体,终于造成了自己的××体”。这种陈词滥调又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述常态,将人的生命空间挤到一个小而又小的角落。这样的创作论又极大地影响了书法家的创作思维,导致大量的“创作”和“作品”如生命的行尸走肉。这就是每况愈下的形式主义过程。
今天,我们的生活与艺术,同时在寻求人文主义的关怀,这既是开拓我们人生和艺术空间的钥匙,其实也是我们传统的精华所在。“观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所标榜的这种人文精神,是我们“为人生而艺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切理论家的学术追求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拓展和构建现代书法艺术学的理论大厦,确实有难以计数的工作要做,但倘若我们抓住这个人文主义范式的框架,就不仅有方向,而且必将有成果。我们的艺术理论,庶几会成为广大艺术家所关心、所摄取的一桌盛筵,而不至于长久沦于孤芳自赏,甚至不芳不赏的尴尬。
且代为序。
庚辰仲春草于松竹草堂
(载于《第五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集》,2000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书法》2000年第10期转载。)

发表于 2003-4-19 17: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二

[这个贴子最后由唐朝轶在 2003/04/19 05:28pm 第 1 次编辑]

书法需要美学的介入
——《1976—1990年中国书法美学论文精选》序
任何科学的概念,均是可以指证的。一切宗教的概念,都是无可指证。对介于这二者之间的艺术——书法来说,它的意义、它的美,是否可以得到指证呢?或者说它是否需要指证?
对于科学来说,书法的美均是不可指证的。因为成熟的书法,哪怕是肇始期的书法,都是难以用天地间的任何具体物象,来指证它的内涵、它的美的。对于宗教来说,书法又不是虚幻的、彼岸世界的存在,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存在,即人的存在内容之一。李笠翁云:“唯情而已。”艺术,作为人的情感的载体,它的所有语言,都应该是本源性的。
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难题,一个介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存在,我们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它呢?换句话说,我们如何去认识书法美?
当代关于书法的美学应运而生。对未知的、知之不多的事物的追求欲望,不仅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书法热”的驱使,亦是人的本源性的功能和需求。对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对书法的阐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了,或者说暂时无能力更深地挖掘了,西方的工具当然也可以大量使用。研究领域的宽广,将会与研究成果的高度和深度成正比。眼前的这部《中国书法美学论文精选》,便可以说是当代美学界、书法美学界的一个缩影,一个现状的参照系。
心理学的介入,使书法作品艺术形象的精微之处,自作为人的心情、心性的“轨迹”,不仅找到了它的“运动”美,而且找到了它的“时间”美。社会学的介入,使书法作为艺术的起源的研究,无比丰富了书法作品的文化价值。语言学的研究,的确可以以科学的方式,来论证书法艺术语言与人的存在的同一性,从而深刻地阐发“书如其人”的古训。解释学甚至可以从“前科学”的意义上,论证书法艺术语言作为本源性语言,它的实质是诗的语言。符合论美学,则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的“意蕴”,引导人们不仅“感觉”,并且进而“理解”书法的美的内涵。诸如此类,运用各种现代美学去诠释中国古代书论,以至书法作品本身,所引申出的诸如“情感说”、“意境说”、“神采说”、“意象说”等等本体论,不一而足,都在极其广大的范围内,丰富了当代书法的美学研究。它的现实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在这里,我想起了叶秀山先生在其《书法美学引论》里所作的提醒,即:书法美学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创造书法的美,甚至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书法的美。这并非有意贬低艺术哲学对艺术的实践意义。恰恰相反,它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如实地、恰如其分地,也就是更接近真理地告诉我们,书法美学的实践意义。这就是,书法美学的研究,在于启发和诱导我们去讨论书法艺术美的“意蕴”,从而使我们作为审美主体,更真切地去“感觉”、“理解”和“认识”书法艺术的美。这就不仅为书法家、书法欣赏者,也为书法美学学者们,找到了书法美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如果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当代书法美学研究的现状,或者说来看这本《书法美学论文精选》。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多么乐观的景象。各种各样的立场,各种各样的观点,各种各样的方法,引申出如此形形色色的,甚至如此矛盾百出的理论的论争。在这里,完全没有过多的必要去分辨他们的片面还是全面、肤浅还是深刻、有用还是无用。我可以肯定地说,在书法美学——这块未开垦,或者说刚刚在开垦的处女地上,你必将有所收获。从而也会理解到本书编辑者的某种苦心。
                                     (转载于1991年2月20日《书法报》。)


