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183

【刘正成】徐渭書法評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7 18: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enshi 于 2008-8-4 11:35 发表
(3)        苏州博物馆藏行草书《咏墨》(苏1--099)和《咏剑》(苏1--098)
这是一对比较著名的巨型立轴作品,它们都是纵352cm、横102.6cm。(图25、26)这两件作品既是刘正成先生作为徐渭“破坏”笔法而举例的作品 ...



我倒是觉得此先生不轻易相信结论,愿意耙梳文献,提出质疑也不无道理,后生可畏。
而刘先生的回复反而显得情绪化,这不应该呀。呵呵,哪里有情绪,哪里就没有学术。
发表于 2008-8-7 21: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enshi 于 2008-8-7 20:37 发表
唉,真不知道如何答复先生了,只是先生别生气,别气坏了身体。但我没有学问,也不等于今日之“硕学之流”都不知书。
       我觉得也没有再答复的必要了,不然大家都要骂我了,看来笔者真的要好好反思“学术” ...


你的讨论有意思,很佩服。

刘先生说得不好,什么某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是什么意思?它就是振国之宝也应该允许讨论和怀疑不是。刘先生说话还是有官气,也忘记了这是在网上,旁边看着不舒服。
发表于 2008-8-7 22: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三部分
冤死狱中:品行惹非议
作者:王丰明    出版社:中华书局
    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渐次平息浙江的倭患,并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在经历多年的血雨腥风之后,大明王朝的海疆终于有望恢复往日的平静了。
    可这也应了那句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胡宗宪作为可以节制数省军务的封疆大吏,如果倭患平息了,他手中的重权反倒使他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与胡宗宪多年抗倭斗争相伴的是他多次遭到弹劾,但因其抗倭有功,世宗又想保全他,所以,每次他都是有惊无险。可是,如果他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前景就不是那么美好了。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蕃被逮。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在朝中很多大臣的眼里,他属于严党。赵文华已死,严嵩失宠,胡宗宪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这年年底,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时人王世贞曾说:“我知道绩溪(胡宗宪)的功劳,可他被华亭(徐阶)所压制,不能表白他的冤屈。”看来,这一切都是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直接操纵的,胡宗宪自然无力与其抗衡。
    很快,世宗就下令将胡宗宪的一切职务悉数罢免,并将其逮捕押解进京。此时,胡宗宪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陆凤仪弹劾他时所列举的罪名,任何一条都能定他个死罪。胡宗宪到京之后,世宗念其抗倭的功劳,改变了主意,降旨道:“宗宪不是严嵩一党,自任职御史后都是朕升用他,已经八九年了。而且当初因捕获王直而封赏他,现在如果加罪,今后谁为我做事呢?让他回籍闲住就好了。”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为胡宗宪网开一面,再次给了他一条生路。但是,胡宗宪的仕途终于到此为止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天,胡宗宪带着无尽的委屈和不甘心回到了绩溪县的龙川故里。
    胡宗宪本打算从此不问政事,在故里安享晚年。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胡宗宪想全身而退,他的政敌们却不想就此罢手,他们在等待机会。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就在胡宗宪回乡快两年的时候,灭顶之灾从天而降。事情的起因还是离不开严氏父子。曾经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在对罗龙文抄家时,御史意外发现了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假拟圣旨,这次就是老天爷也救不了胡宗宪了。果然,世宗闻听此事后大怒,对胡宗宪降旨问罪。这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狱中,胡宗宪写下洋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可是《辩诬疏》递交上去后,却如同石沉大海,迟迟没有结果。胡宗宪彻底绝望了,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发表于 2008-8-7 22: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叫罗龙文的官吏,属于严党臣僚,在严党倒台后不久也被弹劾,最后被抄家。抄家的时候,御史汪汝正抄出了一封信,这信是胡宗宪写给罗龙文转呈严世蕃的,当时胡宗宪屡遭弹劾,虽然自己劳苦功高,可是如果中央没有人,他这个地方官还是有点心慌,希望严世蕃能从中保他。更离谱的是,里面还有胡宗宪自己假造的一道圣旨。“矫诏”之罪,在那时候,可不是一般的罪,这下皇帝也怒了,下令逮捕胡宗宪。胡宗宪在大牢里又开始替自己伸冤,说我胡谋一心为大明江山社稷,跟倭寇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每年还献给宫里那么多宝贝,那些言官看我不爽,就罗织罪名陷害我,那个汪汝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当年贪污受贿。。。。。内容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贪官在双规期间写的坦白材料吧,皇帝看了这些之后,又开始念及他的好了,并且把那个汪汝正也双规了。就在这时候,胡宗宪忽然就“瘐死狱中”了,在古代,罪犯在监狱内因饥寒、疾病而死称为“瘐死”,也有史书说他是在狱中自杀的,既然都开始替自己辩白了,怎么会自杀?而就在他死后几天,那个汪汝正也突然就被释放了。所以我觉得这个胡宗宪的死,可能是个谜案,可能真的是被不堪忍受狱卒的折磨而自杀,但最大的可能是被政敌密谋杀害,明朝的官场就是这样,结党抱团、互相倾轧,潜规则盛行。要做一个好官太难了,有时候不得不遵循一些潜规则,比如送礼、比如找靠山、地方的要在中央找后援、中央的要在地方培植亲信,这种官场的风气,几百上千年了,倒了今天,恐怕还是如此吧。
发表于 2008-8-7 22: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瘐死狱中”比较稳妥。
发表于 2008-8-8 01: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ufu 于 2008-8-7 21:24 发表


