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601|回复: 2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5 16: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4/29 10:55am 第 6 次编辑]

刘正成书法文集三    目录
烙着实践足印的理性精神——引言
谈谈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
怎样把“墨海弄潮”的潮头掀得更高——在河南“墨海弄潮”座谈会上的讲话
精品意识与跨世纪人才——在全国第二届楹联展评审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
七届中青展评审工作的四个要点——在七届中青展评审预备会议上的讲话
当代书法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在’97沙孟海书法研讨会上的发言
总结——为了新世纪的开拓——在“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学术报告会总结会上的发言
审美·创作·展示——在二十世纪书法大展学术讲座上的讲话
世纪大展的三个启示
从传统金石学到现代考古学的启示
沈尹默和二十世纪的中国书法——在上海市书协专题报告会上的演讲
流行书风辩——在淄博第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学术报告会上的演讲
学科带头人与书法的艺术品格和文化品格——在“《中国书法》年展(厦门展)”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
艺术民主与艺术创新——在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评委会上的讲话
《中国书法全集》四人谈
中日两国书法发展面临许多共同问题——与西岛慎一关于书法的对话
与陈振濂关于书法创作观念的对话
与陈振濂关于书法史研究的对话
与陈振濂关于“学院派书法”暨创作观念与创作模式的演讲与对话
微言大义妙趣横生——魏启后对刘正成谈书法创作
要阳春白雪不要下里巴人——赵冷月对刘正成谈当代书法创作
古文字·篆刻·书法——马国权与刘正成谈书法
饶宗颐对刘正成谈古文字与书法
关于吴昌硕作品考释与李鹤云的通信
生活·灵感·创作——惟情而已——刘正兴山水画作读后
东方学与东方学人——兼怀日本汉学家中田勇次郎先生
敢数书史第五家——悼念赵朴初先生
关于书法源头的思考——考古学术研讨会札记
书法艺术应该是文化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辉煌的中国书法五十年谢云刘正成
开展批评的职业道德与学术准则——读陈振濂批评湖北《书法报》一文有感
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的回顾
二十一世纪东亚书法的前瞻
启示——回顾中青展


56_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4-19 16: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三

[这个贴子最后由唐朝轶在 2003/04/19 04:47pm 第 1 次编辑]

谈谈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
    文艺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中的“价值”二字,并非一个经济学范畴,而是某种精神现象的代名词或形容词。正如,你去书店买了一本托尔斯泰的小说,并不等于你就拥有了托尔斯泰通过他塑造的文学形象所涵容的种种思维成果。相反,他去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然后还给了图书馆,他却已经占有了托尔斯泰所创造的种种艺术美。因此可以说,文学艺术价值是不可交换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市场”的存在。
    但是,作为文学、艺术价值载体的文艺作品,都是可以交换的,比如一本书、一幅画、一部电影拷贝。它们有价格,又投入了市场,当然也就具有了交换价值。在这里又必须注意到一点,就一般商品来说,其交换价值与其使用—实用价值基本是成正比的(除了假冒伪劣者外),而文艺作品是没有使用—实用价值的,它只是某种精神活动的媒介。因此,它与一般商品的交换价值缺乏某种可比性。一本杜甫诗歌选集也许只卖5元钱,一本港台通俗小说售价是10元,并不等于10元的就比5元的文学价值高。倘若你去买电视机,一般情况下,3000元一台的彩电肯定比几百元一台的黑白电视的使用价值高得多。如果发现假冒伪劣产品,就有一种客观、公正的检测设备和数据作为判断标准,真假优劣不容混淆。而进入市场的文艺作品的价值判断就并非如此简单明了了。如果确实有“文化市场”存在的话,那么它必然是一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复合存在。因此,它比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复杂得多。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包含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目标。我们的民族要从“一穷二白”中崛起,赶上西方已发展了二三百年的市场经济,除了需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外,还需要一种民族精神的引导。而民族精神又是由民族文化所塑造的。于是,我们的“文化”在“文化市场”中自然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们在“市场”中不能简单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除了显而易见的强干扰以外);同时,又需要民族精神的导向和实现既定目标。如果说我们党和国家有种种意识形态职能的话,其最后的操作、选择、司职,几乎全部在于这一“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这就告诉我们,组织管理工作者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的“世纪工程”,逐步建立“文化市场”规则,搞好“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从而实现其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舍此,则无所谓工作。
    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大多数人都有明确的共识,即:对黄色的要阻,对灰色的要导,对优秀文化要扬。当然,对黄色的东西可以采用一些行政调控手段,虽然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操作,但其工作毕竟容易作判断、易见成效。对于灰色的,问题要复杂些。现实存在的复杂性,即人在种种社会大变革中人生既有价值的失落、心理状态的调整,包括人本身存在的种种欲望与现实的悲剧性矛盾,都是“灰色文化”的存在基础和表现对象。对这种文化存在当然不能简单地去阻。那么,其“宏观调控”的
主要手段是“文艺批评”。文艺批评不是写给广大读者群众欣赏的,它是对“灰色文化”的作者发生影响,干扰和引导他们的审美价值判断,创作出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作品来投向“市场”。这一“文艺批评”和“宏观调控”工作,是需要我们党和政府组织、团结广大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去发挥影响、去工作,从而实现之。至于优秀文化,或者换句话说,叫“精英文化”,即我们民族和时代的最为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则是我们“文化市场”中的“国营大型骨干企业”。对于它,我们必须保护、培养,发扬其在民族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骨干作用。这可以说是我们党和政府文化工作的重心。这三项工作,我们不能说谁先谁后,谁难谁易,但是,优秀文化的建设——“文化市场”的“国营大型骨干企业”却是我们整个现代化
建设成败的关键和终极检测。一场大规模电子战争,可以摧毁沙漠上建立的一切现代化物质目标,但文化和精神是永生的。一个富有理性和优秀文化的民族,是可以实现一切可以实现的物质目标的。那么,问题的核心则在于如何保护、培养、发挥其“骨干工程”效应。
    话题谈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工作。我正在主编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我认为这是一项文化的“骨干工程”。从宋太宗编《淳化阁法帖》,乾隆皇帝编《三希堂法帖》以宣国本,足见其在历朝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日本人也编了好几本《书道全集》和《中国书道全集》。我们认为应该作这件事。书法界、理论界投入这项工作的有好几十人,但是,至今仍是自己研究,自己找钱,自己印制,自己发行这样手工作坊式的“个体户”,也许一间豪华的卡拉OK歌舞厅的装修投资也超过这项文化“骨干工程”的投资,但国家似乎也承担不起,让我们搞“个体”。当然,几十年来,国家文化“骨干工程”并非仅仅显示豪华气派,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不仅在于继承,还重在创造。在古代文化的整理中间,并非只去重视版本的保留传世,而在于建立起当代的文化成果、品格和精神来。我们不在于显示现代印刷术,出版豪华图册,而在于我们在进行文化史研究、新的艺术理论的研究,并取得自己的成果来。这才叫做“建设”。为什么我们经济界有大批大中型国有企业经营不灵,成效不显,大约也有不谙其中规律的相同道理吧。因此,我们在作文化的“宏观调控”的时候,理应具有必备的学养、见识,懂得行当,才不至于人云亦云、瞎子摸象。我们的哲学观、历史观,对文化优劣的选择理应高于历代帝王,我们有远远多于翰林院供奉学士的社会科学院及文艺团体,在我们当代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到底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我们的行动早已应该超出哲学的范围了。
                                    