发表于 2003-4-19 17: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二

[这个贴子最后由唐朝轶在 2003/04/19 05:36pm 第 2 次编辑]

《学界名家书法谈》序
60年代初,有一场关于哲学的大争论:要“一分为二”,还是要“合二而一”。当时,我正在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但也颇感纳闷。这本来是一个问题的两端,为什么要坚执一端呢?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并且早已有人作了某种历史的概括,而我所想到的,却是当今中国的文化问题。
不知是否可以这样说:“一分为二”尽精微也;“合二而一”致广大也。西方文化的精义,便在一个“分”字,将世界越分越细,企图编制一个理性和逻辑的网来,不让一丝一毫泄出人的指掌。从毕达哥拉斯的“凡物皆数”观念,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描述了一个多么精微的数理世界呵。东方文化的精义,便在一个“合”字了,叫“天人合一”,“阴阳合和”,将世界简单到一个“一”——太极上。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有,而有又生于无,无极而太极,这是一个多么简洁而广大的世界。有人说,西方的文化将世界不断地分割开来,就是要征服自然,与自然为敌;而东方的文化是将世界混沌起来,让人与自然和谐,合和为一,与自然为友。这似乎有一些极而言之的感情描述意味。东西文化是没有绝对优劣之分的,哪怕我们已在警惕近代史以来东方文化的某种失落之际,也应如此冷静地看问题。但毫无疑义,我们对“欧风美雨”已习以为常,甚至唯马首是瞻,效之而唯恐其不肖之时下,讲讲本土的东方文化,讲讲“合”的道理,的确是有益的。最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一个“大成智慧学”的概念,我想也会是基于一个“合”字所提出的醒世之言。
扬雄云:诗赋,小道也。而书,又在更小了。但“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小物通大道”。书法艺术,本不该关起门来,用自己的“行话”来研讨,而应该敞开门来,求广大,通大道,使用“普通话”作“对话”。我们邀请了古文字学家、哲学与美学家、古书画鉴定家、文学家、美术史论家、各种艺术专门家来到书法家协会的“家”里作客、指点、垂教。结果收获远比我们预期的丰厚而巨大。学者的异常谦虚,自称“班门弄斧”,可是,这“斧”可弄得不俗,不简单,堪称为郢人运斤,鬼斧神工。当此之时,尚未能细细咀嚼诸公的微言大义,首先令我惊叹的是他们的博闻多识。而且这种闻与识并非虫鱼之闻识,他们都无一例外饱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深情、之真知来关怀照看书法一道。古人云:“一者不知,儒者之耻。”这当然又是一句极而言之的夸饰之词,但是,对知识的综合汲取与运用,这种“大成智慧学”的功夫,实在令人惊叹。叶秀山先生说,中国文化的传统就活在人们的习俗中、习惯中、言行中。真是说得太妙了,几番欧风美雨,哪就拂得去!
几个座谈会,可以说给我们书法界打了一个“牙祭”,够我们用“心”饱饱地享用一番了。且住,天下识者多矣。一年来,我们收到了多少读者来信,对座谈会的学者之论佩服至极,感谢至极。今年初秋,我飞赴扶桑,在东京会见了博学的西岛慎一先生,他与我探讨中日书法之历史与现状,他携来摆在茶桌上的就有一册最新一期的《中国书法》杂志,他翻开的那两页,就是一次座谈会的发表文字,上面划满了红道道。他指着其中的章句,与我理论。日本学者对学问的投入,对他人他国的关心研究,自使我十分叹服。然而,我也毕竟感受到了中国学者的魅力。
荣宝斋出版社的编辑很有眼力,嘱我将这次座谈会文字辑集出版,我觉得这很有意义。我们确实值得重温这些高论,或让尚未读到的人也读一读。我想,它发生的影响不会仅在书法一隅,在更为广大的范围内,它将不胫而走,引人深思。是为序。
甲戊仲冬日于八方斋南窗下
(《学界名家书法谈》,刘正成编,1994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发表于 2003-4-19 17: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二

