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97|回复: 18

[兰亭画廊]--著名画家张德刚国画精品展(8月9日开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5 22: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艺术文献网站讯:
      2008年8月9日,张德刚国画精品展将在北京和平门瑞驰大酒店 兰亭画廊举办.届时将展出张德刚近期国画精品,特邀请广大网友到场参观。
  策    展:张文基
  主办单位:北京瑞驰大酒店  兰亭画廊     
  赞助单位:北京瑞驰大酒店   
            北京索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通天河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中国艺术文献网    www.yishuwenxian.com
          《书画文献》杂志
展览时间:2008年8月9日--8月16日
展览地点:北京和平门瑞驰大酒店 兰亭画廊交通:
    公交:673路、9路、301路、808路、7路、67路到和平门东下车即可
    地铁:二号线和平门站下车即可,由D口出来即到


收藏热线:13693547753
20080802_b1f342bbb70d1b09566ehDO7f8W9dOd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2: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德刚近影
20080802_5abfa17e6f79247b3e45xpjfqInsKUCo.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2: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德刚艺术简历
张德刚 号大缸道人,1957年生于山东省德州。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200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高研班结业,2003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博士课程讲习班,2004年就读于中国画研究院高研班姜宝林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文化部中国美术创作基地副主任、中国画创作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作品《雨洗枇杷鲜》获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全国书画展金奖,《春水》获“水浒杯”中国画大赛银奖。2002年作品四幅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邀请展,2003年作品《枇杷》参加全国花鸟画大展,2004年《花鸟》参加中国风情赴法国巴黎展览,2005年获中国美协主办的“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2005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中国写意画展”,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第19次新人新作展。2006赴日本东京参加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06年被评为收藏家最受关注的中青年画家、出版有《当代著名画家技法经典张德刚写意花鸟》、《当代中国美术全集、花鸟卷》、《当代中国画、花鸟卷》、曾入编《当代中华艺术名家金鉴名录》、《当代书画名家精英大典》等多部辞书。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2: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术评论
直写心性入氤氲