你的讨论有意思,很佩服。

刘先生说得不好,什么某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是什么意思?它就是振国之宝也应该允许讨论和怀疑不是。刘先生说话还是有官气,也忘记了这是在网上,旁边看着不舒服。

“镇馆之宝”是一种说法,你可以不同意这种说法,並不等于我不能在其种情况下有这个说法。说了这种话可以说是俗气,但决不是什么“官气”!难道我今天下台倒楣丢了官帽,就非要低声下气说话才能让你感到得体和舒服?

谁能禁止谁的讨论和怀疑?谁删过谁的帖吗?我並非穿马甲射暗箭,我以真名上网,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你称赞文献,我并没有看见有什么文献拿出来。怀疑和反怀疑这是一种讨论。

足下大可以把我的那此令你“不舒服”的话罗列出来,特别是我的那些驳论批驳一下,有何不可?但我没有忘记,这就是网络的平等精神。
发表于 2008-8-8 02: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enshi 于 2008-8-7 20:37 发表
唉,真不知道如何答复先生了,只是先生别生气,别气坏了身体。但我没有学问,也不等于今日之“硕学之流”都不知书。
       我觉得也没有再答复的必要了,不然大家都要骂我了,看来笔者真的要好好反思“学术” ...

我承认在讨论中有些情绪化,应该检讨。艺术研究不涉及感情毕竟很难,但可以肯定,这决不是一种攻击。否则学术就只是一种手艺,而不是一种人文科学的关怀。

我问过你是谁,我并不知道你姓甚名谁,我对你本人並无恶意,而且我以真名实姓非常认其地和及时地回贴与你逐一讨论问题,这难道不是对你的一种尊重。你也大可不必还以颜色,以情绪化对付情绪化。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傲曼吗?

以“怀疑一切”的态度搞学术,是我们这一代人记忆犹新的“文革遗风”,所以李学勤先生曾著书大声呼吁“走出疑古时代”。你作为一个存心以否定和挑战经典的学术行为问世,本应该作好应付反驳的思想准备,理开枝蔓,就别人驳斥的问题本身认真回复,专注于学术本身,而排除对方是谁和有什么态度倩绪的干扰。

难道你以“硕学之流”都附和你而不驳斥你感到很高兴?你真认为一个人存世立言可以如此轻松愉快地在乡愿中包裹上市?其实,我的参与,兴许反倒可能让网友们认为这是书法在线在炒作你哩!

在如今这个导师哈着学生的年代,你可以想一想,你写的论文有多少人认真读过并提出意见?你碰见几个像我这种年龄的老头在如此认真地对待一个年轻人的研究?我干吗不学世故多送你一些廉价的好话,落得一些人情,非要和一个穿马甲的网友费这个时间?我说了那么多话,真没有一句对你有用?

我发的各贴主要从方法论上强调,作艺术史研究你可以怀疑,但作出真伪鉴定结论前一定要看原作,这是书画鉴定最基本的学科规范。如果认为我错了,你可以让南艺的老师和同学们出来评评理!套一句俗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我的初衷。除了恶劣的权力之争外,学术的乡愿与世故已经极大地阻碍当代学术的发展,难道大家都没有一点感觉吗?
发表于 2008-8-9 10: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刘正成 于 2008-8-8 01:53 发表

“镇馆之宝”是一种说法,你可以不同意这种说法,並不等于我不能在其种情况下有这个说法。说了这种话可以说是俗气,但决不是什么“官气”!难道我今天下台倒楣丢了官帽,就非要低声下气说话才能让你感到得体和 ...


haha,刘先生还是有愤懑之气啊。
人家一小青年,举出徐渭文献比对作品,然后得出结论。你只能说人家对徐渭的文献理解有没有问题,这样对比对不对,对在那儿,不对在那儿等等。你谈学术好了,哪能开口就堵人家的嘴,说什么镇馆之宝呢?这是以权威压人嘛。如何以学术为目的,平等待人,刘先生还有欠缺。
另外,官气和财气、奴气都为俗气,而且官气是俗气中比较不好的一种。难道不是这样吗?
发表于 2008-8-9 10: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徐渭 于 2008-8-9 10:36 发表
“镇馆之宝”这个说法与官气无关,老百姓都这样说,这就是“俗气”没错。
请看近日各位记者说法:


广西博物馆3件“镇馆之宝”北京香港放光彩(图)  
http://www.gxnews.com.cn    2008年07月30日8时48分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 ...


哈哈,刘先生没有雅量出来了?
——您就别出来丢刘先生的人了,还挂着一专家的招牌。

人家在这儿和您谈学术,干新闻什么事!任香港大法官或西方陪审团者,禁止看新闻。为什么?他们欲求公正。刘先生是从文革过来的人,中国新闻干过什么好事,他应该很清楚的呀。
发表于 2008-9-26 05: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并感谢刘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8 13:32 , Processed in 0.1894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