[这个贴子最后由唐朝轶在 2003/04/19 05:40pm 第 1 次编辑]

<<王铎论集>>序
王铎书法并非在近十年才“热”起来。明天启二年,他与黄道周、倪元璐同科进士及第,便以书名、文名而名噪一时,时人号为“三株树”。追慕王铎书风的人,当时即不乏其人。只是20年后,因王铎仕清为“贰臣”,此风才少刹一阵。但是,保存王铎墨迹未衰减。至今,王铎书法为公私收藏所器重,即是其证。这是什么原因呢?当代理论家们对此兴味盎然,撰文论说,并聚集于王铎故里,可谓济济一堂。当今国内外古书画研究专家徐邦达、刘九庵、冯其庸、沈鹏、金膺显、罗工柳等诸先生均不畏高龄,不远千里,与来自日本、欧洲等各地的中青年理论家们,聚之孟津,可谓群贤毕至矣。这大约是王铎身前亦未所预料的吧。他们所讨论的话题,当然亦非王铎自己所能范围。王铎用自己的艺术提出的种种问题,亦正是当代艺术理论家们的兴趣所在,而这个论文集正是一个证明:王铎的艺术仍然富有强大的生命力。
今日的孟津,物质文明建设正在起飞,精神文明建设亦是他们的着眼点。孟津县政府能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国际王铎书法研讨会,这在孟津几千年的文化史上,也是一件大事。昔日的孟津,曾经出过河图,曾经有八百诸侯在此会盟。这些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但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往往是从它闪光点来切入和体现的。有了王铎这样一个近古史上杰出的书法家,又有300年后这样宏大的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必将载诸史册,成为人们引以为荣的盛事。这本论文集的辑集出版,便是一种记录。它总结了一段时间的理论成果,也启示人们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开拓和发展。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只重短期行为的投机商,她看重历史和理性,并绵延这种伟大的民族和民族文化精神,将伴随和鼓舞我们重新走在世界物质文明建设的前列。谨为序。
                                                    1996年3月18日
             (《王铎论集》,1996年4月由河南省孟津县政府印行。)


发表于 2003-4-19 17: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二

[这个贴子最后由唐朝轶在 2003/04/19 05:44pm 第 1 次编辑]

最激动人心的是追求
——《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前言
书法,从殷商算起,其间,有过秦汉的辉煌,魏晋的变异,隋唐的鼎盛,宋元的恣意,明清的繁荣。3000年了!
然而,仅仅10年之前,谁能想到书法这个行当中,会出现今天的繁茂?
然而毕竟出现了!
试看今日神州,哪一方没有濡墨挥洒的豪贤?哪一处不以书法为斯文?这是一个空前的文化现象:没有一个历史时代,有今天这样多书法家、书法欣赏者、爱好者、学习者,并产生出这样多的书法作品。我们的东邻、南邻,甚至西方的学人和我们的学者认为,书法是最有代表性的东方艺术。最古老的表现艺术,获得了最现代的意义。
这一切,除了证实我们提出的问题,也向我们提出了问题——
历史纵座标,世界横座标,交叉点在哪里?换句话说,当代书法艺术水准怎么样?与历史比较,与邻国比较,是高,还是低?还能提高吗?提到什么高度?时代和个人、客观与主观,都在这样提问。
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在党、政府、老书法家、赞助单位和各方面的关怀、支持下开幕了。请注意,这不是用检阅的方式回答一个问题,因为为时尚早:恰恰相反,是中青年书法家们——书坛上承先启后的力量用作品向自己大声提问:能为时代和历史提供什么新东西?
可以这样说,在这里的所有参展者,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热心人;同时,也都有这种机会,在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真卿、怀素、苏东坡、黄山谷、米芾等等大师的身后,树立起自己的、铜的、铁的丰碑。
这是一种奢望吗?
有党的“双百”方针指引,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奠基,有人民群众的需要,有您——每一个观众的支持和帮助,现实和理想之间是有路可循的。最激动人心的,不是制高点的占据,而是通向它的路上,那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成功、失败、探险、迂回、后退、进击……以及伴随着的一切喜、怒、哀、乐。
欢迎您,走进这里!
1986年7月于北京
(《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1987年8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标题为作者后加。)