                                     ——读张德刚花鸟画

    花鸟画家张德刚的作品近年来日益引人瞩目。其原因在于画家在这一传统的绘画样式中融入了现代情感因素,颇具“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另一重要之处是,画家的激扬的笔墨入画,一扫苍白、病态的旧文人对笔墨的把握心态,为画而注入了清新的气息;他为自己的花鸟画营造了整体的抒情氛围,从自然的生动中提取活力。
  一、继承与创新合一的理念
  继承与创新,是当代中国画家面对的时代性课题。从来中国画都有它的继承关系,所谓推陈出新就是这个道理。陈与新是相对而言的,新只能在继承中脱颖而出,这样的创新方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成为化腐朽为神奇的老树新花。
张德刚的花鸟画艺术,正是在继承与创新之中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取向,在淋漓的笔墨中,在率性抒写的意象中,他一方面追求观念意识的表达,一方面追求情怀意绪的表现。
面对浩瀚的传统,张德刚曾与同时代许多画家一样,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在如何走进传统、如何走出传统的思考中,他明显地趋向于一种生命趣味的抒写,不同的是,在这种抒写中,他融入了更多个人对自然、生命的体验和感受,表达了一种充实的憧憬与理想。
中国绘画传统,重在法度中抒情,在规范中寻求自由,造就了中国画特定的规矩中求方圆、程式中求自然、局限中求舒放的自觉的形式之美。历代大师都在精炼规范之中一鸣惊人,在一定的生命形式结构中抒发自己的情怀,完成着“物我两忘”艺术境界的营造。
  应该说,张德刚在自己的作品中从未放弃这一理念,他恪守着中国画不变的原则--水墨的特殊技术程序,写意的特殊表达原则。
  对传统的研习、思考与总结,使张德刚的艺术创新成为自然而然的因果关系链,张德刚因而把自己的花鸟画题材及其意象,确定为一种感性符号--在笔墨的节奏、力度、结构、构成中传达情感的起伏与震颤,用以表达人类挥之不去的、永恒的“触景生情”的深层心理特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在经历了困惑的苦苦思索中,张德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审美观,那就是感知、感觉、冲淡、简约、闲静、隽永的审美趣味,最终指向一种气韵、风骨、神思、神韵等强调感性浪漫生命形式的风格。
  在张德刚近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写意仍然是其基本原则,且注重主观感受,这种感受是经过“物我”关系调节之后的和谐、平静、稳定、气韵和韵律感与含蓄之美;在水墨写意中蕴积而成的“气高而不怒”、“力劲而不露”、“才瞻而不疏”的冲淡、含蓄与率意,都营造并体现了张德刚花鸟画特有的苍郁浑然的美感。
  二、情感抒写与笔墨意趣
  继承而有发展,率意而又蕴藉,使张德刚的作品一扫苍白、陈腐之气,体现出新花鸟画的清新气息与自由浪漫的意蕴。如果说北方画家性喜沉厚,注重整体的浑然,南方画家性喜轻灵,注重神韵的传达,那么,张德刚则兼具了他们的长处,酝酿和发展着自己的花鸟画气象。
  张德刚的作品,就题材而言,基本是两类:一类是以四季杂花、蔬果稼禾为题的作品,另一类是以竹为题的不同情态表现。前者率意奔放,墨色交织,在浓淡干湿与疏密聚散的画面经营中,强调一种勃勃生机与鲜活的气息,显然在笔墨之间融入并体现了一种现代精神,使得画家笔下的水墨意象、一枝一叶、一花一果,点、线、墨、色之间都洋溢着一种充满现实感的活力与诗意,给人以扑面而来的生动与郁勃之感;后者与前者相反,画家以疏枝淡影与轻描淡写抒写了一种幽静、逸情,“淡中藏美丽,虚处着功夫”的深远境界跃然纸上。竹,作为一种广泛的水墨画题材,被古往今来的画家们以不同的手法给以多样化的表现,但在张德刚笔下却以“绿影扶疏意味长”为特征而显现出其独特性;画家笔下的竹枝横斜、竹叶疏淡,气息清新,见出画家化单纯的视觉享受为内在精神愉悦的努力,由此在作品中流动着一份令人感动的清澈的诗心。
  解读张德刚的花鸟画,不难看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已深得“创意高于状物”的艺术规律,且力求达到自然规律与艺术规律的统一。尤其是画家曾多年潜心于对八大、徐青藤、吴昌硕的研习与临摹,深得笔墨意趣之妙,在立意、取象上,愈加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在真实感,而更重神韵,形成重“意”为特征的艺术追求。不论是繁花的浑朴蓬勃,还是竹的清逸疏淡,都显得笔饱墨酣,圆润华滋,以笔情墨趣取胜,重在构造虚拟的、主观化的意象和心灵的外化,以表达画家自己的心性,及其心灵深处的审美理想。
  在花鸟画作品的整体面貌中,张德刚一任主观抒写,在信笔直写中营造生机与韵致,既使是几笔疏寥的竹枝,也力求“乾坤清气”的充溢,而且画家深得八大、青藤、吴昌硕等前辈大师的启迪,以书入画,变化贯通,增强了笔力的浑朴与线条的节奏、韵律;与此同时,不难发现,画家用笔墨极苍润浑厚,如《雨洗枇杷鲜》、《晨露》、《秋雨萧萧》、《丰年五月》、《清雾》、《幽园》、《芙蓉》、《事事如意图》与《鲁北谷香》、《清竹》、《竹韵秋雨有声》等,其中或泼墨挥写,或笔墨内敛,形式简逸,致使水痕墨气跃然纸上,落笔如翻江倒海,汪洋恣肆,胸中造化,笔底郁勃,都在瞬息之间。而淋漓尽致与氤氲酣畅之中,又显现了画家的个性与创意。他没有因循守旧地重复文人画的复古情调,着意从自然中汲取鲜活、生动的灵感,另拓新境,使作品刚而能柔、老而滋嫩、苍而含润、古而生秀,呈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亲切而又鲜活的气息。
  三、现代精神与审美情怀
  张德刚花鸟画艺术的探索与创作,表明了他数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除了他的勤勉、努力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把自己定位于具有现代意义的画家,自觉地要求自己“笔墨当随时代”,这是难能可贵的。
  张德刚的作品,不仅秉承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在深厚博大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而且他从未忘记任何艺术的本质都离不开画家自身的性情、气质与主观意识的介入。所以,在创作中,一笔一墨的运动与意象的美感形态,无不是他出自“心源”的体验与感受。也就是说,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不论是笔墨的写意美感、神韵风骨和他书法的隽逸流畅,乃至画竹的“风清骨举”,都不是简单的符号重复或对景状物,而是处于内心感动的生命意识表达,因此,在画家的作品中,我们透过表象看到的,则是激情的涌动、生命的融入,在氤氲淋漓中体现出“画气不画形”的现代感与追求,在苍润中见浑然,意象虽然恣肆却不失格体,漫漶却又圆劲,着实体现了“水墨画古今画理在一贯,精气居然能感通”的理念,使他的作品始终能在避“熟”之中而获“生气”。
  对于一位处于“过程”之中的画家而言,我们期待他的不是炉火纯青,也不是圆融娴熟,而是他那种出于性情和“心源”的隽永与从容。张德刚的花鸟画一气呵成,不以修饰见长,并因此充溢着氤氲浑朴、含蓄苍润的自然主题,这正是一种极为“自我”的境界。
  我们看到,张德刚循此境界,把自己作品引向了一种剔出矫情,而执著于心灵感觉的艺术之路——在这一条路上,张德刚正在走向他艺术的理想境界。


(徐恩存 著名美术评论家)
20080802_d7858d62ee184c2b2addXicJL3CtOBC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2: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骨力刚健天启自然   大气风神感悟花间

