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49|回复: 0

从敦煌了解中外交流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2 14: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敦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的一朵奇葩。敦煌体现了兼收并蓄基础之上的文化创新多元文明的交融,是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  

  有人假如想要了解自己的渺小,并不需要仰视繁星密布的无垠苍穹,只要看一看在我们之前的千年中存在过、繁荣过的古文化就足够了。敦煌文化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一千年前,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国面向外部世界的前沿在西部。敦煌便是其中一扇最宽阔的大门,它"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中原出发,经河西走廊,穿过敦煌,向西而去,传布于世界;同时,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亦在同一条路线上源源不绝地逆向而来,与中国文化在此汇合交融。从这个意义上讲,敦煌一开始就是几种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甘、青、新三省区的交界地带。敦煌自古以来夹在西域、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三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之间,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和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一大边关要塞。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丝路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是丝绸古道上的最大交通枢纽,在宋代新开海外贸易之前,它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文化上连接中原和西域、亚洲以及欧洲的“咽喉之地”,当时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敦煌也就成为“北中国保存汉文化最多又是接触西方文化最先的地区”之一。  

  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被誉为“人类文化运河”、“亚欧大动脉”,为中西文化交流之路,处于国际商道的重要地位并发挥着枢纽作用,曾把太平洋文化和印度洋文化甚至地中海文化联为一体,开发、集散首当其冲。而敦煌则成为丝路贸易繁忙的补给站和中转站。  

  丝绸之路曾经连接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和古巴比伦;在这条古道上也传播了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敦煌正是由此将古代四大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交融汇合在一起。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敦煌就是这一通道上旋转了几千年的中轴枢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廷析酒泉郡地置敦煌郡,令敦煌、冥安等县。敦煌成为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和边防军事重镇。为充实敦煌郡,汉武帝几次从内地移民于此。《汉书.西域传》云:“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随空其地,使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  

  敦煌郡的建立及防务的强化,是我国中西交通史上的重大事件。敦煌既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外同世界各国的窗口,又是内联中原的枢纽,故丝路三道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从此,确立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成为汉魏、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管辖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之一。中原王朝向西进发,西部少数民族东进关陇,华夏文化由此地转向西方,西方文明也通过这里转向内地,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关键枢纽,也是出赛、入关的必经之地。在东西方交往的丝绸之路上起着促进、保护、维护、开发、畅通的重要作用。  

  ●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一方面源源不断地传送着从中土来的丝绸、瓷器、汉文典籍等,另一方面又迎来络绎不绝的自西域而来的使者、商人,经贸、文化往来不断。占有天时地利的敦煌不断吸收从内地传来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不断汲取西域、印度佛教文化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佛教艺术。除艺术外,各地行商坐贾也汇集敦煌,进行着友好而和平的商贸往来。在这儿,既有西域珍宝,也有中原技术;既有西域特产的东来,也有中原物产的东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的融合 敦煌石窟在艺术的融合上主要体现在彩塑和壁画两方面。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早期彩塑传自西域,但其人物造型、衣冠服饰,无不随着地域、时代的不同而演变发展。北魏时期塑像的塑造手法简练,色彩明快,神态端庄,与多方面都可以看出汉晋雕塑传统寓意于佛教造像相互融合的痕迹。这与敦煌“地接西域”、“华戎所交”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到唐代,彩塑已经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各种人物的典型形象和民族艺术风格。而自唐以后,彩塑无重大变化。这也是由敦煌在丝路中的地位下降所引起的。  

  在敦煌艺术中占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壁画也体现了不同时代中西融合的特点。以壁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画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敦煌壁画中历代供养人像的服饰在不断地变化着:北魏时代的壁画中,男人大都穿褶,着靴,尊贵的才穿宽大袍服,身后有侍从。女人发髻高耸,危斜之状略如飞鸟,穿窄衣大袖,长裙曳地,腰肢很细,间有窄领外衣,如男子袍服。这说明胡服的影响还比较显著。而从隋代开始,供养人的服饰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胡服的影响已经开始减弱。穿折领胡服的已不多见,男人大多穿圆领袍服,衣袖窄小,腰间高束,头上裹软脚幞头,脚下仍然着靴。女人则是窄袖长裙,裙腰高束与胸齐,肩巾从肩头上披搭而下,身姿窈窕,足上着尖头靴。唐中期以后,敦煌一度陷入吐蕃之手,因此壁画中也出现吐蕃供养人像。五代供养人从服饰看,大致和唐末相近,只是显得更加华丽繁缛了。且女像中有不少作回鹘装束的,这是曹氏与回鹘有姻亲关系的反映。宋初与五代无异,中期以后供养人像渐渐少了。西夏则更少,但榆林窟还存有一些画工精致的西夏供养人像。他们的服饰,介于回鹘人和蒙古人之间,男子的冠帽、带饰是颇有些特色的。  

  2.经贸的往来  自从西汉张骞“凿空”后,中国使者吸取和西域商贸东来不断。西域待许多珍贵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我国,中国的许多产品也流向西域,丰富了各个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从西域传入中国的有葡萄、石榴等植物新品种,还有各种珍禽异兽和珍奇物品等。中国的茶树、桑树以及各种冶铁产品、水利和灌溉技术等也传入了西域。  

  敦煌在中西经济交流中的枢纽作用,不仅在实物上有体现,而且在壁画上也有充分的体现。莫高窟中不乏反映中西商贸的经典之作。  

  3.科技的交流  敦煌与西域的交往,不仅表现在艺术与经贸上,而且在科技方面也有不少成果。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国文明世界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它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正是经由丝绸之路,也就是通过敦煌二传到西方的,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敦煌在石窟艺术上也留下了不少西方往来的烙印。石窟艺术的基础——石窟,本身源于印度,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然后不断与中国的建筑技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而敦煌的壁画中,从隋代开始,便出现了品种繁多的玻璃器皿;唐、五代、宋至元代壁画中都绘有《照镜图》。这两者都充分说明了由西方传入的玻璃的普及和我国玻璃制造业的繁荣。在壁画中,还有一些由中国首先发明,后传入西方社会的科技产品,其代表为马镫(在此不作细谈)。敦煌的壁画色彩非常丰富,用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矿物质,譬如蓝色和绿色,就是铜制,即铜矿石上面的颜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股市颜料画血压受到西方化学发展的影响。  

  再次,藏书洞中的遗书中,特别是医药文献,保留了很多由中国传到西方取得资料。中国所独有的针灸,极可能就是经由敦煌传入西方的,以至于使西方众多医学家,乃至当代的医学科技专家,都惊叹这是一项“不可思议的科学发明”,是“奇妙无比的神针”!  

  敦煌以它那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吸取和融合了当时欧亚大陆所有人类文明的精华。当我们面对那一尊尊塑像,那一方方壁画,那一卷卷文书时,就会被敦煌那博大精深的多元化艺术进力及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打动,内心感到震撼和折服。我们同时也会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古代河西地区繁荣的经济文化,就没有敦煌的辉煌文化;如果没有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也就不会有敦煌的辉煌文化。  

  敦煌宝藏中气象万千的生命姿态,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最确凿的答案和证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敦煌百科全书般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是无法估计的。敦煌文化是中国一千年的生命,这生命创造了许多的辉煌,承载了丰厚的中华文明。敦煌的艺术古老而又年轻,它既是一首有形的宗教诗篇,又是一部形象的历史画卷,它在向后人述说着中华民族祖先们的辉煌成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9 12:57 , Processed in 0.1283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