发表于 2003-4-19 17: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二

[这个贴子最后由唐朝轶在 2003/04/19 08:02pm 第 3 次编辑]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千百万人的实践
——《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序言
80年代初,在当代文化并不占先的南昌,费尽移山心力,发起了第一届中青年书法邀请展,在复兴华夏文化精神感召下,揭开了当代艺术——书法史的生机勃勃的一页。4年之后,接踵而至,第二届中青年书法展在北京揭幕。如果说,第一届是文质彬彬的“邀请”,第二届便是一场规模浩大的“角逐”了。1986年初夏和炎夏,首次步入北京参加全国性展览评选会的30多位中青年书家,用超常的热情与力量,先后两次集中香山,对全国近万名竞争者的作品分阶段筛选、评奖。文化部还特地拨出了一些资金用于奖励优秀作品。可以说,当10名获奖作者在热闹非凡的中国美术馆中青年书展开幕式上从老一辈革命家和书法家手中受领获奖证书的时候,他们代表全国中青年书法家篆刻家的意志,立下了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宏愿。转眼4年又去,大家渴望看到时间的赐予、夺门者的足迹和后继者的风姿,再次把中青年书展的帏幕揭开了。超过55岁的评委交了班,后继了一些年轻新人。这次是在合肥,还是30多位评委风尘仆仆赶到那个白鹭绕林的湖滨城市,不厌其烦地施行计分制评选,费尽心机,企图从这次上万名竞争者中推出最为优秀的代表作。评委们都知道,评选的结果是一面镜子,世人可以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一切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除了责任感以外,必须小心从事。有人说,第二届中青年书展使人们看到了中青年是推动当代书法创作的一支主力军。那么,编印在这里的400余件入选作品,能让人看到什么呢?一切关注这个展览的人们,你们由衷的结论,将如两只巨桡的拨动,是具有左右书法艺术之舟的力量的。
必须申明,这里不只是展示400多人的成果,而是1。2万余名竞争参与者的成果。就像你看到一幢摩天大楼一样,你看不到它的地基,然而却实实在在有一段坚固深厚的基础。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些作品的展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下,由当代一切为中青年书法发展作出贡献的老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活动家们集体的成果。当前,强调文化工作的“二为”方向,我们认为,这就是“二为”方向实践的结晶体。当然,这些成果不会尽如人意。除了一些优秀的中青年书法家并未参加这场艺术竞争外,评选的失误有许多是评委们尚未发现和纠正的。在当今世界,甚至可以预见的未来世界,还不能制造出一架大家满意的艺术天平来,评选的失误想必会得到竞争者的谅解。当然,这决不是不要批评,而是欢迎批评,并导致艺术评选的机制渐趋完善。
艺术发展有着广阔的道路,检测一种事物状况也具有多种手段。但是,近十年来兴起的书法展览热潮,它的作用与价值还须历史作出判断的话,有一点是无疑的:展览曾经是近代书法的“兴奋点”,现在仍然是当代书法的“兴奋点”。它吸引和推动了成千上万的艺术追求者。曾经纳入书斋的艺术要重新寻找其发展的广阔空间。一切成功、发展、进取、突破必定属于奋发的、勇于竞争的人们,属于富于想像力的劳动者——专业的和业余的艺术劳动者。一切人都在竞争中获得了同一个尺度,他们在这一尺度中接受衡量在衡量中相互联系、比较、吸取,从中获得营养和力量。我们想,这不仅是展览组织者的初衷,也会是展览竞争者的现实。
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千百万人的实践。这个实践,因其是民族的所以光荣;因其是艰巨的,所以伟大;因其是艺术的,所以引人入胜。书法艺术奇特的魅力,鼓舞我们的先民创造出了辉煌的篇章,我们现代人可以并且正在与之“共振”,力图续上新的辉煌的篇章,这是合乎逻辑的。亲爱的读者,但愿我们在这种“共振”中获得光荣,也获得愉悦。谢谢!
   1990年7月
(《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1990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标题为作者后加。)
        