——读当代著名花鸟画家张德刚作品有感
      


     近百年来。在新文化运动中,花鸟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即花鸟画从"外"到"内"都开始了"转型"。这个转型的直接结果是把把玩式的笔墨向激扬式的笔墨转换。风花雪月式的意绪向活力弥漫的情怀转换。传统文化范型向当代文化范型转换。这一切迎来了花鸟画发展的全新阶段。
     当代著名画家张德刚花鸟画体现的正是这个"转型"的特征。他的作品厚重、浓烈、大气磅礴、笔饱墨足、豪情四溢,既有吴昌硕笔力的朴拙流厚,又有徐渭意境的野逸潇洒,时而透出八大的冷峻荒寒。观他的画,体势完整有力。韵致凝重朴雅。又能在"一点一拂"之间焕发奇妙的笔墨技巧,具有"风彩飘然“;的艺术感染力。显现出书、雄、秀、逸的艺术特色。

  张德刚花鸟画中的这种独特意趣完全得益于他对时代与生活的关注,也得益于地注重师古人之心而不重师古人之迹的治学之道,这两者的合力构成他从无法到有法到变法再到无法的境界。为此他的写意花鸟画不仅具有传统的表现形式与笔墨语言。更有中华文化的独到意蕴与品位。表现出一种昂扬健康的生机

  从他的画中可见张德刚具有书法的功力,注重"写意"本色在形式意味、笔墨意趣、意象风骨、性情灵感与成竹在胸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水墨画特质的规定中,张德刚将灵感的飞动与飘逸的艺术想像整体性融为一体,构筑了自然世界中动人的一方天地。他处处以古人为师、以传统为法、以自然为营养、以修养为依托,体现出冷静的审美追寻与执著的生命意志。在这个艺术纷乱而丰富的时代这样的艺术实践是可取的。这样的精神寻找才是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希望。

作者:贾德江
20080802_f01349294f297da17e1enWmf2OAAPiGg.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2: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与中国书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主流是求道、修道、明道、释道的文化。不论是最古老的神话、卜辞、还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多是在谈论人类的生存之道、天地之道、人应怎样更好的与天、与地的和谐共存之道。至于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中的原因也是认为儒家学说最符合大多数人的生存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道——超越了有形,超越了眼界,甚至超越了时间、空间。所以,西方智者看中国,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
         中国书画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它浓缩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智慧,并将其溶化于特殊视觉形象之中,因此,中国书画的主流,也是以求道、修道、明道、释道作为主旨来发展的。儒家始终强调“文以载道”,对中国书画发展影响极为重大的南朝•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曰:“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便道破了中国书画的天机。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说:作为已经得道、成为道的化身的圣人,创作书画是拿它作为一个含道的载体——象日、月、灯光一样照耀、影响、净化着人与万物;而艰苦卓绝求道、修道的贤人是把创作书画、观赏书画作为剔除自身精神的污垢、品味“以形媚道”大象真谛的手段。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论”中对含道的中国书画有一振聋发聩的名言:“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六籍也叫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甚至南北朝人王微也认为:“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这里的易象,即是《易》经中所指象、数、理之象,《易》是圣人含道成书,是“天地万物之情见”、“成变化而行鬼神”的经中之经。不难看出古代智慧的贤人们把品位高、成功的书画同《易》经的作用等同看待,除了能“成教化,助人伦”外,甚至还能“穷神变,测幽微,与四时并运”。并明确地指出,这种品位高、成功的书画不是被动对自然的描摹,也不是被动地对自然的反应,而是“天人合一”之后“道”在这一特殊视觉形象中的体现。
        诚然,圣人是极其少的,更广大的人们是应当求道、修道的贤人。中国的圣哲认为人类最大的任务是自我的超越,以及群体的超越,《大学》中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书画也必须这样。圣贤们千百年来总结出一种高超的操作程序,规定出一个向往的目标,使之学者、为者足以涤荡污浊之心,以达修身养性之目的,这就是中国书画。因为古代圣贤看到,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升华、超越的最大障碍,是人过分的欲望。五代荆浩《笔法记》中曰:“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画,代去杂欲”。因此规定了有志于由低级向高级升华、超越的贤人们,应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所以,中国的书画其目的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书画而图画,也不是为了刺激欣赏者的欲望而创作,更不是无谓的争强斗胜。为了使书画能更好达到求道、修道、明道、释道的目的,这才出现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才有了以墨为主、用线结体的主张,有了“知白守黑”、“传神阿睹”、“如虫蛀木、如折钗股、如锥划沙、锦里裹铁”等至理名言。由此可知,中国书画是道行的产物,中国是圣贤的国度。



作者:张德刚
20080802_db21ded087162bf09cf4EwcyyjG5Tfrk.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2: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扇面系列
冲泥抽柄60cmx28cm.jpg
春萧60cmx28cm.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2: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扇面系列
露压烟啼60cmx28cm.jpg
清节陵白云60cmx28cm.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2: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扇面系列
清秋竹锁烟60cmx28cm.jpg
香雾60cmx28cm.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2: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扇面系列
萧疏过雨60cmx28cm.jpg
竹生荒野60cmx28cm.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8 22:13 , Processed in 0.1697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