                              (载于《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

 楼主| 发表于 2003-4-19 16: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书法文库]文集三

[这个贴子最后由唐朝轶在 2003/04/19 04:53pm 第 1 次编辑]

怎样把“墨海弄潮”的潮头掀得更高
——在河南“墨海弄潮”座谈会上的讲话
    河南是我国书法界的先进省,参加这个座谈会,既增加了对河南书法现状的了解,也很受启发。“墨海弄潮”系列展览在当代中国书法篆刻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与意义,虽然大家座谈中已有涉及,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似乎应该有更大一些的影响。我相信,把大家今天的发言,提供给《中国书法》的读者,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为此,我谈两点感想。
    一是“墨海弄潮”展今后怎么发展的问题。不久前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李准同志谈到文艺人才的层次问题,他强调人才的层次有优秀、杰出与大师之分。自然地在“墨海”浪尖上的书法家,应该是“大师”。河南十多年来持之以恒举办的几届“墨海弄潮”活动,就是不断发现和推出人才的过程。现在,杰出人才是有的,优秀人才也很多,但有无“大师”尚需时间与时代的检验,也是我们各级书法家协会工作的重点和努力奋斗的目标。书法家的数量,不可能也不能够代替书法家的质量。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准,所达到的高度,只有“大师”级的艺术家才能代表。当然,对“大师”这个概念与标准,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现在书法理论界应该解决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墨海弄潮”展不断以推出人才为己任,在出精品上下大的力气与功夫,肯定会有更大的后劲并在全国书法篆刻界产生应有的影响。
    二是就座谈中提到的当代书法艺术的创作与发展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是书法艺术的本质问题,它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努力追求什么?另一个则是书法家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有关创作的问题。当代中国的书法从何而来?与以往又有什么新的不同?很值得我们思考。不久前中国书协在北京开了一个国际书法史学术研讨会,虽然主要是研究书法史的问题,但历史与现实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今年初,我在日本讲学时曾谈到晚明书法的现代意义。近百年来,我国艺术在表现的形式与手法上绝大多数有新的突变,如白话小说、戏剧电影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言体小说、戏曲之间,无论在表现的形式还是在表现的手法上,其承接关系已经不十分明确。诗歌也是如此,五四时期胡适之、苏曼殊等提倡新诗,从宏观上讲当然也是对唐宋诗词的一种发展。但他们对传统诗词的观念与态度是明确的,就是学习李白、杜甫,主要是学习他们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但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与手法方面,并不需要我们去重复。然而,书法艺术却是一个例外。当代书法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与传统之间的承接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在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作品,与500多年前明代的书法相比较,在各方面的变化实际上并不很大。传统情结在当代每一个书法家心中是挥之不去的。
    那么,怎样研究书法发展的历史,怎样对待书法中挥之不去的传统情结呢?列宁在论述历史的发展规律时,将它比喻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体,在相似的地方,实际上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每次发展过程的运动程序又是一样的。“墨海弄潮”必定是先有第一届,然后再有第二、第三届,不可能同时进行。当代书法自成体系的发展,我认为是从明代开始的,因为明代书法家所面临的与传统所不同的一切问题,我们今天仍然存在。明代初期,因纸张的扩大,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进行书法创作的方法和审美、欣赏的方式。明以前的书法形式如手卷、册页等大多较小且均未摆脱某种实用的目的。显然,明代以前书法的表现形式与点画书写的规律,是建立在小幅、小字的基础之上的。到了明代,作品幅式与字型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在欣赏方式上的改变,导致了整个书法在观念与创作手法、技法上的巨变。无疑,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一次转换。
