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90|回复: 0

关于破坏性用笔——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6 11: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破坏性用笔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现代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我认为首先应该诉诸感官。比如是书法和绘画,就必须首先通过视觉的途径来打动观众;比如是音乐,就必须首先通过听觉的途径来打动听众,而不能指望在作品展示之前给观众、听众灌输一些观念的东西或者一些背景说明的东西来诱导。观念、背景再重要,那也是要放在视听觉之后的,发挥补充作用、处于附庸地位的东西。
书法是视觉的艺术,在过去,它总是在动静之间不断地徘徊。动,体现在笔画的转折不断地自如变化,笔画内部的干湿、浓淡的墨色的不断变化,笔画形状的粗细、曲直变化,笔画之间关系上的不平行、不对称,整体章法的变化等等;静则相反。从推进汉文字字体演变、从推进书法风格变化的角度来说,动较之静所发挥的作用我看要大得多。
现代艺术,追求动的、变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了。书法也不例外,这就必然要求在用笔上有所突破。或者说,用笔的突破,往往是汉文字字体演变和书法风格变化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一点上,古人也已经作了精典的理论总结——“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
这个软,应该有一个范围,或者说应该有一个限度。
就像汽车上的钢板弹簧,它的作用是缓冲车辆负荷对道路的冲击破坏。但这个缓冲作用也有一个负荷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内,车辆的重量对路面的冲击能够被钢板弹簧所缓冲。超过这个负荷临界点,就要造成“弹性击穿”,钢板弹簧就不起作用了,这时候,车辆的重量对路面的冲击就变成较为刚性的了(轮胎缓冲作用相对有限),此时车辆对道路路面的破坏作用非常大。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更为切身的例子——挑担子——来理解这个“弹性击穿”。由于扁担是富有弹性的,能够在重压作用下随着人的行走一上一下的起伏,所以,担子对人的肩膀的冲击就得到了缓冲。但如果使用一个钢管来代替扁担,那么担子对人的肩膀的冲击就不是弹性变化的,这时,我们的肩膀会感到非常难受。当然,这里不存在所谓的扁担的“弹性击穿”了,而是钢管本身几乎没有弹性了。
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干脆就把毛笔在垂直于纸面方向的无弹性起伏变化的运笔称之为毛笔的“弹性击穿”吧。
毛笔在“弹性击穿”后,最忌讳的就是毫无节奏的、平直的在纸面上生拉硬拽。这时的毛笔实际上就类似于硬笔了,出现乏味的书写效果应当是不可避免的。
毛笔在“弹性击穿”后,为了避免乏味,我想可以由一些运笔方式予以弥补:转笔(老五好像称呼这个手法为“驴打滚”,野狐禅在山东艺术学院曾表演给我看过)、平行于纸面的摆动、运笔速度上进行快慢调节、咬纸逆推(沃兴华先生如此用笔)等等,或者可以用墨色的变化等方式予以弥补。
只要不出现毛笔的“弹性击穿”,按照常理,毛笔的起伏范围越是扩大到笔跟,就越是能够出现丰富变化。这个,大家是能够想象得到的。
所以,破坏性用笔,就是把笔用到笔跟,而不是总是使用笔跟。这两者的差别非常之大,如不愿意加以区分,就很可能会导致全盘否定破坏性用笔的结局。
艺术的一些概念确实是和生活中的不一样。比如我们所说的那个笔“力”就截然不是物理学中的力。如果是没有出现毛笔“弹性击穿”的用笔,就完全可以避免物理学中的力的概念被误用到书法创作当中来。如果毛笔被使用到“弹性击穿”状态,那就必然要进入物理学的力的概念了。没有了“笔软”的弹性缓冲,书写者使用了多大的力,它就可以直接地通过笔杆传递到纸面。
我们所见到的燕守谷先生的书法作品,那些所谓是使用“破坏性用笔”书写的书法作品,大多数还是没有进入毛笔的“弹性击穿”状态,或者说大多数的毛笔的“弹性击穿”只是在一些力点上出现,而不是在整个较长的笔画甚至整个单字中出现。这个可以由那些丰富的笔画的起伏变化、转折变化等等予以印证。
当出现毛笔的“弹性击穿”时,燕守谷先生也使用了一些转动用笔、变化速度皴擦纸面、变化墨色等手段来弥补不足。
诚然,燕守谷先生也有少量一按到底生拉硬拽的用笔,而这个疏忽留下的轨迹也是我认为缺乏魅力的地方。另外,燕守谷先生也还偶然出现在毛笔还没有达到“弹性击穿”状态时的轻率用笔。这些,大家也看得明白,燕守谷先生也心知肚明。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否定破坏性用笔以及否定燕守谷先生是当今破坏性用笔高手的理由。
2008年4月1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6 18:37 , Processed in 0.1386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