发表于 2003-4-19 20: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二

[这个贴子最后由唐朝轶在 2003/04/19 08:07pm 第 1 次编辑]

成功和荣誉属于所有参与者
——《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序言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理关系可以解释一切,包括精神和艺术现象。我们认为,在我们已经经历过的人类历史,和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仅仅是一种愿望。一场艺术评选、评奖活动,只能看成一场试验:在一个特定的艺术历史背景下,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由一群特定的评审委员、遵照一种特定的评选规则操作评选出了若干入选作品、优秀作品、获奖作品。如此而已。如果我们要讨论某件作品或某些作品是不是应该入选、评奖,那么问题就不仅要讨论这件、这些作品的成功或失败、优点与缺点,而应该站在更为宏观的立场上去审视。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将具有更为真实的经验性。作为这一场试验,即整个评选活动和展览活动而言,它的结果,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包括一切积极的和消极的内容,都为我们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为当代艺术研究和评论提供了材料,当然,也为发展当代艺术与文化作出了一份有益的贡献。
当然,我们不是相对论者,我们不是要把成功与失败、优秀与低劣有意混为一谈。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下,我们若不勇于作出一种抉择,我们将一筹莫展、一无所获。我们进行了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的评选,举办了这个评选会所评选的作品展览,并结辑出版了这个作品集,便是对一种成功和进步的肯定。我们要向所有的获奖作品、优秀作品、入选作品的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祝贺他们在这场激烈而激动人心的艺术竞争中的成功,祝贺他们在自己充满无数希望与失望的艺术创作生涯中的收获,祝贺他们好运!如果我能得到一种委托的话,我会很高兴地代表所有的评委、所有的落选作品作者,包括所有关注这场艺术竞争活动的人,发出这种祝贺。因为成功和荣誉是由我们大家共同创造的,我们应该分享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书法是一门如此高度成熟和发达的艺术,首先在于它悠久、稳定而辉煌的历史与传统。它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发展了数千年,至今还在占人类总人口五分之一的民族中流传、盛行,这不能不是一个人类精神文明中的奇迹。我们当代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为投入这项艺术活动,继承和延续这个艺术的历史传统而感到自豪和喜悦。但在这里有必要再一次强调,继续和延续传统并不是复制传统,因为复制的传统是无生命的。我们的延续是创造性的,是为传统增加一些新鲜的、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东西。当然,这谈何容易。但是,舍此,我们用时间和生命去追求的东西,其历史性的价值便失去了。我们要问,我们是不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创造呢?我们希望所有的作者与读者去发现,去选择。发现与选择不仅仅是一种体验,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再创造活动。我们在创造中鉴赏,同时在鉴赏中再创造。这应该是我们这场艺术竞争活动的本质意义所在。
《淮南子·本经序》云:“昔者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人类在与自己的原始期作彻底决裂的时候,“书”起了如此决定性的作用,惊天地而泣鬼神。人与冥冥的天之间,由“书”作了桥梁,由“书”传达了天意——昔日的巫史在展示他们所创造的“书”时如是说。于是,人们对“书”顶礼膜拜;于是,人们赢得了丰收的胜利,使一切与人竞争的动物遭到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历史已离我们远去,今天的人们是如此热衷于“书”,是不是还沿袭了远古时期的原始冲动呢?这不得而知。但是,“书”的魅力,既包含着思维的成份,又包含着艺术的成份,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我们但愿读者诸君能从这本作品集的鉴赏中,在获得认识价值的同时,获得愉悦的享受。
谨代为序。
1993年9月28日
(《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1993年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3 08:55 , Processed in 0.1659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