    研究书法史的人知道,所谓的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的说法太抽象,不具体。我们对历史问题的观照,正确的方法是把它放到一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与研究。明代书法家为了寻找适合于新的欣赏方式(如悬挂)的大幅作品所特有的创作规律与方法,对传统中只适合于小幅面书法的种种技法与观念,作了最大意义上的否定。因此,我提出:徐渭破坏了明之前中国书法中的笔法,董其昌破坏了墨法,王铎则破坏了章法。书法的笔法很重要,而徐渭大幅与大字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笔法”,与他之前的笔法完全不一样了,在他的书法中,一点就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块。从这个意义上讲,明代以后的笔法,已是“古法荡尽”了!
    又如墨色,晋唐包括宋人的字迹,大多乌黑发亮如童子之睛。但在明代以后的作品中,你将会发现灰色墨迹的出现与它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独特美感。因此,墨法的改变(即对传统书法中墨法的“破坏”),无疑也为书法的创作与表现提供了新的余地。元代以前的书法中,怀素《自叙帖》在空间关系的变化上可能是最大的,但细究起来,不过是每行五六字与与一二字之分而已。但在王铎的书法中,每行字的字数往往相差甚远,字形与笔画线条之间也是大起大落,充满变化。现代视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空间关系(即章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欣赏者审美的引发与发挥。
    总之,明代书家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法上对传统的“破坏”,恰恰体现了他们全新的创造。换言之,这是表现主体意识的需要,是社会和审美发展的需要,也是书法进入独立而非依附于实用的艺术领域的需要。
    清代碑学的产生与发展,不少人认为其原因是刻帖的毁坏的金石学的勃兴。但我以为这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是清代书家们对明代书法创作观念与表现手法的继承。怎样使大幅面的作品产生更好的、与前人(包括明人)所不同的视觉与欣赏效果呢?他们从碑石摩崖中找到了出路,因为从王羲之书法中无法借鉴到的东西,却可以在诸如泰山经石峪、龙门、四山摩崖等碑碣摩崖中找到。现在受西方沙龙艺术的影响,书法作品的主要欣赏方式又有了新的变化。“展览效应”的产生,无疑将促使我们去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
    一句话,我们进行书法的创作,必须面对传统,了解它的发展与演变规律,并寻找现代与传统相近与不同的地方。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特点是史官文化,鉴古以知今。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历史的正确了解与把握,是很重要的。要使每一件作品在展览效应中充分发挥它的艺术魅力,经得起欣赏者仔细的推敲与时间的检验。只有这样,产生的“大师”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至于书法家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是很复杂的。但显而易见的是,人们知识结构与艺术素质的不同,对书法艺术本质的理解肯定也各不相同。如徐悲鸿书法,无疑主要是以美术的观念去进行创作的,而谢无量、于右任等人,则是以文学而非美术的角度与观念去进行书法创作的。因此,从什么角度、用什么观念去理解与开掘书法的传统,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深思。朱关田认为书法家的创作,青年时比才气,中年时比功力,老年时则比学问,很有道理,但在才气、功力、学问方面,怎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无疑也值得我们深思。
    思想是开掘一切艺术与学术最高境界的最有效的“钻头”。契诃夫说: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东西,除了思想,还是思想。书法亦然。我讲的思想,不是简单的某个概念,也不是具体的政治理想与哲理思考。作为一个艺术家,在成为一个大师时,必须同时是一个大的思想家,尽管他不一定有具体的著作,但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书法很难,它的“象”和具体的表现方法,较之绘画,有其特点与难度,更有深度。并且,它还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它需要我们在创作实践中去正确、敏感地把握与表现。要用思想去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潜力,进而创造出新的、合乎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艺术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文字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它奇妙的空间结构与优美的造型,也为我们进行美的创造与发现,提供了种种可能。
    上述思考,只是提出问题,谢谢大家!
               
                    (原载于1996年1月24日《书法导报》。朱培尔根据录音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3 09:25 , Processed in 0.1323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